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美好姿态在哪里——从肖培东《春天的美好姿态》说起教学案例(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案例 2018-06-28 手机版


 安徽省宣城市教师进修学校 杨和平

春天,有美好的姿态。

语文,也有美好的姿态。

春天的美好姿态在青山绿水,在缤纷花朵,在峰围碟阵。

那么,语文的美好姿态在哪里呢?

肖培东老师的作文课《春天的美好姿态》告诉我们,春天的美好姿态——

一、在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上

肖老师的课,不是高铁,不快,不是康庄大道,没有奔驰。

他引着学生从背一背春天的诗句开始,读一读原创诗句“春天,不是只有一个季节;春天,不是只有一种绽放”切入,引着学生领会“春天”的“文学”内涵开始走进“思维之门”,和孩子们一起“看图”和“看课文标题”说“我找到了春天”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训练,课在“写春天”中结束。这样的课,是羊肠小道,学生穿行在思维的迷宫中,闻着花香,嗅着青草味儿,享受探索和前行的乐趣,而后,准点到达山巅,一览众山。

孩子们走在这样的小道上,曲曲折折,常常不顺。开始的时候,背春天的诗句,不顺。接着,说“老师在写什么”的时候,更不顺,孩子们磕磕绊绊。有一个男孩,高高的个子,第一次请起来的时候,没有说话。第二次请起来的时候,还是没有说话。第三次请起来的时候,肖老师说“我们一起找春天,你说你喜欢哪一幅图”,孩子说了三个字“学走路”……渐渐地,他说得多了,也说得好了,他赢得了掌声,他获得了发展!这样的课,弯弯曲曲的,走在泥泞的小道上,慢慢地,展现着美好的姿态。

这样的语文,穿行在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上,慢慢地,遇到一簇鲜花,或者一只采粉的蝴蝶,会停下脚步,进行深情地凝望。凝望诗句“春天,不是只有一个季节;春天,不是只有一种绽放”,看到了文学语境中的“无限的春光”。凝望一张又一张图片,看到了“新时代国家和民族的春天”,看到了“孩子扑进母亲怀抱就是扑进春天的怀里”。凝望一组组课文的标题,从《藤野先生》中发现了“老师的爱,让学生在异国他乡找到了春天”,从《我的第一本书》中读出了“捧起一本书,就捧起了春天”。凝望,一次次凝望,在慢行中凝望,语文,呈现着美好的姿态,绽放着美丽。

语文,在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上,慢行,凝望,准点到达,一览众山,一路风景,一路芬芳,长成美丽的样子。

二、在清清浅浅的潺潺溪流中

肖老师的课,不是汹涌澎湃的海,没有惊涛骇浪,是最终汇入江河、流入大海的清清浅浅的潺潺溪流。

他的切入,是两句简单的原创诗句。“春天,不是只有一个季节;春天,不是只有一种绽放”,反复的朗读,重音的强调,恰当节奏的划分,孩子们渐渐走进了诗意盎然的春天。从这简单的诗句开始,从清浅美好的朗读开始,从三言两语的思维碰撞开始,孩子们渐渐懂得了“春天”,懂得了“春天”的“文学色彩”,懂得了“春天”在任何一个季节里,懂得了“春天”与美好的愿望有关。课堂,在清清浅浅的潺潺溪流中慢慢流淌,越流越欢畅,汇入江河,流入海洋。

他的素材,是几幅简单的摄影图片。带着孩子们到哪里去寻找春天的美好姿态?怎样继续去拓展孩子们的思维?肖老师没有高大上的讲授,没有呈现思维导图,肖老师做的,是分两次给孩子们呈现不同的图片:有天安门升旗,有回家的孩子,有盼望的母亲,有阅读的学生,有千手观音……肖老师让孩子们说:“老师,我从这幅图中找到了春天”。这样的思维训练,这样的写作立意角度的引导,它的起点,依然是简单的,是浅浅的,但是,随着课堂的潺潺流淌,随着语文的慢慢生长,随着思维的河流越来越宽,孩子们就不再简单了,课堂就不再简单了,语文也不再简单了,而是潜入了河流深处,走进了思维的江河湖海,丰富多彩的立意让这个“春天”绽放出了“无数种灿烂的花朵”。

他的升华,是几组连续的课文标题。当学生的思维,已经走向了一个高度,沉入到一个深度,我们似乎已经应该满意了。可肖老师没有满意!他又一次“浅入深出”。他给了孩子们若干个单元的“课文标题”,他引导孩子们说,“我从这些课文里找到了春天”。于是,孩子们找到了“藤野先生”给鲁迅先生的“春天”,找到了牛汉从一本书中捧起的“春天”,找到了小佛朗士的觉醒是一个民族的“春天”……语文的姿态,在不断的发现中越来越美好。思维的花朵,在潺潺溪流的滋润中越来越灿烂。孩子们的视野中,不仅有了高山,有了大海,还有了广袤的草原。

肖老师的课,他的语文,出发很清很浅,到达很深很远。他的语文,在这一路上,在潺潺的溪流中,发荣滋长,将它美好的姿态,在江河的碧波深处,在海洋的蔚蓝深层,在草原的广袤天边,一一呈现。

三、在花花绿绿的农家田园里

语文,是有色彩的。这色彩,不是城市混凝土的灰白,而是农家田园的花花绿绿。语文的课堂,该是这个样子吧,在花花绿绿的农家田园里,孩子们亲自铲土、播种、施肥,慢慢劳作,精心耕耘。

肖老师的课,就是这个样子。带着孩子们,在花花绿绿的农家田园,亲自耕作。

他们将一句诗反复读,就像农人反复翻耕泥土一样,读出诗句的味道,读出“春天”的文学意义。一句诗,一句肖老师原创的诗,“春天,不是只有一个季节;春天,不是只有一种绽放”,肖老师带着孩子们咀嚼了十分钟。在反复的朗读中咀嚼,用重音咀嚼,用语调咀嚼,用停顿咀嚼,甚至利用学生的“读错”来咀嚼,渐渐地,他们在这样的反复的翻耕中,咀嚼出了“春天”的味道,看到了“春天”的缤纷色彩。当然,肖老师和他的孩子们的“耕耘”远不止这些,他们还长久地凝望着“春天”,讨论“春天”的意义,直到在不断“耕耘春天”中,酿出“春天”的“万种风情”。春天,在孩子们的眼中灿烂了,有了青草味儿,有了花花绿绿的色彩,有了旗子哗哗的飘扬声,而这,是他们自我耕耘的收获,是他们慢慢咀嚼的结果,是他们长久凝视的获得。

他们将“几幅图”和“若干文章标题”反反复复地看,细细地说,就像农人在自家花花绿绿的田园里慢慢劳作,不拔苗只助长,直到长出春天的故事,长出五彩斑斓的立意。在13分钟的“图像”耕耘中,肖老师先给学生呈现了七幅图,引导孩子们“凝视”“耕耘”,慢慢说“我从这幅图中找到了春天”。然后,再给出另外三幅图,继续说,“我找到了春天”。在6分钟的“标题”耕耘中,肖老师先用朱自清的《春》引导学生认知“字典里的春天”,再用两组标题引导学生认知春天“更美好的姿态”。这一教学环节,十九分钟,肖老师引导孩子们长久地凝望,慢慢地耕耘,春天从“乡村妈妈的眼里”走到“鲁迅先生的心里”,从“牛汉捧起的书中”走到“国旗班飒爽的英姿里”。而这,关于春天的故事,关于春天的无比丰富的立意,关于春天花花绿绿的审美,是孩子们自己在耕耘中的获得,在慢慢说话中,在逐渐讨论中收获的思维发展。

他们拿起笔,安安静静地写“我找到了春天”的作文提纲,就像农人在耕耘自己的田园,笔尖沙沙,就像春雨沙沙。在十三分钟的耕作里,孩子们将语文的美好姿态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考试没有考好,父亲的关爱让我找到了春天”,“在冬天的时候,扫除积雪,在雪下发现了小草,找到了春天”,“雨水,灌溉土地,帮助小树生长,帮助需要水的人,雨水找到了春天”……孩子们的思维像“春天”般“不是只有一种绽放”,呈现着语文的种种美好的姿态。而这样的思维绽放,这样的语言表达,是孩子们自己耕耘的结果,是自然生长的壮大。

语文,是一种劳作,是一种有色彩的劳作,是像农人一样在自己花花绿绿的田园里的劳作。因为劳作,语言的花朵,思维的阡陌,审美的愉悦,文化的传承,才会慢慢地长在孩子们的记忆深处,才会融进孩子们血脉里。

春天,有美好的姿态,这美好姿态在漫山遍野,在江河湖泊,在有月亮的夜晚。

语文,也有美好的姿态,这美好的姿态在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上,在清清浅浅的潺潺溪流中,在花花绿绿的农家田园里……

慢慢行走,悄悄流淌,潜滋暗长!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