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名师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2018-09-14 手机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理清小说曲折的故事情节,了解小说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学习小说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心理,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学习小说悬念的运用和情节的巧妙设置。学习运用对比刻画人物、突出主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认识金钱与亲情的关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学习重点 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学习通过人物语言、行动、神态描写刻画人物心理活动,塑造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学习难点 设置悬念,巧妙地安排情节。对比的方法刻画人物,突出主题。

学法指导 线索学习法;活动式学习法。

教学过程

环节一

亲情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诗人说,亲情是一首恬静的田园诗;画家说,亲情是一幅淡雅的山水画;音乐家说,亲情是一首优美的轻音乐。但是,亲情也时时经受着考验,在金钱、荣誉、利益面前,我们是否依然能够守护亲情,关爱亲情呢?今天,让我们走进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来共同探讨这个话题。

环节二

一、助学资讯

作者简介:莫泊桑(1850—1893),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出身于法国诺曼底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10年间他创作了短篇小说约300篇,长篇小说6部,其中许多作品流传久远,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长篇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有《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的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

二、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拮据(jiéj251;) 赚钱(zhuàn) 不堪(k226;n) 栈桥(zhàn) 糟蹋(tà) 

流氓(máng) 牡蛎(lì)  狼狈(bèi)  煞白(shà)  别墅(shù)   

撬开(qiào)女婿(xù) 阔绰(chuò) 褴褛(lán lǚ) 诧异(chà)      

2.理解词语。

褴褛:(衣服)破烂 。

环节二

阔绰:排场大,生活奢侈。

煞白:本文指由于恐惧、愤怒等原因,面色极白,没有血色。

拮据:手头紧,经济状况不好。

荒唐:(思想、言行)错误到使人觉得奇怪的程度。

端详:仔细地看。

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十拿九稳:比喻很有把握。

狼狈不堪:形容困苦或受窘的样子。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为期不远:时间、期限较短。

三、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了解人物关系。

  故事涉及“我”的父亲母亲菲利普夫妇、父亲的弟弟我的叔叔于勒、我的两个姐姐、“我”的姐夫、船长等人物。

2.范读课文,了解基本情节。

菲利普夫妇: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

于勒:年轻时浪荡,中年时做生意很得意,老年时破产失意;

我:付给于勒牡蛎钱并送他十个铜子的小费。

3.理清课文线索。

明线: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

暗线:于勒的经历

4.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给课文划分层次,并复述课文。

第一部分(1—4)故事的开端,盼望于勒。 

第二部分(5—19)故事的发展,夸赞于勒。 

第三部分(20—47 )故事的高潮,巧遇于勒。 

第四部分(48—49 )故事的结局,躲避于勒。 

环节三

一、研读赏析,分析人物,感知形象

1.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对于勒评价的词语,并完成下表。

于勒生活的变化 菲利普夫妇的态度

语言 行动

贫 坏蛋、流氓、无赖 打发

富 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有办法的人 衣冠楚楚的 守候

贫 卖牡蛎的、这个小子、这个家伙、这个贼、那个讨饭的 骂、躲避

2.辨析研讨小说的主人公。

(1)文题是《我的叔叔于勒》,但是对于勒却只有几笔直接描写,多是侧面描写,而对于菲利普夫妇的性格刻画用了很多笔墨。谁是本文主人公呢?

小说题为《我的叔叔于勒》,菲利普夫妇盼于勒发财归来是叙事明线,而于勒(离家到美洲冒险10年经历)为暗线,略写了他的过去和现在。小说集中表现了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态度的骤然变化,从而刻画出他们贪婪、自私、势力的性格特征。小说正是通过刻画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从而揭示全文主题思想——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因此,本文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

(2)“我”在整篇小说中是怎样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我”——若瑟夫,一个十几岁的男孩,在父母不把穷水手当作兄弟看待后,仍认为于勒是“我”的叔叔。

形象:我是一个涉世未深,比较天真单纯、富有同情心的孩子,与父母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

作用:小说中的“我”作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都是从“我”的角度表示的。在“我”身上,寄托着作家的褒贬、爱憎、喜怒和哀乐。“我”不是主人公,只是以“我”的见闻来展开情节,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是线索人物。

二、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自然环境:去哲尔塞岛旅游时的景物描写,衬托了一种欢快的心情;狼狈地灰溜溜地离开哲尔塞岛时的景物描写,衬托了一种灰暗的心情。

三、语言赏析。

1.“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

揭示了菲利普夫妇附庸风雅的庸俗心理,表现了他向往上流社会的性格特征。

2.“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

菲利普神态异常,说话语无伦次,生动地描写了他内心的极度恐慌。虚荣、势力、自私的个性跃然纸上。

3.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菲利普夫人的自私势利、刻薄泼辣的个性毕露无疑。

4.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三个称呼强调了“我”和于勒叔叔的骨肉关系,表现了我的善良、纯真,对穷困潦倒的叔叔的同情,反衬了菲利普夫妇的自私、冷酷。

四、写法探究

这篇小说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1.曲折多变的情节安排。

这篇小说的主题并不深奥,情节却曲折多变,小说采用大开大合的手法铺排故事,于勒出场前,渲染其在菲利普夫妇一家人心目中的地位,接着,笔锋一转,写菲利普夫妇一家旅游,情节舒缓下来。在船上,又加了一段吃牡蛎的小插曲,描绘嘲讽菲利普夫妇附庸风雅和克拉丽丝既怕丢脸又怕花钱的尴尬处境,使读者哑然失笑。然后,故事高潮迭起。菲利普发现卖牡蛎的像弟弟并惊恐地告诉妻子,情节推向高潮,气氛顿时紧张,但此时作者并没有立刻揭开谜底,而是让菲利普夫妇去打听,情节又松缓下来,直到证实确实是于勒,情节似乎最终跌落闭合了。不料,作家又妙笔生花,交代菲利普夫妇一家改乘船只,躲避于勒,把人们引入沉思和回味之中。情节真是有张有弛。

2.环环相扣的悬念设置。

悬念一:小说开头写“我”家生活状况,在读者熟悉家庭之后,笔锋一转,引出人物于勒,我们不禁要问:于勒是谁?

悬念二:“我”回答了于勒是谁后,作者说“那时候是全家唯一的希望,在这以前则是全家的恐怖”,我们不禁要问:这是为什么?

悬念三:小说描述了于勒年轻时怎样浪荡败家,怎样到美洲发了财,我们不禁要问:于勒回来了吗?

悬念四:小说笔锋一转写菲利普夫妇一家旅游,在船上见到很像于勒的卖牡蛎的老水手。我们不禁要问:这真是于勒吗?

悬念五:但此时作者并没有立刻揭开谜底,而是让菲利普夫妇去打听,直到证实确实是于勒,高潮出现。我们不禁要问:菲利普一家怎么办?

环节四

文章主旨

通过这个故事,作者揭示了什么主题?分析讨论,说出自己的观点。 

“金钱关系”说: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的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的描述,艺术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同情”说:小说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下层人物----于勒被整个社会遗弃的悲惨命运的描述,寄予了作者最深切的同情和怜悯。 

“虚荣”说: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的描述,表现了他们爱慕虚荣的丑态。 

“势利”说: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渴望见到已经发大财的于勒和在船上遇到的贫困潦倒的于勒后极力躲避的心理的刻画,深刻揭示了菲利普夫妇嫌贫爱富的低级庸俗的势利心态。  

小结: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的描述,表现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教学板书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

(开端) (发展) (高潮)(结局)

环节五

假如菲利普夫妇在游轮上巧遇发了大财的于勒,他们的表情言行会怎样?用200字左右来描写。

教学反思

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有层次地探究文本。作为世界文学的经典名篇,既有内容的广度,又有思想的深度。我设计了三个问题和三个亮点探究活动:寻读,解决主要人物和线索人物的问题;拓读,表达自己对文章主题、美点、人物的认识和理解。这样,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让学生逐步感受到探究文本的意义和阅读活动的乐趣。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