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赏析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杂文参考作品赏析 2018-08-18 手机版


林徽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赏析(一)

林徽因现存的诗作有五十余首,大抵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样富有个性,别具一格。读她的诗和散文甚至小说,丝毫没有距离感,仿佛作者就在对面——她的作品喜欢用“你”字,时刻提醒你注意。读她的作品就像和她谈话,就像置身她的沙龙,林徽因极具逻辑和富有思想的话就仿佛在耳畔。她用词亦非常严谨,为准确表达思想,她在好多作品里使用了英语词汇。同样,为了准确表达思想,她的文章句法多变而欧化。

这首诗发表于1934年的《学文》上。关于这首诗有两种说法:一是为悼念徐志摩而作,一是为儿子的出生而作,以表达心中对儿子的希望和儿子的出生带来的喜悦。

四月,一年中的春天,是春天中的盛季。在这样的季节里,诗人要写下心中的爱,写下一季的心情。诗人要将这样的春景比作心中的“你”。这样的季节有着什么样的春景呢?

这样的四月,该如苏东坡笔下的江南春景。那鹅黄,是韧放的生命;那绿色,蕴含着无限的生机;那柔嫩的生命,新鲜的景色,在这样的季节里泛着神圣的光。这神圣和佛前的圣水一样,明净、澄澈,和佛心中的白莲花一样,美丽、带着爱的光辉。这样的季节里,“你”已超越了这样的季节:“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伴春飞翔的燕子,美丽轻灵,带着爱、温暖和希望。

这首诗的魅力和优秀并不仅仅在于意境的优美和内容的纯净,还在于形式的纯熟和语言的华美。诗中采用重重叠叠的比喻,意象美丽而丝毫无雕饰之嫌,反而愈加衬出诗中的意境和纯净——在华美的修饰中更见清新自然的感情流露。在形式上,诗歌采用新月诗派的诗美原则:讲求格律的和谐、语言的雕塑美和音律的乐感。这首诗可以说是这一原则的完美体现,词语的跳跃和韵律的和谐几乎达到了极致。

林徽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赏析(二)

今天已经是四月的第二十五日了,四月的春天即将离我们而去,心中刹那升起一丝惆怅,春天是那样的短暂,马上就要进入葱郁的夏季了,让我们用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留住四月的美好吧。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

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

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

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

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这首诗发表于1934年的《学文》上,具体的写作时间不详。关于这首诗,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为悼念徐志摩而作,借以表示对挚友的怀念,我们可以从电视剧《人间四月天》可以了解一般;一说是为儿子粱从诫的出生而作,以表达心中对儿子的希望和儿子出生带来的喜悦,这也是完全有可能的;不过我们完全可以放下这些争论,因为这首诗确实是一篇极为优秀的作品,它的价值不需要任何外在的东西来支撑。所以在诗人逝世的时候,金岳霖等好友们共同给诗人题了这样的一副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这首诗的魅力和优秀并不仅仅在于意境的优美和内容的纯净,还在于形式的纯熟和语言的华美。诗中采用重重叠叠的比喻,意象美丽而丝毫无雕饰之嫌,反而愈加衬出诗中的意境和纯净——在华美的修饰中更见清新自然的感情流露在形式上,诗歌采用新月诗派的诗美原则:讲求格律的和谐、语言的雕塑美和音律的乐感。这首诗可以说是这一原则的完美体现,词语的跳跃和韵律的和谐几乎达到了极致。

四月,是踏青的季节;四月,一年中的春天,是春天中的盛季。四月,一年中最珍贵的季节,一如初恋转瞬即逝。在这样的季节里,诗人要写下心中的爱,写下一季的心情。诗人要将这样的春景比作心中的“你”。这样的季节有着什么样的春景呢?

世界带着点点的笑意,那轻柔的风声是它的倾诉、它的神韵。它是轻灵的,舞动着光艳的春天,千姿百态。在万物复苏的天地间,一切都在跃跃欲试地生长,浮动着氤氲的气息。在迷茫的天地间,云烟是复苏的景象。黄昏来临后,温凉的夜趁着这样的时机展示自己的妩媚。三两点星光有意无意地闪着,和花园里微微舞动的花朵对语,一如微风细雨中的景象:轻盈而柔美,多姿而带着鲜艳。圆月升起,天真而庄重地说着“你”的郑重和纯净。

这样的四月,该如苏东坡笔下的江南春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萋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也如杜甫笔下的春色:“两个黄鹂鸣翠鸟,一行白鹭上青天。”亦如杜审言笔下的春景:“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那鹅黄,是初放的生命;那绿色,蕴含着无限的生机。那柔嫩的生命,新鲜的景色,在这样的季节里泛着神圣的光。这神圣和佛前的圣水一样,明净、澄澈;和佛心中的白莲花一样,美丽、带着爱的光辉。这样的季节里, “你”已经超越了这样的季节。“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伴春飞翔的燕子一美丽轻灵,带着爱、温暖和希望。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首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的诗歌,让四月天带给我们永恒的春天,让四月天在我们心中留下最好的记忆,纪念这四季中最美好的四月天。

-------------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赏析三: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的一至四节句式结构基本相同,形成复沓,构成对称的乐章,将心中的爱以一幅幅四月天丰美的画面作比,节奏明快"排比的句式将画面连接,情感如水面涟漪层层叠叠荡漾起伏,作品不仅美而且易于吟咏,朗朗动人"诗的第五节/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收束的乐章,以抽象的爱、暖、希望来比喻心中的你,极尽盛赞,美不胜收“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与诗的开篇呼应,重复中有变化,诗情回旋而流转,毫无滞涩之感。

作为诗歌最为形式化的表达上,此诗的节奏、韵律与语词的选取都处于语词的中性状态,没有大红大紫、纯黑纯白的俗艳与锋利,在声音上,也是温和的、静雅的,甚至走向旖旎和慵懒;十一个“你”字,既突出了主题,又起到了“衬韵”的作用,在诗歌运行的过程中,“你”字的每一次出现,就像乐队演奏中的节点,以“频率”的方式突出了“我”的指向,这是一种形式美感与内容美感的深层次结合,是一种尚未被人们研究和认识的精妙之处。歌颂四月天,其实都是在向“你”倾诉,全诗只有一处破折号,这一处破折号写着:“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什么样的希望呢?联系林徽因的知识背景,我们会更加明确这首诗艳丽的画面背后,有着理性主义表达的节制和书写的雅致,完全能够体现出古典英国诗歌的高贵气象。

《你是人间四月天》这首诗的语言,画面感极强。不同于当今一些诗歌注重思想的表达,它还保留着古典诗歌以形象毗类情感的特点,也就是说,在诗歌意象、思想和语言之间,这首诗追求的是一种整一的感觉,不是思想高于画面、意象和声音,而是以诉说为主,阅读者在吟诵的过程中参与创作,共同“呈现”意蕴的面貌,在这里,没有抽象的思想,只有敞开的画面,以形象的语言等待领悟。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色彩的象征意义,且以温暖的组合展示温馨柔媚的情调。

在这首诗中,直接展示色彩的文字有“鲜妍、鹅黄、绿、白莲”,我们对这些色彩进行光谱分析会发现,它们给人类视觉所造成的印象都是明亮的,都与人的温暖的心理感受相关,带给人们一种稳定的、甚至慵懒的感受,按照心理分析来说,则是一种温润的美感。而且,作者在描写这些美感的时候,又采用了跳动的笔法,也就是说于变化中、动作中展示色彩,这可以从间接展示色彩的文字中看到,这样的文字有“点亮、春的光艳、云烟、黄昏、星子在无意中闪、夜夜的月圆、水光浮动”,在这些词语中,我们仔细体味就会发现,它不是静态的描摹,而是放在动态的、变化的背景中来挥洒,有点像绘画中的晕染,漫出纯粹色彩的边界,正是在那模糊之处,美感油然而生;从人类的接受心理来说,这样的色彩点燃恰好是抓住了人类注意力的某些特点:再似乎不注意的地方写下动态的景观,稍一提神,便豁然开朗,这正是美学欣赏中的恍然一悟。

而且,在这样两组文字中,有一种顺承的关系,第一组纯粹的色彩只有到了第二组跳动的组合中才更生动,试看这些词:“点亮”突出了“点”这个动作、“春的光艳”显示了“春”的灿烂和妖娆、“云烟”则直接是状态的描写,若隐若现渺渺茫茫、“黄昏”看似暗淡实则隐喻了温暖,因为它后面紧跟着的是“风的软”、而“星子在无意中闪”承续“黄昏”这一意象,突出了“闪”的动态感,给我们一种灵动的审美体验、在“夜夜的月圆”和“水光浮动”中,以“暗”和“柔”进一步烘托那种微醺的温暖的感觉。所以,在这样的文本细读中,我们会发现,当单纯的文字组合在某种一致性的情感脉动中的时候,那些文字就会突破其单一的意义,而获得一种整体的审美感受。

画面和声音是交织在一起的,在鹅黄和白莲之间有人们笑的声音、风舞动的声音、雨滴洒落的声音、花开的声音、和阳光一起浮动的流水的声音、树儿花开的声音以及那春天最不可缺的燕子的声音,在洁白温暖的画面上,这些声音喧闹起来,但并不觉得杂乱,热闹而不杂乱,一定是和抒情主人公的心情有关,所以,透过这些表达声音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到整首诗歌完整的情绪流,那是欢快的声音,类似溪水的流动———如同一个场景,春暖花开,但是冰雪还没有完全消融,溪水在雪下流动,阳光照耀之处,漏出的一线溪流冰澈清凉,在冷与暖的交界处,这些文字在跳动:“笑声、交舞着变、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雪化后、水光浮动、一树一树的花开、燕在梁间呢喃”,这里的每一组文字都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画面、一是画面的流动,笑是一种形态,要有人来构成,我们可以想象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白衣少女,那声音可以“点亮”周围的“风”,而“轻灵”是由声音的“脆质”导向画面的“光艳”,在通感中,“交舞着变”的是春天的面相,这一组文字中,由对人的怀想引向声音,又借助声音引向春光,交舞的变是写场景,构成了一个热闹的开端。接着换了一个场面,其实是一个黄昏,但是不是凄冷的黄昏,而是温暖微醺的黄昏,在这里,写了“风吹”、“星闪”和“雨洒”,这些动感的词语引起阅读者对意象的认同,那是一种湿润的感觉,是早春的感觉,从唯美的角度来说,这一节诗是一个容易被忽略的转折,但是,也正是在这一转折中,诗的意象才构成了跌宕,不那么单一的灿烂,就像一幅画,是在鹅黄的飘扬中晕染了蔚蓝的底色,而且动感十足,又轻柔得仿佛不见。

下面两节转入春天和人的双重赞美,这实际上是诗的主题地呈现,即歌颂心目中的“你”,把“你”的喜悦和春天的“轻、娉婷;鹅黄、新鲜、初放芽的绿”揉在一起,那春的特质便是“你”的面貌,于是“你”获得了“鲜妍、天真、庄严、柔嫩喜悦”的赞美,最关键的两组意象在这里出现“你是夜夜的月圆”和“你梦期待中的白莲。”说实话,这两种意象与“鹅黄”是由冲突的,在风格上一个肃穆,一个温馨,其间的差异在过去对此诗的诗评中并没有人注意,唯一合理的解释是:这是一种期待后的两种呈现,如果进行弗洛伊德式的心理分析,会发现,在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和林徽因之间复杂的情感关系中,其间的曲折变化原本是缘于各种风格之间的不同、对话与妥协,在诗歌文本深处,这种隐秘的心理,不能不说是一种解读的角度。所以,诗歌的第三、第四节隐含的声音远远比第一、第二节更为隐秘而难猜。

第五节的声音很清晰、很明朗,“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我们会注意到,在这一节中,不同的意象得到了统一,“树的花开”、“你”还有“四月天”,他们统一在“爱”、“暖”和“希望”这三个词中,而“燕”的形象出现了,如果把它比喻成“家的怀想”———缘于“燕子”的驻巢本能,可能略显牵强,但是,燕子的另一种经典意象也可以达到与此同等的归旨,“双飞燕”与“春燕”都是与爱情相关的意象。“梁间呢喃”才是“诗眼”,声音的秘密便隐藏在这个词组之中。诗歌将内容与形式完美地结合,将中国诗歌传统中的音乐感、绘画感与英国古典商籁体诗歌对韵律的追求完美地结合起来,是一首可以不断吟诵、可以不断生长出新意的天籁之作。

金岳霖评论:“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从《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可以看出,林徽因对新诗诗体形式的开拓有一定的贡献。作为建筑学家的林徽因, 将建筑艺术与诗歌创作相结合,其诗充分体现了建筑美的艺术特色。诗中女性的细腻与驾驭语言的高超技巧使得林徽因在诗歌的语言形式上也独具风格。而诗中的建筑美是其诗形的重要表现, 是传统格律诗所不具备的。正如梁从诫先生所说, “在我国白话诗的园地里, 走了一条旁人没有走过的路。”《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类诗歌在句式与韵式、字数与句式上充分体现了对传统格律诗的继承和发展。这既受到新月诗派的影响, 又对其有所超越, 形式变化多样而又不失匀整与和谐。以《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为代表的,诗人的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的审美理念在诗歌创作过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具有独特的意义。即使在20世纪80年代后出现注重建筑美的楼梯式、对称体和图案体等诗体, 这类建筑美的诗行仍达到了一个后人难以超越的高度。

---------------

  这几天读完张清平写的《林徽因传》,一代才女,建筑学家兼作家林徽因的形象越发在我脑海中清晰起来。

 

  她出身名门,她的父亲是林长民,他的堂叔叫林觉民。

  

  她从小既接受了中国的传统教育,又接受了西方的现代教育。既受到中国传统教育中的仁义礼信的熏陶,又接触到了西方教育中的科学民主的一面。

  

  她随父亲去欧洲旅游,遇到了她父亲的朋友徐志摩,徐志摩爱上了这个姑娘,这也给以后关于他们的流言蜚语埋下了伏笔。

  

  之后她遇到了她的终生伴侣梁启超之子梁思成。

  

  梁思成不幸出车祸,一条腿骨折,脊椎弯曲。在这以后的岁月里,他的驼背越发严重。可是林徽因还是不离不弃,可见她并不是出于梁思成的长相才和他在一起的。

  

  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死于反对奉系的征战中,死于他的理想。这可谓是对她人生的第一次打击。之前林长民还准备远离他已经厌恶的政治,在这之后就归因田园,潜心研究学术,谁想到却成了永别。

  

  之后她和梁思成一起赴美留学,学习了建筑学。他们二人学成归国,在“太太的客厅”里面经常会客,认识了诸多名人,包括金岳霖,沈从文等人,还有美国学者费正清夫妇。

  

  他们的好友徐志摩在回上海的飞机中失事,这对林徽因的打击是巨大的,徐志摩不但是她的朋友,也是梁思成的朋友,更是他们那个圈子的朋友,她的人生遭受了第二次的打击。而这种打击是出于他们之间纯粹的友谊,而并不是因为世间之人所谓的什么爱情。要不然徐志摩之后也不会和陆小曼再婚。陆小曼在上海奢侈的生活给徐志摩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这事我不想过多提及。

  

  在唯一一封保留下来的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信件中,我们不难看出徐志摩对于梁思成与林徽因的婚姻是尊重的,而并不像后人所说的那样。他们三人之间的关系也是纯粹的友谊罢了。

  

  有人说金岳霖和林徽因一直保持着某种不正当的关系,还说金岳霖终身未娶是因为林徽因,关于这种说法我不想过多争论。我这里只将书中提到的一件事:

  

  金月亮看是个哲学家,有一次他用哲学的方法挽救了一个失恋想自杀的女大学生的性命,他对那个女学生讲:“恋爱是个过程,即使那男子最后和你结婚,也只是这个过程中的一部分”。后来那女学生果真就没有再次自杀。

  

  冰心的一篇《我们的太太的客厅》对他们之间的交往极尽丑化之意(这件事书中并未提及),鲁迅也称他们国难当头还写些“新月派”的诗作。

  

  其实这只是他们人生中的一部分,之后大转移,他们首先到了长沙。在那里,日本的飞机时常经过他们的上空,他们刚跑出房子没几步,那房子就被敌机扔下的炸弹炸毁了。他们想跑去另一栋建筑物躲避,但没等跑到那里,那栋建筑物也被炸毁了。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林徽因的恐惧,这是一个真实的人,而不像那些被塑造出的形象。

  

  他们转移到了昆明的西南联大,林徽因夫妇二人放弃国外优越的条件,坚持留在国内,并在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他率领营造学社的少数同仁坚持在抗日战争后方继续古建筑的调查研究工作,直至抗日战争的胜利。

  

  

  当时林徽因给西南联大的学生们补习外语,一个月40多元钱。买一套画图工具就需要21元,这将近是她半个月的收入。她们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所以林徽因的一生并不像有些人所说的那样一直处于优裕的生活当中。

  

  后来他们全家避难到四川,在那里他们继续进行工作。她的一个女儿和一个儿子春夏秋穿的都是草鞋,只有到了冬天的时候才能穿到外婆给做的棉鞋。她和梁思成的衣服也都是补了又补。二人的身体也一直都不好,林徽因有肺部病菌感染,这种病在今天很容易治疗,但在60多年可不一样,而且加上战时的医疗短缺,在偏僻的农村没有医药。梁思成自己的病也越来越严重。背驼的越来越厉害。

  

  就在这期间,林徽因的弟弟,刚刚在飞行学院毕业没多久的林恒牺牲在了与日本飞机的作战的蓝天。梁思成怕病重中的林徽因经受不住打击,直到三年之后才告诉了他们的弟弟牺牲的消息。林徽因听到这一消息的时候,她内心的悲痛可想而知。

  

  抗战胜利后,他们一群老朋友终于回到了他们魂牵梦绕的北京。

  

  当时已经考入北大的林徽因之子梁从诫问她的母亲:“母亲,假设日本人打到了重庆,怎么办大声?”

  

  林徽因笑着回答:“这还不简单,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

  

  由于当时国统区物价飞涨,统治腐败,使他们对于国民党失望至极。

  

  后来攻打北京的解放军不破坏北京文物的举动蒙蔽了他们,使这些“太太的客厅”里面的人除了胡适之外都决定留在北京。梁思成认为:“共产党也需要有专业技术的人”。

  

  之后林徽因设计了新政权的国徽,梁思成主持设计了人民英雄纪念碑。

  

  在那个时期开战的知识份子思想改造过程中,他们受到了冲击,虽然书的作者极力美化共产党的一些行为,但这些事情是美化不住的。

  

  梁思成一次次要求面见周恩来保护北京的古建筑,林徽因拖着病重的身躯支持梁思成。但最终还是于事无补,该拆的拆,该毁的毁。梁思成当场就大声的哭了起来,并说“五十年之后你们会后悔的!”

  

  时间已经过去了五十多年,今天的一切事情证明了当年梁林夫妇的遇见是多么的正确。

  

  1954年,他们夫妇双双病倒并躺进了医院,林徽因的肺病已经进入了晚期,之前在1945的时候,她就动了手术切除了一个肾,那个时候医生预言她只能最多活五年,可是她却撑到了现在。

  

  梁思成和她住在一个医院,那天深夜,林徽因用尽她全身的力气说到:“我要见思成,我要见思成……”

  

  护士冷冷的回答说:“现在都是半夜了,明天再见吧”

  

  可是这之后,她再也没能见到思成。

  

  1955年4月1日6时许,林徽因永远离开了人世间。

  

  王朔说过:“我有自己的偶像,就是你们凤凰台的曾子墨,曾子墨多有范儿啊,她可是林徽因之后最正经的范儿。”

  

  他这话侧面反应了林徽因在他心目中的地位。

  

  林徽因是不幸的,她的一生充满了坎坷。

  

  她却又是十分幸运的,因为她并没有经历1957年之后的比三反五反还为严重的“反右”运动,也更没经历1966年之后的事情。如果她经历了这样的事情,以他高傲、不屈人下、善良、率真的天性,我想,那对于她来说才是真正的一场灾难。

相关知识链接:

林徽因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三十年代初,与夫婿梁思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从三十年代初至中日战争爆发,几年间他们走遍了全中国15个省、200多个县,实地勘察了2000余处中国古代建筑遗构。他们的工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并写下有关建筑方面的论文、序跋等二十几篇,另有部分篇什为其与梁思成等合著的建筑论文。在文学方面,她一生著述甚多,其中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作品,均属佳作,其中代表作为《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此外,1949年以后,林徽因在美术方面曾做过三件大事:第一是参与国徽设计。第二是改造传统景泰蓝。第三是参加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为民族及国家作出莫大的贡献。只可惜她壮志为酬,在1955年4月1日清晨,经过长达15年与疾病的顽强斗争之后,与世长辞,年仅51岁。

梁从诫先生在《倏忽人间四月天》中说:“父亲曾告诉我,《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母亲在我出生后的喜悦中为我而作的,但母亲自己从未对我说起过这件事。”对于这首诗的创作意图,梁先生说得很客观。目前的学界对于林徽因女士此诗创作意图的理解基本趋于同一,即这首诗是一首情诗,是为已在天国的徐志摩而作。但是笔者并不认同。笔者认为《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不是情诗,而是首表达母爱的亲子之诗,或者更确切地说是首对生命的赞歌。

在笔者看来,林徽因与徐志摩的情感因为徐志摩的突然遇难,而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徐志摩去世之前,林徽因对他有着由于他对自己的痴恋和他的才华而产生的心灵相通的欣赏和恋慕之情;徐志摩去世之后,林徽因对他是追念和感怀之情。生死大限,古今同情。

徐志摩遇难后,林徽因写了《悼志摩》,寄托对他的突然去世的震惊与哀思。她说:“我们中间没有绝对信命运之说的,但是对这不测的人生,谁不感到惊异,对着那许多事实的痕迹又如何不感到人力的脆弱,智慧的有限。世事尽有定数?世事尽是偶然?对这永远的疑问我们什么时候能有完全的把握?”

徐志摩去世四年之后,1935年,林徽因写了散文《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还有一首诗《别丢掉》,散文表达的是同志式的怀念和伤感,而诗歌则暗示性的表达了她内心丰富的情感,写出了她对徐志摩的那份情感,她不会丢掉“那份过往的热情”,她要他相信她会永远记得他的爱:“你仍要相信,山谷中流着,有那回音。”“回音”就是对他过去在《你去》中说的“我爱你”,那一句话的铭记,这首怀人诗用情很深,足以见她对徐志摩的情谊。

因为阴阳相隔,林、徐之昔日情感在林徽因的心目中成了“此情可待成追忆”,余下的只是追念。蓝棣之在《作为修辞的抒情》中说:“林徽因与徐志摩的感情故事,在1932年夏天写过《别丢掉》之后,从诗歌这方面来看,虽然不能说已经丢掉,但是就差不多不再记起来了。”如果认为《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写给徐志摩的,此语显然就值得推敲了。《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作于1934年,是林徽因发表《别丢掉》和作《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前一年,这段感情因为徐志摩的早逝,已经不能再相互激发,而是演变成林徽因对徐志摩的追念和感怀。徐志摩已经缺席,没有心灵的交流与碰撞,林徽因不会再为他写出动人的情诗。因此这首诗只能是亲子之诗,是为儿子的出生而作的生命赞歌,这可以从林徽因作为诗人和母亲双重身份及其心理得到确证。

在笔者看来,如林徽因不曾对梁思成先生说过这首诗是为儿子出生而作,依梁思成先生的性格绝不会无中生有的。假如这首诗真是为徐志摩而写,林徽因绝不会说是为儿子写的。因为,无论徐志摩是多么的有才华,以世俗的眼光来看,毕竟也只是一个短命的诗人。林徽因是才女,但不是仙女,更何况她又是一个母亲。虽然她将徐志摩失事现场捡回来的飞机残片一直保留作为纪念,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作为一个母亲,她会将写给一个已经在天国的昔日恋人的诗说成是写给她亲爱的儿子的,这应该是她要忌讳的。作为一个母亲,她希望自己的儿子平安、健康、幸福。尽管林徽因少女时代就游学英国,但她毕竟在中国的传统大家庭长大,传统文化的影响必然存在。她曾在给胡适的信中说过:我的教育是旧的,我变不出什么新的人来,我只要“对得住”人——爹娘、丈夫(一个爱我的人,待我极好的人)、儿子、家族等等,后来更要对得起另一个爱我的人(按:即金岳霖),我自己有时的心,我的性情弄得十分为难。前几年不管对得起他(即徐志摩)不,倒容易——现在结果,也许我谁都没有对得起,你看多冤!

这几天思念他得很,但是他如果活着,恐怕我也待他仍不能改的。事实上太不可能。也许那就是我不够爱他的缘故,也是我爱我现在的家在一切之上的确证。志摩也承认过这话。

在这段话中,她将自己对徐志摩的感情与自己对家人的感情对比,并且在爹娘和梁思成以及金岳霖和徐志摩

之外,还特别提到了“儿子”,可见“儿子”在她心目中的分量。因此她的佳作当中,有一首是写给儿子的,就非常合情合理了。她在1938年给费正清夫人费尉梅的信中说到自己的孩子:“宝宝(梁再冰)常常带着一副女孩子的娴静的笑,长得越来越漂亮,而小弟是结实而又调皮,长着一对睁得大大的眼睛,他正好是我所期望的男孩子。他真是一个艺术家,能精心地画出一些飞机、高射炮、战车和其他许许多多的军事发明。”她赞美自己的“所期望”的儿子是个“艺术家”,疼爱之心充溢字里行间。由此可以看出,在林徽因的心目中,儿子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她不会舍得以儿子的名义来纪念徐志摩。再者,既然林徽因可以在给胡适的信中坦白地说起徐志摩、金岳霖、梁思成这三个爱她的男人,并且曾经向梁思成坦白过她爱上了金岳霖的事实,因此,假如这首诗真是为徐志摩而作,她根本没有必要也不会向梁思成隐瞒自己写作这首诗的真实意图,也就更没必要将写给徐志摩的诗说成是写给自己儿子的。故而从作者性情之真及她的母亲心理这两个角度来分析,这首诗绝不会是情诗。

为便于分析,我们来看这首诗: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句爱的赞颂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

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

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

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

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篇鹅黄,你像;

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

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中期待的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

是燕在梁间呢喃,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2]

蓝棣之在《文学创作的有意识与无意识》中说,事隔四年,林徽因对徐志摩之死的那种伤感已经淡化,她相信徐志摩已经是一个自由的精灵了,所以写出这样的诗。如果写给儿子的,不会这样写,可能会写一些祝福期望之类的话,而不是写这样的话。这好像不太吉利。正如前面所说,如果这首诗不吉利,那林徽因为什么还说是写给自己儿子的呢?何况这首诗中我们看不到不吉利的意象,如果说诗中有意象不适合比喻孩子的话,那只能是“黄昏”、“夜晚”、“月亮”、“白莲”这样的意象,但是,诗中“黄昏”是吹着“软”风的,“夜夜的月圆”却又是吉祥美满的;“白莲”也是“梦期待”的、“柔嫩喜悦” 初放在“水光浮动”之上的。它们尽管是冷色的,但纯净美好,充满生机。

我们可以比较《别丢掉》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两首诗中的意象,很明显,前一首中的意象和情感非常符合怀念故去徐志摩的写作意图,“幽冷的山泉底”、“黑夜”、“山谷”、“渺茫”、“隔山灯火”、“月明”等凄清幽冷的意象描画的就是内心对死者的怀念和“叹息”,有些怀亡者的凄凉况味,也足以见她对于徐志摩之死的伤痛之深。后一首诗中的意象和意味则截然不同,如“春”、“笑响”、“细雨点”、“鹅黄”、“新鲜初放的芽的绿”、“柔嫩喜悦”、“花开”、“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等等,这些意象温馨美好洋溢生机,而且诗歌的内在情感节奏轻灵欢快,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欢欣与喜悦,而迥然不同于《别丢掉》那种忧伤幽缓的叹息。徐志摩的死在林徽因的心灵里投下了很深的关于死亡阴影,故而《别丢掉》里的弥漫着忧伤叹息,其散文《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写到经过徐志摩的故乡时的伤感、1935年发表的小说《钟绿》对美人钟绿及其男友韶华之年早去人间的幽幽感叹,都显示了作者心灵里对于徐志摩之死的震动、伤感与思索。以情诗来解,就很难理解林徽因为什么能将对已故的徐志摩的怀念之情写得如此轻灵生动,文学史上也罕见有用这样轻快灵动的风格来写一个离开人间不久的逝者。因此,在笔者看来,这首诗写给徐志摩是不可能的。它不可能是一首情诗,因此只会是一首亲子之诗,是一首对生命的赞歌。

蓝棣之先生说:“写给孩子的诗会提出期望什么的。”纵观中国文学史上诗人们为孩子们写的诗,确有其例,但并不尽然。兹略举几例:

对孩子提出期望的有李商隐《骄儿诗》:“儿当速成大,探雏入虎穴。当为万户侯,勿守一经帙。”思念孩子的也有,李白《寄东鲁二稚子》以生动细腻的笔触写出了一位慈父思念小儿女的骨肉真情:“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写出儿女娇态,表达父爱的也有,如南朝左思的《娇女诗》:“吾家有娇女,皎皎颇白皙。小字为织素,口齿自清历。鬓发覆广额,双耳似连璧。明朝弄梳台,黛眉类扫迹。浓朱衍丹唇,黄吻澜漫赤。……”由此看来,父母对幼小的孩子的感情不只局限于期望一类。父母之爱子,历来符合自然和社会的法则,也一直在人类社会中绵延不息。柔嫩的婴儿以其幼小、稚嫩以及新鲜的生命力和对世界孩子气的好奇和探索唤起父母心中浓烈的爱怜,故而文学家们都会感受和表现出孩子们的童趣的一面。在母亲眼里,孩子就更是很奇妙的天使。正如印度诗人泰戈尔《开始》中说:

你的温柔在我年轻的肢体上开花了,像一道曙光在太阳出来之前划过天空。

天堂里的第一个宠儿与晨曦一同降临,你沿着世界生命的溪流漂浮而下,终于在我的心头停泊。

当我凝视你的脸时,神秘感震撼着我,原属于一切的你,竟成了我的。

因为怕失去你,我把你紧紧地拥在怀里。是什么魔法把这世界的宝贝牵引到我这纤弱的臂膀中呢?

在母亲的怀里,幼小的孩子就更是一切纯洁和美好的化身,就是有生机的一切,“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西蒙·波伏娃《女性的秘密》中说:“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男人在他们陌生的自然和历史中只不过是一个孤独的个体。他们只有一具躯体有限的生命。女人也同样受到限制,而且同男人一样,她也被赋予了心灵与精神。但是她属于自然,无限的生命之流穿过她的身体,因此她是个人与宇宙的调解人。”林徽因是一个女人,一个母亲。宇宙的生命之流穿过林徽因的身体,为她带来了一个新的生命。她又是个诗人,有着非常敏感的心灵。徐志摩的英年早逝,刺激了她的诸多感慨,但最真切的莫过于使她感受到了生命的无常,这是她在《悼志摩》中已经表达过的生命体验。因为最好的、可以有精神共鸣的朋友的意外死亡,她对于生命、对于做母亲就有了更为深刻的体验。林徽因曾与徐志摩一起接待过访华的泰戈尔,泰戈尔诗中对生命的感悟也许在她亲身感受了生命的无常与神秘之后才在她的心目中更加清晰起来。体验了死亡和失去之痛后,更明白新生之生命的欢乐和意义,即更能感觉到雪化后那片“鹅黄”的可贵。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的写作,正是出于此种心境。它确实是一首母亲为孩子出生所做的诗,林徽因没有明确说明是为儿子的出生而作,是因为母亲的公允不允许她作这样的说明。如一定要说与徐志摩有关,那么只能用蓝棣之所说的“文学症候式分析”来假设,即在女诗人的心目中,徐志摩消逝了的生命经过宇宙的生命之流,在她的身体中获得了新的生命,即生命在轮回。这是中国传统的生死轮回观念。以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为据,在林徽因的潜意识中,这一定是存在的。

-----------------------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 一代才女林徽因的诗歌与情感经历

  

   我们今天提起林徽因,更多想到的是才子徐志摩对她至死未了的真挚爱情以及她与梁启超之子梁思成的美好婚姻,想到的是那富丽大方、美观庄重的共和国国徽和肃穆庄严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却很少有人将她那些精美优雅的诗歌拾来重温。“写诗只是她的副业,灵感一至,妙手得之,然后便束之高阁,朋友们不向她索稿,她是轻易不发表的。”所以当我今天又读到这些真挚而清丽的诗歌时,内心被她那份珍贵朴实的情感深深打动了。

  

  素有“一代才女”之称的林徽因是一位著名的建筑学家,同时又是一位颇有成就的女诗人。作为后期新月派的成员,林徽因的绝大多数诗作发表于20 世纪30 年代,而此时正是新月派从理论到创作都遭到严峻挑战的时期。因此,新月派嬗变过程中的种种交替性与复杂性,都可以在这位女诗人旺盛期的创作中找到形象的印证。可以说,林徽因的诗歌从一开始就是以一种斑驳错杂的面貌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我们很难在诗人仅存的六十余首诗中探寻出始终如一的风格。这与她曲折复杂的情感经历有很大关系。

  

  女性诗人独特的生命体验和审美感悟,使林徽因的诗充溢着一种浓郁的唯美倾向。诗人笔下的美带有女性特有的柔媚浪漫。其诗歌从内容上看侧重于对个人生活、个人情感的吟唱与描绘,特别注重抒写个人微妙的情绪波澜,注重于恬静生活中作内向的精神发掘,于其中探索生活、生命的意义和纯美,而她的诗歌中抒写的最多的便是对生命的赞美,对自然的赞美和在爱情中温婉细腻的感触。

  

  《莲灯》是林徽因表达对生命的感悟的代表作之一,诗中这样写到:“如果我的心是一朵莲花,/正中擎出一支点亮的蜡,/荧荧虽则单是那一剪光,/我也要它骄傲的捧出辉煌。/不怕它只是我个人的莲灯,/照不见前后崎岖的人生——/浮沉它依附着人海的浪涛/明暗自成了它内心的秘奥。……”这盏“莲灯”是林徽因为自己找到的一个美丽的象征, 纵然它飘随命运的波涌, 风会把她推向渺茫的远方, 但她仍无悔地“认识这玲珑的生从容的死”。即使人生如梦, 也要做个“美丽的梦”。尽管在林徽因智慧的双眼中看透了生命的终点是死和美的短暂性,但她仍然不放弃自己的努力,仍要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所以说对生命之美,林徽因诗中所体悟到的是弱小者所放射的一剪玲珑的光华和一种执着通达的人生境界。

  

  通览林徽因的诗作,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绝大多数都离不开对自然景致的描绘与抒怀,这显然是受中国传统诗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理论的影响。譬如,在《十一月的小村》一诗中,诗人营构了 “淡泊的天”、“映红了的叶子”、“转折来去的山路”、“篁竹围着的茅屋”、“童子”、“老农”、“牛羊”、 “黄土墙”、“青石架起的大门”、“一湾水田”、“几处荒坟”等一系列标示自然景物的意象,散发着浓郁的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这首诗勾勒了一幅颇有动态美感的深秋田园风光图,是抒情主人公在面对黄昏时刻的荒郊小村时,萌生的质朴的情怀。一旦我们的心灵与诗人一起融入诗的意境中,就会不由地联系到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感受其中悠长淡远的氛围。与这首诗风格类似的还有《旅途中》、《去春》、《八月的忧愁》等。在这些诗中,诗人通过营造小山庙门、小桥流水、笠帽草鞋、红白曲径、园门丁香,水塘白鸭、山岗村庄、田垄土墙等充满古朴、清幽、静雅情趣的意象,流露出其自身对自然景致的迷醉与悟感,使诗歌映现出反璞归真的诗情画意。可以说,林徽因抒写自然美的诗作相比较其他作家而言呈现出了一种本真而从容的别样风味。

  

  我想,林徽因诗作中体现出的对生命和自然的赞美不仅源于她敏感而追求本真的性格,也受到特殊客观原因的影响。大家知道,林徽因短暂的生命一直受到久治不愈的肺病的侵噬,这使得她在内心里对生命,对自然都萌生出一种健康人无法体味的崇敬和向往,也使得她比一般人更珍视世间无数美好的事物。在这个意义上说,林徽因自身客观因素是形成她独特审美追求的重要原因之一。

  

  下面我着重分析一下林徽因感情历程中最为主要的部分,即对爱情的温婉细腻的感触。我们知道,内外兼修的林徽因是一位美女加才女的典型代表,她的情感经历像她一生的际遇一般纷繁复杂。她16岁随父到英国学习,并在此期间认识了“新月派”重要诗人徐志摩,并与之发生过热烈的初恋,但她最终却选择了梁启超之子梁思成为终身归宿,而且我国著名哲学家金岳霖为她终生不娶,甚至“逐林木而居”,可以说,受过西方文化熏陶的林徽因情感世界是丰富而具有浪漫主义特质的,特别是她与徐志摩哀婉深刻的恋情更是受到普遍关注。

  

  在这里我要说到的是一首林徽因的代表作《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有文献这样记载:“‘四月天’在西方通常指艳丽、丰硕与富饶。很多人一厢情愿地认为诗中的‘四月天’指的是徐志摩,他们可能是对林徐的恋情情有独钟,倾心于他们之间的感情设计成一段遗憾的难圆的爱作一种心理补偿。但其中的‘四月天’的确与徐志摩毫不相关,与爱情毫不相关,实际上它是指林徽因与梁思成的儿子梁从诫,是一位被母爱充盈的母亲对新生命的‘爱的赞颂’。”而我想说的是,诗人作此诗的初衷其实难下定论。与这种观点相反,我个人情感上更支持“四月天”是为徐志摩而作的观点。诗的内容如下:“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 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的白莲。//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里“四月天”是爱,因为它酝酿生命;“四月天”是暖,因为它提供生命成长的外在环境;“四月天”是希望,因为“一年之计在于春”。诗中“爱”、“暖”、“希望”起点于四月天又超越了四月天这个季节。此诗的副标题是“一句爱的赞颂”,我们首先避开有争议的问题,可以肯定的是她在这里要表达的是一种美好情感,是一种主观抽象的对象,她把它寄托于众多纯客观的事物表达出来,含蓄中透露着热烈。

  

  据说35岁的徐志摩为了赶到北京听林徽因的建筑学讲座而搭乘邮机,不幸遇雾坠机遇难,文坛上吊唁纷纭,而与徐志摩有着刻骨恋情的林徽因却在数年之后才写下了悼念亡人的诗作《别丢掉》:“别丢掉,/这一把过往的热情,/现在流水似的,/轻轻/在幽冷的山泉底,/在黑夜,/在松林,/叹息似的渺茫,/你仍要保存着那真!/一样是月明,/一样是隔山灯火,/满天的星,/只使人不见,/梦似的挂起,/你问黑夜要回,/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山谷中留着/有那回音!”结合背景读这首诗,心里荡起一种感动的哀伤,其中还有隐隐的心痛,诗人似乎在冥冥之中与逝者对话,又好象是自语,表述上的有意错位隐藏了联想的桥梁,情绪远距离跳跃,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抒情氛围,诗人的情感在不同的意向深处暗暗流动,理性冷静而又平和,仿佛每一个景致——流水、山泉、黑夜、松林、明月、灯火、星斗、山谷的回音都有万千愁绪,诗人的情感可触可感,同时又通过这背景致使“过往的热情”具象化、知觉化。以“别丢掉”为题,像与徐志摩对话,要他别丢掉活着时的率真单纯的性格,别丢掉对生活的热情,也别丢掉洒脱宽容的人生态度,此时其实也是诗人内心的情绪志愿的抒发,同时也表现出了对逝者、对美好往昔的怀念。

  

  在时代的潮流中,林徽因以她独特的艺术家气质,在文学领域始终保持着一种与众不同的韵味, 那就是随处可见的在生命哲学之光照耀下迸发出来的智慧的火花。与同时代的女作家相比,林徽因的作品内涵有着更为丰富的哲学底蕴, 展示的是一个睿智博学的知识女性更为丰富、更为广泛的情感世界,她广博的修养和深邃的情愫,使她多出了一份经过沉淀之后的宁静和节制。在今天这个文化大荟萃的时代里,重温林徽因那闪烁着生命的智慧的诗篇,多少会给予我们一些新的启迪吧。

---------------

林徽因(1904-1955)福建闽候人,建筑师、作家、新月派诗人之一。她是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1904年出生于福建闽侯一个官僚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林长民早年留学日本,是新派人物。1916年入北京培华女子中学,1920年4月至9月随父林长民赴欧洲游历伦敦、巴黎、日内瓦、罗马、法兰克福、柏林、布鲁塞尔等地,同年入伦敦圣玛利女校学习,与在伦敦经济学院上学的徐志摩相遇。1921年回国复入培华女中读书。1923年参加新月社活动。1924年留学美国,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选修建筑系课程,1927年毕业,获美术学士学位。同年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在G.P.帕克教授工作室学习舞台美术设计。1928年3月与梁思成在加拿大渥太华结婚,婚后去欧洲考察建筑,同年8月回国。1955年4月1日清晨,经过长达15年与疾病的顽强斗争之后,与世长辞,年仅51岁。

林徽因一生著述甚多,其中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作品,均属佳作,其中代表作为《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出版的诗集有《林徽因诗集》(1985)等。
相关链接:作品赏析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