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2018-09-26 手机版 | ||||
姓名: 工作单位: 德惠第二实验中学 学科年级: 高二 教材版本: 人教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来源、学习内容、知识结构图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语文课程既要注重语文知识的积累,也要注重学生的实践和情感体验对语文素养的提高,在鼓励学生探究性协作学习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以此收获一定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自学与合作学习并重,根据教授教学内容及学生特征分析和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方式及学生学习方式。 二、教学目标(从学段课程标准中找到要求,并具体化为本节课的具体要求,明晰(学生懂)、具体、可操作、可以依据练习测试题)重点及难点(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 1、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 2、让学生带着现代思辨的观念审读作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3、增加学生的文言积累,提高学生阅读和赏析文言文的能力 4、通过利用互联网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信息检索、识别和运用的能力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对预备知识的掌握了解情况,学生在新课的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如何设计预习) 对于古代散文,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已经有一定的基础。 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表达能力。 身为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在情感认知方面已经比较成熟,辨知能力已经较为完善,自我控制能力强。另外,随着性格的逐渐成熟,在情感方面会希望得到更多的认可,因此表现欲更强。 对于高中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对升学以及以后的发展已经有较高的认识,还有自制能力较强,因此在学习动机方面一般能自我维持在较高的水平,还有本文是名篇,所以学生一般会有比较高的热情去学习。 四、教学过程(设计本课的学习环节,明确各环节的子目标)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故事导入:宋神宗元丰三年二月,一日,天刚蒙蒙亮,一群带着四川口音和北方口音的异乡人在一位气宇不凡但有稍显忧郁的中年男子的带领下,悄悄走小城黄州,在料峭的春寒中,住进了城东南一所叫定惠院的小院子。这位男子便是在“乌台诗案”中差点丢掉性命的苏轼。经过一个多月的风餐露宿,苏轼一行人终于到达了他的贬谪地——黄州,开始了他近四年的黄州生涯。其间,他便创作了脍炙人口的《赤壁赋》。诗人政治上的不幸,却成了文学上的大幸。历史,便是如此令人费解。今天我们便要走近这段历史,了解他的心境 (幻灯片显示) 学生课前预习 阅览相关材料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浅谈苏轼逆境中旷达的人生态度》 收集关于赤壁的历史、关于赋的相关知识。 设计该环节是想通过情境再现,调动学生情绪,提前进入课文背景氛围。 初读全文 1、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自读全文。 2、分小组读、全班齐读,在读中悟情。 3、听朗读录音,把握朗读的语气变化。 教师:从课文中找蕴含情感变化的关键词,归纳朗读的语气变化: 第一段读出赤壁美景的欢快语气, 第二段是乐极生悲的凄凉语气, 第三段读出人生无常的悲怆感, 第四段表述人生观的雄辩语气, 第五段由悲转喜。 (无论怎样鉴赏一篇文章,其前提都离不开一个“读”字,“读”是学好文言文的一个有效途径,它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根本。在读的方式上也要做些灵活的调整,可以听录音朗读,可配乐朗读,可全班齐读,也可以单个同学朗读等。) 录音 音乐 设计此环节是为了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这一课的最大特点是人物感情起伏很大,悲喜交错变化,所以我们在朗读时要抓住语气的变化,读出作者的情,更要读出情中包含的理。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针对学习流程的设计的各流程,设计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配置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工具,设计信息技术融合点)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熟读课文,利用”快快查字典app”解决字词,并归纳文章的字词 :这一步旨在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学会收集材料,学会整理材料,养成预习的习惯,初步感知课文,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六、教学评价设计(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引导学生对课文作结语,还学生自主的权利 提高学生的分析概况以及表达能力 七、板书设计(如板书中含有特殊符号、图片等内容,为方便展示,可将板书以附件或图片形式上传。) 第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 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节——随缘而安的态度 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 王琳 |
·语文课件下载
| |||
『 ![]() ![]() ![]()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