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一首《清明》绝句教学设计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2018-09-23 手机版 | ||||
教学目标: 1、学习评价性阅读的方法,掌握阅读技巧 2、学习本文写作方法,能对其他文学作品进行赏析,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大家可能在很早的时候就读到过杜牧的《清明》有谁能来背诵一下。(请同学背诵此诗)这首诗可谓是家喻户晓,脍炙人口,那么有哪位同学能来解释一下这首诗呢?(学生来讲自己对此首诗的理解。自己也谈谈对这首诗的初步理解,并结合鉴赏词典来解释这首诗) 我们刚才谈了我们对这首诗的理解,好象这首诗已经没有什么疑难的问题了,因为这首诗本身就很通俗易懂,而且历来的解释也很多,而且基本都统一。那么,其中真得是把所有的问题都搞清了,其中有没有我们所忽略的东西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周汝昌的〈〈浅说一首〈清明〉绝句〉〉看看对这首诗有什么新的理解? 二、 分析课文第一、二段 请同学朗读课文一、二两段,思考在这两段中,作者有没有展开对这首诗的解释? 通过朗读,我们发现作者在这两段中,没有在赏析〈〈清明〉〉那么这两段作者主要是在交代什么内容呢? 明确:第一段主要介绍了杜牧在中国诗歌史中的重要地位,他是与杜甫齐名,人称“小杜”,杜牧是晚唐时期最为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通俗清新,流传甚广,有名的象〈〈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做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等等。对于分析这样一位伟大诗人的伟大作品,作者在标题中用了“浅说”,用了一种谦虚和委婉的说法来阐明自己的观点。 我们今天要说的〈〈清明〉〉也是杜牧的代表作,谁能说说清明时节的气候特点啊?(学生各抒己见),那么杜牧所处的清明是如何的呢?请在课文找出相应的句子来。 明确:“虽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但正值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 这样写的好处是能让读者进入到一千多年前的诗人创作诗歌时的一种特定情境中,也只有在那样的清境才能更深刻地体会这首诗。 三、 分析四个重要词语 从课文的第三段开始赏析这首诗,作者赏析这首诗是从何入手的,是一句句分析还是抓住了几个重点的词语? 明确:作者抓住了重点的词语。哪几个?“纷纷”“断魂”“遥”“杏花村” 1.“纷纷” 我们对“纷纷”这个词的一般理解是怎样的? 明确:“纷纷”常用在形容气候中,用在下雪的气候中,指的是雪下得大,比如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形容雪下得大,就用了“纷纷”。但在春雨的气候中,却是形容雨下得细小。“雨纷纷”写出了清明雨的特点和精神。象征了春雨细而缠绵,凄迷而又美丽。 在这里,作者认为除了这一层的理解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含义呢? 明确:不但景色凄迷美丽,也是行人在当时环境中孤寂心情的体现。 对于这种理解作者的根据是什么?为什么“纷纷”不但是写雨也写人的心情呢? 明确:证据就在第二句诗中的“路上行人欲断魂”中的断魂二字。 2.“断魂” “断魂”是什么意思?找出作者对“断魂”的理解。 明确:“断魂”是极力形容那一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比方,相爱相思,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等。 为什么人会在春雨中容易“断魂”呢? 明确:因为春雨纷纷,容易使那些感情丰富的人产生联想。景与自己的心情互相交融。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当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再碰上阴雨绵绵的天气,更加容易使人陷入哀伤之中。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诗的第一、二句是相互结合的。第一句是景而第二句是情。景中有情,情中现景,情景交融。这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特点,一种胜境。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就象作者在文中所说的“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 作者对“纷纷”的理解,比较新颖独特,也是大多数读者所没有想到的,一时也很难理解和接受。作者将诗歌前后结合,总体找寻依据和理由,使观点更为全面准确,更具有说服了,令人更容易接受。 3.“遥” 既然诗人当时的心情是“断魂”的,那么他有没有想到一个排遣的方法呢? 明确:有,那就是古人常用的用酒来消愁。所以就有了第三、四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里没有诗人与回答人的对话的声音,完全用一个动作“遥指”来代替,虽无声,但却蕴涵着声,无声胜有声。 “遥”我们一般的理解是“遥远”,这里作者认为是“遥远”的意思吗? 明确:作者认为不一定就是“遥远”。而是说明一种不远不近,若隐若现。这让人们想到诗人真得能找到消愁的地方吗?也许近在咫尺,马上可以寻到解脱,也有可能是“遥不可及”只是一种虚幻。 这个“遥”字之所以这样理解也是由于受到前面两句的影响,同样与前两句诗人的心情结合起来。看似与前二句不着边,但从深层分析,其实,作者是告诉我们二点读诗的方法:一是要挖掘关键词的内涵;二是要把诗句连贯成整体来分析,而不能一句一句地解释,割裂其中的隐秘的联系。 通过这个方法,我也想到了一个字的理解,就是“牧童”,作者为什么偏问“牧童”呢,而不是“儿童”或其他的人呢?我想,用“牧童”一方面与诗的整体和谐,我们知道《清明》描写的是清明时节乡村的情景,所以用“牧童”与整个氛围协调。另一方面从诗人“纷纷”的情绪,“断魂”的忧愁来看,他是希望找到派遣之法,而牧童恰好象征了一种与世无争,归隐田间的愿望。而且“牧童”也照应了下面“杏花村”的“村”。下面我们来分析第四个词“杏花村”。 4.“杏花村” “杏花村”一般的理解是什么?作者认为应怎样理解? 明确:一般的理解就是杏花村是个村名,那里一定是出产美酒的。作者认为不一定,如果真是是个村名,那就与前三句不协调,同样应放在一起,整体分析。作者认为那应是杏花深处的一个村庄,那里有一家小酒店正等着雨中行路的客人。也可能只是一座美丽的杏花村,而无酒可解愁。也就是解愁的结果是不确定的。就象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那样,似有似无,你真得去寻它,可能就找不到了,而你无意去寻就有可能蓦然回首,却在灯火阑珊处。这种虚实结合的表现方法体现了诗人此时那种似有似无的忧愁之情,而正是“纷纷”心情的体现,不同于伤心欲觉,象滂沱大雨似的大悲。也正是对“断魂”这种心情的一种解释。如果没有前面对“纷纷”和“断魂”的理解,我们可以轻易地把“杏花村”理解为是一座村庄的名字,那里有酒家。但“纷纷”和“断魂”告诉我们诗人此时的心情是不明朗的,不确定的,那就不能把“杏花村”简单地理解为村名了。 四、 分析整体结构 作者在挖掘完四个字后,又把眼光从局部放到了整体。他认为全诗可以分做哪四个部分? 明确:起—承—转—合,四个部分。作者从诗歌的结构形式上加以赏析。并提出了向古人学习和借鉴。那么对于我们来说,不但要学习古人这种写诗的方法,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要学会怎样去鉴赏一首古诗,怎样去发掘别人所忽视的关键所在的地方。我们要学会两点,一要抓住几个关键的词,深挖内涵,看到别人所不留意的东西。二是每句诗不能割裂地分析,而应互相照应,互为解释,从整体上去分析。这样就能收获别人收获不了的东西。 千万不能盲从别人的意见,而要敢于抒写自己的见解。当然,自己还要多读诗,以及别人的鉴赏文章,要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和文学分析能力。 五、 写作特点 1. 先描述诗的环境氛围,让读者体会路上行人的心情。然后重点抓住四个字进行分析。最后从诗歌的形式上用“起—承—转—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绝句的特点。 2. 点面结合,文章中既有四个重点字的分析又有整体的结构分析。 春雨的细而缠绵,凄迷而美丽 (起)清明时节雨纷纷 行人心情的凄迷纷乱 (景) (承)路上行人欲断魂 复杂的心情,似有似无 (情) (转)借问酒家何处有 虚实结合,意蕴悠长 不确定 (合)牧童遥指杏花村 七、作业 课外找一首自己熟悉的古诗,写一篇鉴赏文章。 要求:模仿本文的写法,能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进行分析,并有一定的新意,体现自己的见解。不要求逐句翻译。字数300字以上。 上官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