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作文热点押题之“无用之用”写作指导及范文四篇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作文指导 2019-05-08 手机版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莫言在诺贝尔颁奖典礼晚宴致答谢词的时候曾提及,文学和科学相比较的确是没有什么用处,但文学的最大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

莫言的这番话所蕴涵的人生哲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根据你的思考或者联想写一篇文章。

【写作指导】

先提炼出材料中的三个概念:“无用”、“有用”和“大用”。

其一,可以分析“有用”与“无用”的辩证关系,同一件事物或一个人,有些人看来有用,有些人看来无用,或者在此时无用,在彼此有用。世俗所谓的“有用”,不一定是真的有用,而世俗说的“无用”,可能关键时候有大用。

其二,可以谈“无用”与“大用”之间的联系。中国人喜欢从实用(功利)角度判断有用还是无用,这就排斥了看不见的精神世界。所谓无用之用,很大程度上是指精神世界的一切。全文可就为什么人们不知无用之用展开,谈无用之用的内涵,谈无用之用才是真正的大用。梁文道在《悦己》中说道: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种时刻。

【范文一】

“无用”实为“大用” /方佳新

贾平凹的散文《丑石》记录了这样的石头:它形状怪异,质地脆硬,可以说是一无是处。但就是这个石块,吸引了省城的地质学家,并被小心翼翼地搬运走了。原来,它是一块陨石,曾寄托着千万人的梦想划过天际。

同样一块石头,在不同人的眼中,它的价值发生了天壤之别的变化。生活中是不存在无用的东西的,缺少的是发现它用途的慧眼。人生亦是如此。何必武断地区分事物于无用及有用之间呢?孟尝君三千食客中,有毫无用处的鸡鸣狗盗之辈,却能拯救孟尝君于危难之际。范蠡在辅佐勾践时精研商业经营之术,最终在功成名就之际能全身而退,演绎了他的另一番传奇。试想他们若以有用无用来对待一切,孟尝君便会客死秦国,范蠡也难逃“狡兔死,走狗烹”的命运。

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又何必去一味追求名利这些“有用”之物,而让自己成为一个物质化的空壳呢?梵高将他一生的狂热献给艺术,却只卖出一幅画;巴尔扎克夜以继日地创作,最终还是贫穷潦倒;米开朗琪罗在雕刻和绘画上穷尽一生,却只换来无数病痛的折磨......然而正是他们这些“无用”的作品,打开了艺术一扇又一扇辉煌的大门,在人类的文明史上发出璀璨的光芒。

相比那些钻营于蝇头小利之间的人来说,有些人一生都在做“无用”之事。然而正是他们赢得了举世的瞩目。三毛,这位精通多国语言,颇有律师天赋的奇女子,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舒适的生活,投向了撒哈拉粗犷的怀抱。用她的话来说,“只是追寻前世的一个梦而已”。正是这无用的近似疯狂的举动,为我们展现了异域的精彩,让我们疲惫的心灵有了一个暂时的精神家园。

可是,今天,人们越来越急功近利。他们用“有用”与“无用”区分事物,于是,无数先辈留下的优秀文化被置之一边,低俗、刺激、暴力的作品一窝蜂地出来,让一具具空壳从中得到了片刻的慰藉,又重新陷入了寂寞之中。这样的文化导向,是应该重新审视了!

纵观古今中外,“有用”之物往往只是满足人们物质的产物,而真正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与繁荣的,往往是那些“无用”的东西。所以,请在学会生存的技能之后,让看似无用的东西来充实自己吧!

点评:

文章从无用之中,一层一层地发掘出其“有用”之处。先是指出任何事物都有价值,缺少的是发现;接着,批评人们一味地对名利这些所谓“有用”之物的追求;然后,肯定优秀文化对人类的巨大作用;最后抨击当今文化低俗化倾向。作者所论、分析犹如剥笋,转换自然,令人信服。

【范文二】

“无用之事”果真无用吗?

上高二中 高二(1)班 邹雅萌

“所有伟大的科学发现,几乎都是科学家在‘无用’的领域花‘无用功’而生的。”法拉第在回答学生的信中写道。科学家探究被人认为“无用”的领域反而可以创造“伟大的成就”,普通人做“无用”的事就果真“无用”吗?我的答案是:不,很有用!我们就该做些“无用之事”!

秉承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理念的学生,放弃接受文化熏陶转身扎入书海;秉持着“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理念的职场人士,放弃做生计以外的任何事转身投入重复的工作……这样的观念,这样的行为,在我看来,都是不可取的。作为中学生,多参与实践,何错之有?作为职场人员,多学些实用技能,又有何损?多数人眼中的“无用之事”,并非真的无用。

台湾名嘴蔡康永在节目中倡导年轻人“趁现在多做些闲事”时举了几个例子:十五岁时学英语,觉得浪费时间,不如做正事,然后十八岁时发现理想的学校要很好的英语才能报考;十八岁时学游泳,觉得浪费时间,不如做正事,然后二十岁时你暗恋的女神邀你游泳,你见到一池水就吓到了;二十二岁参加工作,去学电脑技术,觉得浪费时间,不如去做正事,然后二十四岁时领导要提拔人,你不会编程,只能错失升职。学英语、学游泳、学编程都是当时的“无用之事”,

但这些,又何尝没有给人生留下浓厚一笔呢?直到眼见着“无用之事”变得有用起来,再捶胸顿足,又有什么意义呢?

不如,趁现在,多做些“无用之事”,增长见识,使自己更加充盈。钱学森一生从事科研,但仍感激从小接受的国文教育,这些“无用之事”成就了他的民族气节和坚毅品格;爱因斯坦一生奉献给理论物理,但仍受益于小时候学的小提琴,这种“无用之事”成就了他非凡的创造力;毕加索一生投入艺术殿堂,但仍感谢自学的物理知识,这种“无用之事”成就了他离奇精巧绘画艺术。把“无用之事”巧妙转化为“有用”,就能真正体现“无用之事”的价值。

奥田英朗在著作中写道:“无论身处何种境地,人一定要充实自己。”无论身处繁忙的学习还是紧张的工作之中,都要抽出一些时间,听一听名家讲座,学一学实用技术,发展一项业余爱好,参加一些实践活动,再巧妙将其运用于自己的事业中,化“无用”为有用,使自己更加充盈。

点评:

作者运用道理和事实反驳了“无用”之事果真“无用”的错误观点。首先从现实生活中人们只重视“有用”之学的现象入笔,再引用台湾名嘴蔡康永所举事例说明轻视“无用之事”带来的危害,从而提出“趁现在,多做些无用之事来实现其有用价值”的观点。先破后立,层层说理,较有说服力。

【范文三】

网络“倒写体”和莫言的“无用之用”

  2018年12月8日,网友“Rabbit儿爷”在微博中发了一个西游记倒写的小段子,不料一石激起千层浪,该微博短短几天时间,就拥有2万余次的转发量和4800多条评论。一些家喻户晓的故事被网友逆时空重新演绎。今天你倒写了吗?瞬时在微博上掀起了“倒写体”风潮。

  把洋洋洒洒几十万字的名著,用百十个字表达出故事梗概,已属不易,现在不但有人做到了,而且还是“倒写”,也就是把故事的来龙去脉,是非因果,完全颠倒过来写,还能写得合情合理,有模有样,尤其是故事的结尾,往往寓意深刻,有画龙点睛之效,实在难得。因此,面对网络最新兴起的“倒写体”,首先得佩服这些网友的创意与才华,确实难得。

  面对“倒写体”的一夜流行,有人会觉得难以理解,不管是《西游记》这样的传统名著,还是热映大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让它们以正常的状态存在不好吗?为什么非要以另类的手法去“倒写”?如果拿这个问题去问参与“倒写体”的网友,他们可能会说只是为了好玩;而如果拿这个问题去问一些专家学者,他们可能会说这体现了一种反主流心态,是网友宣泄压力的一种手段。

  而在笔者看来,不管是为了好玩、调侃还是为了宣泄压力,这种“倒写体”的流行,首先是无害的、健康的,无伤大雅的;再者,它的流行,也是当今社会文化多元、价值多元的具体体现,是社会多元化的一种证明。对于那些对“倒写体”感觉难以理解的人来说,其实秉持的还是一种传统的价值判断标准,觉得凡事都应该有价值,有意义,这样的事情才值得去做。

  但是在一些“非主流年轻人”看来,无意义就是一种意义,无价值就是一种价值。最新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在颁奖典礼晚宴致答谢词的时候曾提及,文学和科学相比较的确是没有什么用处,但文学的最大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这句看似矛盾的话,同样适用于正在流行的网络“倒写体”。面对层出不穷,模仿不断的“倒写体”,有人觉得没有意义和价值,但是参与“倒写体”写作的人,却觉得写的过程就是价值,写出来就是意义,谁能说他们错了呢?

  实际上,莫言的文学“无用论”当然不是说文学真的无用,“无用之用”才是他真正想表达的意思。而网络“倒写体”,也正是一种“无用之用”。按照专家的说法,当传统价值观和多元化的价值观相冲突时,网友往往希望借助“倒写体”这种形式对原来的老套路进行一个突破。那么,当“倒写体”完成,而且还能引得关注与喝彩,也就意味着实现了这种突破,意味着实现了宣泄情绪,纾解压力的目的。于是,我们看着无用的东西,对“他们”已经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就是“无用之用”。(苑广阔)

【范文四】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急功近利已成为社会通病,就连我们的孩子也变得日渐功利,比如学东西先看“有没有用”,选专业先问“好找工作吗”。被催熟的瓜果会缺少果香,被催熟的孩子也终究会缺少生而为人的乐趣。

一道道数学题,一篇篇阅读,一摞练习册充其量会带来一份漂亮的成绩单,但是读书却能感悟另一种人生,音乐和画笔能迸发更多的创造力,跑步能强身健体提高耐力,书法能使人心境平和……

所谓无用之事,方为大用!

中国人最讲究“实用”。“我想学哲学。”“这有什么用,能当饭吃吗?”“我想学吉他。”“这有什么用,你能成为歌星吗?”从小到大,从生到死,我们所遇到的一切人事物,都被父母、老师、爱人、上司以及我们自己,习惯性地划分为“有用”和“无用”两类。弹钢琴是有用的,玩沙子是没用的。上补习班是有用的,过家家是没用的。下围棋是有用的,玩积木是没用的。

我们以“功名、权力、财富”为标准,如果一件事物,不能被“最直接地应用”,如果“短期内无法出成果”,如果没有“眼下能看见的利益”,我们就觉得它是“无用之物”,然后就鄙之丢之弃之。

殊不知,世间许多“大用”,都是从看似无用的事体中衍生出来的。当我们功利地拒绝所谓的“无用”时,其实放弃了很多隐藏在其中的“大用”。

2005年,苹果创始人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演讲时感叹:“如果我不学书法,不会有今天的苹果。”乔布斯年轻时非常痴迷书法,他为此专门上了里德大学,因为里德有全美最好的书法教育。“我那时痴迷书法,仅仅是出于喜欢,没想过它在生活中有什么实际应用,但没想到十年后进入IT业,我竟然用上了书法课里学到的东西。十年后,我设计第一台苹果电脑时,便把‘书法’运用到了字体设计中。”于是世界上便有了第一台“可以实现字体排版”的电脑。很多人也因此爱上了苹果。

乔布斯在演讲中总结道:“如果我当时没有去学书法,个人电脑就不会有这么丰富的字体,也不会有这么赏心悦目的字体间距。

人生就是这样,你不可能有先见之明,但你必须要相信某些东西:爱好、勇气、因缘等等,这些东西迟早会在未来某一天串连起来,让你的生命绽放光彩、与众不同。”

人的核心竞争力,超过一半都来自不紧急的事:读经典的闲书,锻炼一个好身体,与智者交朋友,痴迷一两个业余爱好,提升自己的审美品位。梁文道在《悦己》中如是说:“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种时刻。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