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质课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2019-03-05 手机版 | ||||
教学目标: 1、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词,理解一些疑难句子。 2、通过自读讨论能找出作者的主要观点,理解真正格物致知内涵, 3、能判断作者运用的论证方法,深入探求作者写作意图。 4、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一)学生背诵平时搜集的有关实践的名言警句。 1、实践必须永远建筑在坚实的理论之上。(达芬奇) 2、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陶行知) 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小结:以上这些中外名人对“实践”的言论都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二、导入新课 (一)导语: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二)作者、作品简介: 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出生,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他领导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并导致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本文是作者在被《瞭望》周刊授予“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时的一篇发言稿, (三)重点词语 (1)生字:肇(zhào) 埋没(mò) 彷徨(páng huǎng) (2)理解词义。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格,探究、穷尽。 致知:致,推及;知,认识。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推开拓展,使认识达到无所不知的极限。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寸;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诚意:使自己的意念真减,思想纯正,不欺骗自己。 正心:即心要端正。 齐家: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 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三、整体感知 (一)学生自读课文1-2遍,要求: 1、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词。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找出课文中作者的观点(本文的题目即中心论点) (二)指导学生研读课文。 (1)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指导学生研读。 1、提出问题(1-2段):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 2、分析问题(3-12段): ①(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己的事例,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②(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③(11-12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 3、解决问题(13)。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2)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回答下列问题(在书中找有关语句)。 1、什么是“格物致知”?什么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2、为什么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格物致知”运用于哪些范围? 3、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 教师点拨: 1、“格物致知”即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有两方面的意义: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2、缺乏格物致知精神,我们所学的知识只能从书本上获得,一旦面临真正实验,就不知所措,就不能适应现在的世界。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缺少的。 3、因为传统的教育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三)引导学生明确本文的论证方法。 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运用什么论证方法? (点拨)有以下几种: 1、引证法:如开头引用《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指出它的基本意思。第3段中引用《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条目。 2、例证法:从反面举了古代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现代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很好,面临研究工作束手无策;作者在美国大学念物理时因事先没有准备,做研究发现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而恐慌的事例。从正面举了通过实验了竹子性质的事例,阐述了试验的过程不是消极地观察,而是积极地、有计划地探测。 3、对比法:如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内心体悟和自我检讨,与科学发展的历史说明新知识只能通过试验而得到形成鲜明对比。 小结:作者运用这些论证方法,使说理透彻,道理充分,更令人信服。 四、拓展 (一)你认为目前我国教育还存在着哪些问题?应如何改进? 点拨: 这是一道拓展题,让学生发散思维,各抒己见,说出自己真实的看法和感受,如重理论轻实验,重分数轻能力等,只要符合实际就行。 (二)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怎样培养格物致知精神? 点拨: 本题主要让学生把课内的学习与课外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五、总结 本文是一篇漫谈式议论文,文章简短精要,朴实通俗,深入浅出,读来亲切有味。语言明白如话,行文灵活,说理方法多种多样,这些都是我们在作文上值得借鉴的。 六、布置作业 (1)完成下列习题。 ①下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丁肇( zhào )中 埋没( mó ) 没(méi)有 B、彷徨(páng)(huáng) 中庸(yōng) 测量(liáng) C、相濡( rú )以沫 儒( rǔ )家 孺( rú )子 D、华裔( yì ) 论(lún)语 议论(lùn) ②下列成语书写有两处错误的一项是( ): A、劳民伤财 叹为观止 恻隐之心 不假思索 B、事必恭亲 人才倍出 修身齐家 改弦更章 C、绿草如荫 源远流长 格物致知 各行其是 D、优柔寡断 袖手旁观 无理漫骂 蜂涌而至 ③、试比较下列句子中括号里的词语,指出哪个词最合适,并说明原因。 (1).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试、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 (2).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撑、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 (3).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领会)的 (2)自拟题目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读后感。 板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侯晓旭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