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导学案(第一课时)(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导学案 2018-06-11 手机版 | ||||
【使用说明】 1.在熟读文本并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认真研读学案。 2.认真现时完成,小组合作讨论答疑解惑。 【学习目标】 1.诵读全诗。 2.理解《琵琶行》的内容 ,把握诗人深沉的感情。 【作者作品】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 六首,“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 “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 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现存诗近三千首。 《琵琶行》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后的第二年秋天写的。元和三年(808),白居易任“谏官 ”(即左拾遗);五年,调京兆府户曹参军;九年,接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死,白居易首先上疏,急请捕"贼"。朝廷深恶其僭越言事,诬其"浮华行", "甚伤名教",贬为江州司马。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明朝胡震亨《唐吉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学法指导】学习这篇课文,首先要把握好诵读。其次理解文中是如何体现 “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特点。最后要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 的 【学习过程】 一、认真诵读全诗,在疏通全诗的基础上理解全诗的内容和 结构。 1.注意几个词语: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左迁,贬官。 明年:第二年。今指今年下一年。 委身:托身。嫁的意思。 命酒:叫(手下人)摆酒。命,叫;酒,名词作动词。 因:于是;为:作,写。 命:命名,取名。 2.借助诵读,感受 诗情。 二、自主学习 阅读全诗讨论思考下面问题: 1.小序有何作用? 2.分别从诗人和琵琶女的角度用一句七言诗句概括各个诗节的主要内容。 三、课堂探究,讨论完善上面的问题 四、小结本课内容 五、扩展练习: 读下面白居易的《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联系《 琵琶行》,选出说法错误的项:( ) 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 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 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夜泪 如真珠,双 双堕明月。 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一问一沾襟,低头终不语。 A、两首诗描写的对象都是处境孤寂凄凉、情感 哀愁凄切的歌女,诗人都表达了深切的同情。 B、两诗都用秋江月夜之境来渲染悲凉的气氛,都运用了贴切的比喻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C、《琵琶行》在表现手法上正面描述和侧面烘托相结合,叙述、抒情和议论相结合,并大量运用比喻的修辞;而《夜闻歌者》则基本上采用白描手法。 D、《夜闻歌者》以朴素简练的笔墨勾勒了一个楚楚动人的如琵琶女一样完整丰满的少妇形象。 侯晓旭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