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专项复习之服饰和器物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高考复习指导 2018-06-02 手机版


 (一)服饰

1.头衣

冕,即古帽字,是大礼帽,天子、诸侯、卿大夫在祭祀时所戴。冕上有长方板叫廷,前后有数串小圆玉叫旒(liú)。天子有十二旒。

冠,与后世的帽子在形制上明显不同。冠并不能像帽子那样把头顶全部罩住,而是用一个冠圈套在发髻上,上面有冠梁,自前至后,覆在头顶上。从冠的作用看,主要是捆住头发,同时也起装饰的作用。

古时只有统治阶级、王公贵人才能冠(戴帽),奴仆只能用巾(黑纱)包头。《释名》说“士,冠;庶人,巾”。巾,又称帩头、幅巾、帻(zé)。王公贵人在巾上再加冠。

唐朝时,巾又称幞(fú)头,以纱为之,因为纱质较软,就用桐木作一衬子垫在里面。后又因两脚软垂,就以铁丝为杆把“软翅”撑起来,这样就成了硬质的乌纱帽。如《灌园叟晚逢仙女》“那槐枝上挂的,不是大爷的软翅纱巾么”。

2.体衣

原始人本是蓬头跣(xiǎn)脚,不冠不履,以兽皮树叶为衣遮体,后来才分为上衣和下裳(chánɡ)。先秦时衣长而裳短,裳的上半截藏在衣内。后来变成衣短裳长,裳就加衣上。如《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陌上桑》中“紫绮为上襦(rú)”的“襦”是小衣,《羽林郎》“长裙连理带,广袖合欢襦”中的“襦”则是短袄。袍,本是一种简单便服,如《诗经•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汉以后成了朝服,不分衣和裳。古代的裙与裳不同。如《尔雅》“绕襟谓之裙”。意思是说裙子要从衣襟斜下通过右腋,往下绕至腰臀间,以至前膝。后代的裙与古代的裳则相近。如《林黛玉进贾府》“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

古代体衣,在质地、颜色上都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司马光《训俭示康》批评“近岁风俗尤为侈靡”时说:“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这表明:走卒穿士服、农夫穿丝履不合常规。五冕、九衮之类衣服只有王公贵人才有资格享受。他们寒冷时,有毛皮大衣(裘);天热时,有高级丝织品。而那些寒士庶人则只能穿布衣(麻、葛所织)、褐(粗毛编织的灰色粗布)和缊(yùn)袍(旧絮或乱麻填的旧袍)之类。如《诗经•七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又如《送东阳马生序》“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颜色方面,隋唐及宋,紫、朱、绿、青四色,只有士人以上才能穿。而庶人在隋时穿白色,唐时穿黄白两色,明朝则不许庶人穿黄色。

3.胫衣、足衣及其他

上古时有裳无裤,但有袴(裤)。袴后无裆,只有两个裤筒,类似后世的套裤。后来加上裆,称裈(kūn)。裤脚短的称犊鼻裈(因形状像犊鼻),即现在的短裤衩,一般为贫贱者所穿。

足衣,就是鞋,上古称屦(jù),汉以后叫履。上古时,鞋分革、丝、麻、草四种,有钱人穿革履丝鞋,贫苦人穿草鞋或光脚。如《孔雀东南飞》“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

此外还有寝衣,包括深衣(亵衣)、衾枕、锦衾、罗帐等。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与冠服相关的还有衣带、香囊、玉佩、耳环等装饰品。

4.官员的服饰

我国封建时代,皇帝以下的文武百官共分九个等级,称为“九品”。他们的服饰,以清代为例,文官服饰:一品为鹤,二品为锦鸡,三品为孔雀,四品为雁,五品为白鹇,六品为鹭鸶,七品为紫鸳鸯,八品为鹌鹑,九品为练雀。武官服饰:一品为麒麟,二品为狮子,三品为豹,四品为虎,五品为熊,六品为彪,七品、八品为犀牛,九品为海马。

5.佩饰

环,玉制的佩器。圆形,中空。古人重视佩玉,有“君子必佩玉”之说。如杜甫《咏怀古迹》中咏王昭君“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玦,环的周边上留一缺口就是“玦”,玦与“决”同音,故常以玦指决断、诀别。如《鸿门宴》“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容臭(xiù),即香袋,后代称“香囊”,内装香料。随身佩带,香气绕身,故名容臭。臭者,香气也。如《送东阳马生序》“同舍生皆被绮绣……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二)器物

器物种类繁多,在这里只介绍食器和酒器。

1.食器

古代食器,大小不一,功能也不同。有的主要用于烹饪,有的则用于取食。

鼎,形制多为圆腹三足两耳,主要用于煮肉盛肉,腹下可烧火。后来常用“钟鸣鼎食”形容贵族的奢侈豪华。鼎,还可用于祭祀,并作为王权的象征。人们以“问鼎”比喻图谋王位或颠覆某国政权。如《世说新语》“苻坚将问晋鼎,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视淮阴矣”。

镬(huò),也是煮肉的炊具,大于鼎,古时常在镬中把肉煮熟,后再移到鼎中就食。如《察今》“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鬲(lì),古代炊具,主要用于煮粥。形制与鼎相近。圆腹三足,三足中空,与腹相通,作用是能最大限度受火,加快煮食物的速度。如《尔雅•释器》“鼎款(空)足者谓之鬲”。

蒸食物则可用甑(zènɡ)。甑,上下两部分能分开,上为甑(后来变成蒸笼),下为鬲。战国后期,甑、釜常常连用。釜像锅,甑底有细孔,放在釜上。如《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

除烹饪器物外,还有取食器,如箸(筷子);盛食器,如豆(原用于盛饭,后逐渐变为盛肉酱、肉羹)、笾(《尔雅•释器》“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瓦豆谓之登”)、箪(竹制或苇制,盛饭)、簋(主要用于盛饭,最初竹木制或土瓦制,后则多用青铜制成);放置食器的用具,如案(长方四足或圆形之足。食器先放在案上,然后再摆在席上,成语有“举案齐眉”)。如《林黛玉进贾府》“贾珠之妻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又如《鱼我所欲也》“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2.酒器

古代的酒器,即用于酿酒、盛酒、温酒和饮酒的器物,大多是陶质和青铜质的。

盛酒器物主要有尊(又作樽,敞口收颈,腹大底小)、彝(陶质或铜质)、壶(盛酒浆)、卣(口小腹深)、觞、觥等。例如“金樽清酒斗十千”(《行路难》)、“或暖壶酒儿,或烹瓯茶几”(《灌园叟晚逢仙女》)。成语“箪食壶浆”。

饮酒器物主要有觚(长身细腰,大口圈足,盛酒二升)、觯(圆形敞口,束颈鼓腰,盛酒三升)、角(形似爵)、卮(圆形,盛酒四升)、杯等。

3.其他器物

榻:狭长而较矮的床形坐具。如《孔雀东南飞并序》“移我琉璃榻”。

床:古代也指供人坐卧的器具。如《孔雀东南飞并序》“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

几:一种小桌子。如《促织》“入其舍,则密室垂帘,帘外设香几”。

案:长方形的桌子,与放置食器的桌案有差异。如《左忠毅公逸事》“庑下一生伏案卧”。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