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2018-09-08 手机版


 【目标确定的依据】

1.相关课程标准陈述(摘录课标相关内容)

总体目标:

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学段目标:

阅读文学作品的目标:

①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②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他们机械地割裂开来。

③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建议: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评价建议:  

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的水平,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

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根据实际需要,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级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采用展示、交流等多种方式。

2.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小说常识和自学能力,感性认识较强,但理性分析不足。本文内容生动、语言形象,学生容易被其情节和语言所吸引,而忽略对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分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读多思多讨论,理解人物形象,领会本文深刻的思想性。

3.教材分析

本文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全文以范进中举为中心事件,采用对比手法,以夸张讽刺的语言生动地塑造了范进、胡屠户、张乡绅、乡邻等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范进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将自己的大半生浪费在应试和科举考场上,终于在垂老之年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功名,狂喜之下他疯了,疯的很丑陋,也很可怜。范进的悲剧不仅是他一个人的悲剧,而是那个时代的悲剧,更是民族的悲剧。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与罪恶有更深的了解,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欣赏、感知艺术形象。为提高学生阅读和鉴赏文学名著的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字词成语,了解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理清本文结构思路。

2.品味学习以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描写和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写作手法。

3.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

4.了解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态,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教学重难点】

重点:范进、胡屠户的形象前后变化对比。

难点: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1

学生通过初读课文,把握情节结构。

1.学生能熟练掌握吴敬梓及《儒林外史》的相关知识,大致了解明清科举考试知识,准确默写字词成语。

2.学生通过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课文结构。

明确问题:围绕“中举”这一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小说可分成哪两个部分?中举前、中举后出现了哪些人?写了哪些事?

评价任务2

学生通过再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3.由问题“在这些人物中,你觉得谁最可厌可恨?为什么?”过渡到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明确以下问题)

(1)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出这些变化?

(小组合作探究,圈点勾画,完成对胡屠户形象的分析与总结)

(2)张乡绅张静斋是作者刻画的一个次要人物,范进中举后,张乡绅为什么来拜会,又送银又送房,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他是个怎样的人?张乡绅对范进态度的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完成对张乡绅形象及意义的分析)

(3)众乡邻们的变化说明了他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表现了什么样的社会风气?(分析众乡邻形象,了解范进的所处的社会环境)

(4)范进中举前、中举后在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性格上有了怎样的改变?

(5)范进为什么会发疯?这说明了什么问题?“治疯”的主意是由报录人说出有什么用意?(6)范进中举,喜极而疯,那么中举到底是喜剧还是悲剧?(学生跳读全文,圈点勾画和字有辩论并总结范进形象,明确范进悲剧的社会意义)

评价任务3

学生通过精读课文,体会艺术手法。

4.课文是怎样淋漓尽致地刻画范进发疯的丑态的?(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模仿表演范进卖鸡,喜极而疯,挨屠户打的片段)

5.重点语句赏析。(学生轮流点评赏析)

6.文中多处引人发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评价任务4

学生通过回顾课文,总结本文主题。

7.你从范进的这种变化中,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8.古代像范进这样的人读书是为了追求富贵、光宗耀祖,而我们今天读书的目的就不同了,谈谈你读书的目的和你的打算。(学生自由发言)

9.总结本文主题。(让学生填空完成)

【教学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

板块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检查预习情况:(10分钟)

1.   导入:

古人云:“人生有四大乐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提名时。”

尤其是金榜题名,一直是封建社会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事情。“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部分人借助科举考试,从此踏上了富贵之路。然而,更多的寒门学子,埋头苦读了几十年,依然美梦成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范进中举》,看看年近半百的范进,在终于考中举人之后,命运发生了怎样的戏剧性变化。(板书课题)

2.解说文题:(PPT展示)

简单介绍明清科举考试的相关知识

童试—秀才(生员、相公、进学)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他们的第一名分别叫解元、会元、状元。

3.了解作者及作品:(学生介绍)

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代表作《儒林外史》。吴敬梓出生于一个科甲鼎盛的缙绅世家,曾祖父,祖父两代人中,共出了六名进士,包括一名榜眼,一名探花。吴敬梓少年是热衷科学,23岁时考取秀才,屡次参加乡试,皆未中举,读书生活使他暴露出叛逆的性格,父母去世,近房觊觎遗产,使他看透人性虚伪,卑劣,不到10年,家产挥霍一空,他经历富贵,贫贱,看穿世态炎凉,写出《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计五十五回,课文节选第三回的后半回,原题是“周学通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全书以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贯穿中心。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气。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风貌。作品塑造了许多典型人物,如周进、范进、马二先生,严监生等等。小说虽以明朝为背景,反映的却是清朝的社会现实。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有:《孽海花》《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儒林外史》《老残游记》。

4.检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掌握:

作揖(yī)  带挈(qiè)  醺醺( xūn)  簿子( bù )

绾( wǎn)   啐( cuì)  簇拥( c ù)   攥( zuàn )

相公(xiàng)  行事(háng)   长(zhǎng)亲    踹(chuài)

腆着(tiǎn)  嗑(hē)      讳(huì)   解员(jiè)

兀自(wù)   锭子(dìng)  瘟(wēn)

作揖:拱手行礼。

倒运:事情不顺利,倒霉

狗血喷头:形容骂得很凶。

不省人事:昏迷,失去了知觉。

商酌:商量斟酌。

板块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结构。(10分钟)

1.     师:围绕“中举”这一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小说可分成哪两个部分?

生:中举前和中举后

2.     师:中举前、中举后出现了哪些人?写了哪些事?

(学生四人为小组讨论并推荐代表用简洁的语言概述回答)

生:

人物:范进 胡屠户 众乡邻 张乡绅

事件:

中举前

范进中了秀才,众人仍瞧不起他,岳父胡屠户也讽刺挖苦他

中举后

①断炊烟,范进卖鸡

②见喜报,范进发疯

③打贵人,胡屠户治病

④送礼物,张乡绅造访

板块三:细处着眼,前后对比,揣摩人物形象。(20分钟)

师:在这些人物中,你觉得谁最可厌可恨?为什么?

生1:胡屠户

生2:张乡绅

生3:众乡邻

胡屠户

1.     师: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出这些变化?(学生在文中筛找出答案,小组代表轮流作答,教师点拨)

预设答案:     

具体表现          中举前                    中举后

⑴贺礼不一样     一副大肠一壶酒       七八斤肉四五千钱

⑵称呼不一样     现世宝  癞蛤蟆        范老爷文曲星 贤婿老爷

⑶评价不一样     烂忠厚没用的人        才学高 品貌好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尖嘴猴腮相貌体面

⑷态度不一样     大骂啐在脸上          打不得 低头扯衣襟

借钱不给                 拿四五千钱

⑸走时不一样    横披衣服 腆着肚子去了  千恩万谢 低着头笑眯眯的去了

(6)对女儿婚姻的观点不一样:“倒运”,“累了我多少”

“可怜可怜”女儿像有些福气

2.分析细节描写:扯衣服  “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 手疼 高声叫  如小丑一般

3.师:这些表现说明胡屠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小市侩形象。

(通过中举前后胡屠户的变化,加深学生对胡屠户的理解,生分析总结,师板书关键词。)

张乡绅

1.师:张乡绅张静斋是作者刻画的一个次要人物,范进中举后,张乡绅为什么来拜会,又送银又送房,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他是个怎样的人?(师引导学生分析)

中举前:不管不理

中举后:送银、赠房

生1:⑴拉拢的目的    扩大关系网

如能京报连登皇甲       大靠山

当知县                 小靠山

不当官,仍可结官府   同谋、帮手

⑵手腕      谢罪      叙说师门      赠礼

生2:道貌岸然老奸巨滑的他和范进称兄道弟,为的是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杨知县,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势,好为将来仕途发展作铺垫。

师:由此可见张乡绅就是一个居心叵测、道貌岸然、老奸巨猾的官场老手。

2.师:张乡绅对待范进态度的变化反映了什么?

反映了当时官场结党营私、官官勾结、相互舞弊的事实。

(意在使学生通过各色人物对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变化,进一步理解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的危害)

众乡邻

1.师:众乡邻们的变化说明了他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表现了什么样的社会风气?

中举前:乡试家里饿了两三天,出榜无早饭米,可众乡邻无人问津

中举后:⑴拿鸡、酒、 米、搬桌拿凳

⑵胡屠户制疯打晕范进,众乡邻一起上前救助

⑶寻回丢了的鞋,替范进穿上

众人性格:嫌贫爱富、前倨后恭,显出了趋炎附势的神态

(写众乡邻的目的:说明封建科举制度的毒瘤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足见世态炎凉,无怪乎产生范进、胡屠户、张乡绅了)

【课堂小结】

  小说中三类人的变化,反映出当时人们对有钱有势的人极力巴结奉承,对无钱无势的人冷漠无情。表现出了科举制度下的世态炎凉,而范进就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难怪他那么如痴如醉地追求功名,作品的锋芒不仅指向科举制度,也指向整个社会,从而进一步深化主题。那么,范进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同学们自己先自读分析。

【布置作业】

1、自读分析范进的形象。

2、体会小说用了哪些手法。

第二课时

【导入】(简单提问字词及文学常识,温故知新)

板块四:再读课文,深入分析,欣赏主要人物。(15分钟)

1.师:范进中举前、中举后在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性格上有了怎样的改变?(学生跳读全文,圈点勾画并思考分析)

预设答案:

中举前                     中举后

经济状况:  住茅房                      赠房

每日小菜饭               拿蛋送鸡

母亲常挨饿                背米送酒

乡试无盘缠                   送银

社会地位:岳丈羞辱斥骂                 贤婿  文曲星

众邻不理睬                   称老爷

张乡绅不识范进            巴结

性格态度:“岳父见教的是”         “噫!好了!我中了!”

唯唯连声 千恩万谢      “晚生久仰老先生”

借钱被骂得摸门不着     再三推辞,方才把银子收了。

2.师:综合中举前后的种种变化,说说范进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自私虚伪,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

家中断粮,仍要去参加乡试,置老母和妻子挨饿于不顾,可见他急切地艳羡功名富贵。

3.师:范进为什么会发疯?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这是喜极而疯。范进中了举,几十年来的贫苦屈辱一旦改变就惊喜得发疯了。

说明他的灵魂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之深。

从中举之后看,范进已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新贵,他得到了他想要的功名富贵,但他也马上表现出虚、圆滑世故的性格。对胡屠户态度变化,与张静斋称兄道弟,这就表现他已被科举制度所腐蚀,所同化,同流合污。

甘受屈辱、唯唯诺诺、热衷功名逢迎自如、虚伪世故(板书)

4.师:“治疯”的主意是由报录人说出有什么用意?

生:以打治疯的妙方由报录人说出来,大有深意,报录的人见多识广,见过类似情况,说明中举发疯不单只范进一人。让范进的形象具有了广泛的社会意义。

5.师:范进中举,喜极而疯,那么中举到底是喜剧还是悲剧?(学生自由辩论)

预设答案:

范时中举,表面上看是“大喜”,实际上是范进人生命运悲剧的一个展现。中举前生活贫困,没有营生能力,一心追求功名利禄,只是苦读“圣贤之书”;一旦中举,便马上换了“贵人”的嘴脸,同张乡绅的攀谈更是充满虚伪。由此可见:范进如不中举,世上多了一个迂腐无能、贫病潦倒的书呆子;范进中了举,社会上也只不过多了一个虚伪腐败、结党营私的贪官污吏。所以无论中举与否,对范进来说都是他人性的缺陷与灵魂的失落,是人生的悲剧。而这种个人悲剧,又是封建科举制度一手造成的,无数个知道分子在这种科举制度的毒害下,或终生不得志,悲惨地死去;或一朝得志,便成为朝廷压榨人民的帮凶。总之,这已不仅是个人的大悲剧,更是民族、国家的大悲剧。

板块五:精读课文,模仿表演,品味重点句段。(15分钟)

1.师:课文是怎样淋漓尽致地刻画范进发疯的丑态的?(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模仿表演范进卖鸡,喜极而疯,挨屠户打的片段)

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

(反复强调他带有特征性的语言、动作、表情,如写他一再拍手,一再大笑,连喊“中了”。起先,对着报帖,“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接着就“笑着”“往门外飞跑。”“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后来,在集上还“兀自拍着掌,口里叫道:‘中了!中了!’”

作者此处对范进的语言描写,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一个“噫”,写出他惊喜过望的心情。与狂喜的心情合拍,语句短小,语气强烈。语言反复中又有变化,前一处用“好了”,后一处只用一个“好”字,冲动的劲儿又有区别。疯跑的动作,用了“飞跑”来形容,写足了那股疯劲。作者写范进踹在塘里,包含了极其强烈的讽刺意味。

作者通过对范进的狂态的生动描绘,以犀利的笔触深刻地揭露了热衷科举的封建知识分子可鄙而又可悲的丑恶灵魂。)

2.     重点语句赏析:(学生轮流挑自己喜欢的一句点评赏析)

(1)“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历年以来,不知累了我多少。如今不知因我积了甚么德,带挈你中了个相公,我所以带个酒来贺你。”

(这一段语言描写,突出了胡屠户这个以“杀猪”作为营生的人物的性格特征。女婿中了秀才是他修来的德,俨然以范进的恩人自居,对范进轻侮之至。范进唯唯连声,对岳父的任意辱骂已习惯了,是逆来顺受,甘受屈辱。)

(2)胡屠户吃的醺醺的。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

(“醺醺的”“横披”“腆”几个词语恰当地描画了胡屠户粗俗鄙劣的形象,读来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3)我已是饿的两眼都看不见了。

(作者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反映了封建社会一个下层知识分子的悲惨处境,也为后面范进中举后邻居和张静斋的送东西形成对比作铺垫。)

(4)“虽然是我女婿,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我听得斋公们说:打了天上的星宿,阎王就要拿去打一百铁棍,发在十八层地狱,永不得翻身。我却是不敢做这样的事!”

(范进的中举改变了他在胡屠户心中的地位,由“现世宝”变成了“老爷”,是“天上的星宿”。原来是任意辱骂,现在为了给范进治病要他打一巴掌,胡屠户却再三推辞,说天上的星宿打不得,充分表现了胡屠户的庸俗势利。)

(5)胡屠户站在一边,不觉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

(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写胡屠户的动作,突出了一向对范进蛮横的胡屠户对范进的敬畏,写出了他的势利。)

(5)“我早上拿了钱来,你那该死的行瘟的兄弟还不肯,我说:‘姑老爷今非昔比,少不得有人把银子送上门来给他用,只怕姑老爷还不希罕。’今日果不其然!如今拿了银子家去,骂这死砍头短命的奴才!”

(胡屠户的这席话是作者的点睛之笔,一言道破了胡屠户对范进前倨后恭的原因,点明了范进中举前后地位的天壤之别,点明了人们的相互关系随着金钱地位的变化而转移的世相。 )

板块六: 理性思考 ,合作探究,总结高妙手法(10分钟)

1.师:文中多处引人发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预设答案:

讽刺:本文最大的特色在于它的讽刺艺术。本文以高超的讽刺笔法深刻生动地揭示人物心态和社会风貌。讽刺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对比、夸张、反语以及直接写实等。本文主要用了对比、夸张和细节描写直接写实三种。

  (1)对比:上节课分析的围绕着范进中举前后在贫富、哀乐、荣辱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在人物关系上是“冷”和“热”的鲜明对比,以及范进本人从唯唯诺诺到圆滑世故的变化。

  (2)夸张:范进喜极而疯,胡屠户一巴掌居然能治疯。

  (3)细节描写直接写实:

白描式的细节描写,如“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十几回。”“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了过来。”前后矛盾的细节描写,如范进中举前,胡屠户离开范进家“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范进中举后,胡屠户离开范进家“说了一会,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地去了。” 夸张性的细节描写,屠户打了一巴掌后,手掌弯不过来。范进的细节描写。卖鸡时和发疯时的表现,让我们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下文人的迂腐、病态和畸形的心理。

另外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描写,亦是本文一大亮点,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骂女婿和夸女婿的的几段话,范进的几段疯话,张乡绅拉拢新贵的那段对话,都是传神写照、剔肤见骨之笔。

讽刺       对比  夸张  细节描写   个性化语言(板书)

3.     师:你从范进的这种变化中,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生:封建科举制度下,读书人苦苦挣扎、得意忘形的身影,畸形的心态;让我们感受到封建社会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人情世态。

4.     师:古代像范进这样的人读书是为了追求富贵、光宗耀祖,而我们今天读书的目的就不同了,谈谈你读书的目的和你的理想打算。

(学生轮流一分钟发言)

【课堂小结】

小说以范进中举为中心事件,对范进中举前后的境遇进行了对比刻画,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他周围的人,尤其是对范进的老丈人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和范进“中举后”的不同表现,反映了当时中国的世态和人心,揭露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学生以填空形式总结本文主题)

【布置作业】

以《范进中举之后》为题,大胆想象,虚构故事,写一篇500字左右的短文。

【教学反思】

《范进中举》是九年级上册小说单元的一篇浅显易懂的半文言小说,是一篇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对读书人残害的名著。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在阅读中欣赏、感知艺术形象,同时对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与罪恶有更深的了解。在设计教学目标和重点的时候,要注意跟本单元其他课文各有侧重又互相照应。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的思路非常清晰,课堂教学中大的环节很好把握。首先,简单介绍科举考试知识以及吴敬梓自身的遭遇,让学生明白科举考试对读书人的戕害。第一课时,课堂上抓住“中举”,由中举前后对比来分析以胡屠户、张敬斋、乡邻三个方面对于范进态度的转变,来抓住整篇文章的情节,进而分析这些人的性格特征,乃至当时的社会风气。第二课时,重点欣赏“范进喜极而疯”的描写,通过动作、语言、神态、外貌,以及正面与侧面相结合的方法,来刻画范进喜极而疯的丑态和病态。那么范进为什么会疯?这背后意味着什么?“疯”的背后是科举对于人生的意义,当一个人把他的全部精力都耗费在某一项事业中而失去了正常的伦理、生活、情感进而导致心理扭曲时,这无疑是可怕的。我们可以断定范进一定得了“科举考试综合症”。

其实《范进中举》中的每一个笑点都是泪点。他让人们在热热闹闹中感受着世态炎凉、人心不古的可悲。可以说《范进中举》是一部热闹的悲剧。其实在教学中,在与学生讨论中,有很多看似不起眼的细节,细细推断却很有意味。

《范进中举》作为传统篇目,既有内容的广度,又有思想的深度,备课时我一直在思索:怎样教学这篇小说才能实现用时少、效果好,怎样设计教学环节和主要问题才能使课堂有效甚至高效?我设计了三个关键的大问题和一个拓展。三个问题:1、范进中举,为何会疯?范进中举是个悲剧还是喜剧?(引导学生思考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影响之大。)2、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众乡邻及张乡绅对他的态度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怎样的众生相?(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全文内容并思考封建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的危害。3、讽刺是本文突出的特色,找出重点语段加以赏析。并设计一个让学生模仿表演“范进卖鸡,喜极而疯,挨屠户打”的片段的环节,以加深学生对文章讽刺效果的直观感受。并让学生思考为何会让人觉得如此可笑,进一步理性探究讽刺手法的具体运用。4、还设计了一个简单的拓展问题:古代像范进这样人读书是为了追求富贵、光宗耀祖,而我们今天读书的目的就不同了,谈谈你读书的目的和你的理想打算。引导学生有个正确的人生观和良好的心态,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