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的意象和意境 教学设计(高三)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2018-10-10 手机版


 知识点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复习目标 了解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概念

能够通过诗歌中的意象鉴赏作品的形象

能够正确理解意象和意境,把握诗词的思想感情

复习重点 作品形象理解鉴赏;意境理解和体会

复习难点 作品形象理解鉴赏方法

一、自我诊断知己知彼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题目。(11分)(2016年新课标I卷高考试题)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

【答案】这四句描写了江水横溃,气势宏大的景象。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解析】诗的前四句,第一、二句写汉江的迂回流长,支流繁多;第三、四句写汉江横贯中国、气势磅礴的景象。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应当结合下文,分析此四句在诗对表达作者情感、书写下文所起的作用。

2.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答案】 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解析】根据题后关于“任公子”的注释,结合全诗内容进行分析。注释说:“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鱼。”由此不难得出答案。

二、温故知新 夯实基础

知识点1. 意象

知识点2. 形象

知识点3. 意境

三、典例剖析思维拓展

考点1. 意象

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分)(2015天津卷高考试题)

雨过至城西苏家①

(宋)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

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

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注】①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

(1)诗中描写了春雨后的哪些景象?(2分)

(2)结合诗句说明颈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4分)

(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答案】(1)尘土涤净紫烟渐散雨过日丽红花沾雨  柳色葱翠

(2)①对仗,如“花飞”对“柳拂”,“红香湿”对“绿色匀;②拟人,如“柳拂;”③从视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运用通感)进行描写,如“衣袖红香湿”。

(3)雨后天晴访友喜悦之情;仕途上的踌躇满志或忙中偷闲的快乐。 

【解析】(1)回答此题,需要能够找出诗歌中的意象,然后根据意象间联系概括景象。

(2)回答此题,需要在阅读诗歌的基础上明确颈联,然后根据颈联内容判断艺术手法,可以从描写,抒情,修辞手法的角度回答。

(3)回答此题可根据前两题的答案,然后结合诗歌内容,答案就呼之欲出了。

【易错点】学生对意象理解不正确,寻找不全面,然后展开联想时不准确;艺术手法判断失误或者不全等。

【方法点拨】(1)寻找意象,合理联想,准确概括。

(2)判断艺术手法,选择诗句解析。

(3)根据诗歌意象体会意境,明确诗人的思想感情。

考点2. 形象

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11分)(2017年全国卷II卷)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

【答案】(1)BD

(2)首联表现了苏轼乐观、旷达、洒脱的性格特点;化用了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之句,兄弟二人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此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表现了苏轼乐观旷达、洒脱的性格特点。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尾联用典的意图。应结合全诗以及典故的内容分析。B项“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错,诗歌的标题是“送子由使契丹”,而典故中李揆因担心被扣留,不认自己是“唐第一人李揆”,可见诗人此时运用典故的目的应与李揆有相同之处。D项“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有误,这两个选项都忽视了子由出使契丹这一背景以及李揆典故的内容。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作品形象。首联中,“云海”交代了二人的处境,即天名一方,用“相望”说明二人情深意重;而从诗歌标题来看,苏辙即将远赴契丹,面对此情此景,“那因”二字道出诗人那豁达的胸怀,哪里会因远别而泪沾双襟!

【易错点】忽略典故内容及背景;回答第二问时忽略标题内容。

【方法点拨】鉴赏人物形象,先找出有关人物描写的诗句,然后分析人物形象特点,接着联系诗歌主旨分析原因,最后明确思想感情。

考点3. 意境

例1.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8分)(2017年天津卷)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①,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

(2)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3分)

(3)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3分)

【答案】(1)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

(2)正因为能“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诗人才能放下身边的俗事,觉得心无挂碍。表现了诗人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

(3)①虚写。“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②以景结情。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通过对诗歌中意象的分析联想概况画面。

(2)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带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诗人在优美的景象中,情绪处于一种闲适的状态。

(3)本题考查鉴赏诗词的艺术手法,就是把握景、情、意之间的关系。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把握,即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手法。

【易错点】心境理解不正确;艺术手法判断失误。

【方法点拨】判断艺术手法,选择诗句解析,然后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

四、举一反三 成果巩固 

考点1. 意象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11分)(2018年马鞍山市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监测)

秋杪江亭有作①

刘长卿

寂寞江亭下,江枫秋气斑。

世情何处澹,湘水向人闲。

寒渚一孤雁,夕阳千万山。

扁舟如落叶,此去未知还。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后,前往南巴的途中。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开头选用“寂寞”一词,准确地表达了诗人写作这首诗歌时的情绪,这种情绪贯穿全诗。

B.“江枫秋气斑”写了江枫经霜变红的过程,但因内心愁苦,作者丝毫感受不到自然之美。

C.颔联触景生情,诗人由眼前舒缓闲适的湘水引发联想,对不公正、险恶的世情感慨万分。

D.尾联中作者由“扁舟”联想到自己被贬放逐的现状,用“落叶”表达了回归故乡的愿望。

E.“秋杪江亭有作”说:时值秋末,诗人在江亭看景观物,有感而作。诗的内容紧扣诗题。

(2)诗歌的颈联为什么要写“孤雁”和“千万山”?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1)B、D (共5分,答出B、D中任意一个得2分,答出两个得满分)

(2)①“孤雁”和“千山”是诗人在江亭所见的景物。这两种景物勾起了作者的联想,景中寓情。(2分)②“孤雁”表现了此时诗人的真实处境是孤独无依的。(2分)③“千万山”写出了诗人此去前路险远,也写出了人生之路前途迷茫。(2分)(共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解析】(1)B项,“作者丝毫感受不到自然之美”分析不当,作者已经看到了枫叶的变化,诗中描写枫叶变红正是为了表达愁苦之情。D项,“用落叶表达了回归故乡的愿望”分析错误,“扁舟如落叶,此去未知还”是说诗人乘坐的小船像落叶一样漂泊而去,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借“落叶”表达漂泊无依的愁苦。

(2)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及情感的鉴赏能力。解答时先找到意象所在位置,解释意象的表层含义,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及写作背景分析意象的作用。本诗中,“孤雁”和“千万山”都出现在诗歌的颈联,“寒者一孤雁,夕阳干万山”都是诗入看到的的景象,联系写作背景可知,这里的“孤雁”恰恰是诗人的象征,而千万山遮挡视线则正反映出诗人对前途的迷茫之感。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11分)(2017福建四地六校月考)

对雪①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②《世说新语。黜免》载:“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老翁一家只剩一人的情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

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写出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

D.第四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E.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

(2)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

【答案】(1)C3分、A2分、E1分

(2)诗歌第二联描写了黄昏云乱、风急雪紧的景象。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飞雪的状态,表现自己在战乱之中内心的悲凉;同时呼应诗歌标题“对雪”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感情做铺垫,有利于突出诗歌忧国忧民的主旨。

【解析】(1)A应为用“独”写诗人自己(“老翁”)的处境。C项“‘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错误,这句诗是写炉火燃尽的情景。E项“壮志难酬”错误,诗歌中没有体现。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作品形象。首先能够从意象中明确时间,准确找出“云”“薄暮”“雪”“风”等意象,然后明确抒情方式,结合标题体会诗歌主旨。

考点2. 形象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11分)(2017河南南阳期中质评试题)

山中寡妇

杜苟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①,田园荒后尚征苗②。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注】①纳税:缴纳丝税。②征苗:征收青苗税。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第一句写丈夫因当兵死于战场,女人只好孤苦一人住在山中的茅草屋中,概括地写出了农家妇女的不幸遭遇和悲苦命运。

B.颔联的“犹”字和“尚”字两个副词极具表现力,有力地揭露了官府不顾百姓死活、横征暴敛的罪行,揭示了百姓难以活命的原因。

C.颈联写反动官府残酷掠夺所造成的结果:“野菜和根煮”、“生柴带叶烧”,形象地渲染出山中寡妇生活艰难的境况,很有艺术感染力。

D.在诗的尾联,诗人直接抒情,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统治者,强烈控诉了统治阶级无孔不入的剥削罪行,表达了对被剥削者的深切同情。

E.这首诗语言朴素,通俗易懂,人物形象鲜明,诗人的情感通过人物刻画和生活场景描写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2)这首诗运用什么描写方法刻画出山中寡妇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6分)

【答案】(1)(5分)A、D

(2)(6分)本诗主要运用肖像描写和行动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突出地表现了山中寡妇饱受剥削、生活极端贫困的特征。她即使住在山中,也逃脱不了沉重的赋税。她穿的是粗糙的麻布衣服,鬓发枯黄,面容憔悴,生活的摧残使她未老先衰,也衬托出人物内心的痛苦。官府的残酷掠夺使她只好挖来野菜连根一起煮着吃,新砍来的柴火“带叶烧”,其生活困苦之状让人难以想象。(概括出描写方法和人物特征2分,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4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1)A项“因当兵死于战场”错解词意,是死于战乱;D项“直接抒情”、“矛头直指”、“强烈控诉”均不恰当,尾联是生发议论,不是抒情。(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5分)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作品形象。回答此题首先要明确刻画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然后结合诗句概况山中寡妇的形象特点,最后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题目。(10分)(河南郑州实验高中2016届第五次质检)

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

欧阳修

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

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

解带西风飘画角,倚栏斜日照青松。

会须乘醉携嘉客,踏雪来看群玉峰。

【注】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期间。怀嵩楼为“昔人”唐代名相李德裕贬为滁州刺史时所建。

(1)第二联所写景物有什么特点?(4分)

答:

(2)简要分析这首诗中的诗人形象。(6分)

答:

【答案】(1)不畏寒霜,富有生机。深秋时节,霜林木落,群山争出,野菊竞放。(4分)

(2)诗歌塑造了一个身处逆境,却能够自我开解,旷达、乐观的诗人形象。(2分)首联诗人登楼远眺,于云烟弥漫中追怀历史,借古伤今,流露出贬谪的感伤情怀;颔联写霜后争出的山峰和盛开的菊花,表现出诗人不畏政治风霜的风骨;颈联则以解带西风的举止和暮色中挺立的青松,透射出诗人从容面对政治风雨的那份潇洒和从容;尾联遥想冬日重游,气象恢弘,仍是以景物暗喻人品。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此句写景,需找出句中意象,如“霜林”“后山”“野菊”“酒”,然后结合诗句明确景物特点。

(2)本題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分析诗入的形象,可从诗人的言行举止、环境描写、意象运用等角度进行分析。如“争出”写出了群山争相露峥嵘,大自然的勃勃生机。表现出作者不畏政治风霜的嶙峋风骨。“解带”“倚栏”写出诗人面对凛列的西风,解带披襟而笑纳之;红日西坠,耳闻悲鸣的画角,倚着栏杆,胸怀更加豪雄,写出了诗人的乐观豁达的情怀。

考点3. 意境

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11分)(中原名校2017~2018学年第四次质量考评)

满庭芳夏日溧水①无想山作

[宋]周邦彦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凭阑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②,飘流瀚海③,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注】①溧水,今江苏省县名,周邦彦贬任溧水县令,本篇为此间所作。②社燕:于春社时飞,秋社时归去.故称。③翰海:沙漠。这里泛指遥远、荒僻的地方。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上阕一、二句用词新颖,“老”写出雏鸟在风雨中羽毛渐丰,历练成长的过程;“肥”写出了梅子受到雨水滋润,圆润饱满的形态,富有动感。

B.上阕“人静”句以乌鸢在夏日宁静的山间无所事事、自得其乐,反衬公务之劳顿,突出词人对仕途生涯的厌倦。

C.“新绿溅溅”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既描绘了溪水映衬碧树的绿意,又仿佛能够听到流水声的悦耳潺潺。

D.“歌筵畔”一句写出词人希望在歌舞和美酒中暂时入眠,体现他放达乐观,不畏愁苦的情绪。

E.上阕“凭阑久”句承上,意谓上述景物,均是凭栏眺望时所见。“黄芦苦竹”,用白居易《琵琶行》中“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之句,点出自己的处境与被贬谪的白居易相似。

(2)下阕措辞婉转,情感曲折多变。结合词句,对此加以分析。(6分)

【答案】(1)选B给2分,选D给3分

(2)下阕情感曲折多变,作者先以“社燕”白比,“年年”写出多年宦海漂流,无处寄身的愁苦;(2分)“且”宁婉转地写出作者寻求暂时的解脱,借酒浇愁,忘记身外的功名利禄,(1分)“不堪听”又进一步写出江南游子听闻管弦丝竹引起的伤感,(1分)最后“先”、“容”义是权宜之计,姑日:借醉卧而眠忘记眼前烦恼,作者处处想摆脱,处处又有愁绪,情感曲折地表达了无法排遣的愁苦。(2分)(酌情给分)

【解析】(1)B.“反衬公务之劳顿,突出词人对仕途生涯的厌倦”不妥,只是反衬作者“心情苦闷”。D.应是“体现他有着摆脱不了的愁苦”。

(2)回答本题首先要明确下阙有哪些意象,确定下阙情感基调,然后体会诗人情感转折原因,抓住主要意象体会不同情感,最后得出答案。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2015年福建卷)

秋夜纪怀

[宋]陆游

北斗垂莽苍,明河①浮太清②。

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

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

还思散关③路,炬火驿前迎。④

(选自《四库全书》本《放翁诗选》)

【注】①眀河:银 河。②太清:指天空。③散关:即大散关。④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1)第二联写景精细,请简要分析。(3分) 

(2)三、四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3分)

【答案】(1)①上句写微风穿过树林,叶子悄然落下;②下句写露水沾湿秋草,百虫呼叫;③全联细致地写出了秋夜的寂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2)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诗人虽秋夜病卧,仍壮心不已,念念不忘昔年在大散关的战斗生活,还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属于诗歌意境题。题干已经给出出了答题的方向,“写景精细”,可见应从写景的角度入手。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如下:先找出诗句中的景物,“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吗”,有“风”“林”“叶”“露”“草”“虫”;然后分析每个景物的特点,风是微风,叶子“下”,露水沾湿秋草,虫是“鸣”;接着把这些景物物合为一处,分析其营造的意境,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语概括,树叶飘落,露水沾湿秋草,虫“鸣”以声衬寂,写出秋夜的寂静。

(2)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题干问的是“第三、四两联”,就要奔向诗歌的最后两联。诗歌中景物的表现方式有:直接表达感情,此时要注意抓感情词:借助景物或事件来表达感情,此时要注意抓住景物的特点。

五、分层训练 能力进阶 

【基础达标】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11分)(吉林省实验中学2016届八模试题)

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①,平海夕漫漫。

【注】:①此处是引用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孔子想从政,在渡口向隐者问渡口的所在,隐者不说,嘲笑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

(1)本诗的首联借助了哪些意象写出了“早寒”的特点?请试简要分析。(5分)

(2)本诗的颈联、尾联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赏析。(6分)

【答案】(1)诗人捕捉到落叶、大雁和北风三种最具代表性的事物,写出了“早寒”特点,(3分)树叶飘落、鸿雁南飞的深秋景象突出了“早寒”特征,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寒冷氛围。(2分)

(2)①颈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来抒发思乡之情。“乡泪客中尽”实写自己的思乡之情,“孤帆天际看”写诗人想象家人在遥望天际的归舟,盼望自己回家,一实一虚,尽显思乡之情。(手法、情感、赏析各1分)

②尾联用典和烘托,表达了对前途的迷茫。“迷津欲有问”,借孔子与隐士间关于从政与隐居的冲突,表达了自己隐居与从政难以抉择的矛盾心理。“平海夕漫漫”,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象完全烘托出诗人的迷茫心理。(手法、情感、赏析各1分)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首联中的意象词有“木落”“雁”“北风”,这些都是秋季具有代表性的景物,诗人以秋景点秋,给人以寒意;“北风”一词给人以寒冷之感,营造了寒冷气氛,从而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颔联中“乡泪”直接表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为实写;“孤帆天际看”写诗人想象家人在岸边遥望天际的孤舟的情形,为虚写,故此联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由注释可知,尾联“迷津欲有问”为用典,诗人用典故表达自己内心的矛盾;“平海夕漫漫”写天近黄昏,漫漫无边的景象,烘托了诗人迷茫的心理,故运用了烘托的手法。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11分)(河南平顶山2016届调研试题)

溪上作二首(其二)

陆游

伛偻溪头白头翁,暮年心事一枝筇。

山衔落日青横野,鸦起平沙黑蔽空。

天下可忧非一事,书生无地效孤忠。

《东山》《七月》犹关念,未忍沉浮酒盏中。

【注】《东山》《七月》,是《诗经豳风》中的两篇,前者写周公东征后战士归途思乡的情绪及凯旋的喜悦,后者写西周时期农夫们一年的劳作活动。

(1)诗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5分)

(2)诗歌尾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6分)

【答案】(1)(6分)虽年老体衰(伛偻溪头,白头拄杖)(2分)仍忧国忧民却报国无门(2分)的一介书生。(1分) (若答其他,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2)(5分)用典(用《诗经豳风》中《东山》来代指宋金战事,用《七月》代指国计民生。)(2分)含蓄地抒发了对军国大事、民生疾苦执著的关心、挂念(2分)和虽忠心耿耿却报国无门的孤寂与感慨。(2分) (若答其他,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答题时,抓住“伛偻溪头”“白发”“一枝筇”等词语可概括出年老体衰、身身处暮年的特点;由颈联“天下可忧非一事,书生无地效孤忠”可以概括出主人公是一个心忧天下却报国无门的一介书生。也可以根据尾联的“犹关念”“沉浮”等词语来分析。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通过注释可看出,尾联运用了用典的艺术手法。诗人选用了《诗经》中的两首作品,一首是表现周公东征的《东山》,另一首是表现民众劳作的《七月》。联系诗人生活的时代和他一贯的发国志士形象,可以联想到,《东山》应代指宋金战事,《七月》应代指风雨飘摇中民众的疾苦,从中可看出诗人对国家大事、民生疾苦的关心。

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11分)(安徽1号卷A10联盟2018届高三开年考试题)

冬末同友人泛潇湘  

杜苟鹤

残腊泛舟何处好?最岁吟兴是潇湘。

就船买得鱼偏美,踏雪沽来酒倍香。

猿到夜深啼岳麓,雁知春近别衡阳。

与君剩采江山景,裁取新诗入帝乡。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这首诗是作者与友人于冬末泛舟潇湘,以记游述怀的一首清逸之作。

B.首联就题起句,自问自答,点明创作目的;“残腊”即题中“冬末”。

C.颔联紧承第一联.从买鱼、饮酒等生活细节具体展现泛舟潇湘之乐。

D.作者在尾联表示要采江山之美以入新诗,使得新作传诵到都城长安。

E.全诗通篇写景,却将诗人内心情感表现得真切丰满,极具艺术魅力。

(2)颈联写“猿”“雁”,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1) BE(答对一项给3分,两项给5分。)

(2)(6分)示例一:读出愁。①作者描摹江山风物之美,意在得到朝廷的赏识与任用。②夜深猿啼悲凉,春近鸿雁高飞,恬淡愉快的表象下透露出诗人壮志难酬、无奈落寞之情。

示例二:读出喜。①作者泛舟潇湘,江山风物的美丽令人陶醉,诗句传诵的想象激起壮志。②凄凉猿啼,因内心的愉悦而不再悲凉;大雁因春近而辞别衡阳,返回故地,更让人欣喜。(每点3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1)B项“创作目的”错误,“最多吟兴是潇湘”是冬末泛舟的缘起,而不是作者的创作目的。E项“全诗通篇写景”错误,首联中的“好”力抒情,尾联也不是写景。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作品形象的能力。回答此题首先要明确“猿”“雁”意象的故有意义,然后结合诗句从悲喜两个方面去解释,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能力提升】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11分)

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八)

庾信①

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

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

虽言梦蝴蝶,定自非庄周。

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

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

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

【注】①庾信:南北朝时期诗人,辅佐梁元帝,出使西魏被扣留,西魏灭梁后被迫仕魏,后北周取代西魏又仕北周,本诗为仕周时期所作。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诗作前半篇写中夜操琴、书卷满床的情景,后半篇写白露明月、萤火飘流的秋色,构成凄清孤寂的意境。

B.“寻思”两句直抒胸臆,不仅有故国覆灭、封侯梦想破碎的叹惋,也有当下不能为国建功的自嘲。

C.“虽言”两句运 用庄周梦蝶的典故,自己如同那个可以齐物我、一是非、在轻飘飘的达观世界中自适其志的庄周一样,梦为蝴蝶、忘怀自身,就可以摆脱时刻相随的愁思。

D.“残月”两句由“中夜”暗渡而来,表达出时光流逝而诗人却不能回国辅政尽忠的无限惆怅之情。

E.“露泣”两句由“新秋”而来,烘托出诗人凄凉哀伤、虚无烦乱的内心状态,用词精切,对仗工巧。

(2)本诗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的“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都使用了“琴”“书”两个意象,所抒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CD (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

(2)①本诗中的“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是说中夜生起愁思,于是弹琴读书。幽幽琴声响遍屋里,诉说着无边无际的愁,满床书卷翻遍,愁思难解。通过“琴”“书”等意象抒发了无法解脱的深广复杂的愁苦、忧思之情。(3分)②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乐琴书以消忧” 是说弹琴读书能获得快乐而消除忧愁,通过“琴”“书”等意象抒发了摆脱忧愁缠绕的官场生活,回归田园的快乐之情。(3分)(每点3分,共6分)

【解析】(1)C,虽言句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虽言”、“定自”两个虚词却是重点,虽然梦为蝴蝶、忘怀自身,就可以摆脱时刻相随的愁思;无奈自己绝对不是那个可以齐物我、一是非、在轻飘飘的达观世界中自适其志的庄周。通过反用典故;表明“愁”之无可消释。D“辅政尽忠”无中生有,此时梁已被灭;这里表达的是时光流逝而诗人却年年如故的悲哀之情。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作品形象的能力。回答此题首先要体会不同诗歌中琴和书的意象特点,然后对比两首诗歌的思想感情,体会意象的象征意义,便可得出意象的不同。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11分)(山西四校2015届第三次联考试题)

遣悲怀①

元稹

谢公②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③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注】①元稹的原配夫人韦氏病逝后,元稹写了不少悼亡诗,此为其中一首。②谢公:指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他的侄女谢道韫。③黔娄:战国时齐国的一位贫士。

(1)首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2)颔联和颈联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妻子形象?请结合诗句分析。(5分)

【答案】(1)用典。以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的侄女谢道韫借指韦氏,以战国时齐国的贫士黔娄自喻,其中含有对方屈身下嫁的意思。引出后文对韦氏婚后艰苦生活的描写,间接表达了诗人对亡妻的追怀悼念之情。

(2)诗人笔下的妻子是一位能关心体贴丈夫、安于贫苦的贤淑的女性形象。颔联借写妻子为自己翻箱寻衣、卖钗沽酒,表现妻子对自己的关心体贴;颈联借写妻子甘于以野菜充饥、以槐树落叶为柴,表现其安于贫苦的美好品德。

【解析】(1)谢公:指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他的侄女谢道韫。黔娄:战国时齐国的一位贫士。这属于运用典故抒情,写了诗人对亡妻的追念。

(2)“沽酒拔金钗” 表现妻子对自己的关心体贴,“野蔬充膳,落叶添薪” 表现其安于贫苦。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11分)(天一大联考2018届高三高中毕业班第二次阶段性测试)

病中游祖塔院①

苏  轼

紫李黄瓜村路香,乌纱白葛道衣凉。

闭门野寺松阴转,欹②枕风轩客梦长。

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

道人③不惜阶前水,借与匏樽自在尝。

【注】①苏轼此时任杭州通判。祖塔院即虎跑寺,在杭州虎跑山上。寺内有泉自山岩中流出,甘洌胜常。为西湖名胜之一。②欹:斜倚。③道人:这里指僧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联写村路景物和诗人的服饰,诗人看到紫李黄瓜、闻到香味,戴着乌纱帽;穿着白葛道衣,很是凉爽。

B.第三句写祖塔院地理位置偏僻,是在野外的寺庙,诗人称之为“野寺”,平日去的人很少,故常常“闭门”。

C.第四句写人物活动,诗人斜靠枕头睡在通风的窗下进人梦乡。“转”“长”二字表现了时间的推移。

D.第五句写诗人在杭州做通判,平时不可能到庙里去游息,如今因病有空闲到庙里休息,诗人认为也是不错的事情。

E.尾联归结到自己和寺僧自然而亲切的关系上,“自在尝”暗示了诗人此时已是大病初愈。

(2)后人评价该诗“写景有味,蕴含哲理”,请从诗歌描绘的景物特点和蕴于诗中的道理两个方面进行分析。(6分)

【答案】(1)B、E(答出一项给2分,答出两项给5分)

(2)诗中写到紫李黄瓜的乡村风光,乌纱白葛道衣装束的道人,野寺的松阴、凉风,阶前甘洌的泉水,这些景物相互搭配,形成一幅色彩清丽、情调脱俗的图画。(3分)世间万事,得失之间,没有定准。对诗人来说患病是失,安闲是得,不愿舍弃,则不能拥有。野寺的幽静清凉正宜于病中的诗人休息,诗人由此深深体悟到因病得闲的妙处,体会到内心安宁才是医治一切身体与灵魂创伤的良方。(3分)

【解析】(1)B.“平日去的人很少,故常常‘闭门”’理解有误,结合上下联分析,由于作者在病中,所以在寺里闭门休息。E.“暗示了诗人此时已是大病初愈”理解有误,尾联的意思是僧人借给诗人匏瓢,供他白由自在地喝泉水,表现了僧人的大度、诗人的欣喜,得不出“大病初愈”的结论。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和思想内容的能力。诗歌选用紫李黄瓜,乌纱白葛的道人,松阴、凉风,阶前甘洌的泉水,景色清丽脱俗,诗人处于其间,内心安宁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