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怀古》精品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导学案 2018-05-16 手机版 | ||||
【使用说明】 1.以学案为线路图自学课本,熟悉基础知识,并在课本上勾画标注要点。在自学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点问题用红笔标识出来,填写在【我的疑问】栏。仍不明确的通过课堂小组讨论或教师点拨予以解决。相信自己的自学能力,通过自学挖掘自己的思维潜力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2.预习阶段完成预习案和探究案,课上完善探究案、完成训练案。 3.本学案必须在课前完成,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课 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2.理解《赤壁怀古》一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理解词作中的情与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 2.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朗诵能力和表达能力。 重难点 1.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 2.理解《赤壁怀古》一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预习案】(或基础回顾等) 一、基础知识1、回顾作者,完成填空: 苏轼(1037——1101)字 ,号 ,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人把他和他的父亲 弟弟 一起合称为“三苏”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甚远,与 合称苏辛。著有 等。 苏轼总结自己一生,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政治上苏轼是失意的,但就个人创作成就而言,苏轼是中国古代第一全才。 2、相关常识:词的知识: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巨钻,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词萌芽于 之际,兴于 而极盛于 ,是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明代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说》)。 词又称 , , , 等;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称作双调,三片的称作三叠,本课的两首词均为双调。 3、背景了解 乌台诗案 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1077)重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1078——1085)从事改制。就在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发生了苏轼乌台诗案。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御史台自汉代以来即别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乌台诗案”是元丰二年发生的文字狱,御史中丞李定、舒亶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苏轼的诗歌确实有些讥刺时政,包括变法过程中的问题。但此事纯属政治迫害。 4、熟读课文 解决生字词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公瑾( ) 纶( )巾 强虏( ) 早生华( )发 酹( ) (2)、解释下列词句: ①浪淘尽( ) ②千古风流人物( ) ③人道是( ) ④乱石穿空( ) ⑤雄姿英发( ) ⑥一尊还酹江月( ) 二、阅读引导 (一)课堂朗读 特点:高亢激昂、铿锵有力;节奏感;四字句2/2;五字句2/3;六字句2/4。 总结:经过朗读,大家所感受到的这首词的基本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 (二)整体感知 问题1.《念奴娇 赤壁怀古》一词,作者在上阕选取了哪几种意象?以气势磅礴的雄豪劲笔渲染了什么意境?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问题2.下片先着力塑造怎样的形象?描述怎样的历史事件?最后借对谁的的仰慕,抒发自己怎样的感慨? 问题3.作者从几个方面将周瑜与自己进行比较? 问题4.“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这几句写周瑜的同时为什么要提到小乔? 三、阅读批注和质疑 质疑1、锦 绣河山必然产生、哺育和吸引无数的英雄人物,而三国时期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诸多的英雄人物中,作者为何要选择周瑜作为歌咏的对象?你认为周瑜的身上体现了哪些美的特质与人生价值? 质疑2、作者只是抒发了自己空有抱负不能实现这一概叹吗?最后一句“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探究案】 探究一:(活动)有人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含有消极成分,与本词的豪放风格有些不协调,你同意这一观点吗?(学生讨论:见仁见智) 梦,一尊还酹江月”含有消极成分,与本词的豪放风格有些不协调,你同意这一观点吗?(学生讨论:见仁见智) 探究二:下阙描绘了词人自己怎样的形象?请找出相应的词句。 探究三:苏轼的这首词历来被称作豪放派的代表作,而他的豪放风格又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呢?请大家从“景、人、情”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训练案】(或等拓展) 一、综合训练(知识迁移) 二.构建知识体系:(我的体会) 【训练案】 一、综合训练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黑字的字形、注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纶(lún)巾 酹(lèi)酒 樵(qiáo)悴 崩摧(cuī) B. 纶(lǔn)巾 酹(lēi)酒 樵(qiáo)悴 崩催(cuí) C. 纶(guān)巾 酹(lēi)酒 樵(qiáo)悴 崩摧(cuī) D. 纶(guān)巾 酹(lèi)酒 憔(qiáo)悴 崩摧(cuī) 2.判断下面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A.词有词牌,词牌是指词的题目。一般来说,一首词为一阙,“阙”在文字上,指词的分段。( ) B.词牌是指词的曲调名称。词的题目指填词用的题目,词的分段为上片、下片,或称上阙、下阙,因为一曲便是一阙。( ) C.词牌指填词用的曲牌名,“念奴娇”、“永遇乐”之类便是;它们又是词的题目,而“赤壁怀古”、“京口北固亭怀古”之类只不过是副标题。一曲为一阙,阙在文字上指词的曲调。( ) D.词,是歌词,是一种按照乐谱的曲调和节拍来填写,歌唱的文学作品,它和音乐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词的种种特点,大都是由它的性质所规定的。( ) 二、深层理解(B级) 3.从下列说法中选出正确的几项:( ) A.“大江东去”中的“大江”指长江;“长河落日圆”中的“长河”指黄河。 B.“故国神游”一句中,“故国”指旧国,旧地,即今天的中原地区。 C.“卷起千堆雪”和“樯橹灰飞烟灭”两句都运用了比喻修辞格。 D.“羽扇”“纶巾”都是古代武将的装束。 4.“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对这诗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羽扇纶巾”,指诸葛亮。诗句表现出诸葛亮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大破曹军。 B. “羽扇纶巾”,指诸葛亮。诗句表现出诸葛亮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协助周瑜大破曹军。 C. “羽扇纶巾”,指周瑜。诗句表现出周瑜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在诸葛亮协助下大破曹军。 D. “羽扇纶巾”,指周瑜。诗句表现出周瑜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大破曹军。 5.“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对诗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 周瑜神游当年破曹旧地,应该笑我(苏轼)倾慕他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 B. 我(苏轼)神游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周瑜应该笑我倾慕他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 C. 我(苏轼)神游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人们应该笑我倾慕周瑜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 D. 我(苏轼)神游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应该笑自己倾慕周瑜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 三、问答题(C级) (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试分析这几句诗在景物描写上的表现力量。 (2)苏轼为什么自讥“多情”,并且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3)这首词塑造了词人自身什么样的形象?创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四、课外阅读(D级)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消,多情却被无情恼。 1、“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4分) 2、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D 2.AC 3. A(×) B(√) C(√) D(√) 4.D 5. D 三.(1)以“乱”修饰“穿空”之“石”,表现出岩峰错列,直插云霄的态势;以“惊”修饰“拍岸”之“涛”,表现出拍击江岸的波涛汹涌奔腾,“卷起千堆雪”,“卷起”这个动词,“千堆雪”这个比喻,形象地表现出汹涌的波涛猛拍陡峭江岸,翻卷而起形成簇簇浪花,宛如堆堆白雪。这几句诗表现出赤壁古战场的壮丽奇险,体现了词人神驰赤壁古战场的心情。 (2)苏轼神驰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倾慕周瑜的破曹伟业,渴望像周瑜那样建功立业。但周瑜三十四岁就破曹操,立大功,他年已四十有七,却事业无成;所以自讥“多情”──倾慕周瑜,渴望建功。这自我讥笑当中,包含着浓重地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苦涩心情。“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则更是在坎坷遭际中的强自排遣,在消极情调之中也包含有报国无路的感慨。 (3)这首词塑造了词人立足万里长江岸上,面对古代战场,倾慕周瑜伟业,慨叹自己无成的形象,创造出开阔深沉、壮丽奇险的意境,抒发了渴望建功立业而不可得的抑郁感情。 四1、(1)“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 (2)“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像空间。 2、答案可以有两种,答其中一种即可。 ①同意。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 ②不同意。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酸涩,为整首词投下了悲凉的阴影;二、三句写燕子翻飞、绿水绕人家,虽富情趣,也不乏暖意,但却是以乐景衬哀情;四句说柳絮飘飞,这一“又”字,则又表明词人之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芳草”在古诗词中常用来写愁情,此处亦然,“天涯何处无芳草”即言愁情无限。因此,这首词中对“絮飞花落”等景物的描写,依然浸透着伤春之情,并非旷达之语。) 侯晓旭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