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名师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导学案 2018-05-18 手机版


 【学习重点】

1. 理清课文情节,阅读体会文本体现出来的人性的美与丑,并形成正确的人性观念。

2.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文本阅读,理解“看客”所揭示的人性的悲剧。

二、了解文学常识

(一)关于雨果

雨果(1802-1885),生于法国东部的一个小镇。

雨果自幼多才多艺,尤其热衷于文学,9岁开始写诗,15岁写的《读书乐》就获法国学士院征文奖,18岁时获“文艺竞赛硕士”荣誉,被誉为“神童”。后来主要写小说,其作品多反映对政治的关注。1831年(29岁)写的《巴黎圣母院》以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蜚声世界文坛,是其代表作品之一。

1851年,因反对路易•波拿巴的独裁专制而遭到迫害,开始了长达19年的国外流亡生活。1870年,他回到巴黎,继续参加政治运动。1885年5月,雨果病逝于巴黎,法国人民为他举行了国葬,遗体也被送到专门安葬伟人的先贤祠。

他死后法国举国志哀,超过两百万人参加了他的从凯旋门到先贤祠葬礼游行。他被安葬在聚集法国名人纪念碑的“先贤祠”。

雨果一生坚持正义,讴歌被压迫名族的解放斗争。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后,雨果曾发表著名的抗议信,怒斥英法强盗的罪恶行径。

(二)关于《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1831)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它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尔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实是谏官李定、舒擅、何正臣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他讽刺新法的诗句进行诬陷。“乌台”即御史府)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访惶,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三)《巴黎圣母院》故事梗概

流浪艺人爱斯梅拉达是一位美丽动人、心地纯洁的吉卜赛少女。当她在巴黎圣母院前格雷弗广场载歌载舞欢度“愚人节”时,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对她动了淫心,当即指使他的养子、圣母院畸形敲钟人伽西莫多去劫持少女。少女被正在巡逻的国王卫队长弗比斯救下,她随即爱上了这个轻浮而又负心的军官。伽西莫多被鞭打示众,口渴如焚,少女出于同情,将水送到他的嘴边。当爱丝梅拉达与弗比斯幽会时,克洛德扮作妖魔刺伤了弗比斯,并嫁祸于爱斯梅拉达。爱丝梅拉达因此被判绞刑。爱斯梅拉达宁死也不愿屈从于克洛德的淫威,拒绝了克洛德的以贞操换生存的无耻要挟。行刑之日,伽西莫多从法场上将少女抢入圣母院楼顶避难,日夜守护着她。当法庭无视圣地避难权决定逮捕少女时,乞丐王国的流浪汉们闻讯攻打圣母院,国王下令镇压。混战之中,克洛德将少女劫出圣母院,再次逼迫她屈从自己的淫欲。遭到拒绝后,克洛德将少女交给了追捕的官兵,亲眼看着少女被绞死。绝望的伽西莫多认清了克洛德的真面目,将他从楼顶上推下摔死,自己则抱着少女的遗体默默死去。故事离奇曲折,充满悬念,感情充沛。情节经常中断,小说中常夹杂大量非小说因素,插入大量议论。

三、夯实基础知识——课前预习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笞刑(chī) 呈露(chěnɡ)  镂刻(lòu)  菲薄(fēi)

B.蜷曲(qū)   憎恨(zēnɡ)   恫吓(hè)   抽搐(chù)

C.黝黑(yǒu)   刽子手(ɡuì)   轧钢(yà)   虐待(nüè)

D.虫豸(zhì)   挣开(zhènɡ)   缄默(jān)   惩罚(chénɡ)

2.下列各组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等侯  消磨  聚拢  犯而不较   B.处境  神密  喘气  韬光养晦

C.镣铐  清晰  咆哮  未雨绸谬   D.惊惶  黯淡  诅咒  莫可名状

3.依次填入下面句子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从今年秋季起,全国________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这是促进教育公平的又一重大举措。

(2)三代艺术家以强烈的责任意识,将对文化使命的思考和对精神品格的追求________在对历史精神的追溯和创作技巧的探索之中。

(3)群众看见了伽西莫多赤裸的驼背,突起的胸脯,长着许多硬皮和汗毛的肩膀,便________出一阵哄笑。

A.免除 灌注 爆发  B.免除 贯注 爆发

C.废除 贯注 暴发  D.废除 灌注 暴发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伽西莫多虽然帮助副主教劫持了爱斯美拉达,但是,按照当时的法律规定,是罪不容诛的,所以,只是对他动用了鞭笞的刑罚。

B.人家脱掉了他的上衣和衬衣,直到露出胸膛,他也听之任之。

C.他的力气那么大,那么不可思议,出人意料,把皮条和绳子都挣开了。

D.爱斯美拉达给伽西莫多送去的水,对于干渴得要命的伽西莫多来说,简直就是雪中送炭。

5.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伽西莫多的独眼闪了一下,原来就是他昨晚曾经想抢走的那个波希米亚姑娘呀。

B.时间一点点过去,他在那儿至少待了一个半钟头,被人不停地折磨,虐待,嘲笑,甚至被人投石子。

C.当一头骡子载着一位神甫经过那里的时候,他脸上的阴云化开了一会儿。

D.她温柔地走近那扭着身子枉自躲避她的犯人,从胸前取出一只葫芦,一言不发地举到那可怜人干裂的嘴边。

 课堂•读写探究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一)文本研读

1. 本文的环境是什么?本文的六个场面怎样来划分故事情节?全文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

2. 侮辱伽西莫多的群众有哪些类别?侮辱伽西莫多的语言是什么?群众的这些语言、动作表现了他们什么特点?

3.在伽西莫多口渴难忍的时候,最感人的一幕出现了:爱斯梅拉达把水送到了伽西莫多嘴边。这是全文最重要的一个场面,也是最感人的一个场面。找出文中描写爱斯梅拉达肖像的句子。并概括爱斯梅拉达的人物形象。

4. 爱斯梅拉达这一滴水,闪着人性美的光辉,不仅照亮了伽西莫多,而且照亮了群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讨论]过去群众是无知、冷酷、缺乏同情心,现在却被唤醒了,这种情况可能吗?

5.作品呼唤“真、善、美”的这个主旨是用什么写作方法来表现的呢?这一手法,产生了什么表达效果?

(二)当堂训练

阅读课文语段,回答下列问题。(24分)

我们已经让读者知道,伽西莫多的确是被大家借种种理由厌恨着,人群里没有谁有理由或者觉得有理由去怜悯圣母院的可恶的驼子,人们看见他出现在刑台上都觉得非常高兴,他刚才所受……

伽西莫多的脸色又黯淡起来了。微笑还在一片阴云间停留了一会,但那是痛苦的、无力的、带着深深悲哀的微笑。

1.从人们对伽西莫多的咒骂中,可以看出人们仇恨伽西莫多的根源是什么?反映了当时社会中的人们怎样的一种意识形态?

2.品味“他起先一直默不作声,……却被狗和枪刺激怒了。”

3.当神甫经过刑台的时候,伽西莫多为什么会有与先前截然不同的温和表情?后来为什么“脸色又黯淡起来”?

4.结合文章,谈谈你文中伽西莫多、群众形象的认识。

(三)语言表达训练

1.把下面这个长句改写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巴黎之行让我对法国作家和诗人维克多•雨果为建立法国文学创作者的著作权保护机构——法国文学家协会所做的工作,为促成制定保护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的国际公约——伯尔尼公约作出的杰出贡献有了更深的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第一届“维克多•雨果与同等者节”1月15日在法国巴黎大区拉开帷幕,组织者将举办戏剧、诗歌和电影等形式的活动来纪念这位享誉世界的法国作家。

“维克多•雨果与同等者节”活动组织者阿尔诺•拉斯泰在谈到创办该节目的初衷时说,“雨果是法国最著名的诗人,也是天才画家,涉猎戏剧、诗歌、小说和评论等文学创作领域。”

节目名称之所以叫做“维克多•雨果与同等者节”,是源于雨果的一句格言:“最高艺术是同等者的境界。”今年雨果的“同等者”是法国20世纪伟大的小说家、意识流小说大师马塞尔•普鲁斯特。

请给上面这则消息拟写一个新闻标题。

3.以“宽容”为话题写一组句子,要求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

 课后•拓展读练         素养积淀,能力提升

一、素养积淀

读《巴黎圣母院》有感——一滴眼泪换一滴水

一滴冰冷的泪水沿着脸颊滑落在地需要多长时间?

永远?至少对于伽西莫多而言是这样的。

伽西莫多,一个丑陋、耳聋、独眼、驼背的敲钟人,有着憎恨兼爱慕,叛逆兼敬仰的复杂情感。这份情感是时代赋予他的。那个幼稚、迂腐的时代。

那里有着恢弘绝伦的建筑,精美的浮雕,镂空的庭柱,绘彩的纹窗,也有木质的绞刑架与刑台。这种强烈的反差一如神甫披风下恶毒的心灵,能让渴望、明亮的眼神变为失落与黯淡。

有谁会去怜悯一个刑台上丑陋的愚人王?

贵族,神甫,市民,或是施刑人?

不,在道德与智力的幼稚阶段,他们是没有怜悯心的。

你可曾听见刑台下的叫骂与嬉笑,刻毒的言语和得意的腔调。那又岂非无意。这是那个时代的社会与人心,他们尊崇救世主,却又哪里知道,一颗果子如若从里面腐烂,就会蔓延直到无可救药。

悲惨的呼唤当然不会引起同情,倒是聚集了更多欣赏的目光。伽西莫多,你可知道,他们正怀者愉悦的心情聆听你的呼唤呢!即使,你所渴求的只是一滴水。他们任你狂野如无法挣脱锁链的野兽一般咆哮,任你把老旧的轮盘弄得轧轧响,冰冷的皮绳深深地嵌入坚硬的皮肉,他们很欣赏你的可怜、古怪呢。在他们眼中,你那难以接近的神情与徒劳的挣扎是如此的可笑。

或许,这种刻毒、诋毁与讥讽真的可以侵蚀一个人的心灵,让他麻木。

在许久的毒打与骂声中,他会渐渐变得沉寂,如同平静的水面,惊不起一丝波澜。是容忍,还是妥协?

石子可不比人的言语更加柔软,鞭子带着毒刺闪着耀眼的光,落在身上,再硬朗的皮肉也会绽开道道血痕。

社会与自然之间似乎隐藏着一层淡淡的薄膜,然而伽西莫多从那自然中走出,却无法融入这个离他太远的社会。羞耻和惭愧似乎在他脑海中也只成为了一个模糊的影子。在那十分丑陋的脸上是不会表现出羞愧的。只有阴翳会在脸上愈变愈浓。

无论这一天是否有温暖的日光,都会在伽西莫多脸上可怕的阴云中渐渐暗淡。

可怜的伽西莫多,从来都注定在痛苦中求生,在绝望中喘息,义无返顾地选择承受。

当西米亚姑娘娇斥着她雪白的小山羊从伽西莫多面前走过,她,该是来报复的吧!他习惯的想,眼中再度燃起可以吞噬一切的怒火。那漂亮、鲜艳、纯洁、迷人而又娇弱的姑娘,竟会那样好心肠地去帮助一个如此可怜丑恶的家伙。

呵,多可笑!

然而,当姑娘的葫芦,温柔的凑近那可怜人干裂的嘴边,那干燥如焚的独眼里,竟滚出一大颗眼泪。那是长久的失望后的心在一瞬间所受的震撼流下的泪水。对于那个不幸的人而言,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原来,伽西莫多,如此强硬的人的内心深处也有最柔软的一面呢。

那一瞬间,台下还是爆发出了欢呼声。那是未泯的良心在刹那间所受的震撼。

内心的嘲笑变为感激。他凝视着那双美丽的手,不禁意地伸出黑黑的嘴,想用亲吻以示感激。

姑娘害怕地缩回手,如同一只受惊的小鹿,用无限责备与悲哀的目光注视着那丑陋的面孔。

伽西莫多仿佛一瞬间觉醒了,失望、愧疚、以及一丝恼恨再度充斥了他的心灵。

从麻木忍受,直到反抗、失望,再到感动、恼恨,伽西莫多的内心终究处于一个复杂和矛盾的挣扎中。他是令人悲悯的,同时,他又怜悯着这个社会中那些无知的人。

毕竟,在绝望的挣扎中,还有一股清流在心田静静流淌。那水滋润的不仅是干燥的嘴唇,更滋润了深处的那一颗逐渐坚硬的心。

然而,那滴泪水落在刑台上便迅速蒸发了,了无痕迹。

一滴冰冷的泪水沿着脸颊滑落在地需要多长时间?永远。因为心中的泪水是永远不会干涸的。

宽容是福

今天我正在上课,突然接到了妻子的电话,说岳母精神失常了,语无伦次,哭哭啼啼的……

我愕然:她平生第一次去饭店上班一周未到,就因几件鸡毛蒜皮之事折腾得寝食难安,才几天就出现问题了。哎!

岳母的为人我是知道的,不善言辞又心胸狭窄,一句不顺耳的话她就能耿耿于怀十来天。所以,我和她说话总是小心翼翼的,唯恐稍不小心说错了话,让四十岁出头的她一提起来我就发牢骚。妻子有几次回娘家,实在不想听她的唠叨了,就随口说了她几句,岳母伤心得要命,很快就大哭起来。我呢,好说歹说安慰了半天,她才“雨过天晴”。

我很累。其实,岳母更累。

岳母的心细得如同麻绳,凡尘琐事像不断加重的货物,一点点的冲击着她脆弱的心理防线。凡事斤斤计较,容不得过错,容不得委屈,容不得埋怨,容不得批评,最终她的精神崩溃了。

她崩溃了,我不知道没有文化的她能否悟到症结所在。她之所以心力交瘁,是因为她没有一颗宽容的心。对别人锱铢必较,那就只能闷闷不乐,郁郁寡欢了。不能够宽宏大量,不能够乐观豁达,就会少了亲人的好言相劝,就得不到朋友的推心置腹。日积月累,封闭的心扉得不到阳光的爱抚,那就发霉、变形了。

有个成语妙不可言——心宽体胖。实在是言简意赅,发人深省。人类在创造词语的时候,肯定不是空穴来风故弄玄虚,而是历经岁月沧海桑田所领悟出的刻骨铭心的真知灼见。关于宽容,古人比我们领会得更透彻——《尚书•君陈》中说道:“尔无忿疾于顽。无求备于一夫。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

胸襟宽广,大人大量,容己容人,才会大有所为,德高望重。古往今来,以德报怨的事迹比比皆是,他们有口皆碑,万古流芳。春秋战国时期的蔺相如不计前嫌,心平气和地扶起前来负荆请罪的廉颇,最后齐心协力保卫赵国,成为千古美谈。还有为新中国而立下赫赫战功的许世友将军,也是被光明磊落的我军所感染,所包容,最终加入了我党并做出了丰功伟绩,成为功勋卓著的开国大将军。

而那些心高气傲之人,常常是心神不定,黯然神伤的,比如三国的周瑜。更不说心怀鬼胎的小人了,他们只能落个自食其果、身败名裂的结局了。如历史上的奸臣恶霸,他们处心积虑陷害忠良,但邪不压正,他们却抱头鼠窜,遗臭万年。

容不下别人,也就容不下自己。宽容是种美德,具备了它,我们会心安理得!宽容是种智慧,拥有了它,我们会心旷神怡!

宽容是福!

感悟儒家的宽恕之道

《论语》有一段近似白话的对答,非常有名。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伏尔泰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八个字,称为“人类的法典”。这句话不仅被写入了1793年的法国宪法,也被写进了1993年的《全球伦理宣言》。

这便是儒家的“恕道”,“恕”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一种宽容精神。

孟子对“恕道”有过论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这句话的意思是:万物都为我准备好了。通过反省自身而抵达真实,没有比这更快乐的了。努力按推己及人的恕道去做,追求仁的道路没有比这更近的了。从这句话能看出,孟子不仅认为个人应遵循恕道,他甚至把这种关系上升到了宇宙论,并以“真实”为原则来讨论“恕”的价值。孟子认为,恕道不仅是人己的沟通原则,更是物我一体的法则,是抵达仁的最近的路。

儒家把“恕道”当作构建社会秩序的目标。儒家的恕道,是中国人应对公共生活的一种创造,更是一门艺术。它意味着人们不再是明争暗斗、貌合神离,而是肝胆相照、精诚合作;它意味着社会能容忍不同声音,而不用担心迫害和压制;它意味着政府行为不再喜怒无常、变幻不定,而是更富有人性和温情,与民众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它意味着民众与执政者能共同走上共谋国是的舞台,每个人都可以在公共事务中都体会到个人的尊严。这便是儒家追求的“仁”的境界。

子贡问过孔子,如果有人能对民众大方地施与和救济,应该算是“仁”了吧?孔子认为根本算不上,他对“仁”的回答有12个字:“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认为仁者,只要自己想立的,便也帮助人能立;自己想达的,便也帮助人能达。这里说的仍然是推己及人的思想。

对于恕道,儒家有过反复强调。比如《论语》中子贡说:“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这里的“加”是强加之意,意思就是:我不想别人强加给我的,我也不会强加于别人。《中庸》也强调:“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其实表达的都是一个意思。

可以说,“恕道”正是儒家“王道”政治理想的哲学基础。“王”字的本意为“天下归往”,也即如今讲的民意认同。

《尚书》对王道有过一段精彩论述,翻译过来就是:不要不公不正,就是遵循王的法则;不要私行偏好,就是遵循王的大道;不要为非作歹,就是遵循王的正路;不结党不营私,才能使王道平坦;不反复不倾斜,才能使王道正直。这段话今天读来,仍然有惊醒世人之意。

在孟子看来,王道就是“以德行仁”“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力假仁”“以力服人”的霸道。这一切的前提,就是要遵从“恕道”。

到上个世纪初,章士钊提出“为政有本”,强调的仍是“恕道”。章士钊认为政治“本在何?曰在有容。何谓有容?曰不好同恶异”。这里的有容,指的是执政者要有包容和宽容之心,不要好同恶异,要主动培养一种和而不同、和而共进的社会状态。

儒家很早就把“恕道”看作是政治权力向本源的回归,它不仅是社会从野蛮到文明、从仇视到理性、从强权到说服、从斗争到和谐的回归,它更是权力向民众的回归。

用今天的观点看,儒家“恕道”所说的宽容,还能激发民众对公共事务的热情,使民众对公共事务的参与从无序到有序、从消极到积极。

公共决策的成败,往往决定着无数民众的利益和权利。民众有了对公共事务的兴趣,能主动放言议政,执政者才能听到对于自己施政行为的真实反应,可以适时修订施政方针,减少决策失误的机率。政治本来便是众人的事,这种共同劳作的神圣感,不仅能激发社会与民众的潜在活力,更能成为民众对国家认同最坚实的基础。如果民众对待公共事务,宁愿三缄其口,社会的创造力也会面临衰竭,国家整体智商只会越来越低,这是所有被精神奴役国家的一个共同特征。

恕道”所说的宽容,一直是这片古老土地上的常识,也希望它在未来能引领每一个人前行。

如果每一个中国人,都从内心真正理解和信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说的精神,中国就会越变越好。

——读了以上文章,相信你对“宽恕”有了新的理解,把它写下来吧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答案

[课前]

1.解析:A项,“呈”应读chénɡ,“菲”应读fěi;C项,“轧”应读zhá;D项,“缄”应读jiān。答案:B

2.解析:A项,“侯”应写作“候”,“较”应写作“校”;B项,“密”应写作“秘”;C项,“谬”应写作“缪”。 答案:D

3.解析:免除:免去;除掉。废除:取消;废止。贯注:精神、精力集中。灌注:注入。“暴发”与“爆发”虽都是动词,且都含有“突然发作”之义,但有细微区别:(1)从感情色彩来看,前者多含贬义,有讽刺意味;而后者则多为中性。(2)从表达意义来看,前者强调事物发生的突然性和猛烈性,突出其声势大,速度快,让人难以琢磨原因,或没有必要去琢磨原因。而后者则强调因爆发(或像爆炸)而迅猛发展,突出其效果,而这种效果往往因量的积累所致,故而常常能引发理性思考。(3)从适用对象来看,前者多用于山洪、大水、疫情或疾病等事物,而后者则多用于火山、力量、情绪、革命、起义、运动等事物。答案:B

4.解析:“罪不容诛”的意思是罪大恶极,处死都不能抵偿,跟上下文语境不相符合。

答案:A

5.解析:D项,“温柔地”与“一言不发地”位置互换。答案:D

[课中]

(一)1.格雷沃广场的刑台。开端是第一、二个场面,发展是第三、四、五个场面,第六个场面既是高潮又是结局。

2.有男人、有女人;有老年人、有年轻人;有正常人、有残疾人。

①喝这个吧!拿去吧,恶汉!算我欠你的情哪!

②这是给你在黑夜里用些倒霉的钟惊醒我们的教训!

③喂,小子!你还在圣母院塔顶上咒骂我们不?

④这只碗给你喝水!我老婆就是因为看见你从她面前走过,才生下了一个两个脑袋的娃娃!

⑤我的母猫生下了一只六只脚的小猫!

冷酷、缺少同情心、缺乏良知

3.①一位装束奇特的姑娘,身边带着一只金色犄角的雪白的小山羊,手里拿着一面小鼓。②那漂亮、鲜艳、纯洁、迷人而又那么娇弱的姑娘。

爱斯梅拉达——美丽纯洁,天真善良,坦率开朗,多才多艺。在她身上集中体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

4.观众也都被感动了,大家拍着手喊道:“好极了,好极了!”

生1:可能。虽然无知愚蠢、缺乏怜悯同情之心,但这并不能说明他们完全丧失了最基本的人性。爱斯梅拉达的举动,唤醒了他们人性中的良知,善良可以使魔鬼变成天使。表达了作者对真、善、美的呼唤。这正是作品的主旨所在。

生2:不可能。这只是作者的美好的愿望。正是作者浪漫主义思想的体现。

师:不管是可能,还是不可能,自古以来,人们对人性的讨论从没有停止过,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荀子说:“人之初,性本恶。”无论善恶,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这个世界温馨、美好、和谐。这就离不开我们每个的努力,有时候,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个笑脸,一句温暖的话语,就能给困难中的人以无限的鼓舞和感动。正如歌中所唱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变成美好的人间。”

5.对比    使美者自美,丑者自丑,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二)

1.伽西莫多的丑陋给他们带来的“灾难”和“诅咒”;群众愚昧、麻木的思想意识。

2.伽西莫多能忍受残酷的笞刑,能忍受肉体上的摧残和折磨,却无法忍受民众无端的侮辱和咒骂,看似强大的统治武器却无法抵得上民众的思想、言论的威力。

3.伽西莫多一直把神甫看成他的救世主和保护神,在他的心目中“神甫”是伟大的,他以为神甫是来解救他脱离苦难的,所以脸上浮现出宽厚而温和的微笑;然而当看到神甫慌张逃离时,他的最后一丝希望破灭了,留给他的是痛苦、悲哀,他的脸色黯淡起来。

4.卡西莫多丑陋至极,但感恩与善良是另一个极点,为报滴水之恩,他宁愿肝脑涂地。

关于群众:一方面,群众嘲笑、辱骂伽西莫多,是因为不知道事情的真相;另一方面,作者充分表现“中世纪人们”道德无知愚昧和缺乏怜悯同情之心,并通过议论表达自己对他们的不满和讽刺,但这并不能说明这些群众完全丧失了人性。爱斯梅拉达的举动,唤醒了他们人性中的良知,是群众朴素情感的反映,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也许是作者对美、对善、对进步的信仰,歌颂美好人性的力量,也是对美好人性的呼唤。

(三)1.参考答案:巴 黎之行让我对法国作家和诗人维克多•雨果有了更深的了解。他在著作权保护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促成了法国文学创作者的著作权保护机构——法国文学家协会的建立,促成了保护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的国际公约——伯尔尼公约的制定。

2.参考答案:巴黎举办第一届“维克多•雨果与同等者节”(或马塞尔•普鲁斯特获首届“维克多•雨果与同等者节”同等者的称号)

3.参考答案:宽容是一种生存的智慧,是看透社会人生以后获得的那份从容;宽容是一种生活的艺术,是理解别人以后获得的那份超然;宽容是一种做人的道理,是经历风雨以后获得的那份自信。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