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有深度,课堂教学显温度——以《猫》课例为例浅谈文本解读(教师随笔)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师随笔 2018-06-24 手机版


孙未逾名师工作室

文本,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此文所谈文本,仅为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范本,即教材选编的文章。那么,如何对这类文章进行文本解读?首先要明确这类文本的价值所在。总体而言,我以为要读懂作者文本,悟透编者文本,确定教者文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以为对于文本的解读要有深度,对于教学目标的定位及教学策略要有温度,方能不失语文的本真味道,亦能充分体现文本的工具及人文价值。本文以《猫》一文的教学案例为例,浅谈如何进行有深度的解读,有温度的教学。

从一般意义上讲,阅读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但我们此文中所讨论的文本是教材中的选文,教师和学生的阅读也是基于达成教学目标的阅读,而不是纯粹的自由式的阅读,这是一种旨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及人文素养的阅读,所以对于文本的解读必然要建立在读懂作者文本明确编者文本的基础之上。作者文本的解读指向文章内容主旨情感观点的把握,编者文本的解读指向能力要求教学目标的确定,而教者文本是要将语文能力及人文素养融为一体,将教师与学生的生活体验融为一体,做有温度的解读。

一、基于文章体式解读文本

王荣生老师曾说过:“好的阅读教学,往往基于合适的文本解读,即依据体式的文本解读。”所以文本解读首先要清楚文本的体式。教师对文本的解读首先必然是基于文章体式的,因为不同体式的文章的解读方法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性,正如我们解读一篇小说离不开人物的分析,解读一首诗歌离不开情感的体会一样,文章体裁的不同会标示解读重点的不同。我们经常看到在许多语文课堂上会出现一些花样解读,但如果这种解读不是基于文章体式,往往会出现误读或者是重点的偏移。

《猫》是郑振铎先生小说集《家庭的故事》的首篇,这本集子写于1925年至1927年,作者在这个集子的《自序》中曾说:“他们(集子中的故事)并不是我自已的回忆录,其中或未免有几分旧事,却决不是旧事的纪实。”可见《猫》一文的体裁是小说,文中的“我”并不是作者本人,只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文章中的猫亦不是一种动物,而是小说人物。文章展示出的悲剧并不只是“我”家的,应该只是一个社会的缩影。

二、基于时代背景解读文本

解读任何一篇文章,都离不开时代背景,文章的情感主旨一般都会打上时代的烙印,人离不开生存的环境,文同样也离不开产生的土壤。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时代特色,而这些来自于社会的背景必然会对作者的创作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要准确地解读文本,弄清时代背景也是必要的一步。

写作《猫》一文时,适逢“五四”青年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在作者这一时期的作品中,表现出新思想、新观念,表达出同情弱小无辜,谴责专制霸道,弘扬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由此可以得出,此文中的猫是小说人物,是弱小无辜者的形象,三只猫性格不同,遭遇及命运各异,但都是弱者的代表,相对于文章中握有话语权的人类来说,永远都是弱者。

写作这篇文章时,也正是中国社会处于急剧变革的时期,表面上这些文章与大革命运动无关,但这些故事中我们却能够读出淡淡的悲哀,也能读出淡淡的探求和期待,那是对自由平等的呼唤,更是对人们坚守良知的呼唤!文本中猫的境遇总体来讲是悲哀的,而产生这种悲哀的原因是因为得不到自由平等,悲剧的背后是对强者良知的拷问。

作者文本的解读要充分考虑到文本的时代背景,《猫》一文是在“五四”运动之后,国人的思想深受自由民主博爱的影响,这是文本解读的大背景,任何作品都无法抹去它的时代烙印。

三、基于作者情怀解读文本

要做到准确而深刻地解读文本,了解作者也是必不可少的。通常情况下,作者的自身经历与性格特征和其作品的创作风格都存在很强的辩证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古往今来许多优秀作品都渗透着作者的情感和感悟,也可以说作者的人生态度和性格决定了他的创作风格。每个作家的生活阅历是不一样的,思想情感也是不一样的,甚至可以说每个作家的性情也会流于笔端,现于文本。

郑振铎先生的文章中流露出的是淡淡的悲哀,淡淡的求索,全然不像鲁迅先生文章的犀利和辛辣,这或许就是作者个人的人生体验造就的。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要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所流露出来的那种淡淡的悲哀,同时,对于处在当时社会背景下作者,虽然对于现实有几分迷惘,但是我们也依然能够看到对于未来的求索。

四、基于编者意图解读文本

教材的编排是按照一定的体系来安排的,每个单元都有其不同的侧重点,从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每个单元所选文章希望教师在教的过程中达到怎样的知识能力目标,达到怎样的思想情感目标都有相应的要求。这是对于教者的目标指引,也是对于教者和学者提出的要求,所以弄清编者的要求也是解读文本十分必要的。因为同样一篇文章,用来教小学生和高中生要达到目标肯定不能一样,所以弄清楚编者意图,往往有利于教者确定符合学情的教学目标。因此笔者认为,解读编者文本的核心是基于目标,实际上也就是要明确编者的意图,弄清编者如此安排的目的,弄清编者希望教者和学者达到的目标。

《猫》这篇文章安排在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从编者的意图来看,这个单元的单元目标之一就是关爱动物,善待生命,学会与动物各谐相处。这一单元是围绕“生命之趣”选编的四篇写动物的文章,《猫》一文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记述了自己家三次养猫的经历。文章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善于自我反省的精神。

本文放在这个单元,想通过本文的学习加强人类自我的反思,形成尊重动物,善待生命的意识,从而促进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厘清编者意图,当然是为了真正明确编者如此安排的目的和意义,从而更准确地定位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五、基于现实生活解读文本

要想准确解读文本,我认为还要基于现实,只有基于现实生活对文本进行解读,才有可能拉近读者与文本的距离,让读者即我们的学生更深入地走进文本,也只有真正走进文本,才有可能做出有温度的解读。读一篇文章,真正能够让读者感受到温度的应该是从文章中读出了读者自己,所以联系读者的现实生活显得尤为重要,否则这种温度是不可感的。

任何一篇经典的文章之所以经典,是因为无论到哪个时代,文本能够拥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换句话说,就是文本本身能够在不同的时代焕发出不尽相同的意义。正因为如此,经典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经典,才可以经过时间的洗礼而永葆生命的活力。

如今教学《猫》一文,恰是聂树斌冤案得以昭雪的日子,猫的冤和聂案何其相似,第三只猫的冤案和聂树斌的冤案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强者没有给弱者话语权,所以我以为将此文教学的落脚点定在强者如何对待弱者上既是对作者文本的创造性的解读,又能够源于编者文本又跳出编者文本,更重要的是可以焕发出全新的生命活力,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合拍,体现出文本深刻的现实意义,带给孩子们一些思想的启迪。

总之,要想课堂教学有温度,对文本的深度解读是必经之路,只有将文本有关的全部信息都吸纳进来的解读才是有深度的解读,也才可能是最准确的解读,也只有在深度解读的基础上,才能准确理解作者文本,正确领会编者意图,也才有可能巧妙定位教者文本,让课堂教学有温度也有深度。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