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文化常识专项训练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备课资料 2018-06-12 手机版 | ||||
第一部分:课文中涉及的常识 《廉颇蔺相如列传》 拜:用一定的礼节授与某种名位或官职 上卿:战国时最高的官阶 宦者令:宦官的头目 舍人:随侍身边的亲近属官的通称。 寡人:古代君王自称 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洁身清心,以示虔诚。 列观:一般的宫殿。观,宫廷中高大华丽的楼台。 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 汤镬:古代的一种酷刑,用滚水烹煮。镬,古代的一种大锅。 上大夫:大夫中最高的官阶,比卿低一级。 右:秦汉以前,以右为尊。 臣:秦汉以前便是谦卑的自称,对方不一定是君主。 将军:春秋时诸侯以卿统军,因此卿统称将军。战国时,将军开始作为武官名,而卿仍有将军之称。 (上面内容为课本中的书下注释,下面为相关知识拓展) 表官职变化的 ①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举其偏,不为党。《左传"襄公三年》 知: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宋史·侯可传》 拜:授予官职。160;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张衡传》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元史·贾鲁传》:“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除:任命,授职。如:寻蒙国恩,除臣冼马。《陈情表》 授:授给、给予官职。《元史·贾鲁传》:“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 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如: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元史·贾鲁传》 察:考察后予推荐,选举。如:郡察孝廉,州举茂才。《三国志·吴主传》 仕:做官。如: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仕宦:做官,任官职。如: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孔雀东南飞》 仕进:进身为官。如:迈少恬静,不慕仕进。《晋书·许迈传》 ②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免去,解除官职。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传》 绌、黜:废掉官职。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封建论》 免:罢免。如: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 夺:削除。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 ③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升:升官。如: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 擢:在原官上提拔。如: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拔三十余人。李白《与韩荆州书》 迁:一般指提升。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谊传》 陟:进用。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如:成语“加官进爵” 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一般可享受一世特权。160;如: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宋史·辛弃疾传》 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表降低官职的词语。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贬:①降职。如:贬连州刺史。《刘禹锡传》②降职并外放。如: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新唐书·柳宗元传》 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卜居》 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 窜:放逐,贬官。如:暂为衔使,遂窜南夷。(韩俞《进学解》) 左除、左降、左转:降职。如:帝怒,乃罢(陆)贽宰相,左除(张)滂等官(《新唐书·装延龄传》) 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如: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则民受其殃。(《后汉书·明帝纪》) ⑤表调动官职的词语。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汉书·王尊传》:“迁东郡太守。” 徙:一般的调动官职。如:徙王信为楚王。《淮阴侯列传》 调:变换官职。如: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 转、调、徙:调动官职。《张衡传》:“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补:补充空缺官职。如: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汉书·王尊传》 改:改任官职。如:改刑部详覆官。《宋史·王济传》 出:京官外调。如: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张衡传》 ⑥表兼代官职的词语。 兼:兼任。如: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领: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如: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晋书·袁乔传》 行:代理官职。如:太祖行奋武将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署:代理、暂任。160;如:太守奇之,署守属监狱。《汉书·王尊传》 权:暂代官职。如: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刘公嘉话》 判:高位兼低职。如:除镇安武胜军节度史,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 假:临时的,代理的。如:乃相与共立为假上将军。(《史记·项羽本记》) 摄:暂代官职。如:俄检校侍中,摄史部尚书。(《新唐书·杜如晦传》) 守:代理官职。如: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为主薄,守高密令。(《三国志·王修传》) ⑦表辞官 告老:官员年老。如:时年已七十,遂隐上山,悬车告老。 解官:辞去官职。如: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 请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如:祁溪请老,晋侯问嗣焉。 乞身:古代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称请求退职为“乞身”。如: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后汉书·李通传》) 乞骸骨: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如:龚在位五年,以老病乞骸骨。 移病: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如:即日父子供移病,满三月赐告。(《汉书·疏广传》) 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如:以刑部尚书致辞仕。(《新唐书·白居易传》) 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 1.贫贱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贫贱之交” 2.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金兰之交” 3.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刎颈之交”; 4.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患难之交” 5.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莫逆之交” 6.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竹马之交”; 7.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布衣之交” 8.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朋友------“忘年交”; 9.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 ------“忘形交”; 10.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君子交” 尊卑:一般以右为尊 ,以左为卑。在官职方面,有的朝代(或国)尊左,如春秋时的楚国(如屈原任左徒);有的朝代(或国)尚右,如春秋时的赵国(如蔺相如在渑池之会后位居廉颇之右)。在座席上,以左为尊。朝廷上以朝南为尊;朝廷以外的席次上,以朝东为尊。 古人乘车,把左边的座位留下给客人坐,表示尊敬,叫做虚左。 《苏武传》 节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记载了从汉高祖刘邦远年到王莽地皇四年之间229年的历史。班固,字孟坚,东汉安陵人,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汉书》100篇由12本纪,8表,10志,70列传。 郎:汉代专指皇帝的侍从官。 丈人: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 奉车:奉车都尉,皇帝出行时的侍从,掌管皇帝的车马。 保宫:汉代囚禁大臣及其眷属的处所。 列将:一般将军的总称。 通侯:爵位名,秦代置爵二十级,最高一级叫彻侯。 (上边内容课本中的书下注释,下面内容有相关知识拓展) 表少数民族的:蛮、夷、戎、狄 蛮:南蛮,古代统治阶级对南部民族带污蔑性的称呼。 夷:东部少数民族。 戎:西部少数民族。 狄:北部少数民族。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②通“促”,催促。 8.劾:,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对于义项②要特别注意。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160; 20.160;当:判刑,判罪。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2.多:赞扬,欣赏。“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张衡传》 节选自《后汉书。张衡传》。范晔,字蔚宗,南朝宋顺阳人,历史学家。 三辅:汉代以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为三辅。 太学: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书。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孝廉:汉代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的人称为孝廉 公府: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公署。 公车:汉代的官署名。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豪右:秦汉时,豪族住在城市的右边,故称“豪右”。 (上面内容为课本中的书下注释) 第二部分 古代文化常识分类总结 一、科举常识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8710;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约一千三百年。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童生试(即童试、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五经”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准。 1.童生试 童生试也叫“童试、院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2.乡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元。 3.会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4.殿试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甲、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甲、二甲、三甲统称进士。 5.及第 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叫及第,应试未中叫落第、下第。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6.状元 科举考试中,殿试第一名叫状元,又称殿元、鼎元。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人。 7.连中三元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 8.八股文 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共有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八股文的题目,出自“四书”“五经”,八股文的内容,不许超出“四书”“五经”范围,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发挥。 9.太学 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国子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 二、称谓常识 1.姓名称谓 (1)直称姓名 ①用于自称。例如: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指南录〉后序》) ②用于所厌恶所轻视的人。例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指南录〉后序》) ③用于作介绍,为人作传。例如: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柳敬亭传》) ④尊者对卑者称名。例如:求,尔何如?(《论语》) ⑤在尊者面前,卑者互称用名。例如:夫子何哂由也?(《论语》) (2)称字、号、谥号、斋名 这种情况是称呼者出于对被称呼者的礼貌和尊敬。 ①称字。例如: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送东阳马生序》) ②称号。例如: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记》) ③称谥号。例如: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左忠毅公逸事》) ④称斋名。例如: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 (3)称官爵 ①称官名。例如:后人称杜甫为“杜工部”,称韩愈为“韩吏部”。 ②称爵名。例如: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柳敬亭传》) (4)称籍贯 例如: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南海”代指康有为)(《谭嗣同传》) 2.谦称、敬称 (1)谦称 ①王侯自称。例如:孤不度德量力。(《隆中对》) ②臣子自称。例如: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③一般人自称。例如: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 某自幼熟读兵书。(《失街亭》) 鄙人不慧,将有志于世。(《中山狼传》) ④女子自称。例如: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孔雀东南飞〉并序》) (2)敬称 ①称君王。例如:以昭陛下平明之理。(《出师表》) ②称庙号。多称已死的皇帝。例如: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海瑞传》) ③称师长。例如:夫子哂之。(《论语》) ④称朋友、尊长。例如: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史记·陈涉世家》) 3.“号”称 (1)谥号 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谥号是对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谥号按性质分为三类。 ①表扬性的 经天纬地曰文 布义行刚曰景 威强睿德曰武 柔质慈民曰惠 圣闻周达曰昭 圣善闻周曰宣 行义悦民曰元 安民立政曰成 布纲治纪曰平 照临四方曰明 辟土服远曰桓 聪明睿智曰献 温柔好乐曰康 布德执义曰穆 ②批判性的 乱而不损曰灵 杀戮无辜曰厉 近内远礼曰炀 ③表同情的 恭仁短折曰哀 慈仁短折曰怀 在国遭忧曰愍(mǐn) (2)庙号 庙号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从汉代起,每个朝代一般第一个皇帝的谥号都太长,不便称呼,所以唐宋以来的皇帝都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 (3)年号 年号是纪年的名称,也是帝王用的,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 4.年龄称谓 (1)襁褓 本义是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语出《论语·子路》:“则四方之民襁褓负其子而至矣。”后以此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2)孩提 指二三岁的儿童。例如: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孟子·尽心上》) (3)齿龀·龆龀(tiáo chèn) 指儿童五六岁换牙时。例如:有遗男,始龀。(《愚公移山》) (4)总角·垂髫 指幼年儿童。例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5)豆蔻年华 指女子十三四岁。例如: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杜牧《赠别》) (6)笄(jī)年 指女子十五岁。例如:复有双幼妹,笄年未结缡。(白居易《对酒示行简》) (7)束发·成童 指男子十五岁。例如:余自束发读书轩中。(《项脊轩志》) (8)冠·加冠·弱冠 指男子二十岁。例如: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9)而立之年 三十岁。 (10)不惑之年 四十岁。 (11)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 五十岁。 (12)花甲·花甲子 六十岁。天干地支按顺次组合为六十个纪序名号,自甲子到癸亥,错综参互相配,故称花甲或花甲子。 (13)耆(qí)艾 古指六十岁为耆,五十岁为艾。例如: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荀子·致士》) (14)古稀 七十岁。例如: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曲江》) (15)耆耋(qí dié) 指高寿,老年。耆指六十岁,耋指七十岁(一说八十岁)。 (16)耄(mào)耋 指高寿,老年。耄指八十岁(一说九十岁)。 (17)期(jī)颐 一百岁。例如: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苏轼《次韵子由东亭》) 三、官职常识 1.官职分类 (1)中央官职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省、尚书省遂废。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六部,是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史书、制定历法等工作。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院国史编修等。 (2)地方官职 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2.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 (1)授官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后汉书·张衡传》)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后汉书·张衡传》) 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举其偏,不为党。(《左传·襄公三年》) 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宋史·侯可传》) 拜:授予官职。如:拜相如为上大夫。(《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后汉书·张衡传》)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如:延祐、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元史·贾鲁传》) 除:任命,授职。如: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授:授予官职。如:泰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元史·贾鲁传》) 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如: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传》) 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如: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院都事。(《元史·贾鲁传》) (2)升官 升:升官。如: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 擢:在原官基础上提拔。如: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甄拔三十余人。(李白《与韩荆州书》) 迁:一般指提升。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谊传》) 陟:提升,提拔。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如: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宋史·辛弃疾传》) (3)降官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贬:降职。如:贬连州刺史。(《刘禹锡传》) 放:驱逐,流放。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卜居》) 左除、左降、左转、左授、左宦、左迁:降职。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并序》) 一旦失恩先左降,三年随例未量移。(白居易《自题》) 帝怒,乃罢(陆)贽宰相,左除(张)滂等官。(《新唐书·裴延龄传》) 罢:解除,免去官职。如:明年,大司空李通罢,以成行大司空事。(《后汉书·马成传》) 免:免职。如:遂免丞相勃,遣就国。(《汉书·文帝纪》) 废:废黜,放逐。如:及留侯策,太子得毋废。(《史记·吕太后本纪》) 黜:贬退。如: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国语·晋语一》) (4)调官 徙:一般的官职调动。如:徙王信为楚王。(《史记·淮阴侯列传》) 调:变换官职。如: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 转:调动官职。如: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后汉书·张衡传》) 补:补充空缺官职。如:太守察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汉书·王尊传》) 改:改任官职。如:改刑部详覆官。(《宋史·王济传》) 出:京官外调。如:出为河间相。(《后汉书·张衡传》) 第三部分 巩固练习(一) 一、基础题 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统称“诸生”。 B.“季秋”是指秋天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九月,古代一个季度的三个月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 C.因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但“有司”并不是某个具体的部门,而是代指官吏。 D.“再拜”是指再次拜谢,这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用于表达敬意。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B.“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角”“豆蔻”“耄耋”等。 C.“昆弟”指兄弟,常比喻亲密友爱。古代表达此类意义的词语有很多,如“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 D.“庙食”指的是古代有功之人死后,政府为他立庙,让他接受奉祀,享受祭飨。 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黜陟”中的“黜”指晋升、进用,“陟”指降职或罢免,词语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B.“射礼”,古代重武习射,常举行射礼。射礼有大射、宾射、燕射、乡射四种。 C.“旧典”,“典”有可以作为标准的书籍,标准或法则等意思,“旧典”指旧时的制度、法则,古代的典籍或老典故等。 D.“留守”,古时皇帝出巡或亲征,命大臣督守京城,便宜行事,担当这种职责的就称为“留守”。 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大类。 B.“致仕”指官员交还官职,类似于今天的退休制度。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C.古代官员为去世的父母在官府内闭门守孝叫“丁忧”,遭逢母亲丧事叫“丁母忧”。 D.“侍读”是官职名,其主要职责是陪帝王或皇子读书,为其讲学,供其顾问。 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内艰”,古代指遭逢父母丧事。按照规定,父母死后子女要居家守丧,服丧期满后才能复出做官。 B.“夺情”指丧期未满,官员应诏除去丧服,出任官职。 C.“乞留”指百姓请求挽留官员。明朝重视当地百姓对地方官任期届满后去留的意见,很多官员都因百姓“乞留”而提升官级留任原职。 D.“大计”是明、清两代考核外官的制度,根据官员德业表现的等第来定赏罚。 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微服”,指帝王或高官为隐蔽身份而改穿平民便服。 B.“赙助”,指赠助丧家的财物。 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 D.“门生”,汉人称亲受业者为门生,相传受业者为弟子。 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古代帝王及其嫡长子养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以便向他们求教,叫“乞言”。 B.“东宫”既指太子所居之宫,亦指太子,古代设三少、三公等侍奉太子。 C.《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女聊斋志异》是他专写女性主人公的作品。 D.“江左”是一个地理名词,一般指江东,即长江下游江南地区。古人习惯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8.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吊伐”指把要惩处的人或有罪的人悬挂起来,人们一齐讨伐他(们)。这是古代在国家军队收复失地时常见的做法。 B.“生祠”是指为活人修建的祠堂。立生祠是古代信仰民俗,对于有德政的官员,人民为之立生祠,以颂其功德,并加以奉祀。 C.《易》也称《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是中国最古老的占卜术原著。 D.“部伍”指部曲行伍,是军队的编制单位,泛指部队。 9.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老”是黄帝与老子的并称,道家以黄、老为始祖,因此也称道家为黄老。 B.“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 C.《礼记》,中国儒家经典之一,是战国至汉初儒家礼仪论著的总集。其内容包括礼制和儒家哲学两部分。 D.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定丧服的轻重。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这都指关系比较近的亲属。 10.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称呼人时类型比较多,可以直称姓名,也可以称字、号、谥号,还可以称籍贯、官职。如称杜甫为杜工部,这是称字。 B.“爵”,君主国家贵族封号(中国古代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如王安石被称为荆国公。 C.“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后人因屈原曾为楚怀王左徒,即用以指屈原。 D.“乞骸骨”是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一种说法,意谓使骸骨得归葬故乡,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11.(考点题)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学,我国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均为传播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B.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C.殿试,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其中,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探花”,第三名叫“榜眼”。 D.谥,谥号是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定;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 附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再次拜谢”错,应该是“拜两次”。 2.答案:C 解析:“琴瑟和鸣”特指夫妻感情。 3.答案:A 解析:“黜”指降职或罢免,“陟”指晋升、进用。 4.答案:C 解析:“在官府内闭门守孝”的说法错误。“丁忧”指遭父母之丧,古代朝廷官员的 父母亲若去世,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离职回到原籍守孝。 5.答案:A 解析:“内艰”指遭逢母亲丧事。 6.答案:D 解析:汉人称亲受业者为弟子,相传受业者为门生。 7.答案:C 解析:《女聊斋志异》不是蒲松龄的作品。 8.答案:A 解析:“吊伐”是“吊民伐罪”的省略,指抚慰百姓,讨伐有罪的人。 9.答案:B 解析:“总角”指的是古人未成年时梳的发髻,不分男女。 10.答案:A 解析:称杜甫为杜工部,这是称官职。 11.答案:C 解析: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第四部分 巩固练习(二) 判断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的正误,有错之处请在下面划横线并在后面横线上改正。(每小题1分) 1.受禅,也叫禅让制,大多由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人意见决定。____________________ 2.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 “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__________ 3.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吏部侍郎是吏部的最高长官。 5.循吏,正史中记述的那些循规蹈矩、不善变通的地方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祭酒、司业是国子监的掌管人员,明清两代称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为国生。____________ 7.太学,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 8.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没的御前讲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__________________ 10.“诏”,是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优诏,由皇帝颁发的褒美嘉奖的诏书。 11.秦代置谏议大夫,专掌议论。唐代的谏官有权力驳回明显不合理的诏书. 12.庙号是君王死后会建筑专属的家庙祭祀,被供奉时所称的唯一名号,如高祖、明宗、太宗。 13.忧,又称丁忧。古代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必须在官府内闭门守孝。 14.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中国古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爵称和爵位制度虽然因时而异,但被封爵者都有封地且可世袭。 15.拜,本是一种礼仪,后来引申为接受官职或封赐,受职者不拜表示不接受官职。 16.魏明帝时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17.缘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归罪原则。 18.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字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名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19.笄是年满十六岁的少女所举行的象征可以婚配的仪式,笄礼之后女子可以梳髻。 20.《汉书》,又名《前汉书》,东汉范晔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全书共一百篇。 21.大理寺,中央司法机构,掌刑狱案件审理,长官为大理寺卿。 22.黄河在古代被称为“河”或“河汉”,习惯上人们把注入外海外洋的称为“河”,把注入内湖或内海的称为“江”。 23.雅歌投壶,是秦汉以后贵族内部的吟诗与游戏活动,后常用以指武将之儒雅行为。____ 24.“朕”早期是古人的自称,百姓也可自称为“朕”,后来专用作皇帝的自称。 25.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省城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或委派大臣主持。26.行伍,我国古代兵制,十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 27.释褐,脱掉褐色衣服,指辞官归隐. 28.服阕,古代守丧期满除去丧服,谓之服阕。一般子为父、父为长子、妻妾为夫、未嫁的女子为父都要服丧三年。 29.赠,指皇帝为已死的官员或其亲属加封官爵。 30.“进士第”是科举时代考选进士,录取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第,“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31.“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 32.如果要从《史记》中查阅有关秦末农民大起义中陈胜的相关历史资料,应查阅该书中的“本纪”。 33.中国历史上纪年方式多种多样,直到中华民国时期才统一使用公历纪年。《梅花岭记》中写道“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此处采用的纪年方式是天干地支纪年法。 34.古代“朔”指农历初一,“望”指农历十五,“晦”指农历三十。 35.《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中举”是参加了会试。 36.先秦和秦汉文学中常出现“关”和“山”,如“关中”、“山东”等。其中“关”和“山”分别指雁门关和泰山。 37,《王文公文集》、《欧阳文忠公文集》、《范文正公文集》都是以谥号来命名的。 38.《水浒传》中好汉宋江、林冲都曾受过黥刑。 39.“拜”是古人常用的表示礼节的方式。在拜礼中,礼节最重的是肃拜。 40.五岳中“南岳”指的是恒山。 41.古代各种民间音乐和外来音乐被称为“雅乐”。 42.古时把贵族称为“右族或豪右”,贫贱者居住之地称“闾左”。 43.避讳实际上是一种反映封建礼法的忌讳,主要分国讳、家讳两类。 44.古人讳言死:天子死曰崩,大夫曰薨,庶人曰死。 45.古代“社”指谷神,“稷”指土地神,又用“社稷”代表国家。 46.“三纲”是封建时代的一种道德规范,后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禁锢人们思想的封建教义。 47.在古代,“亲戚”中的“亲”主要指(族)内亲,“戚”指外亲。 48.两股着地、伸直两腿的坐姿叫做“长跪”,挺直上身而跪叫做“箕踞”。 49.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典礼叫做“封禅”。 50.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润格。 51.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 52.“鲁”既可以指古国鲁国;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师鲁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的简称。 53,《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54.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称为“四海”,“五湖四海”也泛指少数民族居住地方。 55.“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 56.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人类牙齿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57.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58.野史,与正史相对,是私家编撰的史书。 59.赐姓,指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 60.持节:古代官名。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61,践柞: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等。 62.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63.“立生祠”是古代一种民俗,即老百姓自发地为活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64.“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65.日中,表时间,中午12点,又名日正、中午,是一天的太阳正中时。 66.圭表是古代测日影的器具,漏是古代滴水计时的仪器。 67.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具体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指司马、司徒、司空。 68.“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召幸特指皇帝对嫔妃的召见,近幸则多指帝王对臣下而言。 69.古时以“泰山”喻岳父,以“泰水”喻岳母,以“伉俪”喻夫妇。 70.陛,是宫殿。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上,就告诉在陛下的人,请他们转达,所以用陛下代称皇上。殿下,也是对皇上的尊称。 71.“署”表示授予官职,“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72.笏是古代大臣上朝时用的手板,有事可以记在上面备忘。 73.辎重是指行军时由运输部队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 74.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 75.“世荫”是指在封建时代,子子孙孙因为先人或祖上有卓越的功勋而世袭官职。 76.“屯田”是指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有官屯与民屯之分,以官屯为主。 77.谒庙,指古时帝后等外出或遇有大事,例须谒告于祖庙。庙指供奉祖先的房屋,如太庙。 78.寝庙:古代宗庙的正殿曰庙,后殿曰寝,合称寝庙。 79.《史记》和《汉书》《唐书》《宋史》并称“前四史”,《史记》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部分。 80.“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 81.百雉指的是城墙。雉指的是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82.“称制”指君主制时代在嗣君年幼、无法亲自听政的时候,由皇后、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等女性统治者代理皇帝执掌国政。 83.卜筮是古代民间占问吉凶的两种方法,是古代巫术的一种表现。指用龟甲、筮草等工具预测某些事项。 84.“乐府”是音乐行政机关,其任务是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等。 85.“勤王”,多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王朝。 86.股指大腿及小腿上部,肱是指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股肱之臣,辅佐帝王的重臣,也喻为十分亲近且办事得力的人。 87.《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同时它也是二十四史之首。 88.留守,古时皇帝出巡或亲征,命大臣督守京城,担当这种职责的就称为“留守”。 89.降级授予官职,贬谪官员,不限降低几级,称责授。其它降级授官的词语还有左迁、迁谪等。 90.诏狱,指九卿、郡守一级高官有罪,需皇帝下诏书能系狱的案子。也指皇帝直接掌管的监狱。 91.行在,也称行在所。第一释义指天子所在的地方。第二释义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 92.视事,视察、巡视政事。旧时指官吏被皇帝派往某地巡视政事,考核官员。 93.“中官”在古代含义较多。最初是古官名,后来还可指宫内、朝内之官。又指宦官。 94.戍漕,是指陆路运输军需物资。古代军需物资运输以水路运输为主,水路不通处辅以陆路运输。 95.封百户,指皇帝赐予某人有百户人家的封地,这百户人家的租税供其世禄。 96.御史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官职名称,职责一直是掌管朝廷礼仪及档案文件等事宜。 97.在古代中国,名多由长辈起取,并往往通过取名体现对子女的期望,女子受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没有取字的权利。 98.城隍,有的地方又称城隍爷,是汉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祗之一。 99.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拜见君主则面北,因此“北面”有臣服于人之意。 100.古人有姓和氏之分。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101.符是中国古代传达命令、征调兵将以及用于各项事务的一种凭证,用金、铜、竹、木等不同原料制成。用时双方各执一半,合之以验真假。 102.五行,即儒家所说的“五常”:仁、义、礼、智、信。又可指孝的五行,即庄、忠、敬、笃、勇。 103.黔黎,即黔首和黎民的合称,指百姓。黔,黑色;黎,古通“黧”,亦指黑色。也有“众多”的意思。 104.巡按,巡按御史的简称,是监察御史赴各地的巡视者,负责考核吏治、审理大案等。 105.流民,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指到处流浪、无所事事的人。 106.致仕,旧指交还官职,典籍中习见的“下车”“告归”‘乞骸骨”等,也都指的是“还禄位于君” 107.兄弟为参、商,可指兄弟不合睦。参星与商星,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 108.倡优,古代称以音乐歌舞或杂技戏谑娱人的艺人,《琵琶行》中的琵琶女属于这类人。 109.典籍,指法典、图籍等重要文献,是历史上重要的文献名录之总称,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代表性典籍。《资治通鉴》是史学典籍,《水经注》是地学典籍。 110.“宫车晏驾”,“晏”:迟。宫车迟出,旧为帝王死亡的隐讳说法。____________________ 111.“僭”是超越本分的意思。“僭位”是指越分窃据上位。 112.“便宜从事”指可斟酌情势,不拘规制条文,不须请示,自行处理 113.“黜陟”,“黜”是贬斥、废除的意思,“陟”指官员的晋升。“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114.“乞归养”,请求辞职回家来调养自己的身体。 115.岭南,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区,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及海南全境。 116.“乞留”指百姓请求挽留官员。明朝重视当地百姓对地方官任期届满后去留的意见。 117.书是对帝王的呈文,有不同的称呼,如章、奏、表、疏、封事等,封事是预防沿漏的意思,是一种秘密的奏议。 118.“诸生”是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 119.“末作”指工商业,与本业农业相对,贾谊《论积贮疏》中的“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已表达出重农抑商思想。 120.宦官,也指太监,是中国古代京城既为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也为一品二品官员服务的官员 121.“谥”即谥号,是古代对君、侯、臣等有一定地位的人在其死后追封的称号.用以表彰其功绩或品德,谥号只能由朝廷授予。 122.以官受氏就是根据担任官职授予姓氏,如:司马、司徒、司空、上官、太史等。_________ 123.袖诗求见,意思是袖藏诗文请求拜见。 124.奉诏:接受皇帝的命令。奉,这里意为恭敬地献上。诏,帝王所发的文书命令,亦即诏书。 125.世券,又称铁券。明代赐予功臣,使其世代享有特权的凭证。 参考答案 1.√受禅(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即部落各个人表决,以多数人意见决定。相传尧为部落联盟领袖时,四岳推举舜为继承人,尧对舜进行三年考核后,使帮助办事。尧死后,舜继位,用同样推举方式,经过治水考验,以禹为继承人。 2.√阙,指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又借指皇帝居处或朝廷,也可指借京城,如“城~辅三秦”。 3.√九品中正制,指在州郡设立专门品评人才的“中正”一职,中正综合家世和行状把士人分为九等,以备选用。它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科举,约存在了四百年,是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 4.ד科举取士”由礼部主管。吏部尚书是最高长官。侍郎为长官之副。 5.×指重农宣教、奉公守法、爱民富民的地方官。 6.ד国生”应为“监生”。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一般设祭酒一人,司业二人,掌儒学训导之政。 7.×博士是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8.√宋代以每年二月至端午节、八月至冬至节为讲期,逢单日入侍,轮流讲读。元、明、清三代沿袭此制,而明代尤为重视。除皇帝外,太子出阁后,亦有讲筵之设。 9.√古代的“学士”和现今的“学士”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是一种官职,而后者是一种学位。 10.√在周代,君臣上下都可以用诏字。秦王统一六国后,自称曰朕,并改命为制,令为诏,从此诏书便成为皇帝布告臣民的专用文书。优,美好的,出众的;诏,帝王所发的文书。 11.√唐代的谏官有权力驳回明显不合理的诏书,魏征即是著名的谏官,它的设置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皇帝决策的失误。 12.×并不唯一。有的君主死后,会有多个庙号,这是追尊、改谥等原因造成的。 13.×丁忧的人不准为官,必须回到原籍守丧。如无特殊原因,国家也不可以强招丁忧的人为官,因特殊原因国家强招丁忧的人为官,叫做“夺情”。 14.×除世袭爵位外,很多封爵只是终身爵,身死爵除。 15.√“拜”既用于指礼节,也用于官职任命。 16.×应为隋炀帝时,科举考试从隋朝开始。 17.√又称“连坐”“从坐”,以犯罪人为中心,以不同的亲疏关系为半径,确定受刑群体。 18.×应为“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19.ד笄礼”为十五岁举行。 20.×应是班固所著。 21.√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明清时期与刑部、都察院并称为“三法司”。 22.ד河汉”指的是“银河”,人们把注入外海外洋的河流称为江,把注入内湖内海的河流成为河。 23.√雅歌谓歌《雅诗》,投壶就是将箭矢投入到装有小豆的小口壶中,投中者即获胜。 24.√《楚辞·离骚》中有“朕皇考日伯庸”的记述。随着秦朝建立,秦王政规定“朕”专作皇帝自称。 25.×应在宫廷举行,又称御试、廷试,放榜传胪之后,则有“状元游街”之盛举。 26.×应五人为伍。五伍即二十五人为一行。如:投身行伍、蹑足行伍之间 27.×解褐,指入朝做官。褐通常用大麻、兽毛织就,是古时贫贱的人或地位卑贱的人穿着的衣服。 28.√服期是三年,实际是两个周年外加第三个周年的头三个月,共二十七个月。 29.√赠是授赠或封赠,是对死者而言。授给本人的叫授赠,授给父母妻子的叫封赠。 30.√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如欧阳修是天圣年的进士,苏轼是嘉佑年的进士。 31.×《论语》应改为《春秋》。四书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为《诗经》《尚书》《札记》《周易》《春秋》。 32.ד本纪”应为“世家”。《史记》分本纪(以帝王为中心的历代大事记)、世家(诸侯王的事迹)、列传(官僚、士大夫、名人的传记)、年表(帝王将相年表)、书(记述政治、经济、天文、地理等方面制度)。陈涉世家(农民起义领袖建张楚政权)、项羽本纪(推翻秦、西楚霸王)。 33.ד天干地支纪年法”应为“年号干支兼用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