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高一必修一)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2019-07-10 手机版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认识通讯体裁的生动性, 体会本文的中国人的眼光和情感。

2.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明白牢记历史的意义,增强历史使命感。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消息与通讯的不同点,体会通讯的生动性与作者的眼光

【教学方法】比较法

【教学准备】课件(包含日本签字投降仪式视频)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作为中国人,要记住一个日子——1945年8月15号,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面对日本一些人妄图篡改历史,甚至把“入侵中国”改为“进入中国”,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要知道一个场面:1945年 9月2日,在日本东京湾的“密苏里”号舰上举行的日本投降签 字仪式。

当时见证这个有重大历史意义事件的所有人中,有三位中国记者:黎秀石、朱启平和曾恩波。曾恩波第一个通过无线电广播向全世界人民公布了“日本投降了!”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黎秀石写了报道日本投降的一篇消息,朱启平则写了一篇通讯《落日》

二、比较通讯与消息,认识通讯的体裁特点。

1.消息与通讯是新闻中常用的两种体裁。

提问:从新闻的角度,你认为二者应该有什么共同点?

明确:真实性 、及时性。

教师:那二者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最好的方法是将同一内容的消息和通讯来比较一下。

(投影:《大公报》天津版1945年9月3日上的一则消息)

日本降书签字典礼昨晨完成和平实现

(本报特派员二日美战舰“密苏里”号上发专电)本报记者于国人经八年英勇抗战之后 ,今日于此亲见日外相重光葵及日本前驻津司令官现任日本陆军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率领之日本代表团登美国战舰“密苏里”号签下日本投降条款。

在90年内轻易建成的日本帝国,几乎毫无间断的从事侵略,现在根本垮台了。中国代表徐部长永昌,继美代表之后签字于日本降书。

消息简洁明了,要求写出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起因、经过和结果。新闻界称之为5w+1h”(即who, what, where,  when, why + how)

根据投影,找出消息的各个要素对应的内容。

2.根据预习,思考:通讯与消息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明确:生动性。(学生可能会比较感性地认为通讯比消息详细,可从详细体现在什么地方引导学生思考)

教师:这是通讯区别于消息的重要标志。消息的写作,一般是采用叙述的方式,概括地介绍新闻事实。通讯则由于内容的需要,在表述上更为自由。作者可以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与说明等基本表达方式,以充分展示丰富而复杂的新闻事实,给人以鲜明生动的现场感和立体感。

重点分析其描写。

3.自读全文,整体把握:

(1)本文的结构方式为小标题式,线索为时间,请找出相关词语。

(2)本文的“生动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划出相关语句,并思考:生动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1)7点多钟、8点多钟、8点半、8时50分、9时整、9时10分、9点18分(写得如此细,突出仪式的非同一般)结构方式:小标题式。全文除了第一部分,其余都有小标题:签字场所、代表到来、仪式开始、投降书脏了。

教师:依据时间顺序,记叙不同内容。写7点多钟时的环境氛围,8点多 钟时写签字场所和记者们,8点半的内容写的是盟军代表,重点写的是中国代表徐永昌将军,8点50分写日本代表到来,重点写的是重光葵和梅津美治郎。9时到9时10分写日本代表签字,9时10分到9时18分写盟国签字,其中重点写的是盟军统帅曼克阿瑟签字和中国代表签字。采用的是点面结合的组合材料的方式。这一部分是签字仪式的高潮。 最后一部份为插叙。(这一部分不是教学重点,由教师解说)

(2)引导学生从环境、语言、神态、心理、动作等方面寻找生动的描写的语句。

例:

①生动的环境描写:

“灰色的舰身油漆一新,十六英寸口径的大炮,斜指天空。这天天阴,灰云四罩,海风轻拂。海面上舰船如林,飘扬着美国国旗。舱面上人影密集,都在向密苏里号舰注视着。小艇往来疾驶如奔马,艇后白浪如练,摩托声如猛兽怒吼,几乎都是载着各国官兵来密苏里号舰参加典礼的。陆地看不清楚,躺在远远的早雾中。” 盟军的大炮斜指天空,显示出盟军的威慑力量。

“灰色的舰身油漆一新”、“小艇往来疾驶如奔马,艇后白浪如练”,暗含着欢乐、喜庆的氛围。

②语言描写:

“麦克阿瑟读到最后,昂首向日本代表团说:‘我现在命令日本皇帝和日本政府的代表,日本帝 国大本营的代表,在投降书上指定的地方签字。’”直接的语言描写给人身临其境、如在现场之感

③动作描写:

“重光葵挣扎上前行近签字桌,除帽放在桌上,斜身入椅,倚杖椅边,除手套,执投降书看了约一分钟,才从衣袋里取出一枝自来水笔,在两份投降书上分别签了字。梅津美治郎随即也签了字。他签字时没有入座,右手除手套,立着欠身执笔签字。”细细写来,唯恐遗漏某个细节,给人以重大历史时刻的厚重感和真切感。

此处的动作描写也能传达人物的内心。重光葵“挣扎”着前行至签字桌,虽是由于一条腿的缺乏而挣扎,却更是内心的挣扎,写出了精神接近崩溃的窘态。而梅津美治郎立着欠身签字则显示出他想赶快结束这使自己尴尬的场面。

动作描写中还有特写画面:

“日本代表团外相重光葵在前,臂上挂着手杖,一条真腿一条假腿,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登梯时有人扶他。他头上戴着大礼帽,身穿大礼服,登上上层甲板就把帽子除了。梅津美治郎随后,一身军服,重步而行”写出了重光葵的丑态和梅津美治郎心情的沉重。

④神态描写:

“满脸笑容的水兵”、“我转眼看日本代表,他们像木头人一样站立在那里。”“板着脸和日本人说话”。

⑤心理描写:

“看表是9点18分。我猛然一震, ‘九一八’!1931年9月18日日寇制造沈阳事件,随即侵占东北;1933年又强迫我们和伪满通车,从关外开往北平的列车,到站时间也正好是9点18分。现在14年过去了,没有想到日本侵略者竟然又在这个时刻,在东京湾签字投降了,天网恢恢,天理昭彰,其此之谓欤!”

⑥修辞、象征等写作手法的运用

“陆地看不清楚,躺在远远的晨雾中。”

通讯的生动性体现在它描写角度的多样,给我们一个启示:要把文章写得生动,可以有些环境描写、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的描写,采用一些修辞手法,并且描写得越是细致,文章就越是生动。

三、比较《落日》和保存于美国国家档案馆的相关视频,理解本文的“眼光”问题。

1.教师:这么重要的历史时刻,这么大的场合,100多位将领、280多名记者、11位日本代表、几百名“密苏里”号舰水兵、还有空军将士,这么多人,20几分钟时间,涉及到的语言、动作、环境、心理可多了,该写什么,不该写什么,以什么标准来取舍呢?

朱启平的这篇通讯被称为通讯的“状元之作”,许多关于二战的资料汇编都收入了该文,被列为大学欣慰系的典范教材,是大陆大学新闻系学生的必读篇目,他的成功在哪里?

老新闻工作者严秀谈到朱启平的新闻作品时说:“新闻而不要成为过眼云烟,我以为关键只在两个字:眼光。朱启平的新闻通讯之所以值得长久保存,关键似乎就在这两个字。”

什么是眼光?即你写什么,不写什么的取舍标准。也即作者的立场、思想、作者的价值观。

朱启平晚年,与老友谈及当年写作情况时说:“在密苏里号军舰上,有各国记者参加受降仪式。我想我必须以一个中国人的立场,中国人的感情来写好这篇报道。”(投影)

教师:如何理解这篇文章的“中国人的立场、中国人的感情”,我们还可以采用比较的方式。《新学案》的65页有一篇美国记者荷兰格比特同类题材的通讯,作为美国记者,他以美国人的眼光来看,请同学们课后去比较。

为了让学生对这重要历史时刻有个感性认识,我们来看一个保存于美国国家档案馆的视频。它是以美国人的眼光来拍摄、制作和解说的。我们看看以美国人的眼光所拍摄制作的内容和朱启平以中国人的立场、中国人的感情来写的通讯所展现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学生观看视频)

明确:视频以展现日本人代表到来和美军将领曼克阿瑟的行为以及美军将领麦克阿瑟的行为为主。而朱启平的通讯努力突出中国人在这一重大场合所展现的风采。

比如:对中国代表徐永昌将军的描绘,在视频里面只有文字标注,并没有特别拍摄徐永昌的活动。

另外,签字的同盟国有几十个,但不管是朱启平也好,美国的记者也好,都没有将这几十个国家的签字场景一一展现出来,都是有侧重的。视频里面侧重的是日本代表签字和美国代表签字的场景,尤其是美国代表签字,视频中间有半分钟,而对于中国代表与其他盟国代表签字呢,根本就没有提到。而朱启平的通讯中,不仅没有忽略中国代表签字 ,甚至写得较为详细。“麦克阿瑟又紧接着宣布:‘现在,请中华民国代表签字。’徐永昌步至桌前,由王之陪同签字。’”其他国家代表签字场景也是一笔带过。

教师:“中国人的立场、中国人的感情”不仅体现在写什么内容上,更体现在作者的心理活动与评论中。我们回到文章,找一找相关的例子。

“重光一腿失于淞沪战争后,一次在上海虹口阅兵时,被一位朝鲜志士尹奉告投掷 一枚炸弹炸断。梅津是前天津日本驻屯军司令,著名的《何梅协定》日方签订人。他们都是中国人民的熟人,当年在我们的国土上不可一世,曾几何时,现在在这里重逢了。”作者用一种冷静但轻蔑的口气来揶揄日方投降签字代表,让人有一种“痛快”的感觉。

“看表是9点18分。我猛然一震,‘九一 八’!1931年9月18日日寇制造沈阳事件,随即侵占东北;1933年又强迫我们和伪满通车,从关外开往北平的列车,到站时间也正好是9点18分。现在14年过去了,没有想到日本侵略者竟然又在这个时刻,在东京湾签字投降了,天网恢恢,天理昭彰,其此之谓欤!”作者联想巧妙,联系历史,有一种一雪前耻、正义必胜的历史必然性蕴含其中,使人振奋!

“这水兵的话是对的,我们将来也要讲给子孙听,代代相传。可是,我们别忘了百万将士流血成仁,千万民众流血牺牲,胜利虽最后到来,代价却十分重大。我们的国势犹弱,问题仍多,需要真正的民主团结,才能保持和发扬这个胜利成果。否则,我们将无面目对子孙后辈讲述这一段光荣历史了。旧耻已湔雪,中国应新生。”在这里作者从历史自豪感上升到历史责任感和现实的危机感,回望来路,语气沉重,他指明了只有民主团结,我们民族才能振兴。立点较高,使我们每个人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份量压在心头。

写什么,不写什么,评论什么,这是眼光问题。《落日》发回国内时,为何国人争相阅读,到今天许多老年人仍记忆犹新,就在于隐含于文本背后的作者的中国人的立场和情感,就在于浸透于文字中的思想。这就是朱启平写《落日》的成功之处。

四、点题深化

日本投降明明是在早上,为什么要以《落日 》为标题?

这里有象征意义,曾经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今天终于在世界人民面前低头签字投降,如同日落西山一样;日本侵略者以太阳旗为其标志,日落也是指日本法西斯的坠落,流露出作者对它的嘲讽之意。

五、总结 作业

作为新闻体裁,通讯除了具有和消息一样的真实性、及时性的特点,更突出的是它的生动性。而真正要写好通讯,还要有独特的眼光。感谢60多年前《大公报》著名记者朱启平先生用他的如椽大笔,以通讯这一体裁记录了日本签字投降的一幕,这一幕值得我们每个中国人“永志不忘”!

阅读美国记者荷兰格比特同类题 材的通讯,和《落日》比较,写一段文字。

板书:

眼光

通讯        生动性

及时性  真实性

备教手记:

本文文字比较简单,学生很容易看懂,尤其是重点学校的学生。所以,本课我把教学目标定位于认识通讯题体裁。对于一种体裁的认识,最好的方法是通过比较。通过和消息比较,共同点为及时性和真实性,不同点为通讯的生动性。以课文为例,认识通讯的生动性。通过和美国人拍的视频比较,体会本文作为通讯稿的成功之处——作者的眼光。选择视频而不选择文字稿,一是考虑到教学时间的不允许,二是考虑形式的变换,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写作与摄影在有些地方是相通的,写作受到作者的眼光问题的影响,摄影同样如此。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