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的三间小屋》导学案(教师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导学案 2018-10-29 手机版


 9 精神的三间小屋

【美好目标】

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2.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3.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重难点】

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2.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美好积累】

一、自主学习

1.走进作家作品

作者 毕淑敏  

评价 1952年生于新疆伊宁,长在北京,就读于北京外语学院附属学校。17岁赴西藏高原阿里地区当兵,在海拔五千米的高原部队服役11年。1980年转业回北京。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预约死亡》以作者在临终关怀医院的经历为素材,对面对死亡的当事者及其身边人的内心进行了探索,被誉为是“新体验小说”的代表作。

代表作 《女人之约》《昆仑殇》,散文集《素面朝天》《提醒幸福》《保持惊奇》,长篇小说《红处方》等

2.认真朗读课文,运用圈点勾画的方式,用工具书独自完成下面的字词练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襟怀(jn) 广袤(mào)  宽宥(yòu)   游弋(yì)   轻觑(qù)    窗棂(líng)   矗立(chù) 惊骇(hài)    濡养(rú)    灰烬(jìn)    坍塌(tān)  麾下(huī) 驰骋(chng)  自惭形秽(huì)

(2)结合课文注释,据义填词.

自惭形秽:原指因自己的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后来泛指自愧不如别人。

宽宥:宽恕,原谅。

襟怀:胸襟,胸怀。

间不容发:两物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形容事物之间距离极小。

形销骨立:形容身体极其消瘦。

轻觑:轻视,小看。

濡养:养育,培养。

麾下:指将帅的部下。麾,古代指挥军队的旗子。

李代桃僵:李树代替桃树而死,原比喻兄弟相互帮助,后借指以此代彼或代人受过。

相得益彰: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好处。相得,相互配合,映衬。彰,显著。

坍塌:倒塌,崩塌。

矗立:高耸地立着。

鸠占鹊巢:比喻强占别人的房屋、土地、产业等。

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形容看起来可以实现而实际难以实现。

【美好任务】

任务一:整体感知

1.分析文章结构,理清行文思路。

第一部分(1~6):引出话题——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空间,即建设“精神小屋”。

第二部分(7~17):分析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建立“三间小屋”。

第一层(7~8):分析如何建立第一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爱和恨的小屋。

第二层(9~13):分析如何建立第二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事业的小屋。

第三层(14~17):分析如何建立第三间精神小屋,即安放我们自身的小屋。

第三部分(18~19):指出把精神的三间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的条件,并希望在此基础上把小屋扩建成精神大厦。

2.作者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修建了哪三间小屋?各有什么特点?

盛着爱恨   爱>恨          光明温暖

盛放事业   规划、耕耘     坚固优雅

安放自身   珍视自我      独特安稳

3.作者是怎样写第一间精神小屋的?

首先选用两组带有对立情感的排比句,说明这种对比鲜明的爱和恨会将小屋挤得满满的,接着又用了几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人生爱恨交织的经历。接下来用一个假设句,告诉人们精神的小屋应多装爱。充分体现了作者如大地、海洋、天空般深广的胸怀。

4.作者是怎样描述第二间精神小屋的?

先列出一组庞大的数字,给人们一个对事业的时间概念。揭示出一个道理:不要小看人们所从事的事业对人产生的深远影响。并告诫人们适合自己的事业要自己寻找,只有规划好自己的事业,才能使事业和人生相得益彰。

任务二:深层探究

1.第三间小屋中的“自身”有怎样的内涵?

这里的“自身”不单指人的个体生命,更是指这个个体生命所具有的特立独行的人文精神。它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更是一种心灵的纯净与精神的超越,甚至是一种不为形役,高远圣洁的人生境界。所以,我们只有学会珍视自我,这间小屋才会更加独特与安稳。

2.为什么作者说“在我们的小屋里,住着所有我们认识的人,唯独没有我们自己”?

这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我们能从不同渠道接受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渐渐有的人就被这个信息社会所同化了,常常随波逐流,用他人的观点来肯定事物的价值,常常以为众人所追求的就是他们自己想要的。于是别人的思想、外在的信息代替了他们自己的思想,使他们成为缺乏思想和思考的人。

3.根据你的理解,谈谈“精神的三间小屋”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间小屋是一个整体,其中盛放我们自身的小屋是根本,是心灵大厦的基础,我们只有拥有自己的主见,才能明确自己所爱和所憎恨的,才懂得什么样的事业才能带给我们真正的快乐。

4.精神的小屋“三间”足矣,房屋的空间,虽“小”足矣。可作者在文章开头却说“人有一颗大心”“人的心灵,应该比大地、海洋和天空都更为博大”,这里的“小屋”与“大心”矛盾吗?而文章结尾又说“把精神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就能矗立我们的精神大厦”这又该如何理解呢?

人类情感丰富多彩,事业五色斑斓,对自身的认识也是逐渐拨云见日的,房屋虽“小”,可盛放的宝物却是无法用数字来计算的,作者是借几间“小屋”使“大心”具体化、形象化,这样大中求小,衬托呼应,既是作者行文的机智,更是作者谦逊人格的体现。三间小屋组成了作者辽阔的精神世界,如果人人都能像毕淑敏那样建造好自己的精神小屋,间间累积势必会矗起一幢民族的精神大厦!

任务三:拓展延伸

怎样理解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

第一境界是寻找阶段,站在高处向远方望去,高瞻远瞩,确立远大目标;第二境界是耕耘阶段,再苦再累,在所不惜,只要努力达成目标;第三境界是收获阶段,已经为追寻目标筋疲力尽,快要放弃时,却在最不起眼的地方获得了成功。

【美好思想】

这是一篇集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的说理性散文,通过对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描写、议论、抒情,表现了关注个性、关注自我、关注人的精神生活的思想。 

【美好技法】

集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构思新颖独特。

【美好回顾】

基础积累题

1.下列词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广袤(mào)         窗棂(lín)      灰烬(jìn)    自惭形秽(huì)

B.   宽宥(yóu)      濡养(rú)        麾下(huī)       金戈铁马(g) 

C.   襟怀(jīn)    游弋(yì)      矗立(chù)    间不容发(jin ) 

D.  轻觑(qù)    坍塌(dān)      惊骇(hài)       鸠占鹊巢(ji)

解析:A选项里“窗棂”的“棂”正确的读音是“líng”;B选项里“ 宽宥”的“ 宥”正确的读音是“yòu”;D选项里“坍塌”的“坍”正确的读音是“tān”。故选C。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D  )   

A.积攒  旷野  瞭亮   不知所措  B. 几案  潮夕  嘟囔   喜怒哀乐

C.驰骋  铮铮  蔑视   俯拾既是  D. 博大  雄浑  钥匙   悲欢离合

解析:A选项里“瞭亮”的“瞭亮”正确的写法是“嘹”;B选项里“潮夕”的“夕”正确的写法是“汐”;C选项里“俯拾既是”的“既”正确的写法是“即”。故选D.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B   )    

A.整屋子的人都衣着光鲜,回头看到自己这一身,不自觉地自惭形秽起来。

B.整个科研过程他都没有参与,最后却坐享其成,把功劳归为己有。

C.每当我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每当我迷茫不知所措时,都会想到在百度上征求网友们的意见。

D.这骤雨如幕,金戈铁马般铺天盖地的气势为我们拉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面。

解析:B选项里“坐享其成”的意思是为自己不出力而享受别人取得的成果。 与语境不符,应该用“鸠占鹊巢”。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A. 叙利亚再度遭到美国及其盟友的导弹打击,从其目前紧张的局势来看,我们不得不认为世界和平距我们还很遥远。

B. 至5月中旬,魅力湘西大剧院《魅力湘西》节目已累计演出了7000多场,接待中外游客大约1300万人次左右。

C. 《红海行动》讲述了“蛟龙突击队”营救中国公民在海外的故事,情节曲折,场面宏大,十分好看。

D. 央视《经典咏流传》节目深受观众喜爱的原因,是因为其形式新颖、内涵丰富的缘故。

【解析】此题考查修改病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 、语意不明、不合逻辑。修改病句要尽量不改变原意,在原意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改动的字数要尽量少。A.正确;B.“大约”与“左右”语意重复,应删去一个;C.语序不当,“‘蛟龙突击队’营救中国公民在海外的故事’应改为“‘蛟龙突击队’”在海外营救中国公民的故事”;D.句式杂糅,删去“的原因”,或者删去“是因为”和“缘故”。

5.在以下语段空白处依次填入四个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B    )。

_____。_____。_____。_____。晋朝人读诗,是兰亭集会、曲水流觞。唐朝人读诗,是高朋满座、冠盖京华。革命者读诗,是狱中绝笔、肝胆相照。而我们的方式,就是《中国诗词大会》。

世易时移,诗心不改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天才诗人青史留名,但他的身后却并不寂寞,因为诗意是属于每个人的

每一代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去感受、纪念、传承

A、      B、      C、      D、

.是一个板块,是一个板块,领起划线后面的句子。

6. 仿照句子,要求与上文句子的话题、句式、修辞手法相同。)

倾听是心灵的水珠,能折现出纯洁而热情的光芒;倾听是一缕清风,能吹散笼罩在人们心头的阴影;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示例:1倾听是划破夜幕的流星,能给人们带来希望。

【美好拓展】

(2018﹒巴中)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5题。

家庭教育不能没有科学导航

张贵勇

中秋遇国庆,对于中小学生们来说,本是好好放松的假期,没想到却被亲爸亲妈们“毁”了。“8天时间太长,孩子学习过程中断那么久,思维也松懈下来,还没来得及巩国的知识点,回到课堂还得花更多时间找回来”,一些家长高大上的理由,使孩子的黄全周不再“黄金”。

假期补课真的有用吗?孩子休息几天就是罪过?孩子一刻不得闲地学习,才不负光阴?其实,闲暇出智慧,苏霍姆林斯基就反复强调:“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取决于他自主掌握的时间。”不放过假期补课的机会,孩子成绩才会快速提升,此种想法或许源于家长多年的切身经验,此种望子成龙之心情也能理解,但在经验与规律之间,后者才是值得坚守的不二法门。

许多家长常告诚孩子,学习要从硬记转向理解,从死学转向会学,殊不知家长自己也要从操控转向激励,从依循经验转向尊重规律。多了解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多掌握教育教学规律,才是合格家长的标志,才能给孩子终身受益的能力和智慧。相对而言,孩子能不能成才,很多时候真不在孩子本身,而在于家长的教育理念。

其实,许多家长的教育焦虑,源于脱离家庭实际与孩子个性的无谓攀比。一位家长的话似乎代表了不少父母的心声——“许多同事的孩子不但会背唐诗宋词,还能唱歌跳舞,有的学会了简单的英语对话,让我既羡慕又担心,生怕自己的女儿落在别人后面。”这种无视孩子教育规律、只求脸上光鲜的做法,就像大国之间的军备竞赛,结果只会落得两败俱伤——父母劳心费力、焦虑不堪,孩子没有闲暇,没有幸福感,变得厌学乃至厌世。而赢家只有一个,那就是赚得盆满钵满的培训机构。

大到孩子的身心成长,小到某门学科的学习,家长们都要认清规律,懂点“科学”。以外语学习为例,在许多家长的心目中,只要是外国人就是外教;从幼儿园开始就要上外教课;中国老师不如外教,教不好英语……种种认识均陷入了误区。懂“科学”的家长们不会过于看重牌子、招生宣传简章,而是审查外教资格证。

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之前提,是家长自己有一双火眼金睛,了解孩子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让家庭教育回到“科学”的轨道上来。在孩子还小的时候,让孩子多游戏,多感受世界。学习外语时,给孩子找一个靠谱的外教,抑或陪伴孩子从听读英文绘本开始;到了假期,不妨带孩子走出家门、走出校门,通过各种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眼下,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不该过度宣扬“废寝忘食”“争分夺秒”的学习经,而是要回到教育常识上来,让孩子有玩耍、发呆的闲暇,有一定的自主空间。倘若家长们都有尊重规律的意识,家庭教育有了“科学”导航,兼顾孩子的年龄、性别等普遍规律和个性、爱好等特殊规律,那么家庭教育也该是另一番可喜的面貌。

(选自2017年10月9日《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家庭教要要有科学导航。或:家庭教育不能没有科学导航)

2.第段有何作用?

自然地引出文章的论题。(2分)充当证明中心论点的(反面)论据。

3.第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任选一种分析其作用。

举例论证、比喻论证。(2分)运用举例论证,列举一位家长的话,证明许多家长的教育焦虑,源于脱离家庭实际与孩子个性的无谓攀比,(1分)从而使论证更具体要求、更有说服力。 (1分)(或:运用比喻沦证,将家长无视孩子教育规律、只求脸上光鲜的做法比作大国之间的军备竞赛,证明其危害性,从而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4.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A.假期补课,会让孩子成绩快速提升,这种想法源于家长多年的切身经验。

B.一个合格的家长在于,多了解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多掌握教育教学规律。

C.不懂“科学”的家长会陷入知识的误区,从而影响孩子的身心成长。

D.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应让孩子有一定的自主空间。

5.现实中,超前教育不再局限于中、高考竞争,已发展到从早教识字背诗,再到双语幼儿园、“小升初”选拔学生。对于这种现象,你是怎么看待的?

略。(言之成理即可)

【随州中考真题】

(2018﹒随州)下列有关文学名著的内容与理解,表述有误的两项是( B )( D )

A.关羽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可谓勇武过人;他追随刘备,降汉不降曹,挂印封金,又可谓义重如山。(《三国演义》)

B.蟠桃会上,孙悟空喝光宴会用的仙酒,吃尽太上老君的金丹。太上老君大怒,随即和哪吒太子带10万天兵去花果山捉拿悟空,被悟空打败。(《西游记》)

C.“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这首哲理小诗告诉我们:在羡慕别人取得成功的时候,更应看到成功背后的艰辛。(《繁星春水》)

D.在“慧骃”各种美德的感化下,格列佛一心想留在“慧骃”国。经“慧骃”国全国代表大会表决通过,格列佛实现愿望,留了下来。(《格列佛游记》)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