《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优秀说课稿(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说课稿 2019-08-29 手机版 | ||||
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喜看稻菽千重浪》。下面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喜看稻菽千重浪》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教材第二单元第四篇课文。阅读学习人物通讯有助于我们开阔自己的人生视野,较为细致深入地走进他人的生命世界,并由此反省自己,从而更有效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1)了解报道人物的事迹,思考人物的生命价值,从中汲取人生的教益;(2)了解通讯的特点,学会写通讯。 本文是该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对高中生而言,“人物通讯”是一种新文体,所以上好本课无论是对激发学生学习通讯的热情,还是对提高其通讯阅读能力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喜看稻菽千重浪》这篇人物通讯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科学家袁隆平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宣战,大胆创新的精神,也表现了他引领“绿色革命”的宏愿。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和本文的结构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的: 1.了解学习杰出的世界级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的创新精神和高尚品质。 2.进一步学习掌握通讯的写法 。 3.学习本课选材和立小标题的特点。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1、重点: 了解学习杰出世界级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的创新精神和高尚品质。 2、难点: 进一步学习掌握通讯的写法 。 四、说学法: (一)学情分析 相比于初中,高中的学习深度和广度都大大增大,因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学习生活,帮助学生养成自主的学习方式是新学期的主要任务。最重要的是,此时学生大都怀有改善和提高的愿望,所以要注意语文课堂的浅显、生动,不可以给学生一个枯燥刻板的首因效应。 (二)学法指导及选择的依据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⑴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⑵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最大限度的使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讨论,发现学生独特的个性,创造性的思维。 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养成质疑探究的习惯。 ⑷“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指点学生拓展延伸,课外通讯,强化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为高考作好准备。 五、说教法。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语境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六、说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预习任务要实在、不要太虚,其次,设置不同层级,保证学生完成基本要求外,让学生探一探摘到更高一点的果子,有助于激发学生达到更高要求的兴趣。)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第一个层次是阅读课文两遍,并标上段落号,把不会生字词的注音标上。 (二)单元导入(因为这是第二单元第三篇课文,所以最好整体上介绍本单元,让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有大致了解。) (三)三、袁隆平概述 袁隆平生于北京,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后,一直从事农业教育和杂交娑研究。70年代,袁利用助手发现的天然雄性不育的“野稗”作为杂交水稻的不育材料,打破了世界性的自花授粉作物育种的禁区,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 袁热爱祖国,品德高尚,他的成就和贡献在国内外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杂交水稻的研究成果获得我国迄今为止唯一的发明特等奖。袁虽已70多岁,但仍然一如既往地活跃在科研与生产实践的第一线,从不间断地进行着研究、实验与应用。 七、走进课文 1、老百姓都说“吃饭靠隆平,致富靠小平”。 2、课文写了哪几件事,分别体现了作为一名科学家的袁隆平哪些方面的品质? 实践是他发现趔的途径(注重实践,勇于探索) 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挑战权威 勇于创新) 实事求是是他的立场的态度(坚持事实 实事求是) 引领“绿色革命”是他的心愿(目标远大 不断进取) 八、主旨感悟 这篇人物通讯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科学家袁隆平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宣战,大胆创新的精神,也表现了他引领“绿色革命”的宏愿。高度评价了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的重大意义: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了“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都具有重大意义。 九、写法探究 1、思考:这篇人物通讯的叙事手法有什么特点?请找出贯穿全文的中心线索 。 参考: ①叙事紧紧围绕人物的精神品质展开,采用列小标题来组织材料。 ②以记叙为主,夹以描写、议论、说明,形式多样。 线索:课文第2-4行:“这位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超级稻”的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也具有重大意义。” 2、本文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选材? 参考:选取具体、典型的事例。 围绕主题,选取可以突出人物个性的事例,使人物生动,如见其人。 3、以下两段文字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湖南长沙马坡岭笼罩在薄雾之中,空中不时飘下雨点。一位老人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这几百亩试验田。他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不时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接着挽起裤腿走下了稻田。 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 参考:运用了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丰富通讯信息、丰满人物形象、把来龙去脉交代清楚的重要手段。 4、写法小结:1、围绕主题选取典型事件。 2、小标题清晰明白,结构统一。 3、细节描写使人物栩栩如生。 十、拓展提高 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指出:“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你认为本单元新闻中的人物,都是“中国的脊梁”吗?请说说理由。 参考: 邓小平、杨利伟、袁隆平都是“中国的脊梁”。理由是: ① 志向高远,开拓奉献,品格高尚。 ② 在各自的领域里,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③ 在各自的领域里,均具有杰出的才华、创新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 侯晓旭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