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获奖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2018-08-16 手机版 | ||||
教学目标 1、 理清文章结构,学习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 理解本文复杂的思想情感,启发学生思考现在学习这篇文章的意义。 教学重点 研读文章议论抒情的部分,体会其中复杂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鲁迅先生对请愿的态度? 教学课时 3课时 预习内容 1、 通读全文,不理解的生字词查字典解决,不能解决的做好标记 2、 看课下注释,有条件的查阅资料,了解“三.一八”惨案的前因后果及引起的反响。 第一课时 一、远去的鲁迅 1、温故知新:初中学过鲁迅的那些作品? 《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等 2、你对鲁迅了解多少? 3、你喜不喜欢鲁迅?为什么? 传统的语文教材对鲁迅有一种过于意识形态化的误读,仿佛他是一位革命家或共产主义战士。现实中的鲁迅是一位思想启蒙者,一位自由主义的斗士,抨击一切邪恶、专制、虚伪,对社会的种种思潮、运动始终清醒,从未盲从,他对于国民性的深刻反思和批判至今无人超越。孔庆东说鲁迅“纵横十八年,天下无敌手,战士多智慧,独孤求败苦”。鲁迅是性情中人,“乐则大笑,悲则大叫,愤则大骂”,这也就是钱理群先生所说的“生命的大飞扬”,鲁迅是这么一个率性至情的人,用孔庆东自己的话来说:“鲁迅不是冷冰冰的一个简单的文化斗士,而是这么有人情味的一个人。”对于鲁迅,不迷信吹捧,亦不遮掩过失,还原一个真实复杂的鲁迅,理解他爱之深因而恨之切的强烈情感,理解他近乎偏执刻薄的个性,理解他的伟大与卑微,热情与冷漠,多情与无情。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虽较之于过去已有了大进步,但瞒和骗依然盛行,丑与恶仍在滋长,因此我们要学习他的批判精神和斗争勇气,做一个有良知有思想的知识分子,做社会的良心。 二、研读文章 1、 请学生自读文章,分组说说文章七个部分中有哪些字词句预习时没有看懂,读音、释词等简单问题交给学生解决,难的问题加以集中,留待进一步讨论。 2、 疏通了字词后,请几个学生朗读全文。其余学生注意思考: (1) 文章的七个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请为各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2) 各小节以怎样的表达方式为主?彼此之间有什么关系? 阅读完毕后,老师点评学生阅读情况,然后让学生思考讨论上两个问题,请学生回答,老是跟随学生的回答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小节 写作此文的缘起 第二小节 进一步说明写作此文的必要性 // 叙议结合,交代作文的原因 第三小节 作者记忆中的刘和珍 第四小节 作者惊闻噩耗,难以置信 第五小节 刘和珍请愿遇害 // 记叙为主,叙述生前事迹、死难情景 第六小节 质疑徒手请愿的意义 第七小节 进一步探讨他们牺牲的意义 // 议论抒情为主,评述惨案的意义 3、研读一二小节,理解创作意图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引导学生从原文中找答案,“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类似的话在文中反复出现,揭示出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四个缘由:程君嘱托,哀悼逝者,抨击丑恶黑暗,提醒人们牢记。 4、作业: 根据自己在文中所找到的关于刘和珍一鳞半爪的叙述描写,用简洁庄重的文字,为她做一篇二三百字的小传,下节课交流。 第二课时 3、 检查上节课的作业,把握刘和珍的形象 请学生朗诵自己所作的刘和珍小传,点评。学生听朗读,然后结合板书上的内容,对照原文及课下注释,看看有无遗漏的重要信息,并作补充。 刘和珍 身 份:女师大英文系学生 年 龄:22岁 性 格:常常微笑着,和蔼,很温和 事 迹:在生活艰难中预订《莽原》全年 因参加学生运动被开除 听作者讲课 因虑及母校前途而黯然泣下 欣然前往请愿,在执政府前遇害 作者评价: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你的评价: 4、 品读四五节,体会作者情感 生命之花刚刚绽放,就被罪恶的黑手残酷折断,这是怎样令人痛心的人间惨剧!而且除了刘和珍,除了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君和杨德群君,还有44条年轻的生命在这场野蛮的屠杀中瞬间凋零。有人愤怒了,他们把一腔怒火烧向野蛮的段祺瑞执政府: 说什么法律?说什么共和?只看他卖国则生,爱国则死; 谁配称民军?谁配称领袖?尽都是有害争后,有利争先。 (北京大学教授高一涵先生的一副挽联) 有些人相信他们虽死犹生,精神不灭: 成仁取义,身虽己殉,名殊不朽; 祸国殃民,心犹未死,贼在当诛。 (国民党元老李烈钧挽联) 有人由此看到了社会的没有希望,痛感在这样的社会上活着生不如死!于是便有了这样的愤激之语: 死了倒也罢了!若不想到二位有老母倚闾,亲朋盼信; 活着又怎么着?无非多经几番的枪声惊耳,弹雨淋头。 (周作人为刘和珍杨德群两人撰写的挽联挽) 刘和珍未婚夫的方其道对于相恋近六年的未婚妻的惨死更是悲痛万分: 生未同衾,死难同穴,劳燕每分飞,六载订婚成一梦; 外抗强权,内除国贼,疆场空有约,白宫溅血泣黄泉。 那么对于刘和珍等人的惨遭屠戮,作者是怎样的情感和态度?学生朗读文章的第四五小节,尽量读出感情,思考上面的问题。 让学生回答问题,要求答案必须从原文中找出依据,读出来,然后根据原文加以概括。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心理的变化: 初闻噩耗时——颇为怀疑 执政府竟真的对徒手的请愿学生写了毒手!作为一个熟知历史,洞悉历史血腥本质的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作者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是向来对中国人的恶毒凶残深有了解的,然而竟没想到段祺瑞执政府的恶与历史上的种种恶相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听到流言时——耳不忍闻 流言家竟至如此卑劣! 流言家指哪些人?学生看课下注释。补充周作人为三.一八死难学生撰写的一幅挽联“赤化,赤化,有些学者名流和新闻记者还在那里诬陷; 白死,白死,所谓革命政府与帝国主义原是一样东西”,帮学生理解。 描述死难经过时——确是死掉了 “死掉了”什么语气?为什么不用“牺牲了”“光荣献身了”等词语?语气可等冷峻、沉痛!“死”是一个冷冰冰的字眼,用“死掉了”意在客观描述她们死的惨烈,形成强烈的现场感,更好地揭示出了当局者的凶残,显示了中国女性临危不惧的从容! 第三课时 5、 品读六七小节,理解作者思想 时间永是流驶,没有人能牵绊住它的脚步。痛定思痛,作者又发现了什么?朗读六七两小节思考该问题。 惨案过去后——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 痛定思痛,才发现他们的死意义何其渺茫,他们是勇敢的,可血肉之躯怎敌得过卫队的枪炮?每一次历史的进步需要经历多少浴血苦战,对于历史的发展而言,徒手的请愿几乎没有什么意义。轰轰烈烈之后,一切归于沉寂。 你同意作者对请愿的看法吗?为什么?学生讨论。允许见仁见智。引导学生结合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学生运动(如公车上书、五四运动等)和西方的学生运动(如美国六十年代的学生运动等)来考虑。让学生明白,在专政时代,、静坐请愿在武力镇压面前常常不堪一击,收效甚微;只有在一个真正民主自由的时代,它们对政府对社会的监督力量才能真正发挥。 想到将来时——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处在封建社会最底层,一向被压抑被摧残的女性终于觉醒了!中国社会又多了一股推动的力量。 想到将来时——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有了反抗,就有了希望。铁屋子里有人醒来了,它就有了被毁坏的希望了。真的猛士将不会孤独,先驱者的队伍,将会壮大。死难者牺牲的意义,在于激励和唤起更多的人投身革命。 三、探讨本文在今天学习的意义 刘和珍所生活的那个“ 活着又怎么着?无非多经几番的枪声惊耳,弹雨淋头”的黑暗恐怖的时代早已过去,学习这篇文章,你觉得有意义吗?你从本文中收获了什么?学生讨论。 引导学生关注现代青年身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敢于担当,敢于献身的精神。引导学生学习鲁迅先生的批判精神。 侯晓旭 |
闂佸憡甯楃换鈧紒鏃€鎸冲畷銉ヮ吋閸涱垳鎲ラ柣鐘辩劍瑜板啴鎮ラ敓锟� 闂佸憡甯楃换鈧紒銊㈡櫊瀹曘儱顓奸崨顖滄啣闁荤姳鐒﹁ぐ鍐偉閿燂拷 闂佸憡甯楃换鈧紒妞剧窔瀹曟濡歌濞肩姴顭跨捄铏剐$紒鈽呮嫹 婵°倕鍊圭湁缂佹梹鎸冲畷銉ヮ吋閸涱垳鎲ラ柣鐘辩劍瑜板啴鎮ラ敓锟� 婵°倕鍊圭湁缂併劉鏅犲畷銉ヮ吋閸涱垳鎲ラ柣鐘辩劍瑜板啴鎮ラ敓锟� 婵°倕鍊规灙闁逞屽墮閸燁偊宕h箛鏇犵煋闁瑰瓨绻傜换渚€鏌涢弽鍨
·语文课件下载
| |||
![]() (可直接打印) | ||||
『 ![]() ![]() ![]()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