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教学设计、说课稿及教学反思(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2018-05-13 手机版


 临高中学语文组  林雨清 

[教学目标]

1、感受词人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1、感受词人淡定从容、豁达洒脱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2、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检查阅读,点评指正。

1、抽查朗读。

2、其它学生点评,比较。

三、解读小序,了解背景。

1、齐读小序。

2、思考:交代了哪些信息? 时间,地点,天气,人物,缘由。

3、具体分析。

(1)时间: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个春天。

(2)地点:沙湖道中

谪居黄州的背景:(学生先讲,教师总结)王安石变法时,苏轼因不满新法中某些政策及其执行中的流弊,写过一些批评和讽刺性的诗文,被有些人将他以“谤讪新政”之罪弹劾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结果20多人受到牵连,苏轼差点被杀,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他在那里偏居荒野,躬耕自乐。1082年的春天,诗人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购买田地。

(3)天气:雨,晴。

(4)人物:雨具,同行,余

雨具,借代,拿这雨伞的仆人。   狼狈,进退都感到困难。    独,风雨无惧,特立独行。

(5)故,交代写作缘由。

四、再读诗文,鉴赏形象;理解思想,学习手法。

1、生齐读。

2、讨论:读完这首词,那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3、探讨表现手法。

(1)再读语句:“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词人“回首”的是什么?

表层含义是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

深层含义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

这是一语双关的手法,以曲笔直抒胸臆,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这也是我们这首词写法上最大的特色——以小见大。

4、小结:再大的风雨,再多的困难,词人都能坦然面对。这是一种怎样的洒脱与豁达啊!

五、重点探究、拓展思维。   

1、说说你比较喜欢的句子,为什么?(表现洒脱淡然——内心的宁静的句子)

2、能找出本词的“词眼”吗?引导:“归去”句

3、引入词作《临江仙》。

4、如何理解苏轼的“归去”? 介绍“坎坷、漂泊的一生”。

坎坷的一生:22岁中进士,先是当判官,然后出任地方官,先后知杭州、密州、徐州、湖州,被贬黄州,做团练副使,之后,又先后知登州,一度高升翰林学士,后又出知杭州、颍州州、扬州、定州,最后被逐惠州、儋州,任节度使副使,别驾(知州的佐官) 。 漂泊的一生:

京城  杭州  密州  徐州  湖州  黄州  登州  杭州  颖州  扬州  定州  惠州  儋州  河南  浙江  山东  江苏  浙江  湖北  山东  浙江  河南  江苏  河北  广东  海南

5、“归去”是历来众多思想家、诗人、文学家的情感趋向和人生趋向。你知道还有谁?

6、苏轼的“归”和他们的能划等号吗?介绍“辉煌的一生”。

苏轼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齐名。苏轼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合称为“宋四家”。

7、小结。苏轼人生态度是入世而非出世。他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来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释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统一。 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心灵驿站,心灵家园,心灵归所, 这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征,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所以苏轼的潇洒里面有人生的淡然和心灵的超脱!  

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1、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下面让我们再看一首苏轼在黄州时期所写的作品。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2、生齐读。

3、请同学们来谈谈这首词。

意象:缺月 疏桐 幽人  孤鸿——凄清萧瑟的氛围——孤独苦闷的心境(彷徨与追求)

4、小结:从“拣尽寒枝不肯栖”到“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再到“也无风雨也无晴”,我们看清了苏轼在黄州的历程,同样是被贬,同样是受诬陷,苏轼也不是超人,只是他善于化解而已。化天地万物为心中画卷,融人世烦忧为云淡风轻。苏东坡用它的作品和人格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

七、背诵诗文,课堂练习。 

1、自由朗读这首词,再次感受词人的豁达与超脱。 

2、学生比赛背诵。

3、学生先点评,教师再作适当指导。

4、很好,我们这些同学太厉害了。这么短的时间能背得这么熟练,你们的记忆能力是不可怀疑的了,不知道你们的书写能力如何,下面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用散文化的语言改写这首词,100字左右。

5、学生朗读自己的改写。

6、有感情地集体背诵诗文。

八、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小结: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 人生再多的风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如果做不到,再多读读他的文字吧。 

2、布置作业:

(1)背诵课上提到的三首词。

(2)搜集苏轼的诗词,仔细品味,以《我看苏轼》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定风波》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 此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定风波》是必修四第二单元的阅读教材。这个单元学习宋词,宋词从整体上可分为婉约和豪放两个流派。本词即为豪放派大家苏轼的代表作品。文本中通过对出行遇雨这一件小事的描写,表现了词人旷达超逸的胸襟,并表达了词人坦然面对人生的风雨,不畏坎坷,宠辱皆忘、超乎物外的旷达的情怀。在学习文本时,我将引导学生学习苏轼在困难坎坷面前豁达的心胸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因为这首词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审美价值,也具有极高的精神审美价值。通过对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将会加深对以苏轼为代表的豪放词风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苏轼的成就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理解并准确背诵《定风波》这一词作。

2.能力目标:初步了解豪放词与婉约词的不同特点;从诵读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

3.情感目标: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背诵这首词

2、 体会词中所表现出的苏轼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

1、引领学生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境遇的坎坷,让他们学会拥有像苏轼一样在困难坎坷面前的豁达的心胸

2、掌握婉约词与豪放词的不同特点

二、说教法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与要求,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朗诵、背诵、默写,培养学生欣赏宋词的基本能力,提升自身的学习情趣和人文素养,本课在教学时我将采取诵读指导法、问题教学法、点拨教学法和比较教学法四种形式。

理由:学生在诵读时,在诗歌的语气、语调和节奏方面,应给予一定的知道,这样能更好地体会苏轼在词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在设计问题时,将会通观全篇,逐步引导,逐渐深入,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词的语言比较凝练,词的创作经历过一个由形式到内蕴的过程,所以针对有些问题,需要适时适当的点拨。 

三、说学法

1、朗读与背诵相结合的方法

理由:诗词贵在吟诵,通过充满声情的反复的朗读,可以触发学生的的情感体验,为学生搭建了一个“体验”的平台。从而进一步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2、独立思考法

理由:设计问题时,应考虑有一定的梯度性,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适合讨论,有些简单的或稍难的,能够独立完成的,则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

3、合作探究法

理由:本班学生思想活跃,部分学生有自己的主张和看法,学生间合作交流、共同探讨的风气较浓厚,但学生普遍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心理的了解相对较少,故在学法上仍需强调学生的合作探究。

四、说教学过程

(详见教案)

《定风波》教学反思

在历代文人中,苏轼无疑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而又历经磨难的文学家。他豁达的人生哲学、完美的人格理想、多才多艺的绝世才华,闪耀在历史的时空中。他,成了后世文人仰慕的偶像。现代作家林语堂对他极其崇拜,并写出了《苏轼传》,说“他是一位有魅力、有创意、有正义感、旷达任性、独具卓见的人,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的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仍然对苏轼的人生哲学有相当大的认同。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心理压力日趋增大的今天,苏轼的作品像一付清凉剂,让我们浮躁不安的心灵得到丝丝的抚慰;它们亦如晨钟暮鼓,时时提醒我们要安顿好自己的心,要以一颗宁静的心去看待世间的一切。他的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正是这样的代表作品。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三年前(1079),在新任湖州知州的苏轼,忽然被朝廷的使者五花大绑地押往京城,惊魂不定的东坡先生,就这样莫名其妙地被关进了京城的大牢。在牢中,在严刑逼供下,罪名原来是他在杭州任职时,常常写些小诗,在诗中发发小牢骚,有时表示出对新法(王安石的变法)的不同意见,有时针砭新法的流弊。而官场的群小却以此为借口,攻击苏轼“毁谤朝廷”。这就是北宋著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苏轼在牢中受尽了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几近死亡的边缘。后来经多方营救,幸免一死,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1080年正月,身心俱受摧残的苏轼经过长途跋涉,踏进了黄州的大地。在这块偏僻但风景优美的楚天荆地,贯通儒释道三家思想的东坡先生,仰观象于天,俯取法于地,思考宇宙、人生、社会的各种问题,经过一番精神的炼狱之旅,终于获得了精神上的大解放,心灵进入了一种澄明的境界。才华横溢的苏轼,赋诗作文,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千古不朽的诗文,表达自己这种精神上的探索和收获。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