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精品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2018-05-28 手机版


 三维目标

1.识记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特殊句式,其他实词及常用熟语。

2.体悟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理解赋、比、兴表现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领悟主人公的情感。

3.感受古代灿烂的文化,思考古今爱情观的不同。

重难点知识 1.熟背本诗,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2.比兴手法的运用,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3.古典诗歌中的艺术表现手法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

重点知识预习设计 生动形象主要是指写作记叙性文章,包括散文,故事和小小说等。什么是生动形象?考纲举例说明如“善于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形象丰满;细节生动;意境深远”等。“形象丰满”,是就写人而言;“意境深远”,是就抒情散文而言;“细节生动”是指叙事写人中细节描写的效果;“善于运用各种表达方式”是对所有文体提出的要求。

考纲研究(课标研究)命题趋势及备考指向1.从近三年的高考来看,对诗歌形象的考查重点是什么? 高考常常以“形象鉴赏”为切入点,来考查对诗词的鉴赏能力,即把握形象特征,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及形象对诗歌表情达意的作用。近三年的新课标全国卷都直接或间接地考查了对诗歌三类形象鉴赏的能力,其他省份的高考试卷也以此作为考查重点。2.考查形式有何特点?考查形式稳定:一般为主观简答题,且都要求对形象作简要分析。3.鉴赏诗歌形象的考查角度主要有哪几个?常考角度有: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鉴赏诗歌的事物形象。

考情分 析 【真题演练】 (2015•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哪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第一、二句描写一轮明月独悬高空,正对屋舍,月光照射在秋夜滚滚的江面之上,又反射到屋门之上闪动。第三、四句从江楼上俯视长江上的月色,绵延曲折起伏的水波在不停地跳动着金光,又从写江上的月光转到写屋内的月光,华丽的绮席被月光照射显得更加柔美。第五、六句诗人的视线转移,秋天的深夜里高悬着的一轮明月,照耀着幽深人少的山林,接着诗人又仰望夜空,看到月光皎洁,群星稀寥。六句描写了六个画面,用简洁的、诗意的语言概括,以符合诗歌相应的意境。

答案 孤月当空,清辉满楼;月映寒江,影动柴扉;月洒江波,浮光跃金;月照绮席,光彩交融;月挂空山,万籁俱静;月明中天,疏星寥落。

本课时知识体系构建 基本文化常识和文学常识。

教师授课及学生学习过程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放录音)让学生听歌曲《在水一方》。 

提问:谁知道歌词的出处? [明确]《诗经》中的《蒹葭》, 

教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诗经》中的其他作品。

二、 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共160篇,大都是民间的歌谣,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成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 

“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与 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

三、 引入《氓》 

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形成和父系社会的确立,爱情的不自由和男女的不平等逐渐产生,《氓》就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婚姻给女性造成的巨大创伤。

四、 指导诵读 

放录音:第一遍,提醒学生注意 字音和节奏(二二节拍) 

指名两位学生朗读,并让其说明这样读的理由。 

集体朗读(要求读出诗歌的语气 语调,把握主人公起伏的情感)

五、 词汇掌握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于—吁 无—毋 说—脱等等 

2.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的词语(至于 以为 泣涕 子 贿 宴) 

3.找出文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其黄而陨:黄,名词活用作动词,变黄。 

士贰其行:贰,数量词作动词,有二心。 

二三其德:二三,数量词作动词,经常改变。

4、匪:fēi 愆:qiān 将:qiāng 载:zài 于:xū 说:tuō

徂:cú 汤:shāng 裳:cháng 靡:mǐ 隰:xí 角:jiǎo

六、小组讨论 理清思路(用两个字概括诗歌大意) 

明确:恋爱 婚变 决绝(板书)

七、自主 合作 探究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请一位同学说说故事情节。 

重点知识考查、题型研究与归类 通假字

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蚩蚩”通“嗤嗤”,笑嘻嘻的样子)

2.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匪”通“非”,不是)

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无”通“毋”,不要)

4.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通“吁”,表感叹)

5.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解脱)

6.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通“畔”,边岸)

答题技巧归类 诗词中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对比、设问、反问、互文、双关、顶真等。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两部分,即辨认修辞格和阐释表达效果。常见的需要熟练掌握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对比等。高考对于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要求结合具体内容作相应的具体分析,而不能只就共性的作用说说而已。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拓展模拟、课后练习 精读课文:26页

1234

湟中县拦隆口中学教学设计

科目 语文 课题  诗经 氓 课型 新授课

班级 高一年级 课时 第二课时 时间

三维

目标 1.识记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特殊句式,其他实词及常用熟语。

2.体悟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理解赋、比、兴表现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领悟主人公的情感。

3.感受古代灿烂的文化,思考古今爱情观的不同。

重难点知识 1.熟背本诗,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2.比兴手法的运用,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3.古典诗歌中的艺术表现手法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

重点知识预习设计 导学任务:

一、字词

匪:fēi  愆:qiān  将:qiāng   载:zài  于:xū  说:tuō  

徂:cú  汤:shāng  裳:cháng  靡:mǐ  隰:xí  角:jiǎo

二、 简介《诗经》 

三、古代婚礼 

《五礼通考》曾说,自后齐以来,不管天子庶民,婚礼“一曰纳采,二曰向名,三曰纳吉,四曰纳征,五曰请期,六曰亲迎。”

这就是古代婚礼所分的六个阶段,俗称“六礼”。分述如次:

一、纳采:这是议婚的第一阶段,男方请媒提亲后,女方同意议婚,男方备礼去女家求婚,礼物是雁,雁一律要活的。为何用雁?雁为候鸟,取象征顺乎阴阳之意,后来又发展了新意,说雁失配偶,终生不再成双,取其忠贞。

二、问名:是求婚后,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

三、纳吉:是把问名后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再通知女方的仪礼。又叫“订盟”。这是订婚阶段的主要仪礼。古俗,照例要用雁,作为婚事已定的信物。后发展到用戒指、首饰、彩绸、礼饼、礼香烛、甚至羊猪等,故又称送定或定聘。

四、纳征:是订盟后,男家将聘礼送往女家,是成婚阶段的仪礼。这项成婚礼又俗称完聘或大聘、过大礼等。后来,这项仪式还采取了回礼的做法,将聘礼中食品的一部或全部退还;或受聘后,将女家赠男方的衣帽鞋袜作为回礼。聘礼的多少及物品名称多取吉祥如意的含意,数目取双忌单。

五、请期:送完聘礼后,选择结婚日期, 备礼到女家,征得同意时的仪式。古俗照例用雁,礼品一般从简,请期礼往往和过聘礼结合起来,随过大礼同时决定婚期。

六、亲迎:就是新婿亲往女家迎聚的仪式。这项仪礼往往被看做婚礼的主要程序,而前五项则当成议婚、订婚等过渡性礼仪。这些形式中有一部分出于社交关系的需要,如女家的“添妆”,到男家时的“开揖”、“闹洞房”等,都是确立社会关系的仪礼。纯属亲迎部分的仪式,一般用花轿,分双顶或单顶,扶亲妇上轿的“送亲嫂”,陪新郎至女家接人的“迎亲客”,都各有要求,起轿、回车马、迎轿、下轿、祭拜天地、行合欢礼、入洞房……每一过程又都有几种到十几种形式,大多表示祝吉驱邪。亲迎的季节,一般选在春天,州以农立,适逢农闲,丰收为是,正好婚配。

婚嫁“六礼”过后,进入过渡期,新妇回娘家的“归宁”,一直到新妇进入育产期,第二代再行诞生礼。从此,婚礼只作为一种家庆纪念日,按周年庆贺(满一个“花甲”举行隆重庆贺仪式,叫办重婚酒),年年值庆,直至终年。在国外,结婚二十五年做银婚礼。结婚五十年做金婚礼。

考纲研究(课标研究)命题趋势及备考指向1.从近三年的高考来看,对诗歌形象的考查重点是什么? 高考常常以“形象鉴赏”为切入点,来考查对诗词的鉴赏能力,即把握形象特征,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及形象对诗歌表情达意的作用。近三年的新课标全国卷都直接或间接地考查了对诗歌三类形象鉴赏的能力,其他省份的高考试卷也以此作为考查重点。2.考查形式有何特点?考查形式稳定:一般为主观简答题,且都要求对形象作简要分析。3.鉴赏诗歌形象的考查角度主要有哪几个?常考角度有: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鉴赏诗歌的事物形象。

考情分 析 【真题演练】 (2015•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哪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第一、二句描写一轮明月独悬高空,正对屋舍,月光照射在秋夜滚滚的江面之上,又反射到屋门之上闪动。第三、四句从江楼上俯视长江上的月色,绵延曲折起伏的水波在不停地跳动着金光,又从写江上的月光转到写屋内的月光,华丽的绮席被月光照射显得更加柔美。第五、六句诗人的视线转移,秋天的深夜里高悬着的一轮明月,照耀着幽深人少的山林,接着诗人又仰望夜空,看到月光皎洁,群星稀寥。六句描写了六个画面,用简洁的、诗意的语言概括,以符合诗歌相应的意境。

答案 孤月当空,清辉满楼;月映寒江,影动柴扉;月洒江波,浮光跃金;月照绮席,光彩交融;月挂空山,万籁俱静;月明中天,疏星寥落。

本课时知识体系构建 二段:恋爱。表现热恋女子的痴情。终于答应结婚。 

三段:懊悔。叙事中断,劝告所有女性,暗示婚后生活并不幸福。 

四段:被弃。简述婚后的辛苦生活和氓的无情。两人关系破裂的原因在“氓”。女子年老色衰,男子二三其德,喜新厌旧,感情不专一。(色衰爱弛) 

五段:劳苦。具体叙述婚后的悲苦生活。表现女子的善良和勤劳。

教师授课及学生学习过程 教学过程

1. 学习“恋爱”部分(一二章) 

⑴学生集体朗读此部分后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内容。 

明确:相见 定情 送别 约期 (布置作业:将这一部分改写成现代文,加入合理想象)

⑵品味“相约送别”场景中的语言,概括两人性情。 

明确:氓:急噪 任性 

姑娘:温柔 体贴 痴情 迁就男子 这也预示两人今后的悲剧婚姻生活。 

[3] 从“子无良媒”到“秋以为期”,女子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讨论)

明确:女子先言“子无良媒”,是出于对“礼”的一种遵从,古礼认为女子嫁人,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不然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后又言“秋以为期”,说明女子冲破了“礼”的束缚,勇敢地与“氓”私订终身。

[4]朗读第二章,请学生展开想象,女子思念男子的具体表现是什么?让同学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当时女子的心理细微变化。(“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提问:从这两章中我们能不能对当时的社会风俗习惯有所了解?

明确:

A、当时的商业活动是物物交换—“抱布贸丝”

B 、占卜文化—“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C、婚姻需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2. 学习“婚变”部分(三 四五章)

n 朗读第三章,提问:

① 本章讲述了什么内容?(明确:劝诫女子不要痴情。)

② 既然是劝诫女子不要痴情,为何又要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是否多余?以及第四章中“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也同样提到了桑叶,有何特殊含义?

明确:

不多余。使用的是比兴手法。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也指两人恋爱时情意浓密;以桑叶枯黄掉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年老珠黄之情状,也指氓变心感情枯竭。同时由桑树引发对自己年长色衰,惨遭遗弃的叙述,这是“兴”。整体看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比兴手法可以激发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⑴ 请一学生朗读,提问:开头几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举例说明。 

[明确]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⑵文中的比兴有何特点? 

[明确]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n 朗读4、5两章,提问:

① 女子婚后生活如何?(明确:女子嫁给男子后辛勤劳作,任劳任怨,尽妻子的职责,而男子却“至于暴矣” “二三其德” “士贰其行”,且女子家人“咥其笑矣”。)

② 兄弟为何嘲笑她?(学生讨论)

总结:(情景想象,女子回家后会对兄弟说什么话?)

a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私定终身,违背当时礼节。

b兄弟认为女子不懂得顺从丈夫。

③ 推测当时社会女子的地位和命运?(由于社会政治历史原因,女子将一生所有的幸福

寄托在爱人身上,这本身就是一个悲剧。联系现实,不要丧失自我个体的独立性。)

④ 面对男子的背弃,女子是否是忍声吞气,苦苦哀求男子回心转意?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⑶集体朗读这部分。 

3. 朗读第6章,提问:

① 女子面对男子的背弃是什么样的态度?

明确:女子想到了过去要与他偕老的愿望,而这愿望如今让她生怨恨之气。男子的背信弃义斩断了女子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决心要与之断绝关系,即决绝。

②“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有何含义?(比兴)

A、反衬男子的变化无常

B、女子的痛苦没有尽头

C、女子的忍耐是有限度的

③女主人公最后做出怎样的选择?从中反映出什么性格特征? 

明确:“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反映其清醒 刚烈的性格特征。

④ 从文中可以看出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教师强调概括人物 

性格特点,要从课文出发。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加以总结) 

特点:勤劳 温柔 善良 坚强 

4、 体朗读课文后,利用课堂剩余时间背诵本诗 

5、板书 氓 

(情节) 恋爱 婚变 决绝 

(基调) 热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刚烈

八、布置课堂作业:课后练习2、3题

重点知识考查、题型研究与归类 通假字

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蚩蚩”通“嗤嗤”,笑嘻嘻的样子)

2.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匪”通“非”,不是)

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无”通“毋”,不要)

4.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通“吁”,表感叹)

5.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解脱)

6.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通“畔”,边岸)

答题技巧归类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又分为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二是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一)鉴赏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诗歌是诗人主观情感的产物,必然带有诗人的痕迹。诗人以此表达自己的爱憎、价值观和人生追求,因此,抒情主人公形象实际上就是诗人自己的形象。鉴赏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就是把我们在阅读这首诗时所感悟和想象的诗人的形象用语言准确形象地描述出来。(二)鉴赏诗歌中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在偏重叙事或诗人隐身的诗歌作品中,诗人往往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或隐喻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领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 

拓展模拟、课后练习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

2.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

1.判断句 不是我故意拖延时间,而是你没有好的媒人。

2.宾语前置句 请你不要生气,就把秋天订为我们的婚期吧。

湟中县拦隆口中学教学设计

科目 语文 课题  诗经 氓 课型 新授课

班级 高一年级 课时 第三课时 时间

三维

目标 1.识记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特殊句式,其他实词及常用熟语。

2.体悟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理解赋、比、兴表现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领悟主人公的情感。

3.感受古代灿烂的文化,思考古今爱情观的不同。

重难点知识 1、有感情的诵读全诗。

2、品析语言,感知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

重点知识预习设计 思考:这首诗歌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生概括:一个女子从恋爱到结婚到婚变到最后被遗弃的内容。

师做引导:同学们这是从行文内容的角度的概括总结。从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称呼的变化能不能感受到女主人公的遭遇和情感变化呢?

氓——那个人——人生还只在初见。(初相逢)

子——古代对男子的敬称——处于浓情蜜意的热恋中,相敬如宾。(爱恋,相思)

尔——你——比子少了敬称,多了随意,更显亲密——今日我要成为你最美的嫁娘了。(幸福,甜蜜)

士——青壮年男子——那个男人——感情疏远,视如路人了——婚变(悔,恨,怨)

尔——你——和你这样的人白头到老,这太令我心生怨恨了。淇水还有岸,隰水还有边,和你这样的人白头到老,这种痛苦的日子何时是个头啊!(决绝)(补充诗经中“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考纲研究(课标研究)1.鉴赏方法(1)借助意象、重要词语或典故,运用想象,感知形象。(2)抓住描写,分析人物形象要注意诗人对诗中人物的描写,其语言、动作、肖像,特别是细节描写。运用联想,体悟感情,定格形象。(3)结合背景,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握形象。2.答题步骤步骤一:明确指出是什么形象,概括人物形象特征。步骤二: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诗歌是如何塑造形象的(分点说明、概括)。步骤三:概括形象的意义(分析形象中诗人所寄寓的感情或蕴含的哲理)。

考情分 析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碧玉箫

关汉卿

秋景堪题,红叶满山溪;松径偏宜,黄菊绕东篱。正清樽斟泼醅,有白衣劝酒杯。官品极,到底成何济!归,学取他渊明醉。

这首小令的前四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

解析 前四句集中写秋天的景色。“秋景堪题”,是总写,是对秋景概括的赞美。以下三句,各自以绚丽的色彩展开对秋景的描绘,远处的红叶,近处的黄菊,通过青翠的松径联结成一个立体的完整画面,层次清晰,色彩绚烂,和谐宁静,秋意盎然。“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描写秋景是为了抒写其超脱、隐逸的情怀。

答案 前四句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秋山图:金风玉露的秋季,漫山遍野的枫叶绚丽多彩,泉水清澈,苍松荫道,金菊绕园盛开。不仅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也为后面的抒情作了有力的铺垫。

本课时知识体系构建 全诗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感情基调? 

恋爱(第一、二章) —— 热情、幸福 

婚变(第三、四、五章)—— 怨恨、沉痛 

决绝(第六章) —— 清醒、刚烈 

教师授课及学生学习过程 品读——识其人。

在这场重大的人生变故中,你能看出女主人公是个怎样的人?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分组讨论。

示例:

1、痴情——送子涉淇,至于顿丘——送哥送到大门外还不行,还要送过淇水来;送过淇水不罢休,还要送你到顿丘。这是又一场的“十八相送”啊!不过这次不是梁山伯送祝英台,而是女子送男子。

痴情——不见复关,泣涕连连;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2、温柔体贴,迁就男子——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讨论:秋以为期,婚期早还是晚。)

反复诵读本节诗,读出情感。

(补充提示:迁就男子,子无良媒,男子易怒,都为后来的婚姻悲剧埋下伏笔。)

3、朴实,纯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4、对待婚姻很慎重——非我愆期,子无良媒。尔卜尔蓍,体无咎言。

5、善于反思——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感情是女子生活的全部,却只是男子生活的调剂品,所以“寄言世间小儿女,莫将心事轻许人”。

引导:作者在写奉劝女子不要沉迷于感情之中前,还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

桑叶沃若——比喻女子容貌美丽。

鸠食桑葚——喻女子沉醉于感情,引出对女子的慨叹——比兴。

思考:读本节诗时,应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反复诵读本节诗,读出情感。

留5分钟左右的时间,要求学生将这三节诗背诵下来。

继续探究女主人公的形象。

6、勤劳坚忍——三岁为妇,靡事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7、吃苦耐劳——师引导,女子吃了哪些苦——男子变心,兄弟不理解,家境贫寒,男子施暴。

在这种种痛苦折磨之下,女子却一心一意苦心经营着这个家庭,“言既遂已”,日子越过越富裕,女子却容颜衰老——“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引导:“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你认为造成女主人公“镜里朱颜改”的原因有哪些?应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出来?

(1)生活贫困(2)日夜操劳(3)男子变心(4)男子施暴。

思考:面对这样一个三心二意,品行无德之人,女子是该忍气吞声,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呢,还是该怎样做?

齐读最后一节。

8、清醒的认识,断然的决绝,刚烈的性格。所以要读出那种清醒和决断的语气。找生试读,师范读。

留5分钟,学生试背这三节诗。

美读——诵其文

学生齐背全诗。

质疑探究:

文中多次出现了“淇水”,你认为淇水有怎样的作用?

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初涉爱河,爱情的见证。

2、“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泪水如淇水浩荡,女子被休回家。象征悲伤的泪水。

3、“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对比,比喻。痛苦的生活漫无边际。

淇水,就是这场爱情悲剧的见证者。

拓展提升:

读这篇文章,我一直有个困惑。印象中,在很多爱情故事里,都要给男主人公取一个名字,如《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梁山伯,《孟姜女哭长城》中的万喜良,《西厢记》中的张珙等,这首诗为什么不给男主人公取个名字呢?

明确:真情永恒只是个例,故能被人牢牢铭记,而负心忘义之人却比比皆是。所以,这个女子所遇到的命运不是一个人两个人,而是一群人,一批人,甚至是几代人。这个女主人公的可敬之处,就在于她不愿屈服,而是敢于抗争,勇于把握个人命运,勇敢追求独立幸福的生活。她和我们将要学到的《祝福》中的祥林嫂无论是从行为上还是从思想上、精神上,都是截然不同的两类人。

重点知识考查、题型研究与归类 《氓》中的女主人公为什么被遗弃?

1、 “士”之变心说。

“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2、年老色衰说。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年老色衰,引起“士”的变心、 社会制度说。“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到“言既遂矣,至于暴矣。”由贫富的变化引发婚姻危机,可以看出当时的婚姻制度是建筑在经济之上。

4、社会道德说。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这是由当时的社会风俗、人们的爱情观所造成的。

其次,男尊女卑的道德观念导致对女性命运的冷酷。

答题技巧归类 从近三年的高考来看,对诗歌形象的考查重点是什么?高考常常以“形象鉴赏”为切入点,来考查对诗词的鉴赏能力,即把握形象特征,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及形象对诗歌表情达意的作用。近三年的新课标全国卷都直接或间接地考查了对诗歌三类形象鉴赏的能力,其他省份的高考试卷也以此作为考查重点。2考查形式有何特点? 考查形式稳定:一般为主观简答题,且都要求对形象作简要分析。3.鉴赏诗歌形象的考查角度主要有哪几个?常考角度有: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鉴赏诗 歌的事物形象。

拓展模拟、课后练习 1从文化视角体会当时的风土人情。进行今昔对比,体会人物的特点。 

明确:“抱布贸丝”原始的物物交换,造成了人与人之间交流范围的狭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精神领域的道德方面,尤其爱情观方面,少了更宽泛的选择范围,他和她上演了悲剧。她:温柔体贴,情意绵绵,嫁作他妇,任劳任怨,遭受暴虐,失望决绝。他:喜请良媒,娶她为妇,感情变换,虐待其妻。 

2.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 

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3.赋比兴手法在本文中的应用 

全文用赋,“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以斑鸠贪吃桑葚为例告诫女子不要为爱着迷。(孔子“过犹不及”)

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也指两人恋爱时情意浓密;以桑叶枯黄掉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年老珠黄之情状,也指氓变心感情枯竭。同时由桑树引发对自己年长色衰,惨遭遗弃的叙述,这是“兴”。整体看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