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宣言》优秀教学案例两则(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案例 2018-08-22 手机版 | ||||
20 创造宣言 教学案例一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道理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 2.分析全文,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3.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 4.增强自信,树立创造意识,培养敢于创造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学会运用具体事例及道理论据批驳错误观点的方法。 2.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大量排比句的运用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搜集处理材料的能力。 2.引导学生树立创造意识。 【教学方法】 自主互助、主题阅读。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白板。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用多媒体出示关于自信的心理测试题。(见多媒体课件) 2.学生自测,教师统计自测结果。 3.教师根据自测结果,导入新课。 从调查的结果看,有部分同学缺乏自信心,这样,在遭遇挫折或陷入人生低谷时,难免灰心丧气。如何重树自信,创造或重新开创自己灿烂的人生,是许多人所关注的问题。陶行知先生的这篇《创造宣言》,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作业(课堂练习) 1.词语解释。(见多媒体课件) 2.检测有关议论文的知识。 (1)议论文的三要素指什么? (2)论据有哪几种类型? (3)主要的论证方法有哪些? (4)议论文有哪几类? (5)驳论文中有几种批驳的方法? (6)驳论文中需要有作者的正确观点吗? 三、研读课文,整体把握 1.作者简介。 (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根据查阅的资料介绍作者,教师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补充总结。) 2.学生朗读课文。 3.学生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属于驳论文,作者主要是针对哪几种错误观点进行反驳的? 明确:作者围绕五种“不能创造”的借口,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驳。这五种错误观点是:①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②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③年纪太小,,不能创造;④太无能了,不能创造;⑤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 (2)作者是怎样对错误观点进行批驳的? 明确:作者主要运用了典型事例与名言警句来进行批驳。也就是说,此文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这两种论证方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具体事例。) (3)学生根据查阅的资料,介绍事例所涉及的人物。 (不要求面面俱到,每个学生只要能讲出熟悉的一两个人物的有关事例就行。学生作答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主要人物的简介。目的是让学生从这些人物身上感受自信,感悟创造。) (4)文章中有作者的正面观点吗?如果有,是什么? 明确:有。作者在批驳了五种错误观点后,直接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鼓励人们进行创造。 (此题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明确,在驳论文中,除了对方的错误观点外,必然有作者的正面主张。) (5)文章题为《创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 明确:作者在文章结尾,充满激情地道出:“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以上五个思考题,都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则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补充总结。) 四、品读课文,体会特色 1.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结合课文加以分析。 明确:文章主要运用了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记叙主要指文中摆出具体事例时所运用的表达方式。议论则是对事例进行分析或表达观点时运用的表达方式,如批驳了第二个错误观点后的简单总结,又如批驳了第五个错误观点后的分析。 (在学生分析时,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抓住其中的一两点加以展开即可。教师则在学生分析后,对答案进行整合。) 2.品味文章语言,分析文章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这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以下提供的例句是文章中出现的运用修辞手法的主要例句。学生不一定都能涉及,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的思路,在学生讲述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补充和总结。) (1)排比。 ①“有人说……不能创造”六个段落。 明确:运用排比段,指出“不能创造”的五种错误观点,然后进行一一批驳,进而引出作者的观点。 ②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苏联的国歌,产生了《尼赫鲁自传》。 明确:强调在单调的生活中同样可以创造出惊世之作,驳斥第二种错误观点。 ③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尔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 明确:强调有志者排除万难也可取得巨大成就,驳斥第五种错误观点。 ④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 明确:强调开辟生路首先靠的是勇气。 ⑤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明确:强调创造是每个人都拥有的基本能力。 ⑥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死人才无意于创造。 明确:强调没有创造力就如同没有了生命力。 ⑦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明确:强调任何一点的创造力,都会促进成就的取得。 (2)比喻。 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 明确:在这句话中,作者把勇气比作斧,把智慧比作剑,把信念和意志比作金刚,说明了当陷入绝境、走投无路时,只有勇气、智慧、信念与意志,才能使人绝处逢生,闯出一条生路。 教师总结: 本文叙议结合,运用大量的排比,驳斥了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鼓励我们发掘潜能,勇于创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鼓动性。 五、课堂练习 1.本文的结构如何划分? 2.作者所举的“不能创造”的五种错误观点是从哪些角度提出的?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大家了解了许多环境不如我们、健康不如我们或者和我们一样平凡的人,都创造出了自己不平凡的人生。所以只要我们有勇气,有自信,敢创造,同样也能书写出属于我们自己精彩的人生篇章。 当然,正如陶行知先生在文中所言,除了勇气、自信之外,要创造还得有智慧。而智慧,主要来源于学习。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好好努力,为将来更好地创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七、布置作业 以“感悟创造”为题,写一段不少于300字的话。 教学案例二 【教学目标】 1.掌握阅读议论文的基本方法。 2.树立创造意识,培养敢于创造的精神。 【教学重点】 学会从分析题目、把握文体的角度来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难点】 1.快速阅读全文,把握文章的大致内容,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会选用最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阅读课文。 【教学方法】 讨论法、比较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说说“什么是创造”,再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或别人的经历具体说说你对“创造”的理解。(旨在引发学生思考,激发他们“创造”的积极性。) 那么生活在20世纪的教育家陶行知,又是怎样理解“创造”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他的一篇文章——《创造宣言》。 二、作者简介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著名教育家。他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他在实践中创立的“生活教育”,即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主要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中国大众教育问题》等。 三、研读课文 1.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材料,这些材料涉及哪些方面? 明确:文中的材料取自古今中外,涉及绘画、雕塑、文学、音乐、数学、物理、地理等领域。 2.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从文中找出能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 明确:作者认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3.试划分文章的层次。 明确: 第一部分(1~4):提出“美术家在进行创造,教育家同样也在进行着创造”的观点。 第二部分(5~11):作者驳斥了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并得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结论。 第三部分(12~16):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喻,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并呼吁我们应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 4.第一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 明确:美术家罗丹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教育的最大成功是: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5.“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这句话怎样理解? 明确:“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画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 这句话是说,如果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而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成才。 6.第二部分批驳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明确:①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②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③年纪大小,不能创造;④太无能了,不能创造;⑤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 得出的结论是“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7.简要复述东山樵夫的故事。(快速阅读这个故事,然后让学生复述)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这个人物还让你想到了谁? 明确:东山樵夫将泰山的茅草连同树苗带回家里焚烧取火。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喻,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想起了相比之下富有创造精神的愚公。 (旨在提高学生协作交流的能力,并在交流讨论中激发他们的灵感和创造精神。) 8.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哪些句子明显表明了作者的感情? 明确:作者渴望创造,热切呼唤“创造之神!你回来呀!只有你回来,才能保证参天大树之长成”。句子: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四、课文小结 陶行知用生动的事例证明了创造是人类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懒惰者、平庸者却不屑于创造,还为自己找出种种借口。陶先生用教育家的口吻告诫我们:“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五、拓展阅读 古往今来,青青翠竹吸引了无数诗人和画家,成为我国诗画的传统题材。早在《诗经》中就有提到竹子的诗:“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到了唐代,竹诗竹画大为兴盛。萧悦工画竹,有雅趣,白居易曾为之题《画竹歌》:“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写竹子的诗,名篇佳句颇多,如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韩翃的《秋斋》“山月皎如昼,霜风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前人独宿”等,都生动地表现了竹子的声音和动态。 宋代涌现出更多的竹画家。苏东坡就是一位画竹的艺术大师。他画竹气魄极大,从地起一直至顶,线条和笔力都很强劲。元代文人画兴起后,画竹更为盛行。四大家之一倪云林的画,大都是修竹数竿,意境萧疏,具有独特的风格。明代竹画家蜂起。王绂画竹名驰天下,邵二泉题他的《墨竹》诗说“萧萧数竹不胜看,到此方知画竹难。谁信中书曾放笔,片时行尽楚江干”,道出了他画竹的高超技艺。徐渭(字文长)创画雪竹的方法,所画极为精绝。有人评论说:“徐文长先生画雪竹,纯以明代瘦笔破笔燥笔断笔为之,绝不类竹;然后以淡墨水勾染而出,枝间叶上,罔非积雪,竹之全体,在隐约间矣。” 到清代,我国特有的画竹技法得到进一步发展,风格也更加多样化。扬州八怪异军突起,为竹画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八怪之一的金冬心格调清新,淳朴而拙厚。郑板桥更擅长画竹,他题于竹画的诗数以百计,丰富多彩,把自己的人生态度融进了对竹子的生动描绘之中。 竹子在我国传统诗画艺术中得到如此厚爱不是偶然的,因为它具有“宁折不弯”的豪气和“中通外直”的度量,成为中华民族品格的一种象征。当代画家李苦禅所写“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道出了中国竹文化的精髓。 1.简要概括出第二段的内容。 2.我国竹画从整体上看(不是指某个画家)有哪些主要特点?根据这段文字简要答出四点。 [答案] 1.宋元明时期竹画家蜂起,风格独特,技法高超。 2.①是我国诗画的传统题材;②象征中华民族的品格;③有自己独特的技法;④竹诗竹画相配。 六、课下思考 我们怎样才能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七、布置作业 阅读有关创造思维、创造精神的资料,开阔眼界,扩大信息量。 【板书设计】 创造宣言教育塑造活的雕塑驳斥五种错误观点环境太平凡生活太单调年纪太小太无能陷入绝境发出创造宣言创造促进成就 侯晓旭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