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课堂随教师而来(肖培东)(教师随笔)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师随笔 2018-11-16 手机版 | ||||
肖培东 【摘 要】 好课基于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教学功底,考量着教师的学科素养和文化积淀。精彩的课堂,又特别关注教学情境。课堂因教师的应变而精彩,巧妙的应变来自深邃的思考,思考的背后坚守着纯净的教育梦。精彩的课堂不在外部花哨的世界,在沉淀着的、纯粹的教育者的内心。精彩课堂随教师而来。 【关键词】 课堂 精彩 教师 构建好的课堂是教师的基本职责和要求,而对精彩的课堂教学的解读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一点却都为众人认可,那就是好课的背后必然站着一位好教师,好课基于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教学功底。一堂好课,离不开教师对课程性质的深刻领悟,对教学规律的正确把握,对教材教学价值的敏锐捕捉,对学生发展方向的积极引导。“浅浅地教语文”,实质上就是语文教师要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坚守语文教学本真,关注学生,关注生命的自然成长。“浅浅”,也是基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注重课堂生成,如崔允漷教授所言,“一个优秀教师的教学行为,常常会特别关注教学情境”。[1] 我们对精彩课堂的追求和关注,多数会落在课前的教材教研和备课设计中。确实,作为教师,在信息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在思想无比活跃的学生面前,我们都必须认真备课才能走上讲台,这是上好课的第一步,是关键,是前提。我们必须潜心吃透并发掘教材,明确教学目的、任务,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等等,这些都在考量着教师的学科素养和文化积淀。同时,我们更应看到,课堂是立体化的,动态的,教学中教师对教学情境中出现的“机会”的把握力则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可能发生的“意外”,并由此带来无法限量的精彩。郑桂华老师也认为“精彩的课堂一定伴随着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指向学生的成长”。[2]借助有效的言语实践带来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继而推动自身的成长,“有效”这个词很关键。“有效”的特征是怎样的?判断的依据是什么?恐怕都无法绕开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疑惑点的及时关切与解答。精彩,因此也关切着“有效”二字。黄厚江老师则更清楚地以“课堂共生”对此做了注明:课堂是发现并且发生的地方,师生在有效的言语实践中能产生思想的碰撞,进而推动课堂有效、精彩地进行,继而达到师生在教学中的共同成长。由此可见,精彩的课堂都强调在教学情境中展开真实的言语实践,更在意言语实践的“有效”,不是平面死板的对标准答案照本宣科,也不是师生围绕标准答案设定常规路径‘你问我答’,而是强调抓住机会发现学生知识或思维的问题,努力利用教学情境积极把握学生思维的肯綮,培养学生的思维生长,调动课堂真实有效的声音,汇集成一节节精彩的课堂。 一.课堂因教师的应变而精彩 我们看到很多“精彩”的课堂,有着极为精致的教学设计,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严密得像是一台精密仪器;教师在内容上跨度很大,纵深很阔,旁征博引,厚重得像是一节课倾注了一本书甚至更大的容量;更有甚者,课堂冠名各种“语文”理念,变成了一种理念展示课、学术研讨课、思想挖掘课,课堂被人为地“挟持”了。于是,精彩课,真的成了教师的展示课,展示自己的手艺精巧、理念高深、舞台表演等等亮点,课堂失真,学生失色,台下的评课人、听课人失去滋味。李镇西老师说得好:“语文课不是文化讲座。不是生命教育,一切自以为深刻独到的挖掘与一针见血、鞭辟入里,不过是教师的自言自语。”[3]自然,精彩的课堂,不是拒绝教师的展示,甚至我们应该欢迎老师们大胆去展示:展示你的阅读功力,展示你的教学智慧,展示你在课堂教学中的敏感度——及时把握学情,并为此做出精彩的反映。当教师与学生有着巧妙的、心有灵犀式的呼应的时候,课堂就有了生命,精彩就有了源头活水。单有一方的展示,另一方被动的接受,课堂不过就是一场哑剧。彼得·金·贝得勒曾经说过:“我当教师是因为我生活在那些呼吸的人们中间,我有时甚至能感受到他们的气息中也有我自己的气息。”语文的课堂,就此才能算是真实的“精彩”。但对于教师而言,“应变”二字要从容做到,又谈何容易? 某地语文教学展示课活动,我教学鲁迅的小说《孔乙己》。我预设从“记”字渐进小说的内核,这个教学设计是我比较熟悉的方式,也是很有把握让我再次呈现教学精彩的一条途径。“孔乙己,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一个男生站了起来,轻声地读着酒客们嘲笑孔乙己的场景。他的声音很低,我听得却很仔细,最后一句话他读的是“店内充满着快活的空气”。没错,他分明读少了一个字,小说里鲁迅是这样写的,“店内外充满着快活的空气”。对,“店内外”,他读成了“店内”!为什么鲁迅写的是“店内外”?按常理,说成“店内”应该似乎更合常理。就像当时我在报告厅里讲课,我更容易说“报告厅内充满着”,可是,鲁迅却很认真地从“店内”说到“店外”,这快活的空气就变成了“店内外”。这“外”的延伸,究竟有着怎么样的不一般?我很敏锐地察觉到这次漏读给我带着的教学契机,不露声色地问同学:“这位同学少读了一个字,大家听出来吗?”“少了一个‘外’字,应该是‘店内外’。”大家纷纷说。“那能不能就改成‘店内’呢?店内充满着快活的空气,本来就是在咸亨酒店内喝酒的,为什么鲁迅要写成‘店内外’呢?”我又一句追问。我决心就这问追踪下去。这“店内外”的“内外”,分明是教学好文章,太值得我们推敲了。鲁镇的咸亨酒店,聚集了这样一帮人,他们百无聊赖,麻木不仁,他们缺乏同情关怀,只以取笑同样底层的人的苦难为乐,冷眼嘲笑,甚至恶语相向,他们,就是鲁迅笔下的看客。坏人坏,是社会的罪恶,好人也害人,则更是时代的悲剧。孔乙己一到酒店,他们的乐趣就有了触发。你看,开始是“有的叫道”,很快就是“他们又故意高声嚷道”,个体的嘲笑瞬间就转化成群体攻击,冷漠麻木的人绝不是一个,这样的人,多是短衣帮,是他们聚集成硕大的嘲讽背景。这“店内外”的“外”,会让我们看出怎么样的社会众生图来?这漏读的“外”字,真是一个绝妙的教学出口!课堂自然是精彩了起来! 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思考:如果继续按照原有的设计推进,课堂的一切都在教师精心策划和控制下进行,精彩是原先的那个精彩,是预设中很熟悉的没有悬念的精彩;如果能抓住这意外的错读,及时调整教学的进程,因势利导,创设情境,化课堂意外为教学契机,让它成为教学的亮点,我们的课堂就有另一种未曾体验过的精彩(当然,也有教学失败的可能)。但是,那么瞬时的反应时间,我们能抓住吗?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抓住了多少,又错失过多少?让我们决心“冒险”抓住这样的教学契机并且坚持下去的原因是什么?反之,我们如恐避之不及的原因又是什么?最令人遗憾的可能是,课堂精彩的教学瞬间即将诞生了,而我们却未曾感受到这是一次最好的契机,白白令它溜走。这样的课堂不知道有多少,还要有多少。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在教学动态进程中,教师除了要把握好预设的教学环节外,还应突破原有设计,捕捉和处理好教学中产生的没有预见到的新的即时性问题,顺学而导,教中求变,这“店内外”的错读,该是一个多好的生成契机! 那么,自然我们就需要继续追问,如何才能把握住这样能够带来课堂精彩的教学契机,巧妙的应变来自于教师怎样的品质? 二.巧妙的应变来自深邃的思考 崔允漷教授在《有效教学》中提到:“你不要期望按照基本教材的建议依葫芦画瓢地去做,就能让课堂很精彩。唯一能保证你教得更好的因素就是研究。具体地说就是,你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仔细、全面地研究学生特点、教材内容、课程标准、自身特质以及其他教学环境。一个优秀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因为他研究了诸多教学情境之后才做出来的。”[4]这就是古话所说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课堂中巧妙的应变,绝非真正绝对意义上的妙手偶得。“妙”也是源自于你有这样的慧眼,而练就一双慧眼的必然是背后辛苦的付出。在诸多良好的学习品质中,我尤为关注教师的思考力。 思后方知教之法,思后方知教不足,思后方知教之变。思考产生变革、变革带来发展,只有通过对自身教育实践的理性思考,用理性的教育态度探求教育的本质规律,思索教育的真谛,然后在实践中改变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教育教学才能逐步达到更高的境界。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的劳动寻根究底的研究精神,那么任何提高教学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议的。”江苏省特级教师刘永和用“学而不思则浅、思而不学则空”形象地阐述了教育思考的重要性。刚踏上讲台时期的我,对教学的理解就是机械地搬运教参的内容要点,自己极少主动去思考、纠正自己的思维方法和教学进程,就必然导致课堂教学的“浅”与“空”。教学《皇帝的新装》,课堂上我只是和学生一起去揭露统治阶级的虚伪和贪婪,全然不知成人世界里弥漫着这样的无奈和复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只是引导学生痛批封建教育制度,哪里会去思考三味书屋里也隐藏着少年鲁迅读书的乐趣。教师机械地搬运教参,学生死板地记录教参,怎么有独立的思考、个人的见解?没有灵魂在场的课堂,没有思考承载着的课堂,看不到真正意义上的“教”和“学”,再好看都不过是徒具皮囊,遑论精彩! 善于思考的教师,决不照本宣科,人云亦云。善于思考的教师,一定是有清晰思路的人,并逐渐成长为有独立思想的传道者。近段时间听一些青年教师上课,我发现他们在课堂问题的设计上如出一辙,都是用“文中人(物)是一个 的人(物)”来发问,如“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如“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如“壶口瀑布是一个怎样的瀑布”,如“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桃花源”。问题自然是个好问题,有张力,能统摄全文,也能启迪学生思维。只是泛滥了,提问形式就单一、模式化了,学生习惯这样的问题后,学习兴趣必然有所降低,教学效果自然打了折扣。教学应该是一个不断设疑、质疑、释疑的过程,课堂如果形成习惯性的单一性的发问,师生的思维也就少了空间少了深度。你问“一个怎样的百草园”,别人问“石井栏为什么是光滑的”;你问“一个怎样的花木兰”,别人问“怎样辨她是雄雌”;你问“一个怎样的西山”,别人问“与其说柳宗元游西山,不如说他是在怎样的西山”;你问“一个怎样的老王”,别人问“老王的最不幸是什么”;你问“一棵怎样的小桃树”,别人问“小桃树之小与大”;你问“一个怎样的皇帝”,别人问“新装让我们看到了什么”……对于这样的问题设置,我们很容易一辨高低。模式化的、大众化的问题设制,其背后是教师的思维惰性。所以,当你设计这样的一个问题,必须要探究这种对人事物的性质判定的问题有没有价值,可不可以成为教学的主问题,而且能不能延到学生思考的最深处去叩问文本。有思考力的教师,提问的同时必然已经对这个问题有自己独到的有深度的理解。比如教学杨绛的《老王》,问“一个怎样的老王”,学生答善良、勤劳、孤独、贫寒等等,都只是完成了文本的初次阅读,也就是浅层次阅读,老师要在备课中先读出“一个让我们所有人都愧怍的老王”,“一个让作者直面内心直面良知的老王”等。比如教学阿来的《一滴水走过丽江》,问“一个怎样的丽江”,学生答“美丽”“悠久”,老师的心里还得要有“一个让我们内心纯净的丽江”“一个天人合一人人和睦的丽江”“一个让我们洗去浮躁褪尽世俗之气的真诚的丽江”等阅读体会。有思考力的教师会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教学价值,用精心设置的教学问题,在有步骤的教学活动中引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多次进入文本。如果不假思考,简单而问,简单回答,师生之间各自停留在文字表面,课堂必然失之肤浅,教学空而无用。 王荣生教授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中一针见血指出:“我们所遭遇的质疑,不是没有培养起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而是培养了错误的能力。”[5]如果课堂中的问题没有理解力培养的实际功效,课堂言语实践的质量不足以承载起核心素养对学生发展的要求,那么这样的课堂即便轰轰烈烈、热热闹闹,都不过是低层次的假繁华,喧闹的起哄者。这样的课堂背后执教者的教学理念是令人堪忧的。更为严峻的现实是,我们教师自身都没有培养起阅读和思考的能力,妄图借助于现成的资料影像等等教学媒介、辅助工具完成全部的教学任务,而在课堂中萎缩了教师的智慧。王栋生老师说:“教师职业的任务,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因为这一点,教师自己必须是真正善于学习的人。因为只有教师知道如何去学,学生才有可能跟随他学习。”他更是这样做的,“我的智慧是有限的,好多领域的知识我不了解,好多应当读的书我没读过,这就让我始终把继续学习当作生活的主要内容”。[6]教师的职业,是最该和学习和阅读和思考相联系的职业。语文课堂的丰富多彩,表面看和教师设置教学问题的多样性很有关联,但背后其实是无论面对怎样的文本,我们有没有只是停留在文本问题设置的表面,要引导学生抓住最关键、最重要的地方去思考探究,而自然这都应该是一位成熟、智慧的教师所先行去做到的。 三.思考的背后坚守着纯净的教育梦 对好课,我们往往沿着技术手法、艺术创造力去思考去探究,其实每一个思想的背后都是一个鲜活的人,每一种美好都维系着一颗美好的心。好课的背后是好的思想,更是好的教师。精彩做人,精彩教学,灵魂洁净,课堂纯美。为什么某些教师能上好一堂课,却上不好多堂课?为什么我们能有一时的教学亮点,却没有持久的创造力光芒?原因就在于,我们对自我灵魂世界的打磨还远远不够,对教育我们还缺乏真正专注又持久的热爱。 为人师者,永怀赤子之心。王栋生老师说:“我把自己教成了一个学生,我把自己教回到课堂,我把自己教回了童年……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在离开课堂之后,我仍然对教育保持着热情,仍然对世界保持着好奇心,仍然在思考着学校里和课堂上发生的所有教育。” 于永正老师也这样幸福地说过,教了四十多年的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课堂的精彩来自于课堂的亮点,更来自于执教者自身的“亮光”,这就近乎“技”与“道”的关系了。无论是钱梦龙先生反复强调的“老实教书”,还是于漪老师一再嘱托的“踏实做语文人”等等,老前辈们都在始终不渝地告诫着我们“不逾矩”。教育有它的规律,教学有它的形状,课堂的精彩绽放在教师的内心就是他有一个纯净的教育梦想,并且为之努力去付出与践行。 “我喜欢,看着孩子们的眼睛教语文。浅浅地教语文,和孩子们的眼睛一样清澈纯净。” 我越来越觉得,语文和语文教学,不是让我们走向复杂,走向世俗,而是让我们经由美丽的文字回归纯真,简化自我,去守住纯美人性的秘密。我执意坚持的“浅浅”,也是在提醒自己在语文教学的路上不要丢失一颗纯净真诚的心。这,是希望自己永远拥有一颗阅读世界的心,一颗描绘生命的心,一颗思考天地万物和自我的心,一颗学习和进取的心。这样,教学生命才会有更多的创造力,教学路上才能发现更多的美丽。我常常提醒自己要努力去教出新课,教好新课,根据教材的更新不断促进自己学习。一颗纯净朴素的心是我们对抗喧嚣诱惑世界的利器。你的课就是你的人,我们怎么样,课堂就是怎么样。一些教师除了大型公开课认真投入,平时只是随意地教书,课堂自然就缺乏想象力,教学的热情也日渐黯淡。他们漫不经心地游走在理想和现实的缝隙间,迷失了语文的方向,等到真正需要展示教学才华了,其课堂教学也早因为已经杂念顿生而停滞不前,黯淡无光了。 当下,教师内心的不自觉,内驱力的严重缺失,如此置身于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社会,我们是很容易迷失自我追求和前行方向的。余映潮老师在评价很多全国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赛课成功后就迷失这一现象时说:“因为比赛不是教师一个人的功劳,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很多年轻教师都是在还没有自己的风格、体会的时候走上讲台的,然后经过大家的无私帮助获得了桂冠。然而在比赛之后,这些年轻教师就很少再钻研教学了,所以也就慢慢地‘泯然众人矣’。这种现象值得我们反思。”究其实,还是自我修炼不够,内心定力不足,学习心、思考心、上进心缺失。虽能喧嚣一时,但终被时间汰尽沉渣,还其本来面貌。艺术家惟长葆一颗“童心”,方可创作出真正纯化之艺术。教学亦然,教师亦然。 永怀赤子之心,永有纯净的教育梦想,不为时风所蛊惑,不被世俗而干扰,不被利益所绑架,如此,与喧闹、浮躁和功利拉开距离,坚守教育的本质和真谛,积极进取,乐于思考,勤于实践,我们的课堂才会有源源不断的精彩与美好。 精彩的课堂不在外部花哨的世界,在沉淀着的、纯粹的教育者的内心。 相关链接:教师随笔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