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诗三首(《再别康桥》《死水》《赞美》)教案教学设计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再别康桥》 施永忠 教学目的: 一、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二、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1、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2、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 一、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二、《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设想: 一、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二、媒体设计: 1、播放校园歌曲《再别康桥》。 2、播放动画《再别康桥》。 三、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 一, 导语: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 (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三,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播放动画《再别康桥》,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五,整体鉴赏《再别康桥》,分小组讨论。(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 (一)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 (二)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提问: 1、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2、学生讨论:选择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 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三)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 建筑美。 1, 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点拨:在诗歌的形式美赏析方面,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所以作这三方面的点拨。教师重点讲析绘画美,学生讨论音乐美和建筑美,最后教师总结。) 六、小结本文。 本课我们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同学们要学会这两种鉴赏新诗的方法。 七、作业 1, 背诵课文。 2, 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写一篇赏析文,不少于五百字。 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 附:板书设计 云彩 星辉 金柳 作者“悄悄地”走 作别 青草 柔波 青荇 《死水》《赞美》 自读导言: 一、《死水》 1.了解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愤激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感。 2.理解“死水”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3.理解作者的反讽手法和音律美。 二、《赞美》 1.根据时代背景,体会作者对苦难人民的沉郁情感,对中华民族觉醒与抗争的由衷赞美。 2.理解诗中的农夫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3.体会该诗意象的雄浑美和沉郁美。 (解说:诗歌的魅力主要表现为意象美和语言美,把握住这两点,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就呼之欲出了。) 自读程序: 一、读课本有关注释,了解作者、时代背景。 二、查字典,给生字新词注音并解释。 三、听读,朗读,默读全诗。 四、根据内容,把全诗分成若干部分,写出各部分大意。 五、研读,思考,回答(题目请见后面自读思考)。 六、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七、熟读《赞美》,背诵《死水》。 (解说:这两首诗尤其是《赞美》理解难度很大,因此,必须设计一系列思考题来帮助学生想像推理,逐步分析理解。掌握时代背景和作者简况也很重要,是理解诗作的一把钥匙。) 自读指导: 《死水》 一、重点难点分析 1.第四节为全诗的重点,对全诗内容进行总汇。“这里断不是美的存在”是对“死水”本质上的批判;“让给丑恶来开垦”是对前面“死水”加速腐朽种种情景的总括;“造出个什么世界”是对旧中国的诅咒,集中表达了诗人的愤激之情。 2.反讽手法。即从反面或用反语来讽刺事物。诗中加速“死水”的腐烂后出现了一些“奇怪”景象,铜锈成了“翡翠”,铁锈出了“几瓣桃花”,“油腻”织出“罗绮”,“霉菌”蒸出“云霞”,“死水”酿出“绿酒”,“白沫”成了“珍珠”,“青蛙”“叫出了歌声”……这些怪异现象,正是作者对死水一样的现实社会的无情嘲笑和讽刺。好像一个丑人却戴上美丽的花,涂脂抹粉,扭捏作态,嗲声嗲气,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不如死了做个“鬼”再生。同时暗含了作者对反动统治者粉饰太平种种伎俩的揭露。 二、表现手法解说 1.艺术构思独具匠心。不说变“丑”为“美”,而说让“丑”更“丑”,“丑”至灭亡,再造新“美”,从而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激之情和对新社会的热望。 2.反讽手法(见上)。这是诗人借鉴了西方现代派始祖之一的法国诗人波德莱尔“以丑为美”的主张和技巧,营造一种反讽的氛围,揭露、批判丑恶和肮脏。 3.具有音律美。当时闻一多等人倡导“现代格律诗”,要求每行字数一样,音步也一样,如第1、2句,“我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读起来自有一种整齐的音律美。同样,全诗5节20行,每一行都是9个字,既有外形的建筑美,又因每节第二行和第四行押韵,节奏感强,具有内在的音乐美。 《赞美》 一、重点难点分析 1.全诗篇幅较长,内容丰富,意象纷纭而含蓄,给理解带来许多困难。但是只要紧扣民族的悠长历史、浴血的艰难年代和人民苦难而充满希望的生活斗争这三点,并结合全诗哀歌式的艺术风格来分析这些意象,就可以比较容易地体察到它的内蕴。 2.从表面上看,每节诗最后一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关键句)与前面的内容似乎联系不紧,但只要细加分析,便可发现它们之间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如第二部分,写到了一位农夫的觉醒和勇敢斗争,他以必死的决心踏上民族解放的大道,他的大义大勇正是整个民族已经觉醒并付诸行动的必然结果。 3.对少数意象比较晦涩的难句,我们也不必非要拘泥于理解上的精确,只要了解其大意即可。而且,由于作者当时身处国民党统治区,也不可能把他政治上的倾向表达清楚。 二、表现手法解说 1.穆旦是九叶派诗人,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穆旦的诗风基本上是雪莱式的抒情格调,又揉杂某些现代派诗歌的因子。”他的诗风“徐缓、整饬、押韵。情调是哀歌式的,遂循了英国古典诗歌的特点。他的这一诗风,从他译雪莱、拜伦,似也可以得到印证”(引自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4出版的《穆旦诗集》说明)。《赞美》一诗也鲜明体现了他的风格和情调。 2.作者善于捕捉意象,意象横越时空,缤纷多彩,内蕴深远,气势宏大,又加上哀歌式情调,故全诗拥有雄浑美和沉郁美。 3.诗中广泛地运用了排比、反复、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段,增强了竟象的表现力。 (解说:诗歌由于是一种高度凝练的意象艺术,所以依据时代背景来解读就十分必要;还要善于抓住诗中点明主旨的关键句来居高临下,复杂意象的解读也就迎刃而解了。) 自读思考:(然后抽一定时间进行小组讨论、交流) 《死水》 1.依据时代背景和作者简介,说说“死水”象征了什么? 2.根据内容,把全诗分成三个部分。 3.“死水”的形象有两层,一是其本来面目,二是添加脏物后更加腐烂的面目,请在书上作出标志。 4.第一节中的“不如”“爽性”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为什么作者要“多扔些破铜烂铁”“泼你的剩菜残羹”? 5.第二、三、四节描绘的种种景象具有什么共同特点?可用诗中哪一句话来概括? 6.“让丑恶来开垦”中的“丑恶”指什么? 7.“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期望? 8.“反讽”手法在诗歌中的第二、三、四节中得到了具体表现,请画出有关词句。 9.第五节诗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10.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的哪一句话跟本诗作者的感情有相似之处? 11.比较《死水》与《一句话》思想艺术上的异同。 12.课外阅读闻一多的诗集《红烛》和《死水》。 13.背诵全诗。 《赞美》 第一节: 1.“走不尽……”“数不尽……”描绘了怎样的图景?有什么特点? 2.“说不尽的故事”指什么?有什么特点? 3.“太多的话语,太悠久的感情”引出后面一系列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是对整节诗的一个诠释,请加以具体说明。 第二、第三节: 5.本部分诗中出现了一位农夫的形象。在前六句中,他是怎样一个人?而在第7-16句中他又是怎样一个人?他坚定地走上了什么道路? 6.“他没有流泪,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此句的含意是什么? 7.“再一次相信名词,融进了大众的爱”该怎样理解? 8.第三节中前八句描绘了怎样的意象?它们对农夫来说,意味着什么? 9.“为了他我要拥抱每一个人……在他的身上痛哭吧”这些诗也暗示了“农夫”怎样的命运?表达了作者对农夫怎样的感情? 第四节: 10.前六句描绘了怎样的意象?“我”为什么要“站在路上踟蹰”? 11.前三节诗结尾都用“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作结,第四节诗却以“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作结,为什么要变化? 全诗: 12.诗中的“我”可以指代什么?农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他象征了什么? 13. 该诗题为《赞美》,作者要赞美什么? 14.该诗用了大量的铺陈、排比、反复和长句,请各举出一例,并说出它们的作用。 15.课外阅读《穆旦诗集》。 16.拿此诗与艾青的长诗《向太阳》和田间的长诗《给战斗者》比较,说出它们思想艺术上的异同。 17.有感情地表演朗读。 (解说:这两首诗尤其是《赞美》难度很大,为此,必须设计较详细的思考题来帮助学生想像、揣摩、分析、掌握。又由于学生对两位作者(尤其是穆旦)和时代背景比较生疏,所以要作必要介绍,而且可结合阅读他们的其他作品和艾青、田间的同题材作品,从而加深理解。) 参考答案 《死水》 1、“死水”象征了当时腐烂的旧中国。2、略3、一是1、2两句,二是3~12句。4、愤激之情。希望它“丑”上加“丑”,加速灭亡。5、丑陋不堪,污臭至极。“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6、指当时的反动统治者。7、期望旧中国加速灭亡。8、略9、归纳概括全诗内容。10、略11、思想上:①同:激烈的情感;②异:《一》从正面写;《死》从反面写。艺术上:①同:构思新颖;新格律;②异:《死》用了反讽手法,较含蓄。 《赞美》 1、描绘了中华民族辽阔的土地、人民艰难的生活和悠久的历史。给人的印象是即开阔又压抑。2、指中华民族的历史和生活,充满灾难、忍受、对自由幸福的渴望。3、表达了作者对民族历史、生活持有的强烈的责任感和爱。4、略5、受苦受难,不断失望,忍辱负重。义无反顾地投身民族解放的事业,抱着必死的决心,坚强不屈。6、因为民族的觉醒和抗争意味着苦难时代将会结束。7、略8、描绘了妇女儿童饥饿、悲哀、恐惧的生存状态。解救他们,是农夫们义不容辞的责任。9、有可能牺牲。作者为他的义无反顾感到既无助又担心,并且致以崇高的敬意。10、描绘了民族绵长的苦难和痛苦的期待。“踟蹰”是因为历史的负担太重。11、第三节作者思考民族、历史、生活和人民,得出了“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结论。第四节作者的思绪回到了痛苦凄凉的现实,然而又有了前面的认识,故而又大声呼唤,尽管有太多的“无言的痛苦”,“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12、“我”是抒情主人公,可以借代为中华民族历史的一个代言人。农夫象征着已经觉醒正在浴血奋战的广大中国人民。13、略14、一咏三叹,增强了视觉上的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有力地表现了主题。 课内或课后作业: 1、 应用所学的诗歌鉴赏办法,讨论并完成练习三。 2、 自主研读: A、《再别康桥》和《死水》是如何体现诗的章法、韵律等形式美的?(点拨:音节、押韵、节奏及首尾呼应的结构,体现音乐美;具体、形象、动感、色彩的晚景图,体现绘画美;分节、诗行、字数,体现建筑美。) B、怎样揣摩诗的意象,领会诗的象征意义?(点拨:一是要抓住关键词,并弄清它的显性和隐性含义;二是要联系作品的写作背景,不可妄加臆断。) 附:板书设计 《死水》 风吹不动、凝滞腐烂 (静——动) 翡翠 ↑ 桃花 静“美” 动“丑” 漂满白沫 死 水 小珠笑声 罗猗 (反讽) (反讽) 花蛟偷酒 云霞 ↓ 蛙声作衬,死水沉寂 (动——静) 美国 “死水”的三重象征 北洋政府 黑暗的中国现实 具体的物 形 读 神 者 象 具体的事 象 ——征(暗示) 征 情 联 意 境 况 意 想 义 《赞美》 1、 我坚忍地承受灾难 2、忧患着农民的忧患 我深情地拥抱人民 感应着战争的冷酷 一个民族已经站起来 3、为民族和人民的灾 4、历史在无声地推进 难而哀哭,博爱是 山河,人民等待着的 诗人的本能 一个民族已经站起来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