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精品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导学案 2018-06-23 手机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梳理课文,归纳文言知识;

3、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概括内容要点。

【知识线索】

1、作者简介: 班固(32—92),我国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幼年即聪慧好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后来继承父志,在父未完成的《史记后传》基础上撰写《汉书》。因被人诬告私改国史而被捕人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完成《汉书》写作。 

2.简介《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纪、七十列传、八表、十志,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 

3、苏武出使背景: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知识建构】

1、课前做好充分预习

(1)听读课文,标出注音;

(2)了解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能大致复述基本情节。

2、校正字音

①稍迁至栘中厩( jiù )监;          ②数( shuò )通使相窥( kuī )观; 

③以状语( yù )武;                ④既至匈奴,置币遗( wèi )单于; 

⑤后随浞野侯没( mò )胡中;       ⑥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 yānzhī )归汉; 

⑦置煴( yūn )火,覆武其上         ⑧拥众数万,马畜( chù )弥山; 

⑨故使陵来说( shuì )足下;         ⑩何以汝为( wéi )见;       ⑾子卿尚复谁为( wèi )乎。

【合作探究】

一、标出段落,自由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句子的断句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于)匈奴中。  

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 

自抱持/武                                         (卫)律知/武终不可胁 

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掘野鼠/去(jǔ)草实/而食之 

武与李陵/俱为侍中                                  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

大臣亡(wú)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二、同桌间讨论,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本文作者采用写人物传记经常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还运用插叙,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

三、朗读1-2段,注意以下重点词句

(1)1、武字子卿,少以父任            以:介词,表原因

2、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丈人:对男子长辈的尊称      (判断句)

3、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归:使动用法,使……归

4、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以:以……身份   (定语后置句)

5、置币遗单于                     币:用作礼物的玉、马、皮、帛等;遗:赠送

6、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于)匈奴中   会:刚好              (状语后置句)

7、以货物与常                     以:把,给    货物:财物,古今异义

8、其一人夜亡                     夜:在夜里,名词作状语    亡:逃跑

9、虞常生得                       生得:被活捉

(2)从第一二段,我们可以看出,苏武出使匈奴的政治环境怎样?

明确:文章一开始写道:“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苏武出使匈奴 的这一背景,表明苏武出使时的严酷历史环境,同时交代了匈奴尽管“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却只是因为“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的缓兵之计,并非真心和好。所以当汉武帝派苏武护送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还朝,并“厚赂单于”时,“单于益骄”,这也是后来单于悍然扣留苏武一行的原因。

而匈奴内部也矛盾纷纷,缑王、虞常已经跟随卫律投降的人“项羽谋劫单于母阏氏”,结果失败,将苏武等人卷入匈奴内部政治纷争,这为单于扣留苏武一行又提供了借口。

四、朗读第3段,注意以下重点词句加;

(1)1、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语○1:话   语○2:告诉

2、事如此,此必及我。               及:连累

3、见犯乃死,重负国。    乃:才;重:更加;负:对不起(被动句,“见”表被动)

4、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即:假使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5、舆归营                           舆:用车子送,名词作动词

6、单于壮其节                       壮:以……为壮,意动用法

(2)此部分,苏武两度试图自杀,通过他的语言,可以看出苏武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明确:苏武以死报国的行动,刻画了他刚烈难犯、义不受辱的坚强个性。苏武是将门之子,禀性刚烈,视死如归。他知道,自己是汉朝使臣,使臣受辱,就是国家受辱,所以当他听到张胜报告以后,立即说:“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在严重关头,不是考虑个人的得失,而是立即想到如何才能不辜负国家的重托。“重负国”三字含意很深。不能预先发现和劝阻张胜所干的错事,一负国;马上要受到敌国的审讯,给国家丢脸,二负国。这是严于责己之意。

五、安排四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读熟卫律、李陵劝降部分。

【随堂检测】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 

②与旃毛并咽之                 (旃:通“毡”,毛织品) 

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弆(jǔ)”,收藏)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通“无”,没有) 

⑤法令亡常                     (亡:通“无”,没有) 

⑥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亡:通“无”,没有) 

⑦武父子亡功德                 (亡:通“无”,没有) 

⑧信义安所见乎                 (见:通“现”,显现) 

⑨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霑,通“沾”;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  

⑩前以降及物故                 ( 以:通“已”,已经) 

2、指出下列句子中古今异义 

①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古义:拿着;今义:料理、筹划) 

②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③我丈人行也。                 (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④欲因此时降武。               (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⑤独有女弟二人                 (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⑥且陛下春秋高                 (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⑦武等实在                     (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⑧稍迁至栘中厩监               (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⑨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 

⑩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古义:正当、适逢。今义:聚会、集合) 

【课堂小结】

【达标导练】

1、选出与下面例句中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句( A )

例句:何久自苦如此!

A.单于壮其节               B.空以身膏草野

C.反欲斗两主               D.单于愈益欲降之

答案:A。壮:意动用法,以……为壮。其余都是使动用法。

2、选出与下面例句中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句( C )

例句:惠等哭,舆归营

A.天雨雪                           B.杖汉节牧羊

C.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D.羝乳乃得归

答案:C。上:名字作状语,向上。其余都是名词作动词。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分段理解难点句子,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

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知识线索】

历来《汉书》与《史记》并称,史学家刘知几说《汉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史通•六家》)。后世学者对《史记》、《汉书》的评价大异,或褒《史记》贬《汉书》,或褒《汉书》贬《史记》。唐朝以前比较重视《汉书》,宋朝以后较看重《史记》。郑樵对于《汉书》有过批评的激烈,他认为班固写史“断汉为代”,缺乏会通,使古今的联系中断,“自《春秋》之后,唯《史记》擅制作之规模,不幸班固非其人,遂失会通之旨,司马迁之门户自此衰矣。”(《通志》总序)。 他还说:“班固浮华之士,全无学术,专事剽窃。”因为班固写过《两都赋》、《幽通赋》的文章,故而说他是“浮华之士”,又说“迁之于固,如龙之于猪,奈何诸史弃迁而用固。刘知几之徒尊班而抑马!”(《通志》总序),已近乎人身攻击,有失学者风度。 

其实班固的《汉书》开创了我国以纪传断代为史的编撰体例。此书一出,也对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汉代以后,每换一个朝代,就修一部前朝的断代史,到清便有“二十四史”的形式,除《史记》、《南史》、《北史》外,全部都是纪传体的断代史。

但是在语言上,班固有意采用古字古音,文字艰深难懂,读起来比《史记》少了很多趣味,因此也只有少部分人阅读,影响的范围较《史记》要小。

《汉书》也重视民生经济,但它唯心思想较浓,且极力维护封建教条和封建伦理。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 为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即是显例。

【知识建构】

分层次朗读课文,理解重难点句子,以及段落内容。(朗读形式教师自选)

一、朗读第4段,注意以下重点词句

(1)1、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                    益愈:逐渐痊愈    晓:使动,告知

2、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论:定罪     因:趁

3、本无谋                                  无谋:没有参加谋划

4、拥众数万,马畜弥山                      弥:满(定语后置)

5、空以身膏草野                            膏:名词作动词,滋润

6、君因我降                                因:顺着

7、女为人臣子                              女:通“汝”

8、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    畔:通“叛”(状语后置、宾语前置)

9、反欲斗两主                              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10、头县北阙                               县:通“悬”

11、若知我不降明                           若:你(状语后置)

(2)匈奴对苏武共有三次劝降,这是第一次,派出了卫律。卫律的劝降有什么特点呢?

明确:卫律可谓软硬兼施、方法用尽想迫使苏武投降。他先是威逼苏武,用杀鸡儆猴的“剑斩虞常”,结果吓到了张胜,但吓不倒苏武。接着他“复举剑拟之”,用死亡威胁苏武投降,谁知“武不为动”。卫律见“威逼”不行,于是就“利诱”,说自己“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谁知苏武不但不吃这一套,还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通敌叛国的可耻行径。卫律被苏武正气凛然的怒斥所喝退,双方矛盾斗争激烈,场面紧张。

二、朗读第5-6段,注意以下重点词句

(1)1、匈奴以为神                            以为:把……当作

2、羝乳乃得归                             乳:名词作动词,生育     乃:才

3、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别:隔离        他:别的

4、掘野鼠去草实                          去:通“弆”

5、杖汉节牧羊                            杖:名词作动词,手里拿着

6、檠弓弩                                檠名词做动词,校正

7、武复穷厄                              厄:困苦

(2)这两段写的是匈奴对苏武第二次招降,但是策略不同。面对着匈奴第二次招降,苏武是怎样面对的?表现出怎样的人物形象?

明确:匈奴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斗志,把他囚禁于地窖中,使他备受饥寒,接着流放苏武到荒无人烟的北海让他牧羊。然而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他“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来维持生命,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手握象征国家民族的汉节,在九死一生中维持着一个使者的使命。苏武不可磨灭的爱国精神再一次粉碎了匈奴的险恶用心。体现出崇高的爱国气节。这时斗争是相对缓和的,直接表现的是苏武与恶劣的自然环境的斗争。

三、朗读7-8段,注意以下重点词句

(1)1、武使匈奴明年                     明年:第二年      

2、不敢求武                         求:访问

3、故使陵来说足下                   说:劝说

4、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 安所见?     亡:通“无”,“现”(宾语 前置)

5、扶辇下除                         除:台阶

6、子卿尚复谁为乎?                 尚:还(宾语前置)

7、皆为陛下所成就                   成就:提拔

8、兄弟亲近                         亲 近:成为皇帝亲近之臣(被动句)

9、子卿壹听陵言                     壹:副词,一定,务必

10、自分已死久矣                    分:料定

11、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衿:通“襟”,“诀”

(2) 这两段写的是匈奴对苏武第三次招降。可以说匈奴为了劝降苏武,招数用尽。这一次又有何高 招呢?体现出李陵怎样的内心世界?

明确:这一次匈奴派出了苏武曾经的故友李陵来劝降。这部分描写不但表现了苏武可贵的气节,同时也刻画了叛将李陵的复杂心态。他那尚未泯灭的爱国之情、羞恶之心在苏武的崇高境界面前被唤醒了,其内心剖白真实感人。只是此处苏武的斗争对象是交情很深而今已是敌对阵营的故友,双方的心态都比较复杂,而作者的描写也很到位,是这部分最出彩之处。

四、朗读9-10段,注意以下重点词句

(1)1、汉求武等                            求:寻求

2、如惠语以让单于                      让:责备

3、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谢:道歉       实在:确实活着

4、令汉且贳陵罪                        且:姑且       贳:赦免

5、使得奋大辱之积志                     奋:施展

6、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                  宿:通“夙”   昔:“夕”

7、壹别长绝                            壹:通“一”

8、为君将兮奋匈奴                      奋:奋战

9、士众灭兮名已聩                      聩:通“颓”

10、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       以:通“已”    凡:共

11、诏武奉一太牢谒武帝园庙             诏:皇帝下令

12、复终身                             复:免除徭役

13、始以强壮出,及还                   始:当初

(2)这一部分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课文最后一句“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看似平实记述,细细品味却包含着作者诸多感情。你怎样理解?

明确:人生不过百年,十九年何其太长!苏武“强壮出”,出使时正当壮年,及回归故国时已是“须发尽白”,一生大好时光都在煎熬中过去了,作者的叹惋之情溢于言表,而能为信念坚执如此确实令人敬佩!幸而虽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了使者的任务,维护了国家尊严,保持了民族气节,且荣归故里,作者欣慰之感也显而易见。可以说这句表达的是作者与读者共同的心声。

【随堂检测】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  

  A、意动用法  

(1)单于壮其节            (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壮)  

(2)诚甘乐之               (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B、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          (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3)屈节辱命             (屈、辱,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屈,使……辱) 

(4)反欲斗两主             (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C、名词活用

(1)天雨雪                  (雨:名词做动词,下)  

(2)羝乳乃得归              (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3)杖汉节牧羊              (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      (网、檠  :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  

(5)惠等哭,舆归营          (舆:名词做动词,抬)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课堂小结】

【达标导练】

1、指出下列特殊句式,并写出正常语序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汉者匈奴使”)  

(2)为降虏于蛮夷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3)何以汝为见         (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装句,正常语序“以何见汝为”)  

(4)子卿尚复谁为乎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5)何以复加           (介宾倒装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6)信义安所见乎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信义见安所乎”) 

(7)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亡罪夷灭者大臣数十家 ”) 

2、选出与其他选项不同的一项

A.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B.非汉所望也。

C.见犯乃死,重负国。                  D.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答案:C。C是被动句,其他三句都是判断句。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2、理解主题,感悟苏武积极对待苦难的人生态度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知识线索】

《苏武牧羊》歌词欣赏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苏武留胡节不辱!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二十世纪初,中学教师蒋荫堂先生看到国家风雨飘摇、山河破碎的惨状,满怀激愤,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感人肺腑的歌,呼吁中华儿女坚守民族气节,精诚团结,共赴国难。《苏武牧羊》一经传出,短短几年间就唱遍了大江南北。它曾经是“察绥抗日同盟军”早晚必唱的军歌。在日本鬼子入侵我华夏神州时,吉鸿昌将军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坚决反对内战,率部转战长城内外,重创侵华日军,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作为这支部队的前敌总指挥,他非常喜爱这首歌,大敌当前,他用苏武的气节激励将士们奋勇杀敌,保家卫国。

【知识建构】

全班一起自习研读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这部分内容。请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1、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明确: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可谓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文章的重头戏,这部分主要是  人物语言   描写。这些语言都表现了人物怎样的个性和心理? 

明确: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他先是“威逼”苏武,用杀死虞常的行为企图“杀鸡儆猴”,结果吓倒了张胜,却吓不倒苏武。接着他又用死亡来威胁苏武投降,谁知苏武毫无畏惧。卫律见”威逼”不行,于是就“利诱”,想用荣华富贵来打动苏武的心,谁知苏武不但不吃这一套,还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通敌叛国的可耻行径。卫律恼羞成怒,悻悻离去。 

李陵: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因此李陵对苏武的劝说不像卫律那样威逼利诱,而是企图以情动人,用肺腑之言打动苏武。他先是说汉武帝年高而昏庸,苏武的兄弟为国尽忠却枉死,苏武自己也已是妻离子散,而后他又现身说法,叙述自己刚刚投降时的心情和调整过程。李陵企图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肺腑之言打动苏武,但苏武却始终忠贞如一,不为所动。李陵见状,惭愧不已,更加自责于自己的背叛祖国的行为,痛哭而去。

由此可见,李陵从情感上是赞同甚至是崇拜苏武的宁死不屈,只可惜,他由于自己意志不坚已经投降了匈奴,铸成大错,所以他一直处在这种矛盾、痛苦的状态中。李陵的矛盾、痛苦在苏武归汉之际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他且饮且歌,且歌且舞,长歌当哭,泪如雨下,苏武十九年持节不屈的坚贞让他清清楚楚地看到了自己叛国变节的可耻卑劣,羞愧悲痛之情无以复加。这就是李陵,一个矛盾痛苦的悲剧人物。

3、对于卫律和李陵的劝降,苏武的回答在措辞和态度上有什么不同?

苏武:面对卫律的威逼利诱,甚至是死亡的威胁,苏武不但无所畏惧,而且对盛气凌人的卫律反唇相讥,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的卖国行径,并且指出他居心叵测,暗地里想要汉与匈奴相斗,旁观两国灾祸和损失的卑鄙行为,“多行不义必自毙”,使得卫律的威风一下子就没了,灰溜溜地走掉了。在这场劝说的斗争中,苏武取得了精神上的胜利。

面对李陵切中要害的真挚劝说,苏武的内心也一定翻腾着情感的浪花,亲人的惨死、妻离子散也一定让苏武倍受痛苦的煎熬,但为国效命的信念终于战胜了一切,苏武向李陵再一次表明自己忠君爱国至死不渝的信念,使得李陵羞愧而去。

4、小 结人物形象:

不管是威逼利诱,死的威胁,还是肺腑之言的劝说,都打动不了忠贞如一的苏武,他实在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子,爱国忠诚的真君子!我们可以说苏武是中国坚定的爱国知识分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精神的代表。

【合作探究】探究本文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一、详略得当的情节安排

详:苏武宁死不降、卧雪牧羊等

   略:苏武为於靬王赏识及牛羊被盗等

这样的详略安排有什么作用?

突出主题:突出苏武的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

二、个性化的语言以及动作等细节描写表现人物

例如:“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

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愿勿复言。”

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

复举剑拟之,武不动。

武不应。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二、从环境描写入手刻画人物

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扣幽禁、在他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劝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投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力量声泪俱下的劝降。而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之死地。这些典型环境,把苏武这个任务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更好地表现了苏武的性格、人格、气节以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

利用次要人物对比映衬

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不起考验,叛变投降;

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通过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它有清醒的外交意识,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禅达十九年守节坚忍不拔。苏武的这些性格在与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人格魅力,千古流芳。

【随堂检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

  (1)因厚赂单于(  趁此借机  )(  赠送 )                   (2)幸蒙其赏赐( 希望 )

  (3)以货物与常( 介词,把  )                              (4)蹈其背,以出血( 踩 )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1)何以女为见?       ___女—汝_______        (2)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___畔—叛_______

(3)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  ___县—悬_______

【课堂小结】

【达标导练】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同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

  A.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B.武使匈奴明年,陵降

  C.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D.单于视左右而惊

答案:C。收系:控制,逮捕。(A.对长辈男子的尊称/岳父,妻子的父亲。B.第二年/今年的下一年。D.侍卫人员/方位词)

2.下列句中的“于”字已按其作用作了分类,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D )

  ①赵氏求救于齐。②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③而谋动干戈于邦内。④望长安于日下。⑤夫庸知其年之后生于吾乎。⑥而耻学于师。⑦于其身也,则耻师焉。⑧师不必贤于弟子。

A.①⑦/②⑥/③④/⑤⑧               B.①⑥/②⑦/③⑤/④⑧

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              D.①⑥/②⑦/③④/⑤

答案:D(向/对于/在/比)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