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永遇乐》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二选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2018-09-29 手机版


(一)导入

展示李清照的有关图片

“淑玉泉”——大约1000年前,有一位奇女子经常在这里梳妆打扮。宝玉说:女人是水作的骨肉,而她就是济南泉水的精灵,更是山东人的骄傲和自豪。

“故居图片”——这里是她曾经生活过的地方,雅致宜人。,

“纪念祠图片”——时隔多年,人们仍然在纪念她。郭沫若也曾题词: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她——就是“乱世中的美神,美丽依然李清照”,

著名学者梁衡曾这样评价她,中年经历国土沦丧、家破夫亡的她像一叶孤舟,在那个乱世风浪中无助的飘摇,她不仅有着美丽的容颜,似水的柔情,她的美更体现在词作和人格上。

(二)重温作者生平

李清照 (1084-1155) 号易安居士,宋代杰出女词人,济南人。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李清照她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靖康之变后,她与赵明诚避乱江南,丧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后来赵明诚病死,她独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凄苦孤寂中度过了晚年。

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词人的风格也随之发生变化。

南渡前:内容——闺怨离愁(多为活泼聪慧的少女和多愁善感的思妇词)

词风——清丽柔媚

由于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越,家庭幸福,所以前期作品大多都写一些闺中情思,少女情怀及思念丈夫的离情别绪。但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战乱痛苦的生活,感时伤怀,怀旧思乡。

南渡后:内容——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浓重伤感情调,表达了她对故国、旧事的深情眷恋)

词风——凄婉沉郁

古语有云:“识其人,学其文”,今天,我们就共同诵读她的《永遇乐》体会她的情感,走进她的内心世界。

(三)整体感知

1、正音:铺翠冠儿  guān

捻金雪柳  niǎn

济楚      jǐ

风鬟霜鬓  huán

2、听录音,整体感知,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明确:悲凉哀伤(这首词是靖康之变后作者流寓江南时所作)

3、集体朗读,读出悲凉哀伤的感情

4、结合补充注释,自读整首词

⑴落日熔金:夕阳带着一抹金黄,那耀眼的光芒就像正在燃烧的金子一样。

⑵暮云合璧:黄昏时的云彩连成一片,就像是一块块璧玉连缀成的,好比珠联璧合。璧:圆形而中间有孔的玉。

⑶染柳烟浓:柳色因烟云的点染而更浓。

(四)研读诗歌,品味情感 

1、这首词写在元宵佳节,写了词人的所见所闻所感。再读全词,看看作者写了几个元宵节?        

昔日的元宵节、今日的元宵节。

2、词中哪些诗句写昔日的元宵节?写了一番怎样的景象?

明确:“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遥想当年汴京繁盛的时代,自己有的是闲暇游乐的时间,而最重视的是元宵佳节。词中所写词人和女伴盛装出游的情景,主要抓住人物的妆扮来写。着意精心打扮,体现了那时候无忧无虑的游赏兴致,也反映了昔日北宋汴京元宵佳节的繁盛热闹场面,一个“争”写出了当时女宾满座,搔首弄姿,互相比美的热闹欢快场面。

3、但是,昔日的欢乐幸福已经一去不复返,只能存在于回忆中了。如今的元宵节又是怎样的呢?找出相关的句子。

明确:落日熔金,暮云合璧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

4、请用自己的话将诗人看到的景象描绘出来。 

夕阳带着一抹金黄,像正在燃烧的金子一样光彩夺目。天边,七彩的霓霞连成一片,就像是一块块璧玉连缀成的。在浓浓的烟霭的熏染下,柳色似乎深了些。(初春柳叶才刚出芽,因为天气较暖,傍晚雾气低笼,柳便似罩在浓烟之中。)空气中飘荡着《梅花落》的悠扬曲子。此时正是元宵佳节,天气温和。

明确:在上阕中,诗人浓墨重彩描绘了描绘出一幅初春之景:春意盎然、绚丽多彩、天气融和。这晴朗的暮景预示着今晚的元宵节将有一番热闹的景象。

5、李清照面对这一幅春意盎然的美景,她有没有融入到元宵佳节的喜庆和热闹中去?所产生的又是怎样的一种情绪?找出能够反应词人当时心情的诗句。

从词中这些描写词人心理活动、动作神态的语句,分析揣摩词人的情感。(课件)

6、上片每两个四字句写景,都有一个问句紧承其后,作者的情感暗含于问句之中,这三句话包含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人在何处”指什么?——一方面可以理解为,昔日思念的人(亡夫)在哪里;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为“自己”现在这是在哪里?身边至亲至爱的人,风云般聚散,自己身在异乡,孤苦无依,此身何处?如此美好的自然景色,她不是没见过,曾经在繁华世界度过多少个热闹的元宵节,而今却痛感“物是人非事事休”,如此惨淡地一问,问出了化不开的漂泊异乡的愁怀,问出了孤身流落的凄凉。这是一声充满着迷惘和痛苦的长叹。

“春意知几许?”

分析:只影对晚景,纵是春色正好,这其中又有多少春意?

虽然春色正浓,心中却疑问,“这时节,到底有多少春意啊?”看似对春色尚浅有一丝失落,但不管多少春意,自己还能欣赏吗?春意虽浓,可是她已无心欣赏。 《武陵春》“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正是她垂暮之年心境的真实写照。

次第岂无风雨?天气虽和暖宜人,难道不会转眼间来一场风雨吗?

分析:在和风煦日的春日里担心“风雨”转眼将至,这似乎是无端的忧虑,“风雨”不仅是自然的风雨,还是指人生的风雨。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倘若永是在同一境遇,不忽而穷忽而又有点收入,看世事就不能有这么多变化”。李清照正是在经历了国家和个人的巨大的劫难之后,才会有这般战战兢兢的惊弓之鸟的心态,才会有好景不长,世事难测的忧患。

阶段小结:以上三个问句,正可看出一个飘泊者的内心活动,它是从一颗饱受创伤的心灵发出的。透露出了词人饱经忧患后近乎漠然的悲凉心情。面对元宵佳节无限美好的情景,作者怎么能表达出这种凄凉的心境呢?很好,真是一语中的。这种用美好景物来写自己哀愁的手法就叫“以乐景衬哀情”。王夫之《姜斋诗话》 

里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以乐景写哀情,作者的哀伤就显得更加凝重。因此,虽然有“酒朋诗侣”用“香车宝马”来邀请她去观灯赏月,也只好婉言辞谢了。

7、如何理解“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明确:①早年生活安定自在,无忧无虑,每到元宵,都要精心打扮,尽态极妍,和人家斗美,那时游赏的兴致多浓啊!可如今,年纪老大,憔悴丁零,又流落他乡,饱经风霜,不但由簇带济楚的少女变为形容憔悴、头发蓬乱的老妇,人老了,而且心也倦了,哪有赏灯游乐的兴趣呢?对外面的热闹繁华提不起兴趣,怕扫了朋友的兴头; 

②又怀念着往昔的元宵盛况,想在观赏今夕的繁华中重温旧梦,给沉重的心灵一点慰藉。面对现实的繁华热闹,她却只能在隔帘笑语声中聊温旧梦。这是何等的悲凉!

③不愿意出去,特别不愿意晚上出去,为什么呢?因为晚上的时候,是跟朋友们,是跟家人要团聚的时候,她跟谁团聚啊,朋友们的团聚,越热闹,越欢快,她内心里边的悲伤就越沉重。别人的热闹欢乐越发衬出自己的孤单寂寞,当时的南宋王朝,妥协投降,苟且偷安,偏居东南一隅,一味寻欢作乐。人们忘记国仇家恨,词人却不能与之同乐,也乐不起来,更突显出词人深沉的盛衰之慨。

可见词人矛盾而痛苦的心理……

(五)总结

这首词运用今昔对比的手法,以乐景衬哀情,抒发了深沉的故国之思、盛衰之感和身世之悲。 

(七)五、拓展延伸: 

1、以下作品是李清照什么时期的,是怎样的李清照?

点绛唇

蹴(cù)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chǎn)金钗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明确:这是一个天真、活泼、娇羞的少女李清照。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明确:这是一个有着甜蜜的忧愁的少妇李清照。

添字采桑子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明确:这是一个凄苦、哀伤、为国而愁的老年李清照。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