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精品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导学案 2018-07-20 手机版


 目标:

1、利用辞的体例和押韵的特点朗读并背诵全文,培养学生的古诗文的语感能力。

2.在诵读中感受陶潜的归隐情结,体悟作者情感,并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

3.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辩能力和批判能力。

走进陶渊明

一、初读课文弄清音韵节拍

1、本文以六字句为主,六字句七字句一般读作三个节拍。给下列句子划分节拍

舟飘飘而吹衣既自以心为形役富贵非吾愿乃瞻衡宇问征夫以前路

2、辞是古代一种文体。要求押韵。请在找出所有的韵脚,并有换韵的地方作出标记。

第一段韵脚:第二段韵脚:第三段韵脚:第四段韵脚:

二、细读课文理清结构层次

叙事线索:辞官——归途—抵家—室内生活—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如何度过余生

情感线索:自责自悔—— 自安自乐——乐天安命

三、悟读课文领悟归隐情绪

“归去”两字是文眼。围绕这两字作者字里行间谈到了:(1)从何而归去(2)为何要归去(3)如何归去(4)归去以后如何(5)归去时及归去后的心情是怎样

(一)悟读第一段——为何归去

1、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陶潜此时却不愿为官,那么陶潜为何辞官归田(归去)?请依据文本作答。

“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2、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请用自己的话作答。

自责、自悔→“田园将芜”“心为形役”,自恕、自慰→“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3、陶潜这种“心为行役”视入仕为“迷途”的心情,你能找出你所知道的他的相关诗句证明吗?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4、小结: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结?

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归隐情结。

(二)悟读第二段——如何归去;归去以后如何

如何归去

1、作者的行程路线是怎样的?你能想象出此时作者怀有怎样的心情?(想象诗人此时的外貌、神态、言行、心理等,边读边想,便能逐渐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与诗人同乐同叹,同悲同喜)这样的心情在下文哪几个句子中还可以看出?

回家的过程——先乘船,后上陆。

“轻飏”、“吹衣”——轻舟摇荡,和风吹衣,表现出冲出牢笼后的前所未有的欢快和迫切之情;前路、晨光;问、恨——归心似箭的心情。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写出作者刚入家门狂喜飞奔的样子(突出强调:载……载……)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浓浓亲情的自然表现,能不引起作者的欣喜之情吗?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写出作者举家欢宴、兴高采烈的情景。作者在这里开怀畅饮,欢喜异常。

2、“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一句写“松”“菊”有何作用?

庭院虽已荒芜,但松、菊却保存完好,这给作者很大的精神慰藉。松、菊傲霜耐寒,一向是忠贞坚强的象征,陶渊明更是从来以松明志,以菊寄傲的,写松写菊,从中表现了陶渊明的清高人格。

3、以上几句话写出了作者归家及抵家时的欢快喜悦之情,表现了归家之乐,所以文章在句式有了一定的变化,由六字句至四字句,节奏有何变化,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句式?

句子变短,节奏明显加快。体现作者的急迫欣喜之情,应读得“气满声高”。

归去以后如何

1、读相关的句子,如果把这些语句加以分类的话,写了哪几个方面生活场景?各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情趣?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1)家居生活——“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引、眄、倚、审、策、矫首、抚等动作描写,怡颜、寄傲、易安、成趣等表心情词,表现出了闲适、宁静的生活情趣。

2、《归园田居》:“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朗读上述诗句,比较文中所写的生活场景与诗中所展示的生活环境及写法有什么异同。

同——房屋简陋、狭小;环境恬静、幽雅;作者心情一致: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写法都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情寓于景。

异:文——直接写作者的行踪、心情;诗——完全以景衬情,并无作者主体出现。

3、讲到“情寓于景”这一点,文中有一写景名句,试找出来,分析其妙处。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无心”是写流云,“知还”形容飞鸟。这里作者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作者把“云”和“鸟”人格化了。作者将感情寄托到“云”“鸟”这些“物”上,表现出自己的归田恰似一只倦飞的鸟儿急于返巢的心情,“物”尚且如此,何况人呢?达到了景中见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小结: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归隐情结?

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归隐情结。

(三)悟读第三段——归去后如何

1、作者写田园生活时,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试作概括。

交友——“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出游——“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2、细读该段,你读出了什么?请用“从……中我读出了……”句式回答。

作者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和亲戚们谈家常,弹琴读书,准备劳作,驾车出游,从中我读出了农村生活的乐趣。我们从中读出生活在这样的自由王国中,作者自由的心灵,心境的恬淡。 

3、《归园田居》有“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意趣与此相似,这样的生活场景,在我们所学过刘禹锡的《陋室铭》一文中哪几个文句相似?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4、如何理解“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这一句?

面对着欣欣向荣的花草树木和涓涓泉水溪流,作者表现出了无限的向往之情和压抑不住的兴奋,可是毕竟已经老之将至,在激动兴奋的同时又产生出无限的感慨,一种晚境凄凉之感袭上心头。

5、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作者花这么多的笔墨描写归家以后的生活,反映了他的什么归隐情结?

躬耕田园、琴书诗酒的归隐情结。

(四)悟读第四段——归去后心情怎样

通过悟读,我们了解了作者归田以后充分享受到了人生的乐趣——天伦之乐、交友之乐、农作之乐、出游之乐。诗人回归田园,崇尚自然,是他质朴真实、率性而行的本性。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趋同,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从字里行间我们不也体味到济世不得的痛苦与回归田园的无奈了吗?因为作为一个封建士大夫,要作出归园田居的选择是很痛苦的,毕竟他曾受到过的是儒家大济苍生的正统思想的影响。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选择归隐,实在是迫于无奈呀!

1、有哪些句子表现了这种无奈?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遑遑欲何之?”“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诗人回归田园,崇尚自然,是他质朴真实、率性而行的本性。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趋同,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从字里行间我们不也体味到济世不得的痛苦与回归田园的无奈了吗?因此,本文陶渊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应有完整的认识。陶潜顺应自然,乐天安命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是他痛苦诀择后为守卫自己的精神家园所获得的人生真悟。

2、但陶渊明毕竟已经厌烦了官场的生活,所以有了一段的思想斗争以后,他立即进一步表明了自己的心志。从哪几个句子可以看出来?这些文句照应了前面第2、3段的内容。表现出一种仰天长啸、纵情吟诗的豪放态度。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3、本文陶渊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我们应有完整的认识。陶潜顺应自然,乐天安命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是他痛苦诀择后为守卫自己的精神家园所获得的人生真悟。

这里反映了他什么样的归隐情结?

乐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的归隐情结。

走出陶渊明

陶潜此文写于将归之际,人未归而心已先归,其想象归程及归后种种情状,正显得归意之坚和归心之切。如果都作为追叙和实录来看,反而失去强烈的情绪色彩和想象的空灵意趣,陶渊明是一位很富于创造性想象的诗人,他的《桃花源记》,就以丰富的想象,创造出一个幽美逼真的世外桃源,而成为‘乌托邦’的始祖。这种浪漫主义的想象,乃是陶渊明创作的重要特色,也正是构成《归去来兮辞》谋篇特点的秘密所在。 

本文体现的人生态度和思想感情能唤起人们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强烈共鸣。陶渊明的洒脱恬淡、质朴真率、超世拔俗,他崇尚自然的天性和努力实践,他对超然物外的自由生活和独立人格的追求向往,他对人生所作的哲学思考,连同他的作品一起,为后人筑了一个“巢”,一个精神的家园。陶渊明是超越时代的,他永远是人们守卫心灵净土的一盏明灯。

探究活动一:请以“我眼中的陶潜”为题写一篇文章。

探究活动二:请列出“我眼中的陶潜们”,说说他们的精神家园。

让我们再读一读这一篇美文吧,初读的时候,也许我们读到的只是陶潜,我们再来读,展开来读,细细读,用心读,还可以读到什么?

我的空中楼阁(李乐薇)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我的空中楼阁。

十分清新,十分自然,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

世界上有很多已经很美的东西,还需要一些点缀,山也是。小屋的出现,点破了山的寂寞,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小屋点缀了山,什么来点缀小屋呢?那是树!

山上有一片纯绿色的无花树;花是美丽的,树的美丽也不逊于花。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树的美在于姿势的清健或挺拔、苗条和婀娜,在于活力,在于精神!

有了这许多树,小屋就有了许多特点。树总是轻轻摇动着。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而小屋别致出色,乃是由于满山皆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

小屋后面有一棵高过屋顶的大树,细而密的枝叶伸展在小屋的上面,美而浓的树荫把小屋笼罩起来。这棵树使小屋给予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

换个角度,近看改为远观,小屋却又变换位置,出现在另一些树的上面,这个角度是远远地站在山下看。首先看到的是小屋前面的树,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只在树与树之间露出一些建筑的线条,一角活泼翘起的屋檐,一排整齐的图案式的屋瓦。一片蓝,那是墙;一片白,那是窗。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势上,却象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

小屋之小,是受了土地的限制。论“领土”,只有限的一点。在有限的土地上,房屋比土地小,花园比房屋小,花园中的路又比花园小,这条小路是我袖珍型的花园大道。和“领土”相对的是“领空”,论“领空”却又是无限的,足以举目千里,足以俯仰天地,左顾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绿野阡陌。适于让心灵去散步,让眼睛去旅行,也就是古人说的游目骋怀。这个无限的“领空”,是我开放性的院子。

有形的围墙围住一些花,有紫藤、月季、喇叭花、圣诞红之类。天地相连的那一道弧线,是另一重无形的围墙,也围住一些花,那些花有朵状有片状,有红,有白,有绚烂,也有飘落。也许那是上帝玩赏的牡丹或芍药,我们叫它云或霞。空气在山上特别清新,清新空气使我觉得呼吸的是香!

光线以明亮为好,小屋的光线是明亮的,因为屋虽小,窗很多。例外的只有破晓或入暮,那时山上只有一片微光,一片柔静,一片宁谧。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象群山的退了一些。山是不动的,那是光线加强了,是早晨来到了山中。当花瓣微微收拢,那就是夜晚来临了。小屋的光线既高于科学的时间性,也高于浪漫的文学性。

山上的环境是独立的,安静的。身在小屋享受着人间的清福,享受着充足的睡眠,以及一天一个美梦。

出入的环境要道,是一条类似苏花公路的山路,一边傍山,一边面临稻浪起伏的绿海和那高高的山坡。山路和山坡不便于行车,然而便于我行走。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站。往返于快乐与幸福之间,哪儿还有不好走的路呢?我只觉得出外时身轻如飞,山路自动地后退;归来时带几分雀跃的心情,一跳一跳就跳过了那些山坡。我替山坡起了个名字,叫幸福的阶梯,山路被我唤做空中走廊!

我把一切应用的东西当做艺术,我在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品-------就是小屋。白天它是清晰的,夜晚它是朦胧的。每个夜幕深重的晚上,山下亮起灿烂的万家灯火,山上闪出疏落的灯光。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这座空中楼阁占了地利,可以省去许多室内设计和其他的装饰。虽不养鸟,每天早晨有鸟语盈耳。无需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评:台湾社会由农业型逐渐转向工业化的进程中,物质文明发展得相当迅速,人们急功近利现象异常突出。面对西方文化带来的影响和冲突,特别是面对物质文明程度的快速提高,目光锐利的知识分子们感到:人性一方面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而得到释放,另一方面这释放了的人性又常常表现出负面效应,从而又给自身带来了新的束缚。

 陶渊明作品探微

陶渊明的诗文作品是一座宏大的艺术、甚至是思想的宝库,一般较难从根本上完全把握。对他的许多作品,在千百年来尚无确切解读定论的情况下,我们只能选择少许几篇(首),试着做一些未必囿于成说“探微”。

昙花一现的“解脱”——《归去来兮辞》

四十一岁,本是功成名就的最佳年龄,但面对官场,诗人义无反顾的选择了永远的离开。在序中,诗人交待了做官的原因:家境贫寒,农业收成不足以养活一家老小,亲戚朋友规劝,叔父荐举,于是在战乱尚未完全止息的情况下,带着对家人的一份担忧,到百里之外的彭泽当县令去了。他做官的动力还有一个:“公田之利,足以为酒。”然而质朴的天性,使他无法适应虚伪矫饰的官场生活,干了八十余天便心萌去志,于是趁着程氏妹去世的当口,迫不及待地辞官返乡了。

回想做官生涯,诗人是愧悔的;对于眼前,诗人则是轻松愉快的。以往的错误既然已经认识到了,将来还有改正的机会。与家人团聚的快乐,山川风物的闲静美好,父老乡亲的纯朴友善,都让诗人流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兮辞》),我们相信,刚辞官归来的这段日子,诗人的感触是新鲜的;刚摆脱羁役之后的心情,则是喜悦的。与《归园田居五首》之一相对照,我们更能体会到诗人的闲适和自在、快乐与满足。

但是,从《归园田居五首》之二开始,诗人心情的快乐指数就开始朝下了:不时担忧庄稼歉收;闲暇时节带着孩子们出去游山赏景,却由于偶然原因而触景生情、惆怅万端。诗人辞官后的喜悦和恬静都是非常短暂的,尽管以后的诗作中偶尔也有类似快乐的心情描述,总的来说,显得太少,太微不足道。

低标准的“乐土”——《桃花源记(并诗)》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几乎都可以看作是战乱频仍的历史。面对战乱,面对朝代更迭,不管成王败寇,在生死线上挣扎的都是民不聊生的平民。除了忍受,逃向蛮荒之地在当时似乎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为求全身远祸,他们潜踪匿迹,远远地躲开,隐居起来。隐居者行踪的隐秘性留给人们太大的想象空间,让人们对他们的隐居生活作了许多美好而神秘的遐想。相对于许多美好神奇的传说而言,《桃花源记(并诗)》只是一个低标准的“乐土”。

不管诗人是依据传说、经过考证还是凭空虚构,我们都可以毫不怀疑地认为,桃花源是一个美好的地方:和平安宁,风物优美。居住在里边的人们家境殷实、快乐健康、善良淳朴、热情好客,他们远离战祸,没有官府和赋税,他们也不需要历法,总之,返璞归真,似乎就是他们的生存状态,值得身处乱世的人们憧憬。

虽然这是一个民风古朴令人神往的乐土,代表了诗人对和平安宁生活和淳朴世风的一种理想追求,我们还是要说,诗人描写的只是一个低标准的“乐土”。只要战乱不侵扰,官府不盘剥,赋税不繁重,灾难不降临,勤于躬耕劳作,陶渊明的隐居生活大约也比桃花源差不了多少,可惜的是他仅仅具备了最后一个条件:勤于躬耕劳作。因此,即使是这么一个低标准的“乐土”,对陶渊明来说,也只能是一个难以企及的梦想,这也更加反衬出他的忧愤和悲哀。

事实上,偶尔得以避开饥寒的年景,陶渊明也曾部分地“过着”桃花源式的生活:《归园田居五首》之一、《移居二首》、《饮酒二十首》之五、《读<山海经>十三首》之一,都部分地反映了他的“怡然自乐”,这是我们把《桃花源记(并诗)》定位为低标准“乐土”的另一个原因,乱世留给陶渊明的只是太多的忧愤和痛苦。

【板书设计】 

  走进陶渊明                             走出陶渊明

  陶 潜                     陶 潜 们

  ↓                     (守卫精神家园者)

  归去来兮辞 ↓

  ↙     ↘                      屈原

  结构层次  →  归隐情结                      ↓

  ↓      精   ↓                         李白

  呼唤归去  →   鄙弃官场 向往田园       ↓

  ↓      神  ↓                      苏轼

  闲适生活   → 淡泊明志 闲适自在              ↓

  ↓     家      ↓                  李乐薇

  隐逸情怀  →   躬耕田园  诗酒琴书         ↓

  ↓     园          ↓     霍金

  抒怀言志  → 乐天安命、追求自由 ……

  自己

走进陶渊明

寂静的山林中,一间破旧的草屋,几根参差不齐的树枝搭凑而成的篱笆凑成了一个小园子。园中,在秋风中吐露芬芳的菊花开的正艳,只见一人在园中菊花丛中漫步,忽而,他折下一株开得正盛的菊花,自言自语地似是叹息又似怡然自得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生活真是惬意呀,说完,笑着走进了草屋之中。

此人自号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一旦对知识有了新的领会,就会高兴的忘了吃饭。家中贫穷,以至于不避风日,短褐穿结,单瓢屡空,吃不上饭的事也是时有发生。但他自己并不为此而感到伤感,反而常著文章自娱,颇示以志。在生活中,他也并不总依靠亲朋好友,时常也为那南山下的豆苗而‘‘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虽然有时候‘‘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但他依旧没有放弃此中艰辛而又惬意的生活,依旧没有为那黑暗官场中的五斗米折腰。现在,他只是扛着锄头走在下山的路上呢喃道;‘‘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惬意的五柳先生也有幻想。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中无杂树的桃花源就是他的梦想。桃花源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就是他幻想中的社会。没有官场中的黑暗,没有世俗中的纷争,没有苦难,没有惶恐,只有朴实的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永远过着平和、宁静的生活,就算有外人打搅,想着太守,官员报告此事,美丽的桃花源也会让其不复得路。五柳先生的梦想是美好的,与世无争的五柳先生不正适合于此地吗?衔觞赋诗,以乐其志,‘‘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五柳先生难道不是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让我们走近秋风中的菊花中,找寻陶渊明的隐逸之感;走进终南山下的豆苗中,领会陶渊明的惬意之情;走近那美丽而又美好的桃花源中,品读陶渊明与世无争的意境吧!

走进陶渊明

我穿越时空,落到一个小菜园子中,小径上迎面而来的是一个老翁,他的两鬓有些斑白,两腮的黑胡子随风而飘,手中拿着一个破竹竿在地上四处敲着,身上穿的是打了补丁的花衣服么非这是五柳先生陶渊明吗?

我近看了看,他好像喝醉了酒,走起路来身子摇摇晃晃地。于是我上一户人家去打听,人们说他经常被他的朋友请去喝酒,去了就一定本文来自: 放放假要喝醉,而且既然醉了就会立刻就走,不会一点也不好意思,这更像五柳先生了。

于是我问到了他家的住宅,一到门口,门檐低矮,走进院子,厅堂窄小且简陋,住宅四周都种着柳树和桃树,现在正值春季,因此住宅一片花红柳绿,鸟莺啼飞。柳树垂下它嫩绿的枝条;桃花绽放出它粉红的花瓣;鸟儿唱出了婉转的歌声。宅子里一片春意盎然。咦!那不就是刚才的那位老先生吗?我跑了过去,他起先有些惊讶,不过一小会他就摸了摸他的黑胡须,笑着说;‘既来就是客,来坐下吧’。他将她身旁的凳子拿给了我,哇,这里的湖和山也很美啊!

高峻的山峦重叠延绵着,上面长着嫩绿的青松,潺潺的流水似是将山峦浮着似地,飘飘荡荡。这水绿的是山倒影出来的还是他真的就这么绿呢?

他坐在旁边,静静地钓着鱼,神情盎然自乐,我问他;‘老先生,您家中如此贫穷,为何还能如此的安然自若呢?’他回答道;‘只因有青山,秀水,贵人和好心。’我带着不惑。这时门响了,来的像一位官宦人家,我听五柳先生称他为‘道济兄’,在五柳先生前去接待他是,我也跟了过去,那个官宦人家好像是来送钱的,并这样劝他,‘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你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五柳先生摸了摸他的胡子,将送来的钱推了回去,‘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多么谦虚啊,‘真不愧是五柳先生’,我感慨道。顿时也悟出刚才五柳先生所抒之哲理。

他辞官二十二年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而固穷守节的志趣,志而益坚。

乐莫非如此,只因青山,秀水,贵人和好心罢了。

走进陶渊明

  他怀才不遇,他才气纵横,他风流潇洒,他向往田园,他超凡脱俗,他独爱幽菊,他洁身自好,他安贫乐道,他,便是陶渊明。  

  他是东晋文坛上的龙头,他是柔肠侠骨的镇军参军,他是克尽职守的彭泽县令,他是栖身田园的自然隐士。杨柳依依,芳草萋萋,秋风瑟瑟,落木萧萧。他踏着归尘,拂袖而去;他脱离了尔虞我诈的汤汤官海,远离了这世道的无常,栖身于乡野田园,悠然自得。  

  陶渊明沉醉于乡村的淳朴平淡,感彻于自然的博大浩瀚。他揣摩百家论篇,阅罢五经四书,感慨旧时变迁,彻悟治国之道。清新飘逸,深美醇厚,慷慨激昂,悲愤雄壮的诗韵与陶渊明,与田园,与自然萦绕于桃花源外,千古仍未散尽。  

  回眸历史,纵观天下,古今文学墨客,与其才可貌美者屈指可数,寥寥无几。除李白,杜甫,他人便无人能及。其世人赞其曰:“千古之英才,万代入豪杰。”可他却不以为然,一笑了之,由此可见矣。他的思绪已然与田园相依,与山河交融。他的胸襟与气魄,宛若自然,坦坦荡荡。家国混沌,朝廷荒诞,他忠心报国,胸怀远志,却随波逐流,仕途坎坷。一生多磨难,万阻还奋激。遥望清节先生的儿时,划满了不幸的泪痕。父亲早逝,家道中落。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可在他的身上却成了偶然……。  

  他忍辱负重,他淡雅宁然,他不拘小节,他悠哉游哉,他不戚贵贱,他不慕荣利,他笑看苍生,他名流千古。他,就像是在历史长河中飘荡的一株野菊花,轻轻拾起,抛向高空飘舞着,纷飞着,花瓣随着风儿弥漫着,淡淡的花香。  

  雾渐渐散去,但菊香仍缭绕在身边,田园寂静更显人世的喧嚣,回眸望去,高山丛林中,我隐隐约约,仿佛看到了一个身影……走进陶渊明,共赏菊,共饮酒,领略在田园中悠然的心境。

走进陶渊明

前一段时间我读了一些有关陶渊明的文章,引发了我对作者的兴趣。

其中有一篇我最喜欢的《桃花源记》,里面描写的那犹如仙境的桃源正是我所神往的地方。因此,学后我就对作者留下了似仙人一般飘然的极佳印象。但之后又读了一篇《爱莲说》却说他与菊花一样,见不惯尘世琐事而想与世隔绝,为的是衬托作者出淤泥而不染,其中不乏贬义。我不完全同意此看法。

问世间能如陶渊明一样有这种兴致的人又有几个,所以他一定是一个与他文章一样,有着非凡气质的翩翩君子。作为诗人,正需要这种气质。而作为一个政治家,忧国忧民当然是最重要的,他不完全具备,因为只因看不惯就撒手不管,去享受自己的生活,任由贼人横行霸道于朝廷,自然不对。可是如果这个朝廷已无药可救,而自己参与其中又必会会送死,使世间少了一个在艺术方面有造诣,并可以为民间百姓造一些福,还可以实现自己最重要的一个梦想,我想一个聪明的人都会选择后者,因为他毕竟和周敦颐的志向不尽相同。

整日在田地里锄锄草,松松土,种种花,再以这些为题写写自己最爱的文章,过着与从前完全不同,每一天都有新鲜感,令后人评论多多而摆脱讨厌的尘世的日子,这才是享受生活。而这样的生活不就是生活在现代的人最向往的吗?

“出淤泥而不染,涿清涟而不妖”这种境界固然是一般人达不到的,因为是人就会受环境的影响,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刘禹锡追求它,是不太可能的。而陶渊明非常清楚,所以他才害怕被污染,才远离是非之地的。远离,虽然不是最有效的办法但却是比较可行的办法。

他也有志向,但不是清除贪官污吏,而是过上悠闲自得的生活,无忧无虑,像桃源一样。没有牛忙那么顽强,也有崖中竹那么具有抗争精神,更没有蒲公英那么随遇而安,就像一朵云,按自己的想法生活,随意变换样子,变换家园,最重要:一切按照自己,过过不同的生活,别有一番洞天。

但他仍然不是常人,不会只为了生活而生活,为了劳作而劳作,他的一切生活都是为了自己快乐,一切劳作都是为了在劳作中找到创作的灵感,找到快乐的源泉。他不指望自己的文章能卖出什么好价钱好养家糊口,只希望自己做自己的知音,与自己交流,如此而已。

或许我想的不是正确的,或许他是有什么难处才退隐江湖,或许他并没有我心中想的像世外高人一般的心境,或许只是巧合才被后人看到了他潇洒的一面,但我的确喜欢这传说里的人。

我眼中的陶渊明,如仙人一样潇洒,善于发现自己的快乐,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懂得享受生活。

走进陶渊明

春光明媚,鸟语花香,你视而不见;觥筹交错,案牍累累,你望而生厌;巍巍泰山,绵绵长城,你望而却步;独寻那阡陌交通,田园之乐……

透过宦海的沉浮,人间的俗恶,我从你——陶渊明的身上,读出了一种境界,那就是你超脱尘世的人生追求——淡泊。

即使是“环堵萧然,不敝风日”,即使是“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又怎能纠结你的心灵?终究是过往烟云,“晏如也”。

是因为淡泊!

何谓淡泊?淡泊是你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安逸;是朱熹“事理通达心气和平,品节详明德性坚定”的随和;亦是郑燮“难得糊涂”的豁达。

这样看来,淡泊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人生的境界。

风,因为有淡泊的心态,所以无意花的容颜和芬芳,不惧树的挺拔、山的伟岸,故能生能消,能大能小,能强能弱;水,因为有淡泊的心态,故能容万物而心无万物,故遇礁更能卷起千堆雪,惊涛拍岸,一往无前;云,因为有一颗淡泊的心,所以能安于苍穹之下,随风做千万变化,不慕明月之华彩,不羡太阳之光芒,偶然倒影在水波的中心,转瞬间又消失了踪影……顺随自然,不逼迫,不迷恋,不强求,不做非分的念想,这就是淡泊。

一个人若想从容处事,就必须以淡泊为伴。以淡泊的心态处世,我们才能倾听树间的鸟鸣,我们才能关注溪水淙淙;以淡然的心态对待生活,我们才能在心中开辟一方净土,保持清醒,自觉抵制花花世界中那些太多的诱惑。

然而,在这个商品经济时代里,被功利所包围的我们,忙忙碌碌,谁人又能有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和“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淡然?

朋友,你能吗?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