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曹刿论战》精品教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2018-12-08 手机版 | ||||
学习目标 1.识记《左传》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 2.学习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3.评析人物形象。 4.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学习他勇于担当、忠君爱国的精神。 重点 1.识记《左传》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 2.评析人物形象 难点 学习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像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 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论 长勺之战的。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设疑问导入 讲授新课 一.检查预习 1.《左传》简介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性格,对后代散文发展有很大影响。 2.小知识: 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其中成就最高的是《左传》 3.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4.写作背景: 发生战争的原因:齐襄公时,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jǔ)国和鲁国避难。 公元前686年冬,齐襄公被堂弟公孙无知杀死,无知自立为君。几个月后,齐臣雍廪又杀死了公孙无知,这样,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两军战于鲁国长勺,结果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入侵的强大的齐国。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二.听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声音洪亮; (2).把握朗读节奏和停顿; (3).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 1.掌握下列字音: ( 1) 曹刿( guì) ( 2) 又何间( jiàn)焉 ( 3) 肉食者鄙( bǐ) ( 4) 弗(fú )敢加也 ( 5) 小惠未徧( biàn) ( 6) 牺牲玉帛( bó) ( 7) 小信未孚( fú) ( 8) 公与之乘( chéng ) ( 9)战于长勺( sháo ) (10)下视其辙( zhé ) (11)登轼(shì )而望 (12)夫战( fú) (13)彼竭( jié )我盈( yíng ) (14)望其旗靡(mǐ) 2.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①可/ 以 一 战 ②一 鼓/ 作 气,再 /而 衰,三 /而 竭。 ③吾/ 视 其 辙 乱,望 其 旗 靡,故 /逐 之 三.积累词义、疏通文意。 小组合作译 要求:结合书下的注释和手头资料,试着去翻译课文,然后 用笔圈出难解的字、词、句。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疑难问题,组长提交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集体解决。 1.经过疏通文意, 你还有那些不理解的词语?请你提出来,小组讨论 一下。 2.小组讨论交流,疏通文意,你认为还有那些重要的句子不会翻译, 提出来考考你的同桌吧! 2.成语积累: (1).一鼓作气:鼓:击鼓。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现用来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2).再衰三竭:衰:减弱;竭:尽。指力量一再消耗,已经衰减耗竭。 (3).辙乱旗靡:辙:车辙;靡:倒下。车辙错乱,旗子倒下。形容军队溃败逃窜。 (4).彼竭我盈:彼:他,对方;竭:尽;盈:充满。他们的士气已丧尽,我们的士气正旺盛。 3.句式 ⑴.判断句 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勇气的。 ⑵.省略句 再而衰。第二次(击鼓进军)(士气)衰弱了。 ⑶.倒装句 何以战?凭借什么作战? 4.古今异义 (1).齐师<伐>我 古义:攻打 今义:讨伐 (2).齐<师>伐我 古义: 军队 今义:老师 (3).又何<间>焉 古义:参与 今义:隔开,不连接 (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古义:目光短浅 今义: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轻视,看不起。 (5).衣食所<安> 古义:养 今义:安稳 (6).弗敢<专>也 古义:个人专有 今义:独自掌握或占有 (7).<牺牲>玉帛 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 今义: 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8).弗敢<加>也 古义:虚报 今义:增加 (9).必以<信>(古义:实情 今义:诚信)。 (10).小大之<狱> 古义:案件 今义:监狱 (11).必以<情>(古义:以实情判断 今义:感情)。 (12).<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今义:忠诚、忠心)。 (13).忠之<属>也 (古义:类 今义:同一家族的人)。 (14).<可以>一战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能,行) 。 (15).神弗<福>也(古义:赐福,保佑 今义:幸运)。 (16).< 再>而衰(古义:第二次 今义:事情进行重复,再一次)。 5.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 名词用为动词。赐福,保佑。 (2).公将鼓之: 名词用为动词。 击鼓进军。 (3).忠之属也: 形容词用作名词,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4).公与之乘:名词作动词,乘战车,坐战车。 (5).下视其辙: 名词作动词,下车。 (6).齐师败绩: 名词用作动词,大败。 (7).必以情:名词用作动词,(以)实情判断。 6.一词多义 (1).故:原因,缘故 (公问其故) 。 所以(故逐之) 。 (2).(民弗从)从:跟从 。 (战则请从)跟随 。 (3).其:代他的,这里指曹刿 (其乡人曰)。 他们,指齐军 (吾视其辙乱)。 (4).以:凭借 (何以战)(可以一战) 。 按照 (必以信)。 把 (必以分人) (5).请:请求 (曹刿请见)。 允许 (战则请从)。 (6).之:助词,的 (小大之狱)。 代词,代曹刿 (公与之乘)。 (7).加:戴上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虚报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 (8).焉: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呢"。(又何间焉) 兼词,于此,在哪里。(惧有伏焉) 7.通假字 小惠未徧。“徧”同“遍”,遍及,普遍。 四.整体感知 1.概述文章每一段的主要内容。课文的三个段落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详写了什么内容?略写了什么内容? 这样的安排有何好处?(全文) 第一段:对战前政治准备的分析。 第二段:叙述长勺之战的经过。 第三段:主要写战后曹刿对取胜原因的分析。 课文是按着战前准备、战争进行、战后总结的顺序组织材料的。 课文详细地记叙了战前曹刿与鲁庄公讨论“何以战”,以及战后取胜的原因分析,而对长勺之战的经过写得非常简略。 文章的中心在于表现曹刿的远谋。 正是出于突出中心的需要,文章把曹刿在战前启发庄公认识取信于民的重要,在战中准确地掌握战机和详察敌情以及在战后论述战争原理,都写得比较详细。其他与表现曹刿“远谋”无关的事,如战争的规模,战斗的情景一概不提;而对“论战”起引线作用的条件,如请见、从战、克敌等,也只是一笔带过。这样剪裁史料,安排详略,对突出文章中心起到极大的作用。(因为作者主要是写论战,而不是写作战的过程.) 2.庄公作战的三个条件?曹刿认为哪一条是作战先决条件? 这体现了他怎样的战略思想 ? 条件: (1).凭小恩小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凭神灵保佑(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3).凭取信于民。(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作战先决条件:曹刿否定了前两个条件(把战争寄托在近臣和神灵身上),而取信于民才是作战先决条件,曹刿对此加以肯定,认为这是做君主的对人民尽了本职的事,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可以凭这个条件抵御齐国的侵略。也是曹刿的政治主张。 3.曹刿分析取胜的原因有哪两条?鲁国获胜的原因有哪些? 取胜的原因有两条: 一条是选择有利于进攻的时机,即文中的“彼竭我盈”;一条是把握有利于追击的时机,即文中的“辙乱旗靡”。 政治上取信于民,得到百姓的拥护 军事上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 4.在这一场以少胜多的战争中塑造了曹刿怎样的形象(结合文章内容)? (1)曹刿战前“请见,危急时刻,曹刿挺身而出,表现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有德) (2)论“何以战”,肯定取信于民的作战条件,体现了他卓越的政治远见(有识) (3)作战之时,两个“未可”、两个“可以”,和“下视”“登轼而望”等动作,体现了他善于观察敌情,善于把握战机从容镇定、胸有成竹,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有才) (4)论战争的胜利,体现了他深谋远虑的性格(有学问) 5. 哪些地方体现鲁庄公的“鄙”?庄公有值得肯定的方面吗? (1)在强齐进攻下,鲁庄公盲目仓促应战,是“鄙”; (2)把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保佑,说明政治上无能;没有意识到人们的重要作用,说明政治上的无知; (3)急于求战,急于攻击,急于追击,说明军事上的无知;“既克”而不知“其故”,更见他见识之“鄙”。 鲁庄公优点 (1).鲁庄公广开言路,使一介草民曹刿得以参与论战。 (2).鲁庄公面对曹刿“肉食者鄙”的批评和“小惠”、“小信”的刺耳意见,仍能虚怀若谷,唯才是用。 (3).鲁庄公不高高在上,而是亲临前线深入实际,“战于长勺”“与之乘”,甘当配角,让能人“掌旗”,礼贤下士,任人唯贤; (4).鲁庄公善于总结经验,不耻下问,虚心请教“既克”之后能“问其故”,向内行请教,学习如何掌握战争的规律。综合以上可以得出,鲁庄公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 五、文本深探究(小组合作交流) 1.本文对现代人的启发? (1)位卑未敢忘忧国。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清朝初年儒者顾炎武) (2)勇于毛遂自荐,承担责任。 (3)做事情要一鼓作气。 (4)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战争中要善于 分析敌情,把握战机;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 2.课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是什么? (1).紧扣中心精心剪裁,详略搭配得当。 (2).以简短的对话,运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人物形象(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沉着,突出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与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 3.曹刿、鲁庄公的人物形象。 曹刿:政治上深谋远虑 军事上有卓越的指挥才能 具有爱国情怀 鲁庄公:昏庸无能 目光短浅 鲁莽草率 急噪冒近,但能听取正确意见 六.课堂练习 1.说出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巨鹿之战、淝水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抗日战争 追问:这些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例中, 决定性因素是什么?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在于人心的向背 2.请说出关于战争的古今名言 兵民是胜利之本。 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驻我扰,敌疲我打。 (毛泽东)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战国孟子) 七.拓展提高 比较阅读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日:“小惠未稿,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帛,弗敢 加也,必以信。”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必以情。”对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左传》) 【乙】长勺之役,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公曰:“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对曰: “是则可矣。知夫苟中心图民①,智虽弗及,必将至焉。”(节选自《国语》) 【注】①中心图民:内心为百姓考虑。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又何间焉 间: 小惠未编 编: 必以信 信: 必以情断之 之: 智虽弗及 及: 答案: (1)参与 (2)通“遍”,遍及,普遍 (3)实情 (4)代指案件、案情 (5)够,达到(每小题1分,意思对即可)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答案: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2)是则可矣。 这就能(开)战了。 (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 ) 3.【甲】【乙】两段文字刻两人物主要运用了 描写, 【甲】在写作手法上还使用了 。 对比、对话 4.长勺之战最终鲁国大胜,请结合选段简要分析取胜的原因。 答案: ①鲁庄公任人唯贤 ②曹刿的远见卓识。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整理不会翻译的句子和课下注释重点的词语意思 写在练习本上。 课前搜集资料 课堂小结 本文记叙了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了取信于民和正确地把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表现了曹刿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赞美了曹刿的爱国之情. 板书 战前(曹刿请见):政治远见 战中(曹刿参战):军事才能 战后(曹刿论战):谋略过人 (抓住战机、取信于民) 侯晓旭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