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尹默《月夜》诗歌赏析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杂文参考 → 作品赏析 2018-12-11 手机版 | ||||
月夜/沈尹默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诗歌赏析: 1918年1月,《新青年》首次发表白话诗九首,开创了中国新诗的先河。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他发表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一定程度上,正是因为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这首诗在文学史上地位如此之高,它到底具有怎么样的魅力呢? 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 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混乱的年代,国家的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样。但这个年代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 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由此诞生了,尤其是《月夜》的发表,极大地加速了新一代知识分子的觉醒,它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这首诗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 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霜风呼啸,明月高照。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诗中选取了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意象,烘托与高树并立的“我”。“我”和“顶高的树并排立着”,互为风景,互为映衬。“我”处在寒风孤独中,却并不靠那高树,显示出“我”独立的人格和强烈的自我意识。 诗歌通过对“霜风、月光”景物的描写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为夜晚,渲染了清冷、幽远的氛围;烘托人物孤独的心情;为后文抒发追求人格独立和追求自我意识做铺垫。 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实则运用象征的手法,蕴含深沉的情感和思绪。 “一株顶高的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 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诗人托物咏志,以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与树并立的“我” 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独立奋进的精神和个性解放的思想。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是觉醒的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的真实写照。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意境的创造,显得清新质朴,含而不露。四句诗含义很广,没有半个字的说教;且诗中的主体情绪与客观意象融为一体,创构出浑整的画面与意境氛围。此外,诗以动词“照”“靠”押韵,却在每行诗末缀以一个轻声词尾“着”,使语气委婉,节奏舒缓自然,富有散文之美。(文/尹瑞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