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形象鉴赏》教学设计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高考复习指导 2018-09-01 手机版


薛艳

【课题名称】古代诗歌形象鉴赏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语文高考古诗词鉴赏所涉及的形象类题目。 

2.培养学生正确感受、分析古诗词中各种形象的能力,能准确归纳、概括古代诗歌形象的特点,并运用相关知识正确解答形象类诗歌鉴赏题。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复习中学时学过的写人叙事古诗词,并能运用“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2.采取由浅入深、从感性到理性的技巧,通过诗歌形象示例分析,结合一定的训练过程,以培养学生鉴赏古代诗歌形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较高的文学素养与阅读理解我国古代诗歌的能力。

2.使学生能够触摸古代著名诗人的思想脉搏、探究我国他们的人生轨迹。

3.培养学生评价古代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养成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感 受、理解、分析高考试题中古代诗词鉴赏题目所涉及的形象类别及意义。

2、培养学生较高的文学素养、评价古诗词形象的能力和积极健康的审美观,能够正确解答形象类诗歌鉴赏题。

【教学资源】

教师准备相应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描述】

一.考纲和学情分析

文学作品离不开形象塑造,诗歌也是这样。高考《考试说明》有关诗歌鉴赏的第一条要求就是鉴赏古诗歌中的形象。古诗歌中的形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 是指诗中所描绘的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思的景或物。

准确把握诗歌形象是正确解读诗歌的关键,也是中学生古诗歌鉴赏能力高低的体现。因而,鉴赏古诗歌中的形象是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着眼点,也是高考试题中的常规题型。高考中的古诗歌形象鉴赏题主要是考查景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分析、抒情主人公形象分析以及诗歌所描绘的景象画面分析等。在考试中,考生常常因对诗歌中的形象把握不准或术语使用不当而造成失分。

二、失分点专攻一:对人物形象把握不准,概括笼统欠准确

(一)考场得失领悟 好

[典例1] (20148226;山东高考)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 月中。

[注] 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形象特点:①行为洒脱; ②情趣高雅。

分析:①“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

②“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评分细则] 能准确概括出人物形象的特点2分,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人物性格2分。

[我来评卷]

得分: 分

教师分析失分原因:

(二)失分防范有妙招

准确把握形象的2个注意事项

1.结合描写 细分析

准确把握人物形象,要结合诗中描写的人物行为进行分析。第一首诗中描写陈居士行为的有两句,“楚酒困人三日醉”和“亭角寻诗满袖风”;第二首诗中也有两句,“爱把山瓢莫笑侬”与“醒来推户寻诗去”。综合分析四句诗,可以发现陈居士有两个特点:一是爱喝酒,二是爱写诗。由此我们可以概括出陈居士的形象特点:行为洒脱,情趣高雅。

2.运用术语巧概括

掌握表现人物性格的一些术语,根据诗歌内容加以运用。如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献身边塞、反对征战的形象,爱恨情长的形象等。

(三)即时演练掌握牢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4分)

酒 泉 子 潘 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弄潮儿”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上阕回忆观潮,表现宇宙间的壮观;下阕回忆弄潮,表现人定胜天的奇迹。(1分)全词中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写出了弄潮健儿迎向涛头,手举红旗,英姿飒爽,不可一世的形象,(2分)表现了弄潮儿敢于和大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的精神面貌。(1分)

三、失分点专攻二:意境类题目不会准确使用相关术语

(一)考场得失领悟好

[典例2]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大庾岭[注]北驿 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注] 大庾岭:在江西、广东交界处,为五岭之一。这是宋之问流放钦州(治所在今广西钦州东北)途经大庾岭时,写在岭北驿的一首五律。古人认为此岭是南北的分界线,因有十月北雁南归至此,不再过岭的传说。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概括并简要描述。(4分)

[参考答案]

描绘了一幅凄清寂寥的画面。江上潮水下落,水面平静得令人寂寞,林间昏暗不明,瘴气弥漫,暮色渐浓。

[评分细则] 能答出画面的特点2分,结合诗歌内容进行描述2分。

[我来评卷]

得分: 分

教师分析失分原因:

(二)失分防范有妙招

意境类题目答题步骤及相关术语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会描绘

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如本题“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黄昏到来了,江潮初落,水面平静得令人寂寞;林间瘴气缭绕,一片迷蒙。这两句写景承接上两句的抒情,以景衬情,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气氛,烘托出悲苦的心情。

2.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用术语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明净绚丽、幽静深寂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常用术语:

类型 术语

豪放型 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恢弘高远,浩瀚辽 阔,博大新奇,深邃奇崛,高旷壮阔,雄浑苍茫,辽阔深远

清幽型 优美迷人,清新明丽,清净幽远,宁静恬淡,安谧美好,清净悠闲,淡雅闲适,奇伟诡谲,含蓄深幽,空灵高远

伤感型 空蒙迷茫,冷落萧疏,孤寂冷清,迷离恍惚,冷森幽僻,凄清冷落,萧疏凄寂,肃杀凄凉

悲苦型 苍凉悲壮,冷森幽僻,凄清凄寂,朦胧邈远

欢快型 淳朴自然,生机勃勃,明净绚丽,清新明快,恬淡闲适。

3.分析作者表现的思想感情——要具体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是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 三)即时演练掌握牢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4分)

浣溪沙8226;徐州石潭谢雨道上作(其五) 苏 轼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注]元是此中人。

[注] 使君:此处指作者。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两句写田野里的蓬勃景象。在春日的照耀之下,桑麻欣欣向荣,闪烁着诱人的绿光;一阵暖风,挟带着蒿艾的薰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抒发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参考答案:描绘了村野里生机勃勃、风光宜人的景象:春日照耀,桑麻欣欣向荣,闪烁着诱人的绿光;暖风吹过,蒿艾的香气扑鼻而来,沁人心脾。融情于景,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四、综合演练:练题型+悟技法+防失误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过融上人兰若[注] 綦毋潜

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溪鸟飞。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钟声连翠微。

[注] 融,诗人所要寻访的和尚的名字;上人,对和尚的尊称;兰若,梵语“阿兰若”的简称,指 和尚的住所。

★(1)从诗的前两句来看,诗人所拜访的僧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2)末句中的“钟声连翠微”五个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诗人所拜访的是一个避世清修、洒脱散逸的高僧形象。(2分)禅室建于山头,远离尘世,禅室无人,窗外溪流鸟飞,僧人不知何处而去;静谧幽雅的环境烘托出僧人的情趣高雅;“挂僧衣”的细节体现了僧人的悠闲洒脱。(3分)

(2)①以景作结,读来蕴藉含蓄,耐人寻味。②从色彩和声音的角度写景。描绘了暮色苍苍中翠色千重的山林美景;而荡荡山林、经久不息的钟声,又给幽深秀 丽的山林增添了静谧的气氛。③讲究炼字,“连”字把听觉形象“钟声”与视觉形象“翠微”彼此沟通起来,传达出诗人流连忘返、迷恋山林的独特而又自然的感受。(每点2分)

[对型指导]

鉴赏人物形象类

(1)了解设问方式

①这首诗歌塑造了怎样的形象?

②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歌中诗人的形象。

③诗歌刻画了诗人怎样的自我形象?

(2)熟悉答题术语

爱恨情长,献身边塞,反对征伐,傲视权贵、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矢志报国、慷慨愤世,友人送别、思念家乡的形象等。

(3)运用答题模板

[步骤1] 诗中塑造了________(人物的特点)________形象(自身还是塑造的形象)。

[步骤2] 通过对________的描写(联系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

[步骤3] 抒写了________之情(概括形象的意义)。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1分)

添字采桑子8226;芭蕉[注]

李清照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注] 该词作者创作于南渡以 后。

★(1)请简要概括上阕中芭蕉树的形象特点。(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人在下阕是如何抒发思想感情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树干高大,枝叶繁茂,(2分)叶心舒卷,脉脉含情。(3分)

(2)词人通过长夜孤枕难以成眠、雨打芭蕉之声的单调连绵和客居异乡的飘零处境,(3分)抒发了深沉浓重、凄凉难耐的思国怀乡之情。(3分)

[对型指导]

鉴赏事物形象类

(1)了解设问方式

①诗中的语句描写体现了形象(物 象)怎样的品性特点?

②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形象。

③××句中的“××”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2)掌握高考常考意象

①送别类的物象:杨柳、长亭、南浦等;

②思乡类的物象 :月亮、鸿雁、双鲤等;

③愁苦类的物象:梧桐、芭蕉、流水、杜鹃等;

④抒怀类的物象:梅花、菊花、松梅、竹、冰雪等;

⑤爱情类的物象:红豆、莲花等;

⑥战争类的物象:投笔、长城、楼兰、柳营、羌笛等;

⑦闲适类的物象:五柳、东篱、三径等。

(3)运用答题模板

[步骤1] 诗歌描写了________(物象的特点)________(物象)。

[步骤2] 通过对________的描写(结合原诗具体分析物象)。

[步骤3] 表达了作者的________(思想感情、志向)。

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11分)

老 树① [金]元好问

老树高留叶,寒藤细作花。沙平时泊雁,野迥已攒鸦。

旅食②秋看尽,行吟日又斜。干戈正飘忽,不用苦回家。

[注] ①元好问为躲避战乱而移居河南,不久蒙古军队入侵河南,他因而又辗转漂泊,该诗写于此间。②旅食:客居异乡的生活。

★(1)请简要赏析首联所营造的意境。(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诗,请简要分析末句“不用苦回家”所抒发的感情。(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示例一)深秋时节,几片残叶留存在老树树梢上,细小的花开在寒藤上,这营造出一种萧索、悲凉的意境。

(示例二)深秋时节,本应是树叶飘落,鲜花凋零,而老树却犹有残叶,寒藤还开着细小的花,营造出深秋尚有一线生机的意境。(5分,其他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2)诗人客居异乡,流离失所,面对深秋的悲凉景象和战乱 不断的现状,流露出有家难回的无奈与惆怅。(3分)“不用苦回家”抒发了诗人对战乱平息的渴望,对安定生活的深切向往。(3分)

4.阅读下面这首清词,然后回答问题。(11分)

蝶 恋 花

[清]纳兰性德

尽日惊风吹木叶。极目嵯峨,一丈天山雪。去去丁零①愁不绝,那堪客里还伤别。 若道客愁客易辍。除是朱颜,不共春销歇。一纸乡书和泪折,红闺此夜团 月②。

[注] ①丁零:古代民族名。汉时游牧于我国北部和西北部。②团 (luán)月:圆月。

★(1)前三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有什么作用?(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片作者是如何抒情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描写了整日狂风呼啸、木叶脱光、天山耸立、白雪皑皑的边塞之景。(3分)作用:渲染一种苍凉的氛围,为后文抒情做铺垫。(2分)

(2)①用朱颜无法常在,表达自己的羁旅之愁无法消除;(3分)②设想闺中人望月思念自己,表达自己对闺中人的思念之情。(3分)

[对型指导]

鉴赏意境类

(1)了解设问方式

①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②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③××诗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④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⑤××诗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2)运用答题模式

①运用了××(表现或修辞)手法,描绘了××画面(景色),渲染了(营造了)××氛围,表达了作者××思想情感(心情)。

要点:手法+内容+作用+情感

句式:运用了……描绘了……渲染了……表达了……

②描绘了××画面(景色),表达了作者××思想情感(心情)。

要点:内容+情感

句式:描绘了……表达了……

③描绘了××画面(景色),渲染了(营造了)××氛围。

要点:内容+作用

句式:描绘了……营造了……

④渲染了(营造了)××氛围,表达了作者××思想情感(心情)。

要点:作用+情感 句式:渲染了……表达了……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