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与天空》赏析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2019-06-26 手机版


《树与天空》是一首诗歌,特朗斯特罗默的这首诗歌主要探讨自我与周围世界的关系,死亡、历史和自然是作品中常见的主题。他善于运用意象、隐喻来表现内心世界,其诗新颖、敏锐、坚实。世界时刻在变,时间永在流逝,或许只有空间,才多少表示着存在的永恒。所以“树与天空”的关系,也就寓示着存在(人与自然)与无限、与永恒的关系。“我们”(在这里代表人类与自然等存在)相互关爱与扶持着,既在“天空”下积极地承受它的所有赐予和挑战,同时又对天空怀抱着最虔诚的爱、敬畏以及等待。就像“天空”,是存在共同的家。

《树与天空》全篇并没有写天空,却展示出了比天空更为广阔的空间,经典的文字作品能表达出并固定住瞬间与永恒之间的关联,这种关联一直存在在每个人的周围

树与天空

一棵树在雨中走动,匆匆走过

我们身旁,在这片倾洒着的灰色中,

这棵树有急事。它从雨中汲取生命

犹如果园里黑色的山雀。

雨歇了,树停住了脚步。

它挺拔的躯体在晴朗的夜晚里闪现,

和我们一样,它在等待着那瞬间

当雪花在天空中绽放。

[作品赏析一]

首先,树在这里被作为生命主体,取得了超越于人的自觉和主动性。虽同处雨中,但是“走动”、“有急事”、“汲取生命”、“停住脚步”和“等待”的却首先是树而不是人。“我们”在这里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见证人、陈述者——一个同路人。而“我”(如果可以这样推测诗人的话)则更是仅仅作为“我们”的一个代言人而已,仅仅是目睹了自然生命律动的一个记录员。(然而这里并不是要走向另一个极端去重树轻人,只是因为自然只以其存在表示自己,而人还有使用文字的能力)树在这里有行动(“走”)、有计划(“有急事”)、有对生命自觉自为的争取与充盈。甚至还有着它的宗教般的静观和对于未来一种唯美的期待。

  同时,在树的自由意志里,还融会着宇宙间一种互相谐和与默契的情怀与品质。阳光或者雨露,阴晴还是雨雪,物类间并没有相互冲突的必然理由。因为即便在“灰色”中也依然可以“汲取生命”,而那“园里黑色的山雀”,更是一个关于生命的积极乐观又欢愉的精灵。真正健全的生命懂得享受自然的每一种赐予。于是在“晴朗的夜晚”才有了它们更为“挺拔”的身姿。而支撑这一切的,除了对宇宙规律的默认,更多的应该还是对那个雪花绽开的瞬间最为坚执的等待!“雪花”在这里有着丰富的蕴涵。作为冬天的象征,它不可避免地预示着寒冷,然而“严寒尤有傲霜枝”,它又恰恰提供了强力意志最充分的突显。承续前文,它又是万物对宇宙规律一次充满自信的认可与迎取。如果可以,我还希望它会是人类对生命暂歇的期许。宇宙自有它的动静,自然也有着它四时的更替,而永远忙忙碌碌的人们,是否也应该有一个停下脚步、静观夜空的瞬间?——就像一个农人在辛苦的劳作中也会偶尔抬起头来,欣赏那飘着白云、飞着鸟群的天空,于是知道自己的辛勤并不惘然与孤独。而从审美的维度,“雪花”更象征着一个洁白澄净的纯美境界,一种超越了世俗功利、摆脱了欲望和俗物的牵绊、万物融和无间、和谐共存的圆融化境。在这个世界里,人与物、人与人、物与物,一切存在之间的距离都将泯灭而消失殆尽,只剩下轻轻飘来的一阵宇宙间的清丽气息。

  总体来看,这首诗的前后两节有着层次与境界上的相承与递进。前者主动,后者主静。前者充溢着生命的搏击与律动,启示着自然间一种积极向上的活力。而当“雨歇了”,世界便进入一种行动后的安宁、强力后的静谧。那曾因为争取而匆匆走过的躯体,也终于有了夜空下神圣而静穆的“挺拔”闪现。这是只有在“行到水穷处”之后,才会拥有的“坐看云起时”的坦然境地。虽然那“挺拔”的姿势只是一次“闪现”,虽然“等待”的只是一个“瞬间”,但是存在的意义不就是在那无休止的搏动中一次又一次地追逐那一层高过一层的瞬间化境么?!

  运动是存在的永恒形式。而这一切是自然界的同时也是人的存在方式。这首诗的独特处,也就在它的视角虽从“树”落脚,却又能反诸人类自身。如从树“匆匆走过我们身旁”,经由相对运动思维,可以看到人类自身的匆匆脚步;又从“和我们一样”的陈述中,透露出人类同样有着的渴望与自然和谐相处、向往宇宙间的至善至美境地的讯息。而这一角度的高妙,还在于它虽经反诸自身后来却并未再郁于自身,而是点到为止,始终以一种更加阔大、高蹈、超越物类的视角在平等而体贴地观照着一切 。你在这里可以看见人与物异质同构的同一颗博大、纯粹而统一的灵魂。这是一种突破了人类中心而转向宇宙中心的视角,它体现着人类更深刻的关怀意识。

  最后要回头再来看一眼诗题。“树与天空”,这里同样充满了隐喻。诗人选择“树”作为观照对象,除了事实的触发,恐怕更多的还在于树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包括树丰富的生态和文化蕴含。作为生物,树是立足于大地同时又指向天空的最隆重和充分的表示。它对生命应有的在地下的深度以及永无止境的向上的高度都作了最为坚实而高贵的展览和诠释。于是,树连接了大地与天空,此岸与彼岸,现世与终极——是树,让我们看清了自身的位置和应有的走向。

  但是为现实所拘郁和蒙蔽的人类,却在漫长的文明进程中越来越遗忘了这种启示。他们埋头于对土地的耕耘与掘进,却渐渐忽略了头顶上还有着的那片令人震撼和心悸的星空。所以诗人要为树提供一个天空——一个既是用来伸展同时也是用来抚慰的天空。在那里,正散布着有关生命的全部隐喻。比如对未知的渴望,比如对神秘的保留与欣赏,比如行路中的驻足、静观与默想,比如对宇宙一声纯粹而又唯美的惊叹!

[赏析二]

这首诗是世界级的作品,可以说已经成为经典:

第一句:有棵树在雨中走动...

有棵树在雨中走动,开头就给读者一个反常的情景-走动的树,这样就至少有三个场景可以在后面展开,树,雨中,走动,雨中有很多场景可以写,树也是,走动呢,如何走动,作者在第二句选择就走动的状态和时间地点展开,这是后话。

重点解析第一句整体:有棵树在雨中走动,第一句就考验了读者的进入能力,我们知道树是相对静止的,作者一定要让它走动,肯定有原因,作为一个读者,你只能接受作者的场景设计,必须要让树走动起来,这样问题1就来了:如何让一棵树合情合理的走动起来?通常的解析是:一种写作手法,以树写人以人写树什么的,这是一种敷衍塞责,或者说根本没有懂,"走动"在读者的通常意识里都是指人或有足动物的移动,这种被长期固定在头脑中的逻辑首先得打破,这就是诗歌作品的瞬间打开功能,在科学常识里植物乃至万物都在运动,没有绝对静止,如果一个孩子问你:树怎么会走路呢,作为一个成年人如何回答,孩子觉得树在走路一定有他的道理,如果另外一个孩子表示反对也有道理,比较起来,前一个孩子喜欢文艺的可能性大一些,第二个小孩也没有错,他已经在头脑中建立了基本的理性.我们可以这样回答:

树当然会走动,你看这棵树是你出生时爷爷种的,从爷爷栽下来的时候才有你的指头那么高,现在的个头已经超过姚明了,姚明高吧,这棵树早就超过他了,树不光会走,还会跳起来扣蓝...

第二句:在倾洒的灰色里匆匆经过我们...

第二句和第一句一起都非常有动感,接下来的半句更有意思,幽默而诙谐。

[作者简介]

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默,生于1931年,为瑞典当代最杰出诗人之一。2011年10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是一位在世界文学舞台具有影响力的为数不多的诗人。他的作品已被翻译成六十多种语言,在世界许多地方成为意义重大的诗歌文本。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