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必背范文之中国精神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杂文参考高考范文 2019-04-22 手机版


 一、专题概说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国精神贯穿于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积蕴于近现代中华民族复兴历程,特别是在中国的快速崛起中迸发出来的具有很强的民族集聚、动员与感召效应的精神及其气象,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显示。

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一个缺乏自己民族精神的民族,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终极归属感与荣誉感,使中国人为了祖国的腾飞,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基本内容,是我们每一个人中国人必须传承的。我们只有具备了最基本的“中国精神”,才能具备更高更可贵的“中国精神”,才能完成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敢于斗争、敢于坚持的革命精神,“中国精神”是爱国主义的核心,是树立和弘扬的中心任务。“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坚挺的脊梁,是坚强不屈的中国魂,“中国精神”就是中国魂,需要弘扬那种让中国人自强、自信的国民精神和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一代又一代前赴后继,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专题精选有关中国精神的作文题以帮助学生思考何为中国精神,进而积淀素材、沉淀思考。

二、审题训练

1、阅读下面材料,写出几个中心立意。

赵州桥建于隋朝,巍然挺立,气势雄浑,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港珠澳大桥已正式开通,体现了一个国家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是一座圆梦桥、同心桥、自信桥、复兴桥。

中国人心中有座鹊桥,传说农历每年七月初七夜晚,牛郎、织女相会,喜鹊群集银河,相衔成桥,以渡织女。

“一带一路”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桥梁,也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交流的和平友谊桥梁。

从历史到现实,从传说到梦想,中国桥的内涵在发展变化。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以中国代表的身份,在一次模拟联合国大会上发表演讲。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你的立意:                                                                          

【参考立意】

题目中的材料列举了与中国有关的四座桥,他们分别是古代的赵州桥、刚开通的港珠澳大桥、传说中的“鹊桥”以及“一带一路”的象征桥,每座“桥”都有自己的内涵,都可成为立意方向。

赵州桥是“古代的桥”,工艺精湛,是国人的创举;历史悠久,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得力于小学课文,凝结着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才干的赵州桥早已深入人心。围绕赵州桥,作文的立意方向有:历史遗产、智慧实干、传统等。

港珠澳大桥是“当下的桥”,勾连了香港、珠海、澳门三地,拉近了三地市民间的距离,更是展示了中国走向复兴路的信心和决心。赵州桥体现的是古代人的智慧才干,港珠澳大桥则彰显当代人的创造和信心。围绕港珠澳大桥,作文的立意方向有:自主自强、圆梦、同心、复兴等。

鹊桥是“传说的桥”,为让牛郎织女相会,喜鹊每年农历七月初七齐聚银河搭起一座桥。牛郎织女情路曲折,鹊桥是上苍给他们的怜悯,也给所有遗憾的情感留下希望,这是中式的浪漫。围绕“鹊桥”,作文的立意方向有:中国传说,情感意愿等。

“一带一路”是“构想的桥”,它是象征意义的桥,是中国政府着眼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也正成为全球化的新模式新趋势。通过有序的经济发展,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共同繁荣。围绕“一带一路”,作文的立意方向有:合作共赢、理解信任、和平友谊等。

学生可以就其中一座“桥”,书写对中国形象的理解;也可以综合几座桥,融汇它们的内涵描绘自己心中的中国图样。不管怎么写,都要笔下有“桥”,心中有“中国”。

结合“桥”的内涵发展来谈论中国形象,可以综合立意,也可以单项立意。

综合立意:寻找桥与桥的有机关联,综合它们的内涵来书写中国形象。例如:

综合港珠澳大桥和“一带一路”谈大国气象;

综合赵州桥和鹊桥讲古人的生活与情感(实用价值与情感价值);

综合赵州桥到港珠澳大桥谈从历史到现实的中国创举;

综合鹊桥到“一带一路”谈从传说到梦想,从个体感情到人类命运共同体。

综合四座桥,写桥在中国的工具价值到文化、政治意义(由实到虚、由民间意愿到国家意愿)。

单项立意:着眼于材料中的某一座“桥”,阐释内涵,呈现其能指代的某一面“中国形象”。例如:

①就赵州桥谈中国古代文明;

②就港珠澳大桥谈民族复兴;

③就鹊桥谈中国传说、中国人情感;(此点延伸面较广,单项立意需谨慎)

④就“一带一路”谈人类命运共同体;

2、阅读下面材料,写出几个中心立意。

①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盐铁论》)

②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论语》)

③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庄子》)

④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

对于以上言论,你有怎样的感想?请选择其中两句立意,体现彼此的某种关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立意】

这是一道名言组合类材料作文题。材料由四句名言组成。首先,要理解名言内涵:

第①句。解读:出自汉代桓宽的著作《盐铁论》(根据著名的"盐铁会议"记录整理撰写的重要史书,书中记述了当时对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的一场大辩论)。

“知”通“智”。聪明人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策略,有智慧的人会按照世事变化的情况而制定法则。注意“变”与“制”仍是倾向有为,比如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相对比“与世浮沉”“随波逐流”“随遇而安”更积极。

此句强调了“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主张与时俱进,审时度势,明智变通,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地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做出适当调整,反对因循守旧,讲究因时因世而为。

第②句。解读:出自《论语》: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日:“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意思是:子路在石门过夜。守城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氏那里来。”守门人说:“就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是要做的人吗?”从这位看门人的话中,我们可以见出当时普通人对孔子的评论,也可以看到孔子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人要有一点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许多事情都是经过艰苦努力和奋斗而得来的。

此句强调一种迎难而上、奋发有为的勇毅精神。

第③句。解读:摘自《庄子内篇人间世第四》。意思是:既然知道不可改变,那就顺其自然发展,甘心接受,这就是人生最高的德行。理解此句,应联系庄子的思想:摒弃“人为”,崇尚“自然”,顺从天道,“清静无为”。认为天道会有公正的结果,反对个人对事理的刻意改变,这样不仅违背了天意,而且使得自己徒生烦忧,自找苦吃。在今天看来,这种思想虽有些消极,但对于个人的修身养性仍然有积极意义。

此句强调顺应自然与规律,乐天安命。

第④句。解读:摘自《孟子离娄下》。意思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只有放弃一些事情不做,才能在别的一些事情上做出成绩。孟子此言深刻地揭示了“不为”和“有为”之间的辩证关系。人在做事之前,不可不假思索地遇事都做,必须有所比较、选择和取舍。这就需要确定一个原则,即凡有损、有害、无效、失当的事,坚决不去做。然后,凡有利、有益、有效的事,全力投入,尽心做好。这样才能有所作为。

此句强调懂得取舍。

注意这里的“不为”是为了“有为”,是要有所选择地“为”,不同于老庄的“无为”。

题目有明确的写作任务:“选择其中两句立意,体现彼此的某种关系。”既要选“两句”,还要找“关系”,才符合要求。注意:直接引用了两句话,或直接引用其中一句,但暗含另外一句话,都属于“选择其中两句”。明显只写了一句话的,一般不超过42分。

不可孤立看某一句话,而片面地抓取某个关键词来立意。综合看整个作文材料,不难看出其关键词是“为”与“不为”,脱离这个关键点来写“变化”“变通”“时代”“创新”等,视为不符合题意。

两者的关系,可以是包含、并列、递进、条件、对立、互补、相辅相成、一分为二、辩证分析等。

出现两句话的位置,不做硬性要求,可开篇,可中间过渡。但题目要求“体现彼此的某种关系”,“某种关系”关涉文章观点,出现关键句宜早不宜迟。同时,考虑阅卷的实际情况,建议能直接引用,且能多次出现相关句的关键词,比语焉不详、隐晦暗含更有利。

立意参考:

②与③。要奋发有为、敢为,万一做不成,则安之若命,乐天安命。 或:儒家崇尚入世、有为,道家推崇清静无为,不乱为,不妄为,不失为两种处事准则。 或:儒道互补,做好人生的加减法。 或:年轻人要有为、敢为,不宜学老庄的无为。

②与④。既要执着勇为,还要有不为、有所为。也就是:执着地做事,做正确的事(既要敢为,还要会为) 或:学会取舍,“有所不为,有所为”,确立正确的目标,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执着不舍。也就是:方向要正确,做事要执着。

①与③。做事要因时随世,明智变通,在事有不济时又要乐天安命,坦然淡然。 或:因时随世,是有为,智为;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是不为,不乱为。都是智慧人生的体现。

①与②。 首先要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一往无前,然后还要有“因时而变,随时而制”的灵活变通。 或:既要懂得变通,巧为智为,也要敢为勇为,人生无往而不胜。

第①④。人生须有为,而“为”有两大诀窍:一是变通,一是取舍。

第③④。人生既要有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智慧取舍,还要有事有不济安之若命的淡泊心态。

3、阅读下面材料,写出几个中心立意。

哈佛大学,美国本土历史最长的高等学府,诞生于1636年,建校380余年,走出8位美国总统,133位诺贝尔奖得主,哈弗大雨在文学、医学、法学、商学等多个领域有极高的学术地位及广泛的影响力。

岳麓书院,世界上最古老的高等学府之一,创办于976年,建校1040余年,有100余位思想家、政治家进出其中,代表人物有南宋思想家朱熹、张栻,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清代思想家王夫之,近现代风云人物魏源、曾国藩、左宗棠、更有蔡和森、毛泽东等。岳麓书院杰出人物的思想,至今影响着全中国乃至世界。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中国教育一定要有复制西式的哈佛大学吗?为什么?

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和解读呢?请积极思考,思考不止于教育。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                      

【参考立意】

莫让教育东施效颦

调一杯教育的鸡尾酒

采得百花可成蜜

教育的和而不同

教育岂可复制?

教育的自信

中西教育可合璧

去粗存精,而非复制

学习而非复制

教育的形而上

中国教育的魂,在中国

教育的魂,岂能靠借?

教育是有根的

取彼玳瑁,饰我瑾瑜

打开大门办教育

教育岂是舶来品?

风景这边独好

别人的地图和我们的道路

警惕教育的水土不服

固本培元,再言借鉴

三、满分范文【阅读以下范文,总结其优点,并背诵重要段落以作作文素材】

审题训练1 标杆范文1

变化的中国桥,不变的中国梦

尊敬的各位代表:

你们好!很荣幸能作为中国的代表在此发表演讲。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变化的中国桥,不变的中国梦”。

从优雅浪漫的鹊桥到雄伟挺立的赵州桥,从横跨碧波的港珠澳大桥到沟通世界的“一带一路”,中国桥的内涵在不断地变化着,而在这变化的背后,是不变的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追求卓越的不变理想。

变化的桥源于不变的梦。中华民族的内心始终隐藏着一个达到“大同和谐”的梦,而这个梦,是中国梦最丰富、最本质的内涵,尽管历经岁月侵蚀,依然不变。正是有这个梦的存在,才有鹊桥相会的和谐画面,才有港珠澳大桥沟通三地、大湾区经济与伶仃洋生态的和谐,才有“一带一路”构建世界大同的和谐设想。不变的梦体现在变化的中国桥上,更体现在广袤中国的方方面面:不变的中国梦促使北大才女工科博士陈更追寻理性学术与诗意人生的平衡和谐;促使阿拉善沙漠在公益人的脚下一点点染上青翠,实现自然和谐;促使一个个贫困县摘下“贫困”帽子,实现脱贫致富,向和谐大同迈进。不变的中国梦,透过变化的中国桥展现出来,它对个人、对社会、对国家、对世界的影响,也在这一过程中渐渐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变化的桥哺育不变的梦。没有行动的梦是黄粱美梦,没有实践的梦是南柯一梦,没有支撑的梦是太虚幻梦!而变化的中国桥,则为不变的中国梦提供了行动、实践和支撑,让中国梦有迹可循。换言之,不论是鹊桥还是赵州桥,不管是港珠澳大桥还是“一带一路”,都是不变的中国梦在不同时代的回响。更进一步而言,不仅是变化的桥,九天揽月的嫦娥四号、飞驰大地的复兴号、冲上云霄的大飞机、安全高效的量子通信,也都是为实现中国的世纪梦而作出的努力!是新时代的中国为追梦为作出的不懈努力!更是为世界的美好和谐而贡献的努力!

变化的中国桥,不变的中国梦;不变的中国梦,向和谐大同的世界奔驰!让我们共同踏上今天的“中国桥”,让梦想在我们脚下变现,筑梦中国,圆梦世界!

谢谢大家!

【简评】

本文能抓住材料的核心——“中国桥的内涵在发展变化”,从中国梦的角度展示出中国的良好形象,表现出新时代的中国对和谐世界、世界大同的中国梦的追寻与成就。两个主体段分别以“变化的桥源于不变的梦”、“变化的桥哺育不变的梦”两个既有联系又层层深入的分论点为论述的中心,表达了中国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实践。

审题训练1 标杆范文2

变化的中国桥,不变的相连心

亲爱的各国代表:

你们好!我是来自华夏大地的中国代表。近日,我们的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可能大家已有所了解,这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之一。今天我想借这个机会,与大家分享中国与桥的故事。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在千变万化,时间的淘洗将中国大地的风貌冲刷得与往日不同,包括中国桥的建造形式。但是,桥的形式虽在变,中国人与外界相连的愿望不会变。中国自古以来有牛郎织女的故事,其中鹊桥的传说架起了中国人与“天”“神”相连的愿望,表现了古人与上天想通的美好愿景。这种相连的愿望,或许就是这样镌刻在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心中。今日,我们不再渴望踏着鹊桥与织女相会,而是更盼望穿越“一带一路”,与“一带一路”上各国人民密切往来,深入交流。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开放了几个特区,几个经济带,几片沿海地区,最后到整片大陆。我们乘着改革开放的列车,踏上了与世界各国交流的和平友谊之桥,我们怀着一颗真诚热情的交流之心,盼望与桥那头的你,双手紧紧相拥!

同样的,桥的建造技术虽在变,中国人努力奋斗的精神不会变,巍然挺立的赵州桥,已承受了两千年岁月的敲打,却依然为人民架通跨越河水的道路,那是先民们用一块块石块垒起来的气势雄浑的石桥。今天的我们,想要跨越长达三十公里的海水,可不能只用石头这么简单,高三十层楼的主体大桥、沉管隧道、人工岛……港珠澳大桥的难度、工程量令许多人望而却步。然而更多人选择坚持奋斗,如大桥的总工程师林鸣,面对国外公司拒绝以三亿元价钱提供核心技术,林鸣没有放弃,而是选择带领团队自主创新研发,最终(完成)沉管隧道等工程,已成为世界建桥技术的典范。正是由于林鸣的坚持奋斗,才能让他在“有丽日也有风雨,有平川也有险滩”的建桥之路上,带领团队创造了这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奇迹!中国的奋斗精神,就是这样代代传承、勇创未来的明天。

来自各国的代表们,昨日我们的对岸是织女这样的神话人物,今日,我们对岸是你们,是全球各地的人们。我们将怀着奋斗精神、相连之心,努力构建更多的沟通、开放之桥,与你们进行深及文化的交流!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简评】

本文有以下两个方面处理较好:第一、本文有明确的任务意识。围绕“模拟联合国大会上发表演讲”的写作情境,从“中国桥的内涵在发展变化”,展示出中国的良好形象:以奋斗的精神、相连之心与各国沟通交流。第二、本文有明确的身份意识。文章以“中国代表”的身份,从历史传说到现实,表达了鲜明的中国立场和态度。展现了大国的成就和自信。

审题训练2 标杆范文

学会审时度势

生活有高山,也有低谷;有辉煌的日出,必然也有惨淡的日落;有成功的喜悦,必然也有失败的落寞……而这些皆不在于客观的事上,而在于你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

——题记

做一个会“审时度势”的人,会让我们免去无数的烦恼。省却很多无谓的艰难;会让我们的成功之路变得比别人的成功之路更简单一点,更迅速一点。

前些天读了一篇文章,里面的故事让我感触颇深:富兰克林被称为“美国之父”。有一天,他想别人谈起他成功的方法时,说:“有一次我受邀请到一座小茅屋里与一位老前辈见面,我昂首挺胸,大步流星地走进小茅屋。可是,就在进门是,我的额头‘砰’的一下撞到了门框上,额头上立刻起了一个大包。这时,那位老前辈走过来笑着对我说:‘怎么样,很疼吧。这是你今天来最大的收获。你想要成功,就必须记住低头。’就是这句话改变了我的一生。”

《红楼梦》中说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在生活中,要想成功,就必须把谦虚作为自己的基本准则。如果你不谦虚,又如何能真正做到尊重他人?如果你不尊重他人,又如何能学会“审时度势”?就像一首歌又低沉也有高昂,这样才会受到人们的喜爱。如果你总是昂头,那么实际上你是在抬高自己,贬低他人,说以有时低头也是十分必要的。

如果说低头是成功第一条基本准则,那么昂首则是第二条准则。有一家公司要招聘员工,门外排了很长的队。应聘人一个接一个地走进招待室。进去后,主考官都首先都先不由分说的凌空劈来一巴掌,然后问:“这是甚么感觉?”应聘的人都捂着脸出来。他们自然都没被录取。直到又一个年轻人进去,主考官也是劈来一巴掌,问:“这是甚么感觉?”这个年轻人愣了一下,便又以同样的力量,同样的速度给了主考官一巴掌,然后回答说:“就是这样的感觉。”然而这个年轻人被录取了。

富兰克林因为低头而获得成功,年轻人因为昂首而获得成功,这两者是不是互相矛盾呢?

是实并非是这样的,这两件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我们要以不同的清醒去处理问题。在向他人请教时,要学会低头;在面对心里的自己时,要抬起头来。也就是说,我们要低头处事,昂首做人。                                                                  

审题训练3 标杆范文

别人的地图和自己的道路

众所周知,“全盘西化”的言论自“五四运动”之时就有之,意为要大刀阔斧地将中国传统连根拔起,再不遗余力地将西方理论移植到中国。废书院而炮制大学即是一实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中国教育不能变成西式大学的“盗版”。

哈佛大学凭借傲人的学术在世上独领风骚,而中国教育亦有其过人之处。精妙细微的读书方法,忍心动性的品德磨炼,包罗万象的传统文化……点点滴滴,方方面面都折射出中国古老的智慧。弃传统里的精华而向西方一味邯郸学步,无疑是抱着金饭碗讨饭。

古人认为二元事物有三种境界:正、反、和。“正”即是趋同,二者消除了差异;“反”则是趋异,二者分庭抗礼;“和”才是最高层次,二者相异而融洽的互生互息。如果在教育的问题上,将“中”与“西”视为二元,那么圆满的结果不是我抄袭你,亦不是我排斥你,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吸取精华,携手共同向前。

《中国老师来了》是BBC拍摄的一部记录片,片中邀请了几位中国老师去博航特学校进行为期三周的中式教学。相比之下不难发现,中式教育强度大,趣味低,学生表示难以接受;而英式教育强度低,趣味足,但英式教育应试成绩远远低于“中国班”的学生。中国传统教育缺乏德先生(民主),赛先生(科学),因此显得不近人情,而英国传统以人为本,将学校变成了天堂,学生“食饱居安”,在应试考场上捉襟见肘。在记录片末尾,英式则友思办学的初衷,中式亦是考虑教育能否更加柔和。

从教育说开,文化又何尝不是呢?

马克思主义是“十月革命一声巨响”便来到中国,在这片土地上与中国实践相结合,茁壮成长;拼音也是受字母文字的影响才得以诞生,最终为汉语的输入法立下汗马功劳;而电脑的二进制也是受太极图的启发,一黑一白的交措就可以演替万物……没有文化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只是一人大唱独角戏的话,百花园就不会那样夺目,交响乐也不会那样宏大。

“君子和而不同”。西方的教育体系堪称完备,中国教育同样令人称道。只是,在伟大复兴的今天,我们不能拿别人的地图寻自己的道路,而应走出去,引进来,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交相辉映,共铸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未来。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