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型作文审题立意指导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作文指导 2018-05-28 手机版 | ||||
任务驱动型作文指的是给考生创设出一个情境(或提供关键词、名句),呈现相关或相对的问题,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让考生通过写作,提出处理、解决问题的想法和方案。这类作文主要有两个方面值得注意:一是材料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二是带有明显的驱动任务。这些驱动任务包括文体、内容、思维、对象等,考生要根据这些任务来写作,绝不能脱离这些任务。 一、“组合延伸类”任务驱动型作文审题立意 所谓“组合延伸”,就是命题者给出一组关键词(或名句),要求从中选取两三个(或两三句)进行搭配组合,进而构思立意,写出一篇文章。这类题搭配组合的自由度比较大,但要选出有新意、有创造性乃至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关键词(或名句)组合,并写出具有创意、文质兼美的文章来,并非易事。这就需要我们对关键词(或名句)的内涵进行深入的思考。 [审题立意技法] 对于这类任务驱动型作文,读懂任务必不可少,在精读材料和要求的基础上,仔细区分显性任务和隐性任务,从文体、内容、思维和对象等方面锁定各类任务。同时,读懂关键词(或名句)之间的关联是关键,这是因为选取的关键词之间的联系决定了这篇文章的中心内容与立意高低。 关于这类题的审题,可采用如下流程: [审题立意示例] [典例] (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1.审题 (1)数量限制 “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两三个关键词”是指不能少于两个,也不要过多,“两三个”即可。 (2)内容驱动 “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则是敲定了写作的方向——“作者是如何认识中国的”。 (3)对象设定 “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这是写作的目的,这句话说明了“你向谁介绍中国”,也就是不能随便介绍,要“帮助”“读懂”。 (4)思维驱动 “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要注意将关键词归类,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共同构成介绍的内容。 2.立意 按题干要求选择两三个关键词的组合立意: (1)由“长城”“京剧”讲讲拥有古老文明的传统中国; (2)由“高铁”“移动支付”谈谈现代开放的高科技中国; (3)由“中华美食”“广场舞”说说好玩的中国、热情的中国、开放的中国; (4)由“共享单车”“移动支付”谈谈生机勃勃的时尚中国或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的互联网中国; (5)将“京剧”与“广场舞”并置,谈谈传统与传承、传统与流行等; (6)将“中华美食”与“食品安全”相勾连,谈谈文化悠久与严峻现实等; (7)将“长城”与“一带一路”相互对照,谈谈发明、创造、创新等。 (8)从“大熊猫”延伸到动物保护乃至生态保护的迫切,借“空气污染”“食品安全”论述过度追求GDP的危害以及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的呼唤。 [范文多维观摩]………………………………………………………………………… 智慧之邦,科技之国 我们今日的中国,是一座用科技智慧之瓦筑起的坚固堡垒。我观,今日之中国承古代文明精髓,创现世科技魅力;我识,今日之中国持大国恢宏气魄,扬中华文化积淀;我思,今日之中国迈坚定智慧步履,走前进光明大路;我看,今日之中国仍乃一泱泱大国,续前世之缘,展今日之梦。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用辛勤坚毅的品质,铸就了点点智慧的结晶。当今的中国,仍不负历史重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承载着民族的期盼,她义无反顾地踏上征程,一次次地高唱凯歌,让我怎能不为之自豪,为之振奋! 当今中国,发展之势如黄河之水,奔流向前不复回。 谈起高铁,人们会毫不犹豫地想起中国。高铁技术是中国科技工作者智慧的精华,汇天地灵气孕育的宝物,唯中国独有。当你真正坐在高铁上时,飞驰的列车可以带我们领略中国的大江南北,我们真的会惊叹今日中国的科技。中国,高铁,现代的科技之火将两者淬炼到一起,磨砺出世纪之光。中国的发展,犹如滔滔之水,已势不可挡。 当今中国,开放之态如迎远方之客,不亦乐乎? 漠漠黄沙万里,昔日远道而来的客人为我们带来奇珍异宝;茫茫风声呼啸,今日我们重展丝绸之路,以开放的姿态播撒发展的契机。一带一路战略不仅连接了历史和现在,也联系了中国与友好邦邻的经济往来,这条金丝带如今铺得更广,更远,闪烁着美丽的荧光,彰显着一个大国友善、互助、和谐的精神。中国的开放,有海纳百川之势,汲各方群英之长。 当今中国,创新之智颇有一番“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民族情韵。 创新?对,移动支付是中国的创新。现在购物,我们用手机就能轻松搞定,一机在手,买卖无忧。当我们在享受中国的科技成果时,一种眷恋的情感、一种自信的情怀是否也会油然而生?中国的创新,一鸣惊人,发出时代的强音,也在前进的路上,永不停息。 此乃我泱泱大国也!可谓智慧之邦,科技之国。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塑造了她沉稳的内涵。中国曾经一度斩荆棘,暴霜露,却仍走着坚定的步伐,守着民族的信仰。当今的中国用实力来证明自己,用发展来创造奇迹! 1.学审题 考生以“科技”“智慧”统率全文,选材组篇。精选与“高铁”“一带一路”“移动支付”三个关键词相关的内容,表现前进中的中国实乃“智慧之邦,科技之国”。 ★2.学拟题 文章标题“智慧之邦,科技之国”,四字短语,两者组合,既简明扼要,又工整匀称。 3.学扣题 文章用“当今中国,发展之势如黄河之水,奔流向前不复回”“当今中国,开放之态如迎远方之客,不亦乐乎”“当今中国,创新之智颇有一番‘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民族情韵”三个语句呈现分论点,使文章条理清晰,脉络分明。 4.学用词 “我观,今日之中国承古代文明精髓,创现世科技魅力;我识,今日之中国持大国恢宏气魄,扬中华文化积淀;我思,今日之中国迈坚定智慧步履,走前进光明大路;我看,今日之中国仍乃一泱泱大国,续前世之缘,展今日之梦”,角度丰富,用语雅致。 [看评点] 文章开篇即以排比句式盛赞中国智慧、中国气魄;下文乘势而发,或化用古诗名句,或整散句灵活结合,说发展,谈开放,论创新;结尾简明联古说今,再赞中国之智慧。全篇以严谨的布局,简明雅致的行文,开阔的视野,鲜明地表达了“智慧之邦,科技之国”的主题,是一篇典范的考场佳作。 [微技法系统点拨]……………………文后学法更深刻………………………… 拟写标题“4方法” 1.用材料中的关键词句或关联点作为标题 关键词句往往是材料的“文眼”,蕴含着材料的主旨,扣住了关键词句或关联点也就抓住了作文的写作重点。若用材料中的关键词句或关联点做文章的标题,则会使文章标题醒目有力,既能体现材料的内涵,防止偏题,又可使阅卷老师明悉作文的观点。如2017年高考全国卷Ⅰ优秀作文的标题“高铁和大熊猫——世界了解中国的两张名片”“苦辣酸甜神州味,生旦净末(丑)华夏情”,这两个标题选用了材料中的关键词,从而亮明了文章的观点,醒目有力。 2.化用俗语、流行语、成语或诗词名句等作为标题 标题化用俗语、流行语、歌曲名、影视剧名、广告语等,会显得通俗易懂,自然亲切,极易引发读者的想象;化用人们熟知的名言警句、诗词歌赋中的名句、成语等,既典雅工丽,词约意丰,又使得文章显示出文化底蕴。前者如“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化用民间谚语)、“‘爱’在心头口难开”(化用流行歌曲名)、“不要让精神‘断层’”(嫁接地理术语)等;后者有“小人之心何以度君子之腹”(化用成语)、“别人的风景你的梦”(化用诗句)、“海棠依旧……绿肥红瘦……”(化用古典诗词)等。 3.巧用修辞,生动形象 有的标题运用修辞手法,显得既简明生动,又新颖别致,对读者极富吸引力。如“生命不是永远张开的弓”(比喻)、“树的叹息”(拟人)、“向生命致敬,为人性喝彩”(对偶)、“我是谁?我是我”(设问)、“人生多彩,多彩人生”(顶真)等。 4.经典改编式 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而聪明的考生也正是借用对文学经典作品的改编让自己的文章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如《〈孔雀东南飞〉新传》这样的题目,别出心裁,改编原著,以全新的面貌诠释了“水的灵动,山的沉稳”这一话题。又如《琵琶行之父母有情》一文中,运用白居易《琵琶行》中对于音乐描写的诗句与父母对“我”的教育一一对应,述说了自己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二、“权衡与选择类”任务驱动型作文审题立意 所谓“权衡与选择”,就是命题者给出有争议、有分歧的材料,让考生结合自身体验进行研究、探讨,通过权衡、比较,然后进行选择,最终得出观点并写出一篇文章。该类题目,围绕作文的探究性,加强了对理性思维和理性表达的引导。这一类型的考题,常常在材料中展现出矛盾与对立,可能以多则材料的形式出现,也可能在一则材料中呈现出多个不同的选项。如2015年高考全国卷Ⅱ要求考生就“三名候选人”进行“思考、权衡与选择”,回答“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这一问题,这显然属于该类型作文。 任务指令往往要求考生从中进行权衡和选择。只有在衡量、考虑、斟酌之后,考生才能做出恰当、准确的选择,然后在文章中展现自己的认识与思考。 [审题立意技法] 类型1 选择无限制 材料呈现出针对一个主题的不同现象或看法,这些现象或看法没有正误或优劣之分。写作任务为考生从其中权衡与选择,并论证选择的原因。 对于这种没有正误或优劣之分的现象或看法,在权衡与选择时要遵循两条原则:一是所论议题必须符合社会主旋律,传递正能量;二是切入口要小,越小越能发挥写作水平。 关于这类作文的审题,可采用如下流程: 类型2 选择有限制 材料呈现出针对一个主题的不同现象或看法,这些现象或看法有正误或优劣之分。写作任务为考生从其中进行选择与权衡,并论证选择的原因。 对于这种有正误或优劣之分的现象或看法,首先要认真审读材料,通过认真比对,分出孰正孰误或孰优孰劣,找出正误或优劣的原因,然后再找出切入的角度,选择出要写的话题。 关于这类作文的审题,可采用如下流程: [审题立意示例] [典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共享单车是指企业与政府合作,在校园、地铁站点、公交站点、居民区、商业区、公共服务区等地提供自行车单车共享服务,是共享经济的一种新形态,而共享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共享单车符合低碳出行理念,为解决城市出行的“最后一公里”提供了有力支撑。3个多月前,成都街头开始兴起共享单车,为市民短距离出行和与公共交通系统接轨换乘提供了方便。但也随之产生一系列问题,比如乱停乱放、单车被盗、私自加锁、用户私藏、改装兜售等。特别是近日三圣花乡共享单车被烧案件,引发社会强烈关注。有人据此断言:“凭国人现在的素质,共享单车我们还玩不起。” 是“共享单车提供了方便”,还是“共享单车我们还玩不起”?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立意] 第一步:分析(区别与联系) 共享单车有好处:低碳出行、打通城市出行“最后一公里”的壁垒、方便出行。同时,共享单车的提供也显现出了一系列问题:乱停乱放、被盗遭毁、私自加锁、改装兜售等。前者为我们提供了诸多方便,后者又带给我们一些麻烦。 第二步:理解(深层探究) 是什么导致了共享单车问题多多呢?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原因:其一,政府相关部门监管力度不够,甚至根本就没有监管;其二,共享单车行业内部的恶性竞争;其三,部分国民素质不高。 第三步:选择(根据任务指令) 比较共享单车的优劣可知,共享单车作为新生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人们需要直面,并想办法加以解决,不能简单举起“国民素质低下,共享单车我们玩不起”的虚无主义旗帜。对于新生事物,要多看事物的优点,不能因噎废食,更不能一棒子敲死。 由此可从政府部门和个人两个方面来立意,前者可从建立文明用车的奖惩制度来谈,也可以将使用共享单车与个人的信用挂钩;后者可以谈论我们要提高个人素养,做合格公民。 [范文多维观摩]……………………………………………………………………………… 信共享,拒固守 一考生 ①共享单车依托于人与人之间的信用,针对部分人对这种关系的破坏,我们不应退缩于那称为“国民素质不高,我们玩不起”的龟壳里,因噎废食。相反,我们更应该相信共享单车的可行,拒绝自我否定,拒绝“国民素质太低”的陈旧观点。 ②共享单车就像是一个刚诞生的生命,充满了人们美好的期待和祝愿,若仅仅因为人们对它的伤害便干脆抹杀新事物,岂不是更大的伤害?新生命的分娩不是一丝苦痛都不会产生的,阵痛让母亲痛苦,但不能扼杀新事物出生带来的欣喜、改变,乃至革新。真正让新生命成长的是遭遇了伤害而痊愈,而非自我否定和对新生事物的扼杀。 ③我们相信共享单车的可行,因为它客观上方便着人们的生活,促进着人们的进步,要关注的不该是有一帮人破坏规则,不守秩序;而应着眼于在这么几十万上百万人中只有一小撮人破坏着整体形象。我们相信共享单车,也是因为国民素质是在稳步提升的,尤其是在新的一代人中,素质教育更是被提及又提及。知礼明让已成为新一代中国人奉行的标准。我们有理由相信,同时也有资格去接受这样一种经济形式。 ④故步自封,不知实际变化的断言是武断、狭隘、缺乏价值的。正如同水源一般,现今中国确实有一些水面有污浊,但若是因此便自我否定,自我放弃,自我封闭,放弃从新事物变化中汲取活的水源,结果只能是越来越坏。现如今一部分人素质不高,但我们不能以偏概全地认为所有人都不够格。一棒子抡死了所有人,那谁又知道断言人所期待的“现在”之后的哪一分哪一秒才是我们玩得起共享单车及其类似共享经济的时候呢? ⑤人总是带着原始破坏性的,所以才有了伏契克的临终一句:“人们,我爱你们,可你要警惕”,让人们小心,但是我却认为应该“人们,你要警惕,可我爱你们”。局限于阴暗的树木必将枯瘦朽烂,只有把阴影甩在背后,面对阳光的人才能活得出真滋味。 ⑥我们需要政府及有关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互信和监督,也需要个人坚守底线。相信共享是相信自我,拒绝固守是拒绝自我否定。 ★1.学开头 这篇文章的开头从批驳错误的做法入手,开门见山,破中有立,提出观点“我们更应该相信共享单车的可行”,为下文展开分析张本。 2.学修辞 第②段作者将“共享单车”比喻成“刚诞生的生命”,新颖而别致,形象而生动,具体可感,贴切恰当。 3.学论证 第③段文章从两个角度分析“共享单车的可行”,采用分条列举的方式,条理清晰,论证充分。 4.学语言 第④段语言精粹,末句运用反问句批驳错误的看法,极具说服力。 5.学引用 第⑤段先引用伏契克的名言,再巧妙加以化用,强调“面对阳光的人才能活得出真滋味”。 6.学结尾 文章以排比句收束全文,点明主旨,同时照应标题和首段,结构完整。 [看评点] 本文立论新颖,透过现象直抵本质,紧抓“共享单车”这一新生事物,理性表达对新生事物——共享单车的看法,重共享,看优点,谋策略。作者在开篇即提出论点,然后逐层深入,摆事实,讲道理,层层深入,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全文闪烁着理性分析的光芒,不是像一般考生那样只是简单地吐吐槽,而是重分析,提建议。 [微技法系统点拨]……………………………文后学法更深刻…………………………… 巧妙开头“5招数” 1.开门见山,直奔观点 即在开头直接点明文章立意,亮出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彰显文章的题旨,使读者对自己的行文意图有所洞彻,以便确定文章是否跑题。 对于一般性的议论文或者散文,在开头就应该摆明观点。即使在第一段用一则小故事或者用一组排比句来导入,第二段一定要把你表达的中心摆出来。如果阅卷老师读完前两段(字数大约一百多字),仍不能捕捉到你的观点,他就会有一定的阅读急躁情绪,所以此处点题非常必要! 如2017年高考全国卷Ⅰ以“雅俗皆乐,幸福中国”为题的作文的开头: 示例 生旦净丑,唱念做打,在“咿咿呀呀”声中粉墨登场,她是中国的国粹——京剧。韵律十足,动感四射,在中国大地的各个角落里散发活力,她是大妈们的最爱——广场舞。一个阳春白雪,一个下里巴人,看似天差地别,但她们站在一起,笑得灿烂:“我们都是幸福中国人!” 赏析 此文段由“京剧”“广场舞”两大关键词开篇,引出雅与俗的对立统一,并以“一个阳春白雪,一个下里巴人……‘我们都是幸福中国人’”照应标题“雅俗皆乐,幸福中国”,开门见山,直奔观点。 2.比兴开头,营造氛围 借助《诗经》中的比兴手法开头,这既能迅速地切入主题,又能营造氛围,紧紧地吸引阅卷老师的目光。但运用“比兴开头”法,要注意起兴之物必须与“所咏之辞(观点)”有内在的关联,不能“风马牛不相及”。 如以“残缺也是美”为题的开头: 示例 天空没有不逝的彩虹,人生也没有永远灿烂的风景。圆满很美,残缺遗憾有时也是美。 赏析 此文段采用的是“比兴开头”法,下文涉及的内容应是谈“残缺美”。运用这种手法开头,能营造气氛,产生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3.问句开头,启人深思 即开头采用问句的方式(一是设问,一问一答;二是反问,寓答于问;三是设疑,留下悬念)引出话题,引起读者的注意,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写作时可在文章开头设置问句,引人遐想,启人深思。 如2017年高考北京卷以“说纽带”为题的作文的开头: 示例 何为纽带?曰物与物之间的连接,或曰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或曰国与国之间的交流。这些答案所指或大或小,或远或近,都可聚焦于一个词——合作。合作需要契机,需要纽带,纽带在历史中一直存在,并一直推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赏析 此文段开头用疑问的方式引出话题,指出什么是纽带,同时引出观点。这个开头方式非常新颖,启发读者思考,耐人寻味。 4.名言发端,展示素养 开头引用名句或警句,点明中心;或引用人物语言,突出人物性格;或引用诗歌,唤起读者共鸣;或引用俗语谚语,说明事理等。作文开头以此来引出话题,常使文章有一种理直气壮之势,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从而使文章中闪烁着一种理性的光芒。 如2017年高考全国卷Ⅱ以“且看今朝,尽数风流”为题的作文的开头: 示例 《周易》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延续不绝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血脉。自古以来,千千万万的华夏儿女都在自强不息的奋斗中前进着。高呼“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甘做中国变法第一人,即使到了性命攸关的时刻,也未曾逃跑的谭嗣同;抗日战争时期,浴血奋战的中华儿女……自强不息是支撑我们取得胜利的精神支柱;在和平年代,中国人民更是将自强不息的精神发扬光大。 赏析 此文段以《周易》中的名句开篇,恰当地引出“自强不息”的话题,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为下文论述的展开张本。这样的开头,在明确点题的同时,给人一种文采飞扬的感觉。 5.妙用修辞,彰显文采 如果想用文采飞扬的语言营造出一道亮丽的风景,可在文章的开头运用修辞,使语言如珍珠美玉,焕发出夺目的光彩。如若在开头利用多种修辞手法,就可以营造一种强大的气势或氛围,给人一种新奇感和震撼感,让人从中受到感染。 如以“智者若树”为题的作文的开头: 示例 春花的智慧在于燃尽生命的怒放,于是有了草长莺飞,最美人间四月天;夏蝉的智慧在于蛰伏地底十七年,于是有了一朝破土,一鸣惊人;凤凰的智慧在于经历烈火的洗礼,于是有了脱胎换骨,涅槃重生……而树的智慧,远不止如此。智者,若树。 赏析 此文段以排比对称的形式罗列了春花、夏蝉、凤凰三个意象,一连三句,破空而来,营造咄咄逼人的气势,最后点明主旨,水到渠成。这种开头,既能显示出作者知识的丰富,又能诱发读者深入思考。 三、“看法与评价类”任务驱动型作文审题立意 所谓“看法与评价”,就是命题者在题目中直接要求考生阐述看法或就材料中的事物进行评价,以表明自己的态度。这类作文题通常不是简单地让考生进行是或非的判断,或者对某个现象进行褒贬,而是要求考生统筹材料的整体内容,写出自己的看法。该题型的立意方向较多,考生只要抓住其中一点进行深入论证即可。如2015年高考全国卷Ⅰ给出“父亲开车接电话遭女儿举报”一事,然后提出“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的问题,并要求“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该题应属于“看法与评价类”。 一般而言,考生可根据“你怎么看”“你如何评价”“谈谈你的看法”等任务指令语判断其是否属于此类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审题立意技法] “看法与评价类”驱动型作文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以争议事件为材料,让考生提出自己的看法,这类考题的写作角度较多,考生言之成理即可,但一定要体现出自己的判断与思考;二是以社会现象为材料,让考生就现象发表看法。这类考题是多角度择一写作,考生只要选准一个自己有话可说的角度即可;材料中也可能暗示了写作角度,考生需概括语义进行判断,否则可能会出现偏题。 关于这类作文的审题,可采用如下流程: [审题立意示例] [典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沈阳的潘先生开车送因高烧引发肺炎的女儿到儿童医院就诊,但由于医院内地面正在施工,停车位特别紧张。情急之下,潘先生只好把车临时停在医院外的路边,先送女儿就诊。他在车上留下了“警察叔叔,孩子急病,停车场没位了,请不要贴我。碍事我就移车,谢谢了”的字条。警察看到后,就没开罚单,还留言说:“祝早日康复,以后尽量按位停车。”事件引发热议,警察留下的字条更被称为“暖心字条”。 “暖心字条”引发了你哪些联想?请写一篇文章,写出你对“暖心字条”的看法和认识。 [审题立意] 这则材料呈现出一个主题——暖心字条,任务驱动要求考生回答与之相关的问题,说明对“暖心字条”所代表的现象的看法和认识。写作时,要从以下角度进行深入思考: 1.敬法畏法,方有秩序与和谐 法律,本就是一套维护社会秩序、保证多数人利益的运行机制,对违法行为不应纵容。潘先生固然情有可原,可毕竟违反了法律,应该受到处罚。虽然警察对他的请求表示谅解,但不代表他这样做就是对的,这种做法更不值得他人效仿。 2.字条暖心,法亦有情 人情、民意是法律不可忽视的现实存在,也是法官判案、警察执法时应当考虑的重要因素。沈阳交警面对潘先生情真意切的字条,回了表示理解和祝福的“暖心字条”,体现了冰冷法律之外的人情,让我们感受到温暖,传递着社会正能量。 3.坚守法律,辅以人情 人们常说,法不容情。确实,把法律晾在一边不管,完全依靠个人感情执法是坚决不行的,任何情感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作为公民,应知法懂法,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作为执法者,更应该知法守法,依法办事。但我们也需知道,法不容情,这里的“情”指的是“私情”,即执法者的个人意志,执法者的“亲朋故旧”之情。法律是刚性的,但却不应该是冰冷的,法律的存在本身体现的就是对公民合法权益的人文关怀。法律与私情水火不容,但并不代表法律就不能有“温度”,执法之人就不能有“热心肠”。 [范文多维观摩]……………………………………………………………………………… “暖心字条”,真的好吗? 一考生 ①潘先生开车送女儿就医,由于车位紧张,将车停在了医院外的路边,交警看到他留的字条没开罚单,还留言说:“祝早日康复,以后尽量按位停车。”此新闻一出,网友一片叫好。 ②众所周知,执法最首要的特征在于刚性,甚至必须以其应有的公平公正,来实现对秩序的维护。由此来看,“暖心字条”真的好吗? ③我不否认,乍一看,这个故事确实足够暖心。可是仔细一想,这个警察叔叔似乎有点过于感性了,他没有考虑到,他这一贴是温暖了,可是,这将会带来什么样的效应呢? ④儿童医院,去的大都是心急如焚的家长和生病的孩子。我们试想一下,当家长们都知道这里有一位好心的警察叔叔,他不贴罚单贴“暖心字条”,家长们在情急之下,是否也会效仿潘先生呢?我想,偶一为之,肯定会的。众人的“偶一为之”,可能造成的就是医院外的交通混乱。 ⑤胡适有言:“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人人讲规则而不是谈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儿的正常国家,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却大谈道德,谈高尚,天天没事儿就谈道德规范,人人大公无私,最终这个国家会堕落成为一个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对此,我深以为然。社会的良好秩序靠的是法律法规对全体公民的约束,如果因为同情,因为恻隐,就可以“法外开恩”,那么,秩序就不能被称为秩序,法律也全无尊严和公信力可言。 ⑥当然,坚守法律不是不要人情,而是要在维护法律公平公正的前提下,给予违法者同情、呵护与帮助。时任纽约市长的拉古迪亚在法庭旁听了一桩面包偷窃案的庭审。被指控的是一位老妇人,老妇人说:“我那两个小孙子饿了两天了。”法官秉公执法地裁决:“你是选择10美元罚款,还是 10 天拘役?”老太太选择了拘役。审判结束,拉古迪亚从旁听席上站起,脱下自己的礼帽,往里面放进 10 美元,然后向在场的人大声说:“现在,请各位每人交 50 美分罚金,这是为我们的冷漠支付的费用,以惩戒我们这个要老太太去偷面包来喂养孩子的城区。”在场的每个人都默默地往礼帽中放入 50 美分。这个温情的故事让人感动不已,这就是在严格执法的前提下兼顾情感。 ⑦从人性化的角度,警察叔叔可否根据执法现场的实际情况,联合相关部门,为那些急需进出医院者,开辟临时停车处,既解决病儿家长的停车难问题,更是为交通的畅通、社会的和谐,点亮一盏明灯。 1.学拟题 题目以问句的形式呈现,容易引起读者注意,启发其思考,激发其强烈的阅读欲望。 2.学开头 第①②两段先简要概括材料,再稍作过渡,随后用反问句的形式提出观点,简洁自然,清新流畅。 3.学修辞 第③段末句运用反问句,增强了语气,强化了表达效果;第④段“是否也会效仿潘先生呢”运用疑问语气,感情强烈。 4.学引用 第⑤段开头引用胡适的名言,指出规则对于国家的重要作用,引出下文对本文观点的分析,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5.学说理 第⑥段在第⑤段说理的基础上进行再次论证分析,使说理有了更深层次。为了让说理更加严密,作者运用“联今”的方式,举出纽约市长拉古迪亚的例子,进一步说明“坚守法律不是不要人情”的道理。 ★6.学结尾 结尾段从“如何做”的角度归纳总结,收束全文,点明主旨,展望前景。 [看评点] 大多数考生都为暖心字条点赞,因为说好话、讲和谐,总是不会错的,但这位考生的思考却与众不同。本文立意精准,构思巧妙,作者能够整体把握材料含意,切入角度独到。在论证过程中,考生反问,质疑,明道理,析危害,指方法,论证严谨,有条理。特别是第⑥段,文章一反过去说理常规,采用“联今”的方式,使文章说理更进一层,彰显出作者思维的缜密。整篇文章语言精练文雅,整散句穿插,更增添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微技法系统点拨]……………………………文后学法更深刻………………………… 精彩结尾“6方法” 1.首尾呼应,凸显主旨 首尾呼应是考场作文中最实用的方法之一,一般情况是作者先在开头提出文章的中心,然后在结尾时再次强调,照应开头,从而使文章的中心鲜明突出。 2.言为心声,呼唤号召 考场作文讲究情感真挚,要写出自己对真善美的呼唤,对假丑恶的鞭挞。这种情感不仅局限于自己,还可以在文章结尾发出真挚的呼唤,号召大家一起去追寻真善美,一起去鞭挞假恶丑。 3.巧妙发问,引人深思 一篇好的文章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要具有哲理启发性。如同欣赏一支优美的乐曲,曲虽终但余音缭绕,给人留下无穷的韵味。 4.引用佳句,多姿多彩 古今中外,名言佳句很多,作文结尾之时,若能巧妙引用,定能使文章增色许多。 5.抒情议论,气势不凡 文字发于心,出于情,如果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以优美的文字抒发内心的真情实感,并配以适当的议论,这样就会使文章结尾气势不凡,强劲有力。 6.景物烘托,情景合一 通过景物来烘托作者真实的情感,情与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含蓄隽永,让读者感到余味无穷。(此方法较适用于记叙文的结尾) 第2讲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新材料作文是在材料作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作文样式。这种命题形式从本质上讲,是材料作文,材料(内涵)是考生作文立意的源头,但在表现形式上看,又是话题作文,它给定材料,但不限定话题,允许考生对材料进行多角度解读,从中提炼出不同方面的话题,进而确立其文章主旨。 新材料作文既有规定的限制性,如要求不脱离材料的内容或含意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又有灵活的自由度,如允许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等。由于它较好地融合了话题作文、材料作文的长处,因此近年来深受命题者的青睐。2017年高考全国卷Ⅲ、山东卷、江苏卷、浙江卷都采用了这种题型考查写作,新材料作文是当今高考作文的主流题型。 一、单则材料的审题立意 所谓单则材料作文,即命题者提供一则寓意深刻、丰富的短小材料或简明图画,有的稍加提示点拨,有的不加提示点拨,但不提供话题,要求考生通过阅读材料或观看画面,全面理解材料,根据自己对材料或图画的认识、剖析、理解、开掘与感悟,选好角度,自主立意,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范围的作文。 [审题立意技法] 这类作文的审题,主要是指对所供材料的本身内涵的挖掘,以及对材料之后附加的引导语的领会,和对相关写作要求的理解。审读材料时,应依据材料的不同类型特点,采取相应的审读策略。对单则材料作文的立意则从以下几种方法着手: 1.把握关键,纵横开掘 有的材料中有关键词句,就以这些关键词句作为立意的突破口;有的材料较长,需先压缩概括材料,然后再抓住材料中的一些关键词句(“文眼”)进行纵横思考,反复推敲,理解意蕴,从而找到立意的突破口。 [典例] (2017•天津高考)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 我们在长辈的环绕下成长,自以为了解他们,其实每一位长辈都是一部厚书,一旦重新打开,就会读到人生的事理,读到传统的积淀,读到时代的印记,还可以读出我们自己,读出我们成长时他们的成长与成熟,读出我们和他们之间认知上的共识或分歧…… 十八岁的我们已经长大,今天的重读,是成年个体之间平等的心灵对话、灵魂触摸,是通往理性认知的幽径。请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深入思考,围绕“重读长辈这部书”写一篇作文。 [分析] 材料共两段文字,第一段是引子,目的是引出第二段中的关键词“重读”以及关键句“重读长辈这部书”。这里的“长辈”既可以是父母,也可以是其他年长的亲人或老师等。“书”里有什么,再回到第一段,就是“读到人生的事理,读到传统的积淀,读到时代的印记,还可以读出我们自己,读出我们成长时他们的成长与成熟,读出我们和他们之间认知上的共识或分歧……”。因此考生围绕“重读长辈这部书”可以展开以下立意: ①可以通过长辈的人生经历重新思考过去的时代与历史;②思考家族传统和民族传统方面的文化积淀;③思考长辈的人生智慧和经验教训;④可以在长幼互动关系中,以长辈为镜重新发现与认识自我;⑤从“我”的视角审视长辈在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上的进步与成熟…… 2.多向辐射,择一而定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常常会出现多个人和事,好像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时考生可以采用多向辐射的思维方法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1)既可以着眼于甲事物立意,又可以着眼于乙事物立意,还可以着眼于甲、乙两事物的关系立意;(2)既可以正向立意(就是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思维顺着原材料告诉读者的指向去考虑),也可以反向立意(就是把原材料的问题倒过来想想,从相反的角度对原材料提出疑问);(3)既可以延伸立意(就是在原材料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材料作合理的联想,进行恰当的推理、引申),也可以类比立意(就是通过联想,把材料的已知内容同材料外的其他内容由此及彼地联系起来考虑,找出其中的相似点)。 [典例] (2017•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书店开启24小时经营模式。两年来,每到深夜,当大部分顾客离去,有一些人却走进书店。他们中有喜欢夜读的市民,有自习的大学生,有外来务工人员,也有流浪者和拾荒者。书店从来不驱赶任何人,工作人员说:“有些人经常看着看着就睡着了,但他们只要来看书,哪怕只看一页、只看一行,都是我们的读者;甚至有的人只是进来休息,我们也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有意义的。” [分析] 这则材料内容贴近生活实际,贴合时代脉搏。材料中的“书店”“书”“顾客”“读者”等相关概念我们都非常熟悉,这些关键词往往就是立意多向辐射的切入点。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 (1)从书店角度立意:①就其功能来讲,书店是展示民族文化、时代精神的场所,可以立意为书店为人类文化成长提供精神食粮,书店给社会的进步提供文化滋养;②就其经营理念而言,可以立意为人文关怀、创新理念、共享理念、公平理念;③就书店的象征意义而言,可以立意为精神寄托、心灵成长、文化滋养等。 (2)从顾客、读者角度立意:①人们对于知识、文化、文明的渴望;②个人对精神食粮的需求与享受;③书店这样的文化环境对于自己成长的滋养价值与意义等。 3.由果溯因,探究本质 有的材料所述的是一个含有多重因果联系的事件,考生应梳理出事件的来龙去脉,抓住因果关系来审题立意。可以由果溯因,就是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源,就能找到最稳妥的立意,从而确定主旨。也就是概括出事件的结果后,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然后向其原因上追溯思考,最后结合材料自问自答,以原因立意。 [典例] (2016•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历经几年试验,小羽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研发出一种新式花茶并获得专利。可是批量生产不久,大量假冒伪劣产品就充斥市场。小羽意识到,与其眼看着刚兴起的产业这么快就走向衰败,不如带领大家一起先把市场做规范。于是,她将工艺流程公之于众,还牵头拟定了地方标准,由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发布推行。这些努力逐渐见效,新式花茶产业规模越来越大,小羽则集中精力率领团队不断创新,最终成为众望所归的致富带头人。 [分析] 这则材料所述事件大抵包含以下四种情形: 情形 由果溯因 立意 情形一:小羽改进研发新式花茶。 因为“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成功的原因是创新。 创新能取得成功 情形二:新式花茶批量生产不久,大量假冒伪劣产品就充斥市场。 因为厂家违反市场秩序和法律规范。 诚信和规则 情形三:小羽将工艺流程公之于众,制定标准并联合政府有关部门发布推行。 因为小羽不想让刚兴起的产业这么快就走向衰败,想“带领大家一起先把市场做规范”。这体现了小羽的责任担当意识、规则意识、合作分享意识、大度智慧等。 ①精明、随机应变的市场头脑;②自觉的市场规范(标准、规则)意识;③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④分享与共赢;⑤协作精神与带头(领袖)意识 情形四:新式花茶产业规模越来越大,小羽成为致富带头人。 “努力逐渐见效”“集中精力率领团队不断创新”。 创新合作、社会责任、分享共赢等 4.问题入手,给出解答 有的作文材料中呈现的是现实世界的具体问题,那么考生应当针对此问题,经由自己的深入思考、权衡、判断,给出针对性的解答。 [典例] (2016•浙江高考)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网上购物,视频聊天,线上娱乐,已成为当下很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业内人士指出,不远的将来,我们只需在家里安装VR(虚拟现实)设备,便可足不出户地穿梭于各个虚拟场景:时而在商店的衣帽间里试穿新衣,时而在诊室里与医生面对面交流,时而在足球场上观看比赛,时而化身为新闻事件的“现场目击者”…… 当虚拟世界里的“虚拟”,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中的“现实”时,是选择拥抱这个新世界,还是刻意远离,或者与它保持适当距离? [分析] 这道作文试题具有鲜明的现代感。虚拟世界里的“虚拟”与现实世界里的“现实”,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对材料提出的问题,考生应深入思考、辩证分析。写作切入角度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虚拟”世界利弊共存,对于“虚拟”世界潜在的“疏离现实世界”的弊端,应当保持警惕。②“虚拟”世界为当代人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应当善用“虚拟”技术,改善人类生活。③“虚拟世界”并非万应灵丹,与它保持适度距离,方能更好地享受“现实世界”的美好。④“虚拟世界”是当代科技发展的趋势,远离并非良策,应当以趋利避害的心态迎接应对。 5.化虚为实,寻找对应 诗歌、寓言、图画等寓意类材料因其题旨和意图含蓄隐晦,不容易分辨,这时应化虚为实,寻找材料与生活的“对应点”或材料中的关键词与人生的“对应点”,化大为小,化抽象为具体。即跳出材料,向自然、社会、人生等维度延伸拓展,与现实挂钩,更深切地理解题意。这时,考生不妨做个“菩萨心肠的观世音”。“菩萨心肠”就是指思想上要健康向上;观,是指要观察社会、人生;世,指留心世态炎凉;音,乃“隐”,材料隐含的内涵。 [典例] (2016•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行囊已经备好,开始一段新的旅程。路途漫漫,翻检行囊会发现,有的东西很快用到了,有的暂时用不上,有的想用而未曾准备,有的会一直伴随我们走向远方…… [分析] 这则材料属于寓意类材料,寓意类材料影射的是社会、人生。材料中的关键词是“行囊”与“旅程”,立意可以从“行囊”的隐含义入手,化虚为实,赋予其具体的意义所指,并从“行囊”与“旅程”的关系这一角度来立意。 寻找材料与生活的“对应点”,化虚为实,也就是要寻找这两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关键词“行囊”“旅程”与人生、社会的“对应点”,也就是它们的象征意义。 ①行囊:旅行者出行时使用的行李袋。 对应人生:人生旅途中个人需要的储备库。 ②备好行囊:行李袋中准备好了旅行中的各种东西。 对应人生:人生储备库中需要准备的诸如诚信、正直、责任、执着等精神品质。 ③旅程:旅行者的路途或行程;新的旅程,指即将开始、未出发的旅程。 对应人生:新的人生征程。 ④二者关系:谈行囊必须结合人生旅程,谈人生旅程必须考虑行囊。 根据材料中的引导语“有的……有的……有的……有的……”的提示,把“有的”化虚为实,使之具体化,形成所写文章的话题及主旨: ①“书到用时方恨少”,要不断储备知识的行囊,才能少走弯路;②对“真、善、美”的追求,是人生旅途不可或缺的行囊;③“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生旅途中应该准备经典的行囊,与名著相伴随,充实自我的人生;④未来岁月不可期的东西多矣,准备行囊要未雨绸缪;⑤顺时而动,与时俱进,要及时更新、补充人生行囊中的装备;⑥诚信(或“乐观、恒心”等)是人生旅途的重要行囊,没有它,就难以致远等。 [审题立意示例] [典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年轻人在阳台上种植了一大排紫藤花。夏天,枝叶垂悬于两层楼之间,形成了美丽的绿色叶幔。年轻人几度想将枝叶拉起用木架固定,帮他挡住阳光,降低屋内暑气,但感觉如此做太小气而作罢。 第二年,年轻人在阳台欣赏盛开的紫藤花时,发现有几株葡萄藤攀上了他的阳台。往下看,一个女孩正对着他微笑。楼下人家为了感谢他种植的紫藤花挡住夏天的太阳,所以种植葡萄作为回馈。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立意] 这则材料看上去好像比较松散,里面出现了年轻人和女孩两个人物,年轻人想将紫藤花枝叶拉起遮阳而最终作罢,女孩种植葡萄攀上年轻人的阳台。对于这类材料作文,审题时适合选用多向辐射的思维方法展开立意。 仔细分析材料,抓住两件事之间的关系,站在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关系,不难作出正确的立意选择。 可供立意的角度有三:①从年轻人看,大度会赢得回馈(或:分享使快乐加倍);②从女孩看,受惠应懂得感恩;③从整件事看,邻里当和谐相处。写作时选择其中任何一个角度立意,均符合题意。 [范文多维观摩]……………………………………………………………………………… 学会分享,快乐和谐 一考生 ①年轻人把紫藤花分享给邻居,邻居把葡萄藤分享给年轻人,邻里和谐,生活美好。学会分享,快乐和谐。 ②百灵啼声婉转,麻雀扑打着翅膀,鸟儿在同一片蓝天飞翔;小草青葱,树木成荫,草木在同一片土地呼吸;行人匆匆,游人闲适,人们在同一片土地生活。分享——一个具有魔力的词语,给我们以无尽的财富与收获。 ③分享能带给人们精神上的充实与快乐。分享是一种大智慧。懂得分享的人能收获高于常人几倍的快乐。比尔•盖茨曾说:“每天清晨当我醒来,我便思索着如何与他人分享我的快乐,因为那会使我更快乐。”盖茨的确如其所言做到了分享:他与世人分享他最新的研发成果;他与社会分享自己的财富;他在分享中得到了人们的敬重,在敬重里获得了更多的快乐。不会分享的人只能在自我为中心的小圈子中自以为“幸福”地度过每一天。没有分享,便不能开阔心胸,而心胸狭隘如何能有真正的快乐?分享就似一种催化剂,有了它便可以催生出更多的幸福与快乐。 ④分享能够提升人生的情趣与境界,赢得人们的尊敬。竹林七贤徜徉在山水之间,在分享彼此的志趣之时升华了各自的情谊;苏轼与王安石虽然政见不同,却喜欢互相探讨诗词、分享两人的文学见解,因而他们的友情坚如磐石;居里夫妇毫不吝啬各自的一点一滴,无论是财富抑或是科研成果,他们都与世人同享,所以他们成了我们毕生爱戴尊敬的对象……因为分享,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渐渐消失;因为分享,他们收获了双倍的幸福;因为分享,他们得到了世人的尊敬。 ⑤分享能使各种文化和谐相处,使国际关系更加融洽。世界是一个大家庭,各国灿烂的文化需要世人共享。回想中国古代闭关锁国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文化的趋同与单一会日益严重;再想想二战时期法西斯对于人、对于文化的肆意扼杀几乎将世界一步步推向衰败。现代社会需要和谐,我们应当学会分享。因为分享能让文化走向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峰,分享能创造一个和谐宁静的国际大环境,分享将使世界这个大家庭更温暖! ⑥让我们懂得分享,让我们试着分享,让我们充分发挥分享的魔力,让分享这个神奇的词语在生活中熠熠生辉! 1.学开头 第①段以简述材料开头,亮明观点,总领全文,点明主旨。 2.学修辞 第②段运用排比手法,由自然过渡到人,一气呵成,语气强烈,增强了表达效果。 3.学行文思路 第③段单刀直入,提出第一个分论点,强调分享对“精神”上的作用;第④段作者提出第二个分论点,指出分享对“人生”的作用;第⑤段则宕开一笔,提出第三个分论点,提出分享对“国际关系”的影响。这三段采用并列式结构,有力地论证了分享的重要作用。 4.学论证方式 第③段引用比尔•盖茨的名言,指出分享“使我更快乐”的道理,第④段举出竹林七贤、苏轼与王安石、居里夫妇的例子,说明分享能够提升“人生的情趣与境界”。 ★5.学点题 文章的观点是“学会分享”,作者在标题中点题,第①②段引出话题,接下来③④⑤段从不同角度来分析话题,巧妙点题,最后一段再次扣题。整篇文章始终围绕“分享”这一话题,结构紧凑,逻辑严密。 [看评点] 分享,对于自私的人来说,它是一个枷锁;对于乐善好施的人来说,它是通往幸福的桥梁。文章以“年轻人把紫藤花分享给邻居,邻居把葡萄藤分享给年轻人”开篇,自然而巧妙地点题,使整篇文章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在内容上,文章以“分享能带给人们精神上的充实与快乐”“分享能够提升人生的情趣与境界”“分享能使各种文化和谐相处,使国际关系更加融洽”三个层次为鲜明的论点,很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微技法系统点拨]…………………………文后学法更深刻………………………… 快速点题“4方法” 要想在高考中获得作文部分的高分,考场作文必须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考生在文章中不失时机地点题,能大大加深阅卷老师对该作文“思路清晰”与“中心突出”的印象。点题,就是在恰当的地方用简明扼要的语句点明题意,揭示文章的主旨,暗示全文的脉络层次。这种用于点题的语句,被称为点题之笔。这种点题之笔,在诗歌中被称为“诗眼”,在文章中被称为“文眼”,是全文的精神“团聚处”。因此,写作时要注意运用点题之笔,“赘字冗词不能有,点题之笔不可无”。反复点题、处处强调是取得作文高分的重要法宝之一。 考场作文点题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点题,是获取“保险”分的“奠基石”;点题,是想要获取高分的考生的妙招;点题,是离题作文的“救命稻草”。 点题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标题点题法 所谓“标题点题法”,就是当材料作文、话题作文要求自拟标题时,在文章的标题中嵌入体现中心观点的词语,明确文章的中心主旨,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如2017年高考全国卷Ⅰ考生拟写的《撷文化以话中华》,该标题属意于“文化”,概括了全文主要内容,强调中华文化的巨大魅力,直接点明题意。 2.首尾点题法 打造出能体现中心题意的精彩的开头和结尾,会使文章出现“亮点”,从而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提高作文的分数。所谓“首尾点题法”就是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点明题意,文章开门见山,把点题句放在醒目的位置上,结尾时卒章显“题”。如2017年高考全国卷Ⅱ考生所写《民族的灵魂》: 开头 古往今来,历史的车轮如狂风般呼啸而过,卷起的风沙曾湮灭多少辉煌?然而,一直有一群人昂首在天地之间!他们是历史的弄潮者,他们永远忠于自己民族的灵魂,他们称自己为:中国人。 结尾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我们不能遗忘曾经,我们要铭记历史,铭记所有的屈辱与辉煌,更要铭记那永垂不朽的民族的灵魂! 首尾照应,巧妙点明题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3.中间点题法 所谓“中间点题法”,就是在文章的中间段落的关键处、醒目处适当地加上几个点题的句子。点题句可以放在中间文段的每一段的段首,作为本段的分论点(小标题),这样既结构清晰,主旨鲜明,又很好地论述了中心。(如上面[范文多维观摩])在叙述完事例论据后,也要有紧扣文题进行适当地分析议论的点题句,这样既能避免罗列事例、文体不清的问题,又能起到画龙点睛、突出中心的作用。(如上面[范文多维观摩]) 4.反复点题法 所谓“反复点题法”,就是在文章的标题、开头、中间、结尾都扣题,渲染并突出话题。反复是相对而言的,不是乱点题,也不是滥点题。“反复点题法”具体的做法是:一要不断出现文题中的词语(命题作文紧扣标题、话题作文紧扣话题、材料作文紧扣主题)。文中适当增加点题、扣题的字眼,不断地告诉阅卷老师,我的作文没有偏题。二要学会在关键处或醒目处反复点题。在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和中间几段的段首、段尾分别点题,必要之时,点题句可单独成段。 二、多则材料的审题立意 多则材料类作文文题由两则或两则以上的材料组成,材料往往具有相对独立的性质,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所以多则材料作文真正的难点在于如何找准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作全面准确的分析。要想准确立意,首先必须逐则分析提炼,再进行比对找到聚焦点,最后综合判断和归纳。 [审题立意技法] 多则材料的类型比较丰富,既有内涵相同或相反型,也有相对或多向型,更有递进或综合型。这些材料在进行审题立意时,可采用如下方法: 方法 解读 同中求异 相同的材料,从它们的相同点出发可以提炼观点,但往往缺乏深度,如果我们从相同的材料中寻求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就能挖掘深度,得出有分量的结论。 异中求同 相异的事物,有时是形异而实质相同的,因此,对于多则材料,我们可以进行分析比较,寻找材料间的共同点,从共同点入手提炼观点。 异中辨异 有些相异的材料,它们之间有明显的分歧点,我们找出分歧点,从它们的分歧点处入手提炼观点。 互补叠加 有些材料性质是同一的,但各自并不全面,而是互为补充的,只有将它们叠加起来,才是科学合理的,也只有这样才能提炼出正确的观点。 无论怎样的材料,无论材料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对多则材料的审题都要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弄清每则材料的内涵 命题者往往提供2~3则材料,如果是事件或现象类材料,首先要弄清其主旨或意图;如果是论断或名言类材料则要提炼出思想观点。 2.辨析材料间关系 命题者所给出的材料往往不是同一层面的,这些材料内涵丰富。辨析材料间的关系是审题立意的关键,只有关系清楚了,审题立意的方法才能确定下来。 3.确定立意 性质相同的容易找到共同点,性质相对的容易从互补叠加角度立意,相异的既可以从共同点角度立意,也可以从相异点角度多向立意。总起来就是要根据材料本身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立意。 [审题立意示例] [典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①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学接受荣誉文学博士称号时说:“如果画,一定要画出新的想法、新的感受,重复自己是可耻的。” ②也有人说“重复是成功之母”,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不就是从一次次重复画蛋中走向成功的吗?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立意] 1.弄清每则材料的内涵 材料一:“重复”是满足现状、停滞不前、无所作为等缺乏艺术使命感的代名词,属于摒弃范畴。材料二:“重复”是相对“成功而言”,指在既定目标下的反复实践、悉心探索、锲而不舍、挫而弥坚,是通向成功的阶梯和过程,绝非简单机械的往复,而是螺旋式的递升,暗含“操练—探索—总结—渐进”的过程,属于肯定范畴。 2.辨析材料间的关系 两个“重复”聚在“艺术追求”这个焦点上。一曰“重复可耻”,当以“摒弃重复”、超越出新为目标使命和自觉责任。二曰“重复”,特指践行目标所必需的态度、过程和方法。通过材料二所言的“重复”,实现材料一不“重复”的目标。 3.确定立意 第一则,侧重谈超出自我,才能拥有自我,拥有成功,拥有未来。反之,简单重复自我,实则泯灭自我,失去自我,失去前途。第二则,侧重谈成功源自艰苦历练,实践长才干等。两则统揽,辨析各自内涵,建构科学联系,透视互补共生的深刻道理。 [范文多维观摩]……………………………………………………………………………… 在“重复”中颠覆 一考生 ①美国物理学家费因曼常在授课时与同学调侃,他说:“我有一双神奇的手,一只不断地重复,另一只不断地颠覆前人的理论。” ②其实,大凡成功之人都需要这双“手”。一只不断地重复,重复的是自己的执着追求与辛勤付出。重复是成功之母,达•芬奇就是从一次次重复画蛋中走向艺术的至高境界;与之相辅的另一只手则是不断地颠覆,即时地自新,在无数次重复中吸取经验,而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人类文明的瑰宝”。就像画家吴冠中所提倡的那样“画出新想法,新感受”。 ③我们需要“重复”。任何发展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反复地摸索,不断地尝试,科学才会发展,文化才会聚集,艺术方能升华!是的,没有反复的探究,重复的实验,就无法造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赫然成就;离开了多次的尝试,反复的“雕饰”,谁又能谱写出诸如亨德尔《弥赛亚》这样的音乐剧作?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只有不断地重复作为积淀,方能绽放人类文明的花蕾。 ④然而,在“重复”的同时,我们更需要颠覆。只有在反复的尝试中总结经验,不断地创新,之前的重复才有意义。否则,一味地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只会让历史倒退。颠覆,意味着思想的更新,理念的改进,它基于从前的“重复”,同时又是重复的一种升华。达•芬奇的成功,不仅基于他画蛋时反复的尝试,更在于他的创新灵魂注入了文艺复兴的新理念,将艺术的人性从宗教神学中挣脱出来,提出“艺术以人为本”这样颠覆性的理念。纵观历史连绵画卷,莫扎特音乐风格“蜕变”,麦克斯韦经典电磁理论,马克思“物质第一性”观点,无不是以重复摸索为根基,以敢于颠覆的勇气为原动力。一言以蔽之,在“重复中尝试颠覆”,是人类走向文明的最佳途径。 ⑤重复与颠覆看似矛盾,实际上他们却是唇亡齿寒、相辅相依的“两只手”,没有重复作为量的积累,“颠覆”只会成为痴人说梦的一种幻想。没有与众不同的理念作为指导,一切重复都只会重蹈历史,倒退文明。 ⑥然而,在科技文化高度昌盛的今天,我们又该如何合理利用“这双手”,不误入“因循坐误”与“痴人说梦”的歧途呢?我以为,首先应确立一种新思路,明确“颠覆什么”,“如何颠覆”。在心中有了明确的目的与完整思维结构之后,再潜心投入“重复”过程,冷静而按部就班地完成每一个计划,避免急于求成的浮躁心理。如此一来,再遥不可及的目标也会水到渠成。 ⑦重复,铺陈着脚下的路;颠覆,照亮着你今后的旅途。只要合理地操纵着这双手,那么即使一双普通的手也能推动整个世界。 1.学开篇 第①段以名人名言开头,第②段用“其实”一词紧承前段,指出“重复”的重要性,引出话题,点出观点。引用+简析,开篇独具特色。 ★2.学论证构段 第③段先提出“我们需要‘重复’”的观点,再加以诠释,随后举出袁隆平和亨德尔两个例子,最后再进行分析,回扣该段首句的观点。整个段落一气呵成,论证严密,结构紧凑。 3.学过渡 第④段首句以“然而”转向下面的论述,“在‘重复’的同时”承接上文,“我们更需要颠覆”开启下文,承上启下,过渡自然,毫无雕琢的痕迹。 4.学引用 文章除在首段引用名言外,作者还在其他的一些段落中引用一些名人的观点看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丰富了文章的思想内容。 5.学联系现实 第⑥段运用“联今”的方式,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使论证更加深刻。 [看评点] 文章以物理学家费因曼的调侃“我有一双神奇的手”起笔,简捷入题。第②段作者紧承首段的“双手”的比喻,勾连材料,分析概括出材料的中心内涵。随后以“我们需要‘重复’”和“我们更需要颠覆”并行又兼有层进地表达出作者对“在‘重复’中颠覆”的比较理性的思考。末段“一双普通的手也能推动整个世界”既巧妙地与开头遥相呼应,又使论点得到有力的提升。 如果说这篇文章以结构上的纵横结合收放有度而表现出“骨架美”的话,那么文中袁隆平、亨德尔、莫扎特、麦克斯韦等人的事例的合理选取、准确运用则体现了文章的“血肉美”,表现出作者较为开阔的视野和不俗的文化积淀。 [微技法系统点拨]…………………………文后学法更深刻………………………… 论证构段“5形式” 1.“观点+事例+分析”式 这种构段方式的思路是:先亮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叙述事例,最后进行分析。采用的是一种“总—分—总”的构段思路。如: 书本知识从课堂的有效学习中来,从课外阅读中产生。这为语文素养提供了深厚肥沃的土壤和清冽可口的甘泉。(提出观点)否则怎么会有宋濂“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的求学问道?怎么会有程颐门前不畏风雪屹然而立的身影?怎么会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之语流传?(事例论据)课堂的有效学习让我知我之该知,明我之不明。师者的“传道受业解惑”使我通“不解之句读”,解“不解之惑”。课堂教学让我明白语文中“知道的知识”,认清“不知道的知识”,它是我语文素养提升的土壤。(意义分析)——(选自《浅浅纸上书,深深足下行》) 2.“名言+观点+事例+分析”式 这种构段方式的思路是:先引用名人名言,然后或结合观点对名言进行诠释,或直接提出观点,中间叙述事例,最后进行分析。如: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引用名言)在我看来,阅读是在懂得“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养成的良好习惯。而提升语文素养,自然也不仅仅是在课堂上谈古论今。(提出观点)自幼,家中的书屋就不断影响着我,松墨之香更是必不可少的苦艾佳酿。诚如文豪大家们不也是对自己的藏书阁念念不忘?“饮冰室”“天一阁”,哪个不是被主人如思想的宫殿般珍视?(事例论据)对于语文素养而言,也许有了阅读习惯的养成,我们便为这条漫长而大美之路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意义分析)——(选自《阅读大义》) 3.“观点+诠释+事例+分析”式 这种构段方式的思路是:先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对观点进行诠释,中间叙述事例,最后进行分析。如: 赏罚分明,二者结合,实为助考良药。(提出观点)考好就表扬,考差就挨打。这种教育方式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占据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而一些事例也证明其还是有一定教育效果的。(进行诠释)前几年备受争议的“狼爸”“虎妈”,不也用棍棒打出了清华、北大的子女?河北衡水中学也好,河南郸城一高也罢,很多高升学率的学校都在实施以考促学、奖勤罚懒的教育制度。古今中外,何时有差生被表扬,优生被训斥的事件发生?(列举事例)不过,教育首要之重便在于“分明”二字。什么情况下受到表扬,什么情况下接受批评?以什么方式进行表扬或批评?这都应有明确的标准。否则,教育就会脱离奖惩的目的,甚至演变成家庭暴力。家长若能制定科学合理的奖惩标准,并按照规定执行,那么就可以根据孩子的考试成绩进行奖惩。(意义分析)——(选自《赏识为舟,批评作帆》) 4.“观点+引言+事例+分析”式 这种构段方式的思路是:先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引用名言对观点进行阐述,中间叙述事例,最后进行分析。如: 美的气质表现在内在美并非苟且胡说。(提出观点)华罗庚说过:“如果一个华丽的外表下是一颗丑恶的心,那么这个人无论长得如何国色天香,美丽动人,也会让人厌恶。”此语就向我们昭示了内在美的魅力所在。(引用名言)扶起重伤者的刁娜;为乘客着想,身受重伤停稳巴士的司机吴斌,他们所举所动在当今社会引起了强烈的震撼。(事例论据)是什么让他们如此被世人赞誉?是他们的内在美,是他们美的气质。(意义分析) 5.“事例+分析+观点”式 这种构段方式的思路是:先叙述事例,然后对事例进行分析,最后在分析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如: 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就是一个淡泊宁静的人。为了攻克“哥德巴赫猜想”,他毕生沉浸在自己的数学王国中,宠辱不惊,视名利同陌路。而被誉为“文化昆仑”“学界泰斗”的钱钟书先生,则更是淡泊宁静得令人肃然。记者采访,他回避;为他录像,他谢绝;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的编辑们曾想尽办法,但他坚决不同意上镜。至于这个会那个会的邀请,他也从不给面子,把全部心血和精力都倾注在心爱的事业上。(事例论据)正是因为他们拥有着常人难及的淡泊宁静的胸襟,才能在自己从事的学术领域内取得常人难以企及的骄人成绩。(意义分析)可见,淡泊宁静是人们拒绝诱惑取得成绩走向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得出观点) 侯晓旭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