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第1课时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导学案 2018-05-31 手机版


 学习目标:

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2、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学习重难点: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2、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学习过程  

一、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因奸臣李林甫当权,他24岁应试不第,漫游各地,与李白、高适等一流大诗人往还酬唱,34岁开始在长安寓居近十年。755年,自京赴奉先县,得知幼子已饿死,而皇室贵族还过着荒淫逸乐的生活,强烈的阶级对比,使诗人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绝唱。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其诗 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  

二、背景介绍  

此诗是作者在 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 内心的感慨,体现了杜甫诗歌 “沉郁顿挫”的风格。  

杜甫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心头的郁闷,杜甫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意  

秋风急切天空高远猿鸣悲凉,小洲水清沙白鸟儿飞舞盘旋。      

   

无边的落叶萧萧飘下,不尽长江流水滚滚奔来。  

常年到处漂泊,作客他乡,于秋天更添悲 凉,晚年多灾多病,今天又独自登临高台。 

真恨命运多艰难,两鬓白发 又增添;穷途潦倒心意冷,因病戒酒不举杯。  

四、研读鉴赏  

1、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 ,你能否用一些词语概括自己对此诗的整体感受。  

明确: 

  

2、诗人的悲在诗歌中体现在哪里?或者说诗人悲从何来?  

明确:                                                            

  

3、首联和颔联共写了几种景物(意象),分别有什么特点。  

明确:                                                            

  

4、这些各具特点的意象即诗人所见的秋景之悲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