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古诗词鉴赏复习——抒情方式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高考复习指导 2018-09-28 手机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常见题型及命题规律,赏析的;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讲练结合,帮助学生掌握的方法和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解题能力和习惯,培养热爱文学、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教学过程

晚春

韩愈

苹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①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①杨花,诗中指柳絮。

★1.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

2.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扬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答案】

【小题1】(3分)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小题2】(3分)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荡。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中精妙字的能力。奖赏这个字时,先要弄明白“斗”这个字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然后表达出运用这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可。(拟人1分,写出效果2分。)

【小题2】本题考查描绘诗句画面的能力。描绘诗歌展示的画面时,(1)理解诗句的内容。(2)抓住诗句中的“景物”的特点。(3)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即可。(写出“漫天”“作雪”基本意思得2分,语言生动流畅得1分。)

浣溪沙

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①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②。

注:①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于宋神宗元丰五年三月游蕲水清泉寺时所作。②白发唱黄鸡:出自白居易的《醉歌》,喻指黄鸡每晨能报晓,故用以喻指时光流逝,更催人老。

1.词的上片写景,景色如画,请从意象的角度简要分析。

★2.下片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5分)上片以兰芽、小溪、暮雨、子规等意象,(1分)描绘出一幅优雅清新(澄澈明净、充满生机、优美宁静)的山林春景图。(1分)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2分)表达了词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愉悦心情。(1分)(意思对即可)

2.(6分)艺术手法:①使用反问,谁说人生没有再次年轻的时候,加强语气。②使用借喻(或类比),以“流水”喻指时间(或把流水与时间进行类比),流水“尚能西”,人也有再年轻的时候,形象生动,给人启迪。③使用借代,以“白发”代指年老,形象简练。④用典,以“休将白发唱黄鸡”发出感叹,劝说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委婉表意。(每点2分,任答两点给4分,意思对即可)

人生哲理:①表现了词人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②表达了词人虽身处逆境也要乐观奋发、自强不息的人生观。(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唐]李端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三峡吟

[南宋]徐熙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①。

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注 ①上有青枫林:《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

(1)这两首诗都以________________来写愁。

(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

答案 (1)猿声

(2)①李诗寓情于景,“昏”“繁”二字点明了愁;徐诗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②李诗以“那堪”唱叹抒情;徐诗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愁”,愁在人心。

解析 (1)本题考查分析诗歌形象的能力。两首诗表达情感的共同意象就是猿声,通过猿声来抒发诗人的愁怀。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分析两首诗中抒情手法的差异,主要从内容和手法两方面比较。内容上,两首诗都写“猿声”,都与“愁”有关,但李诗景中含愁,“昏”“繁”二字点明愁情,“那堪”二句则是直抒愁怀;手法上,都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但徐诗的愁情主要通过运用典故来抒发,与李诗有所不同。

【学科问题】

考查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鉴赏诗歌的形象;品味诗歌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评价诗歌或作者的观点。

【学生问题】

1、表达方法以及结构形式的掌握

2、没有掌握相关题目的答题技巧,答题格式不规范。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表现手法  

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

描写手法 虚实关系、动静关系、远近上下关系

象征、抑扬、白描、工笔、对比、

烘托、渲染、衬托、联想与想象

乐景、哀情、哀景、乐情之间的关系

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夸张、排比、双关、反复、衬托、用典、设问、反问、反语等

结构形式 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

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浑然天成、画龙点睛等

【命题揭秘】表现手法的考查一般以抒情方式和描写手法为主,抒情方式考察的难点则是分辨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和寓情于景。

1、常见问题设置:

(1)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艺术手法?

(2)……表现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3)表达(技巧/艺术)上有何特点?/有何写作特点?

2、注意事项:概念+句义描述+手法分析+意境+情感

(1)答题时着眼于整体上的表现手法,兼顾修辞。

(2)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3)注意诗歌的结构层次。

(4)学会使用专业术语。

抒情方式

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抒情性,抒情是古代诗歌创作中运用最多、也是最重要的表达方式。它可 以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借古讽今和托物言 志等。

1.直接抒情

又称直抒胸臆,就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达作 者思想感情的写作笔法。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南 园 (李 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的?请作简要说明。

解析 此诗清新俊爽,明快自然,在李贺诗中是风格独特之作。诗中表达了对宪宗削藩事业的 拥护和投笔从戎的愿望,也含有“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感慨,对唐王朝重武轻文的国策不无微辞。

答案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投笔从戎的愿望和建功卫国的理想。是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的。诗 人大发感慨,书生从来无用,应该拿起武器去收取关山。

2.间接抒情

多数情况下,诗人的思想情感不是直接表达而是借助于其他事物来表达的。

(1)借景抒情

指的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借景抒情的手法往往使情感含而不露,蕴

藉悠远,深切动人。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三闾庙

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诗的后两句有什么作用?

解析 此诗为凭吊屈原而作。三闾庙,是奉祀屈原的庙宇。诗人围绕一个“怨”字,以明朗而 含蓄的诗句,抒发了对屈原其人其事的感怀。前两句是抒情,后两句是写景,要回答此题,就必须 弄清两者之间的关系。

答案 本诗凭吊屈原。用沅湘长流不尽的江水比喻屈原千年不尽的怨恨,表达了对他的极大同 情。后两句借景抒情,通过日暮秋风吹落无边落叶的萧瑟之景,进一步烘托了屈子的哀怨,寄托了 作者的同情。

(2)触景生情

是指诗人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发联想,从而产生某种感情的抒情方式。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闺 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有人说第三句是全诗的转关,你是怎样理解的?说说你的理由。

解析 本诗用细腻而含蓄的笔触,描写闺中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耐人寻味。问题是“第三句是全诗的转关”,就必须弄清楚是从什么转到什么上来。诗中有两个明显的词语,第一句 中的“不曾愁”,第四句中的“悔”。找准了这两个感情基调,问题就很容易解决。

答案 第三句是全诗的转关。女主人公由开始的“不曾愁”到“悔”的心理的变化,主要原因 是“忽见陌头杨柳色”。女主人公触景生情,看到陌头杨柳色(春色),联想到千里之外的夫婿,自

身的孤独寂寞、对夫婿的思念和担忧,一时涌上心头,自然而然产生“悔”的心理活动。

(3)寓情于景

诗人的喜怒哀乐与写景状物结合在一起。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表现自己的感情。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首诗在情与景的关系上有何特色?试略作分析。

解析 诗里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诗的 前两句是说:诗人独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 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独怜”是偏爱的意思,偏爱幽草,流露着诗人恬淡的胸怀。后两句是说: 傍晚下雨潮水涨得更急,郊野的渡口没有行人,一只渡船横泊河里。这雨中渡口扁舟闲横的画面, 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引人思索。

答案 这首诗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诗人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无意居高媚时的黄鹂。 郊野渡口一派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以及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 的情怀。

(4)借古讽今

诗人借助历史人物或事件影射、讽刺现实,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的手法。 阅读下面这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塞山①怀古 (刘禹锡)

王浚楼船下益州②,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③,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 ①西塞山:三国时吴国的西部要塞。在今湖北大冶东面的长江边。②太康元年(280)晋武帝命王浚率领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③东吴的末代皇帝孙皓,凭借长江天险,并在江中 暗置铁锥,再加以千寻铁链横锁江面,自以为是万全之计。谁知王浚用大筏数十,冲走铁锥,以火 炬烧毁铁链,结果顺流鼓棹,径造三山,直取金陵。

诗人看似怀古,却另有其意义,其弦外之音又是什么?请作具体分析。

解析 作者是唐代的人,写的却是三国的人和事,很显然不是为写古而写古这么简单。诗的前 四句主要是叙事,后四句主要是抒情。刘禹锡写此诗时,正处于藩镇势力意欲抬头之时。刘禹锡此 诗的确有所指。

答案 诗歌借东吴和六朝破亡的历史,无情嘲讽了割据一方的藩镇。这破败荒凉的西塞山就像 那些割据一方的藩镇,它们最终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5)托物言志

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寄兴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 观点,寄托在描摹的事物上,咏物和咏怀合二为一。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这首诗向人们表明了怎样的心迹?运用了什么手法?

解析 诗的开头两句点题,分别从蝉和自己两方面写起。蝉最喜炎热的盛夏,那是它生命的辉 煌时期。如今,到了白露已降、金风飒飒的清秋时节,临近它生命的尽头,这时的蝉鸣自然会变得 凄切。诗人身陷囹圄,从荣耀的朝廷命官变成阶下之囚,也走上了人生的末路。颔联从自身感受的 角度写蝉的外形、蝉的悲鸣。蝉通体黑色,薄薄的蝉翼的纹络亦呈黑色。诗人正当盛年,却遭逢厄 运,早生白发,本当乌黑的双鬓已成昔日旧影。如今树上那乌黑的寒蝉对着自己哀吟,让人怎能承 受得了?颈联从蝉着笔,写蝉的生态及环境,实为借蝉喻己。“露重”“风多”,既实写蝉所处的 季节性气候特点,又比喻自己所处的社会、政治环境。“飞难进”“响易沉”,既是刻画蝉的生态 形象,同时也喻写自己内心的痛苦。“飞难进”,喻仕途受阻,赴诉无门;“响易沉”,喻有志难 伸,心迹难明。尾联主要写己,但仍切合写蝉。这两句直抒胸臆,明确表达希望得到援救、昭雪冤 狱,从而点明诗的主旨。从蝉的角度看,是说蝉高居乔木,餐风饮露,本是清廉高洁的;自己与蝉 一样有着高洁的品性,却不被人理解。这样,人格化身之自然物的“蝉”又与品格高洁的“予”相契合了。

答案 本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以蝉的高洁象征自己品行的高洁,表现了希望得到援救、 昭雪冤狱的愿望。

江行    [宋]严羽

瞑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梢行。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①声.

[注] 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⑴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2分)

⑵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分)

(3)颔联写景高妙,请从中选一个字进行赏析。(3分)

答案:

17(1)答: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生厌倦。(答案的核心是思乡与厌倦了漂泊)

(2)答: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或借景抒情)。诗中描写了暮色苍茫之时的“残雪” “断雁” “新月”“潮生”这些景致(假如考生能把颔联的景致描述成一幅画面也可以),营造了一种凄迷忧伤的意境(或渲染了一种凄迷忧伤的氛围),景中寓情,作者把羁旅之情、思乡之感寄寓于“舟行所见” 之景中,情与景完美地交融在一起,表达了漂泊在外的乡愁与孤单(只答乡愁也可以)。(答题要点:描述景1分,点出什么情1分,点明融情于景的手法1分,简单的分析内在的联系1分)

(3)可以选择的字:残、断、新、生。答案示例一:“残”在此有“残留”“残落”之意,残雪本是天气转暖春将至的信息,应该是喜讯,而诗人却有家不能归,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在外漂泊不能归家的无比痛楚。(如果考生答残字给人心理残缺不完美的感受也可以,练字的答题要点在于对字的解释,结合诗句的描述及从中传达的情感,一点一分;假如不解释字,只结合诗句描述,描述时能抓住该字的核心词意并点出其中体现的情感也可以。)

示例二:“断”在此有“阻断”“断绝”之意,诗人不仅不能归家,就连传递家书的大雁都断绝了,作者以此来传达心中的无奈和绝望。

示例三:“新”在此有“新生”之意,本给人愉悦之感,但此处用以修饰“月”,明月一个是蕴含相思的意象,而用明月寄相思在古诗中更为常见和频繁,作者目睹刚刚升起的月亮,心中的愁思不禁油然而生,借此传达对家乡的思念。

示例四:“生”有“生长”之意,令人想到“海上明月共潮生”,而且“潮生”比“潮起”更有表现力,随着潮水的涨起(考生答随着月亮的升起也可以),心中的愁思似乎在逐渐加浓加重,像在生长一般,非常形象地传达了诗人思乡的愁苦。

送张四

王昌龄

枫林已愁暮,楚水复堪悲。

别后冷山月,清猿无断时。

1.首句中哪个词语点明了季节?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本句所呈现的画面。

★2.三四两句用了何种抒情手法?简要说明其表达作用。

【答案】

(1)暮。 画面:枫林尽染红了,太阳快要西坠,此时送张四,我满怀愁思!

(2)示例一: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冷山与冷月——“冷”字正点出了寂寞与孤独的处境;凄清的猿声——就连猿也为之凄凄哀啼。在别离时刻,安上这些景致,营造这种基调,那是悲上加悲,使得离人的伤心无以复加。因此,这里是缘情生景,因景生情,情景互融。示例二:通过对别后情景的想像(“冷山月,清猿无断时”)表现了别离时刻的悲伤之情。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语言的理解和赏析,根据理解很容易能写出“暮”字结合枫林能够点明季节是深秋。然后结合语言描绘画面即可,注意意境

【考点定位】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表现手法的理解,根据文中对景物的描写,结合题目分析,又是一首送别诗,“一切景语皆情语”,本诗采用了借景抒情表现手法。冷山与冷月——“冷”字正点出了寂寞与孤独的处境;凄清的猿声——就连猿也为之凄凄哀啼。在别离时刻,安上这些景致,营造这种基调,那是悲上加悲,使得离人的伤心无以复加。因此,这里是缘情生景,因景生情,情景互融。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