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简介及作品赏析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杂文参考作品赏析 2019-08-29 手机版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郭沫若于1919年9、10月间写的一首新诗。这首诗一方面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反映,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另一方面,自然形象成为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的鲜明反映,是五四时期那种时代狂飈的象征,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作者借这首诗想要告诉人们:科学的文明,人民的觉醒,终将彻底推翻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这首诗意境壮阔,充斥着浪漫主义色彩,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郭沫若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创作背景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9、10月间。其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于是诗人写下这首对于力的赞歌,正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作品赏析一]

本诗作于1919年9—10月间。这时,五四运动的伟大狂潮刚刚落下,五四的时代精神正在社会的各个角落漫延。诗人在时代精神的感召下,放开喉咙充当号角,为祖国,为民族,为艺术发出了震天动地的呼号。

诗人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由衷地赞美和颂扬劳动和工农大众。体现了“五四”时代社会思潮“劳工神圣”的巨大影响和作用。

诗人以浪漫主义者的激越情怀,把整个世界都当作自己的呼唤对象,他和应着时代的节拍,要“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喊出时代的强音。在他的呼号之下,怒涌的白云列成阵势,壮丽的北冰洋掀起了让人感奋的力量,“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的全部力量来把地球推倒”,这种伟大的力量要“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毁坏,要破坏旧世界,冲破黑暗牢笼,荡涤污泥浊水! 创造,要建设一个新世界。毁坏与创造需要以人的热情和伟力而完成,“不断的努力”是成功的希望所在。最后诗人开始呼号创造的伟力,他要将这伟力汇入所有的艺术之中,诗人相信力的艺术将改变世界的面目。这首诗自由宏阔,雄奇奔放,受美国诗人惠特曼的影响十分显著。

[作品赏析二]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郭沫若早期诗歌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巨人的形象。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字的号角。他的号角声声在欢呼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欢呼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空间各个方向的滚滚洪涛。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那就看人们能否掌握它、驾驭它。看吧,滚滚而来的洪涛正在不断地努力向前,描绘着“力的绘画”,表演着“力的舞蹈”,演奏着“力的音乐”,抒写着“力的诗歌”,激荡着“力的律吕”。

这是一幅惊心动魄的力的画图,力的颂歌。写作这首诗的时候,作者正在日本福冈的九州大学医学部留学,那是在中国的“五·四”运动爆发不久的时间。“五·四”运动所产生的伟大的“力波”越过太平洋,直接震动了时刻感应着时代脉搏的年青气盛的郭沫若,使他的如橡之笔,得到了纵横挥写的创作契机。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再推开一层说,也是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规模的具体象征。“五·四”运动对于中国,正如滚滚而来的洪涛一般,它正以巨大的破坏力,冲决一切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思想罗网,同时以伟大的创造力建树崭新的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文明。“五·四”运动所展示的中国未来,是光辉灿烂的图景。从第二个更宏观的思想层次说,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也正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日本,冲向中国,并且势将蔓延到全球各个角落,这是历史前进的不可阻挡之势。诗中所描绘的全部力的形象,同样可以看作是新兴生产力战胜落后生产力的强起奋进图。诗人在同年写的《笔立山头展望》一诗中曾以极大的热情歌颂这种新兴的生产力:“一枝枝的烟筒都开着了朵黑色的牡丹呀!哦哦,二十世纪的名花!近代文明的严母呀!”互相参照印证,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本诗的思想内容。

这首诗堪称为郭沫若早期“火山爆发式”的诗歌代表作之一,从其诗歌中最能感受到“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据作者说,在那段时间里,“惠特曼的那种把一切的旧套摆脱干净了的诗风和五四时代的暴飙突进的精神十分合拍,我是彻底地为他那雄浑的豪放的宏朗的调子所动荡了。”(《我的作诗的经过》)阅读这首诗,读者最突出的感受正是这种惠特曼式的“雄浑的豪放的宏朗的调子。”它是在感情激荡时一气呵成的,是火山爆发喷涌而出的岩浆,其气势汹涌,灼热逼人,使得后代的读者也感同身受。郭沫若一向主张,诗不是“作”出来的,而是“写”出来的。“作”有造作之意,而“写”字在古汉语中可以和“泻”字通用。郭沫若的早期诗歌,很多都是灵感到来一泻直下的产物。读这样的诗,读者会感到作者就站在读者面前,他的火热赤诚的心,澎湃激扬的热情,一下子就把读者全部感染了。

[作品赏析三]

读罢《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第一印象便是寥乡几笔勾勒出一幅气势磅礴的宇宙素描。进而稍加思索,不禁会问如此宏大的大手笔出自何人之手呢?力,那便是力的杰作!诗人的思绪好像是一只放足了线的风筝在猛地回收,想到了事物最本质的一面。“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诗人又想到了关于宇宙深邃的一面,宇宙的生生灭灭,万象的更新,其原动能源都在于“力”。

如此神通而又广大的“力”又蕴含着什么呢?这便触及到了一个人类一直在不停地探索的问题,世界是个什么样的世界?为什么又是这样一个世界?这是一个深刻而又超越时空的问题,答案名目繁多,但诗人并未只是作一个问答式的解答,而是潜移默化地将其融入了诗行,用了一个看似抽象而又具体的“力”来解释。自然地,诗人转入了对力的赞美、歌颂,以至于对力的倾倒。在诗人看来,世间的万事万物,一切杰作,无不渗透着力的因素,因为,一切的一切全是“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再通览全诗,掩卷沉思,全诗以无与伦比、气吞山河的气概,由具体到抽象,富含哲理性的诗句,激起青春的火焰,又产生对大自然的崇敬,对力的向往、推崇。全诗又激发了哲理性的火花,发人深省,引起人对一些深刻的、本原性的问题作进一步的探索。或许只有当你遥望那满天的繁星,才会体验到如此感受,它使你脑中闪现出片片宇宙素描,腾挪跌宕的大千世界,又顿生出团团疑窦。是的,诗篇中尽管诗人用的是一个不可捉摸,包罗万象的“力”来回答了一切,并对此大加赞美,但它不能不使我们作进一步的苦思冥想,世界为什么是这样?

“五四”的到来和继续,使深受苦难而积极沉勇的郭沫若无限膨胀。他跃然而起,站在历史的高度,鸟瞰乾坤,洞若观火。用一种超越现实的浪漫激情。热情歌颂了“五四”对黑暗如漆的旧社会的荡涤,呼唤出了一个时代号子最高亢激越的探索创造的无畏精神。郭沫若把“五四”运动的激情汇入创造历史的人民运动的大涛大浪,用永世不绝而恢宏博大的浪涛作为承载,让自我的博大胸襟和爱国情操纵情于人民革命的浪潮中。这种烈焰般不可抵挡的豪情壮志直冲霄汉,振聋发啧,而又不绝于耳。这种代表时代新生、民族自强的呼号成为一把摧枯拉朽的利剑,锋芒毕露。

郭沫若以巨人的慧眼和胆识,高瞻远瞩。他目睹了“五四”浪涛对几千年封建沉渣的洗劫和吞噬,不断的毁灭吧!同时,他预见了一个崭新纪元即将到来,“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吧!他凌空呼啸,助威助兴。这种磅礴的声势和着人民革命势如破竹的狂涛汹涌而前,不可阻挡!“五四”的发展和功绩,根本不能否认或忽略时代号子的摇旗呐喊。没有精神支撑的任何一种行动,都将是软弱和失败的!而郭沫若,无疑是时代的号手,精神的战士!时代的前行,历史的前行,需要力!这个力当然是以人民革命的巨力为核心,但无可置疑地也需要号子的声威、号子的伟力,号子的感召!试想如果没有一个时代号子在前面和着时代的脉搏,放号呐喊,那么,有什么能够把历史的车轮更快地向前推进呢?“力啊!力啊!”郭沫若忘情地放号着!他双腿站在哪里?他坚实地踩在历史的坟墓之上!地球将何去何从?他相信地球会倒向太阳的怀抱!因此,他欣喜若狂,他疯了!面对一个旧时代的死亡和面临一个新纪元的崛起,他不能自已,一遍又一遍地呐喊:“啊啊!力啊!力啊!”

名家点评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黄济华《文学名篇选读》:这首诗虽是自由体,但节奏感很强。随着人的感情的层层推进,句式、节奏也同时变化,显出一种内在的韵律美。

上海教育学院中文系教授孙光萱《中国现代名诗100首》:这首诗以惠特曼铺陈排比的句式,热烈歌颂了“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的力量,正好反映了五四时期人民那种奋起直追、高扬个性、改变“弱国愚民”状况的强烈愿望,自然具有-种振聋发聩的艺术力量。

北京市语言学会名誉会长胡明扬《中外名诗赏析大典》:这首诗自由宏阔,雄奇奔放,受美国诗人惠特曼的影响十分显著。

作者简介编辑

郭沫若(1892-1978),原名开贞,字鼎堂,四川乐山人。1914年留学日本,1921年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成立创造社。1923年于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编辑《创作周报》《洪水》,提出“革命文学”主张。1928年起旅居日本,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后秘密回国。出版诗集《女神》《瓶》《前茅》《战声》《凤凰》等。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