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名师教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2018-08-10 手机版 | ||||
学习目标 知识和能力: 文中选用论证方法的分析和语言训练,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课文,分析论据和所运用的论证方法,掌握鲁迅的驳论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自信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 学习重难点 重点: 1、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 难点:使学生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对于当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大家是比较熟悉的,我们读过他的散文〈从百草 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小说有〈社戏〉、〈故乡〉等作品。而杂文也是鲁迅先生独创的一种文章体裁,它以议论为主,以批评、讽刺见长。文章短小精悍,非常有力。有人把鲁迅的杂文比作是刺向敌人的匕首。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鲁迅的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二、目标展示 用小黑板展示本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见上) 三、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作品很多,有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诗歌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集》等。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集》。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突然向沈阳进攻,蒋介石下令不许抵抗,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逃,不到半年,日本帝国主义就占领了我东北三省。而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采取不抵抗政策,“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国联”即“国际联盟”的简称,是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世界和调节相互矛盾,于1920年成立的国际组织。鲁迅指出“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九8226;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它派出的调查团到我国东北调查后,在发表的《国联调查团报告》中,指出日本发动“九8226;一八”事变并非“合法之自卫手段”,但居然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国联对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的措施。蒋介石向国联哀求,实际上就是向日本帝国主义哀求,充分地揭露了蒋介石屈膝投降的奴才相。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因此,在当时有些人便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针对上述情况鲁迅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8226;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写了这篇文章。 题目“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一反问句,意即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扫除生字词障碍。 1)字音字形 慨(kǎi)叹 玄(xuán)虚 渺(miǎo)茫 省(xǐng)悟 依赖(lài) 麻醉(zuì) 笼罩(zhào) 脊(jǐ)梁 摧(cuī)残 诬蔑(miè) 诓(kuāng)骗 2)词语注释 [玄虚] 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渺茫] 课文中指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也可以指因遥远而模糊不清。 [省悟] 醒悟,在认识上由模糊而清楚,由错误而正确。 [舍身求法] 为了真理和正义而牺牲自己。 [光耀] 课文中指光辉,光大。也可以指光辉照耀(多用比喻)。 [前仆后继] 前面的人上去,后面的人就跟上去。形容踊跃前进,连续不断。 [摧残] (使政治、经济、文化、身体、精神等)蒙受严重损失。 [诬蔑] 捏造事实败坏别人的名誉。 [自欺欺人] 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骗别人;既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2、再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这个错误观点是由那些论据得到的? 对方的错误观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论据:①总自夸“地大物博”; ②只希望国联; ③一味求神拜佛; (2)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依据:从古至今中国的脊梁。五、熟读课文,质疑探究 1.揣摩第1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明确:不能。“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同时“总”又写出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因为,夸来夸去只能夸这一样,且惟恐别人不知,这也暗接“只求国联”的必然性:“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仰人鼻息之状跃然纸上;“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沉迷于其中的滋味因而也不愿自拔。这三个副词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意味。 2.第1段 “公开”一词的含义? 暗示国民党反动派还有许多不愿或不敢公开见不得人的事。 3. 第3段中“他信力”的表达效果?“倒是一条新生路”的含义? 运用仿词的修辞方法,将敌论的自我麻醉,自欺欺人的本质充分揭露出来,也增强了文章逻辑力量。 含义:指下文“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前仆后继”的战斗的路。 4.如何理解“以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他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这句话也含蓄的批判了国民党一些官僚和“社会名流”以号召人民“求神拜佛”为幌子,蒙蔽群众,对日本的侵略实行妥协,不抵抗政策,所以国民党书报检查机关在鲁迅这篇文章发表前就把这句话给删去了。 5、指导学生朗读3—8段,思考作者是怎样反驳敌论点的。 学生讨论回答: 直接反驳:信地信物信国联――没有“他信力”(仿词) 求神拜佛―――――发展着“自欺力” 间接反驳: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论据:从古至今中国的脊梁。 6、默读第6—9段后,讨论探究: (1)“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各指什么样的人?你能说出几个吗? (投影展示4) 学生分组讨论后明确: A、“埋头苦干的人”:为了国家利益,执著于某一事业不畏艰险,奋斗不息的人。如:毕升、徐霞客、司马迁、华罗庚、杨利伟、抗震救灾英雄等。 B、“拼命硬干的人”: 指反对国内剥削阶级和外来侵略者的革命志士、民族英雄。如:陈涉、李自成、洪秀全、岳飞、文天祥等。 C、“为民请命的人”:指为人民疾苦而呼告的人。如:杜甫、白居易、柳宗元、包拯、梁启超、鲁迅等。 D、“舍身求法的人”:指历尽艰险,探求真理的人。如:玄奘 、鉴真、如商鞅、谭嗣同、李大钊等。 (2)“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 明确:“中国的脊梁”是指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 鲁迅反复赞扬“中国的脊梁”,可以鼓舞斗志,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力。 (3)这一类没有失掉自信心的人现状如何? 明确:①从人数上看:何尝少呢? ②从特征上看: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地战斗。 ③从处境上看: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4)第9段作者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找出来体会其意思。 学生讨论后明确: “脂粉”:比喻统治阶级的欺骗性宣传; “筋骨和脊梁”:比喻气节、操守、人格、品质; “状元宰相” :比喻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 “地底下”:比喻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六、课堂延伸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请你从点滴积累做起吧! 1. 请给下面的黑体字注音或改正错别字。 (1)诬篾( ) (2)脊( )梁 (3))搽( )脂粉 (4)前扑( )后继 (5)诓( )骗 (6)慨( )叹 (7)渺芒( ) (8)地大物搏( ) 2.了解常识,检测一下预习情况。 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上看,可分为____ 和____ 两种,《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属于 文。批驳对方论点的方法一般包括_____、____ 和____三种,本文以批驳________为突破口,采取________和________相结合的批驳方法驳倒对方的论点。 3.读下面的材料,想想假如你是李悝的话,你会作出怎样合理的解释呢? 战国初期的魏国有一位大臣叫李悝,一天,魏文侯问他:“吴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李悝马上回答说:“是因为屡战屡胜。”魏文侯一下子迷惑起来,屡战屡胜怎么能跟灭亡联系在一起呢?他不解地问:“屡战屡胜是国家最吉利的事,怎么会使国家灭亡呢?” 温馨提示:用精辟的语言,从同一个事情中推出与对方论证截然相反的意思。既直接驳倒对方,又直接确立观点,这就是反推论证。在诸多的论辩方法中,反推更能造成出乎意料的征服效果。因为一种道理用反推的方法讲出来,对比极其强烈,令人回味无穷。 七、布置作业 作者用什么方法反驳对方的错误论调? 明确:用了驳论证的方法,即指出对方的论据不能证明观点,然后正面立论:“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侯晓旭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