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2018-05-10 手机版 | ||||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进一步了解苏轼的思想 2、学习“知人论世”鉴赏诗词的方法,理解此词的内容以及艺术手法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诵读诗词的能力,在读中品味其思想感情 2、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3、抓住关键字词、关键句子赏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1、体会作者乐观豁达的胸怀,感悟词人“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哲理 2、引导学生正视人生旅途上的“风雨”,塑造健全人格 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比较喜欢苏轼,如果诱导得当学生应该是参与积极的。以前也学过许多苏轼的诗、词、文,对他有一定的了解,基本能把握他豪放的词风。相信通过平时的诗词鉴赏训练,学生能抓住关键句进行理解的。 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赏析关键字词、关键句子,了解作者处世态度 2、理解此词的主旨以及艺术手法 (二) 教学难点 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深入挖掘作者的思想感情 2、在诵读中体会苏轼在词中寄寓的人生哲理和处世态度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遥想赤壁周郎,羽扇纶巾,千古英雄出少年 今闻沙湖苏子,竹杖芒鞋,留待后人笑我狂 句中写的是谁?从哪里看出? (二)整体感知 词序结合,把握内容,进入文本内涵。 1.诵读要求:一读准字音,二读懂文义, 三读有情感 方法:生自读——选两位同学读——师指导——师范读 2.词序结合 问题一:词前小序说了一件什么事?词中哪几句体现了序中内容? (生回答后师可让其他同学补充,最后师总结) 鉴赏上片(抓住关键词语,仔细品味语言) 提示:品味“莫听穿林打叶声”中的“穿林打叶”和“莫听”二字。 小结:“穿林打叶”渲染出急风骤雨,“莫听”点明外物不足以萦怀之意。 讨论问题:苏轼用什么来抵御这场狂风暴雨? 问题二:作者手持竹杖、脚穿草鞋 在泥泞中行走,怎么能比“骑马”还“轻”呢? 提示:“竹杖芒鞋”与“骑马”意象。“竹杖芒鞋”本是草野百姓的装束,也是苏轼在黄州的写照;“骑马”是官者的形象。 小结:“轻”是心轻,是他乐观精神的一种体现,表现被贬苏子的精神境界是超然物外的。 穿插提问:小序中“雨具先去”,上片却说“一蓑烟雨任平生”,蓑衣从何而来? 提示:此处的“蓑”是虚指,“蓑”的作用是抵挡自然风雨的,此处的“蓑”可以理解为作者用来抵挡人生风雨的豁达的心态。 小序中无酒,下片却说“料峭春风吹酒醒”,苏轼为何喝酒? 提示:联系曾经学过的苏轼作品及酒与中国文人的情节 问题三:风雨中的东坡是个怎样的人? 讨论后小结:“醉”东坡——笑看人生风雨的达者。 雨停了,作者对已经过去的风雨又有何认识?下片中哪句话体现了他的这一认识?(答案: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 问题四:雨过酒醒后的东坡是个怎样的人? 讨论后小结:“醒”东坡——勘破人生风雨的智者。 总结回答用什么抵御这场风雨? 3.文本的进一步解读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作者归向何处才发现“也无风雨也无情”? (此问题较难,可以让生先讨论) 提示:是否同曹操的“天下归心”?同陶渊明的“归向田园”? 生讨论、师总结:归向自我、内心。 (三)词作艺术手法的鉴赏 由上面的全词总结我们可以得出这首词运用的两个艺术手法:一是(情景交融),二是(小中见大)。除此之外,这首词中的“风雨”既指自然风雨又指人生风雨,因此可以说是(一语双关/虚实结合)的手法的使用。 全词总结:这首词作者通过对沙湖道中遇雨一事的记述,写眼前景,寓心中事,抒人生理,向我们展现了一位豁达平和、直面人生风雨的达者和智者的形象,可以说是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波澜。 (四)作业布置 1.背诵该词 2.高考分数已经揭晓,有的同学面对分数难以释怀,请你运用苏轼的人生观以《东坡对你说》为题,为这些同学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小短文鼓励一下他们。 板书设计: “醉”东坡——笑看人生风雨的达者 “醒”东坡——勘破人生风雨的智者 “归”——归向自我的宁静通达 设计理念说明: 首先,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紧抓文本,紧扣语言,在语言的咀嚼中体味情感,夯实语文学习的基础,走踏实的语文教学之路。其次,在教学中需要遵循知识接受的基本规律,注意教学内容由浅入深、逐层推进的安排。再次,语文教学需要注意学与写、思与练的结合。课后趁热打铁适当布置一些与课上所学相关的练笔作业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将课上的思考、讨论等及时记录下来,不失为一个语料积累的好方法。 侯晓旭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