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名师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导学案 2018-07-19 手机版


 【教学目标】

1、复习课文内容,加深理解,培养多方位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

2、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举措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3、把握本课出现的词 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

【重点难点】文言知识归类

【教学内容】

一、课前检测

1、文学知识填空 

《史记》又称为《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___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的历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

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帝王传记)__篇,世家(记诸侯本系)__篇,列传(序列人臣事迹)__篇,表(大事年表、人物年表)__篇,书(记经济、天文、历法、礼乐等方面的情况)__篇,共526500字。

《史记》对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既有高度的思想性,又有动人的艺术魅力。它不仅是一部相当完整的古代史书,同时又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品。鲁迅先生曾誉它为“________,________”

2、字音(给加点的字注音)

王___关中;飨___士卒;说___项羽;好___美姬__;鲰___生

卮___酒;戮___力;有郤___;樊哙___;玉玦___;从___百余骑__

数___目项王;目眦___;狗彘___;啖___肉;按剑而跽___;交戟___

为___击破沛公军;若属皆且为___所虏;客何为___者

3、字形(填空)

xiǎng___客;食sūn___。玉jué___;联mèi___;jué____择

漏zhī____;è____运。chēn___视;chēn___怪;diān___池

二、课文内容复习

1、结构梳理(填空)

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事件,以“杀不杀刘邦”为线索,按时间顺序展开故事情节。

全文共有七段,可按照“鸿门宴”的前后过程,分为宴前、宴会上与宴会后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01—02)宴会前。写刘、项两军驻地、力量对比、事件的___及双方的幕后活动。

第二部分(03—04)宴会上。写鸿门宴上双方的尖锐斗争。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情节的___。  

第三部分(05—07)宴会后。写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与刘邦诛杀内奸。这是情节的_____。 

2、内容探究

⑴《鸿门宴》是楚汉双方主要人物的一次聚会。这些人物性格特征怎样?作者主要通过什么方法来展现人物性格的?

作者主要通过___手法活灵活现地展现了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

刘邦集团        项羽集团

主帅:刘邦——————————项羽——→[性格急躁与老奸巨猾对比鲜明]

(机智权变,善于用人) [____________]

谋士:张良——————————范增

(老练多谋,沉着冷静) [____________]

部将:樊哙——————————项庄

[_________]  (忠为人臣,轻易放弃)

内奸:曹无伤—————————项伯

[_________]  (亲自告密,仍被重用)

⑵性格特征对领导人物的成败起决定性的作用。试结合课文内容,参照下面文字,分析司马迁在客观冷静的叙述中对项羽寄寓了什么样的情感,是赞叹、惋惜,抑或兼而有之?

“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 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 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3、语段赏析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 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 “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⑴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目眦尽裂                       目眦:眼睛。

B.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参乘:古时乘车,坐在车上驾车的人。

C.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跽:挺直上身跪着。

D.哙遂入,披帷西向立             西向:西边。

⑵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与、①则与斗卮酒;     ②我持……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为、①窃为大王不取也; ②臣为韩王送沛公

A.两个“与”相同,两个“为”也相同。

B.两个“与”不同,两个“为”也不同。

C.两个“与”相同,两个“为”不相同。

D.两个“与”不相同,两个“为”相同。

⑶与“此亡秦之续耳”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此天子气也                     B.沛公之骖乘樊哙者也

C.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D.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⑷下列对文段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樊哙陈词,把项王看得仅次于怀王,满足了项羽自矜功伐的心理,所以项王屡屡赐酒,还加彘肩 。

B.刘邦在危机中“如厕”是借口,实情是急于脱逃。招樊哙出,暗中有所谋算。

C.樊哙闯帐陈词后,项王赐座,表明杀机已经完全消除。

D.樊哙闯帐,“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主要表现樊哙对项王的愤怒、仇恨。

⑸写出下列语句所包含的成语,并解释。

①毫毛不敢有所近。

②劳苦而功高如此。

③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⑹直译下面的文言句子

①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②君安与项伯有故?

③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三、文言知识梳理(填空)

1、通假字

①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②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③张良出,要项伯。

④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⑤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⑥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⑦因击沛公于坐。

⑧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⑨沛公奉卮酒为寿。

⑩皆为龙虎,成为采。

2、古今异义

①沛公居山东时。

②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③将军战河北。

④臣战河南。

⑤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⑥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臣。

⑦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⑧秦时与臣游。

3、一词多义

谢、①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②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③乃令张良留谢。

辞、①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②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军、①沛公军霸上。

②为击破沛公军。

胜、①沛公不胜杯杓。

②刑人如恐不胜。

如、①杀人如不能举。

②固不如也。

③沛公起如厕。

举、①杀人如不能举。

②举所配玉玦以示之者三。

且、①且为之奈何? 

②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之、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②为之奈何? 

③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④今者有小人之言。

去、①相去四十里。

②脱身独去。

因、①不如因善遇之。

②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③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为、①使子婴为相。

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④军中无以为乐。

⑤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⑥何辞为?

4、词类活用

⑴名词用如动词

①沛 公军霸上。 [军,动词,驻军];    ②沛公欲王关中。[王,动词,为王、称王]

③吾得兄事之。 [事,动词,伺候];    ④籍吏民。     [籍,动词,登记]

⑤范增数目项王。[目,动词,使眼色];  ⑥刑人如恐不胜。[刑 ,动词,施加刑罚]

⑦道芷阳间行。 [道,动词,取道]

⑵形容词用如动词

①素善留侯张良。

⑶意动用法、使动用法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③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④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⑷ 名词作状语

①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②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③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④头发上指。

⑤道芷阳间行(间至军中)

5、文言句式

⑴判断句

①此天子气也。           ②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③亚父者,范增也。       ④夺项王世界者,必沛公也。

⑤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⑵被动句

①珍宝尽有之(被占据);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 吾属今为之虏。

⑶宾语前置

①客何为者?(何为——为何);②大王来何操?(何操——操何)

③沛公安在?(安在——在安);④籍何以至此?(何以——以何)

⑷介词结构后置

①具告以事;②贪于财货

⑸省略句

①欲呼张良与(省略“之”)俱去。②毋从(省略“之”)俱作古也。

③奉厄酒为(省略“之”)寿。    ④旦日(省略主语“沛公”)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⑤将军战(省略“于”)河北,臣战(省略“于”)河南。⑥加彘肩(省略“于其”)上。

⑹固定结构

奈何————奈,动词。何,疑问代词。译为“怎样”、“如何”。如“为之奈何?”

孰与————与……相比,谁 ……?表示比较。如“孰与君少长?”

以是————“……的理由”或“……的方法”。如“以是遣将守关者”“事知以是距子也。”

为……所——被……,表被动。如“若属皆且为所虏”

无以————(无……以……):没有哪样东西拿来……,如“军中无以为乐”

何……为——表反问。为:用在反问句尾的语气词。如“何辞为”

四、练习和作业

1、完成“文言知识梳理”填空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