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两首》名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2018-05-10 手机版


 念奴娇•赤壁怀古

【教学目标】

通过课文的阅读鉴赏,让学生学习通过意象的分析、词句的品读理解作品内涵,体会作者情感,了解作品风格,并能够联系已学的相关作品和所了解的作者生平思想,对作品作比较深入的分析鉴赏,从而把握诗歌阅读的途径和方法。

【教学重点】

第一,作品结尾部分“人间如梦”的感叹。这是这首词在内容理解上的一个始终成为疑惑的问题,有人认为与前句不协调,以低沉之哀叹留下了消极的尾巴,有人认为这是苏东坡对人生的深刻感悟,也有人说,苏东坡内心本来就充满矛盾痛苦,因而也就有了表达上的矛盾。这是作品解读的难点,又是作品理解的关键,对这一句有正确解读,才能正确理解作者的情感。所以,这一点首先应该成为教学的重点。

第二,这首词的“豪放”。苏东坡自称此词为“壮词”,后人也认为这首词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那么,从哪些方面能读出“壮”来?豪放表现在哪里?这也是需要细细品味,不能模模糊糊,在一派“豪放”声中敷衍过去的。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式与过程】

教学方式:

以小组讨论为基本学习形式。在个体阅读、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内同伴的互动交流,力求思考的深入和全面;在全班的交流过程中,获得对文本的正确解读和对问题的深入认识。

教学过程:

一、阅读文本,解读诗句,理解内容。

鉴赏的前提是理解作品内容,所以第一步是解读诗句。在朗读诗作,独立阅读的基础上,老师给出六个问题,学生在小组中与同伴交流切磋,并进行大组交流,求得正确的解读。

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要尊重学生的阅读初感,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在学生有疑惑时,老师予心点拨;在学生理解有误时,教师予以矫正;在学生的理解有待深入时,教师予以引导。

六个问题:

1.“大江东去”两句,写了怎样的景色?为全词铺设了一个怎样的背景?

2.“故垒西边”三句写什么?与上句是什么关系?为何说“人道是”?

3.“乱石穿空”三句,写了什么景?是怎么写的?

4.“江山如画”两句是什么意思?与开篇两句有什么关系?与下阕是什么关系?

5.“遥想”几句写的是谁?塑造了怎样的形象?这一形象代表了什么?

6.“故国神游”者谁?“多情”的又是谁?这三句表达了什么意思?最后两句的意思有什么变化?

二、问题探讨,深入理解,品味鉴赏。

在理解作品内容,正确解读诗句的基础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两个重点问题进行讨论,而后进行全班的探讨,以求较为深入的理解。

在这一环节,同样尊重学生的感受和领悟,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引导。

(一)两个问题:

1.“人间如梦”的感叹,有人认为与前句不协调,以低沉之哀叹留下了消极的尾巴,有人认为是苏东坡对人生深刻感悟。你的感受是怎样的?联系《赤壁赋》及苏轼其他作品作简要分析。

2.苏东坡自称此词为“壮词”,你能从哪些方面读出“壮”来?

(二)教师对两个问题的认识:

1.“人间如梦”的感叹,是苏东坡参透人生之后的感悟,来源于身世际遇中荣悴巨变的强烈反差和内心深沉的苦闷。正因为词人深怀为国效劳,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又深受政治斗争的连累和迫害,在两者的碰撞冲突中,激越之壮怀与悲凉之哀叹交错呈现,是极其自然的。

细读作品,“人间如梦”的感慨由周瑜赤壁故事而来,千古英雄早已烟消云散,芸芸众生岂不如梦似幻飘忽渺茫?这与《赤壁赋》中望见赤壁,想到一代枭雄曹孟德,发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感叹的语句,岂不十分相似?而下句“一尊还酹江月”由此句而发,表达寄情江月,豁达看待人生的心愿。可见,“人间如梦”不是消极哀叹,恰恰是达观的表现。

对于苏轼来说,“人间如梦”既是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又是欲摆脱烦恼,挣脱世网的武器。正因为他有着深厚的忧患心理,因此一生中常有大苦闷、大烦恼,但他具有透彻知晓事理的睿智和善于变换角度看问题的聪明,因而能够失意泰然,成为识透天命的达观主义者。

他的许多作品都显示了变换角度看问题的智慧。比如学生学过的几个作品:《题西林壁》,横看与侧观,身处其中与跳出局外的角度变化,能识庐山真面目;《饮湖上初晴后雨》,淡妆浓抹的西子湖变幻出晴天和雨中不同的美妙;《水调歌头》,尽管兄弟分隔遥远,但求人长健,心相印,既然“难全”,那就千里与共;《赤壁赋》,以变与不变两个角度看待水与月,就会得出两种不同的结论,放大眼量,从宏观的角度看问题,心胸自然就豁达了。

因此,“人间如梦”的感叹,正显示了苏轼既忧患人生又热爱人生,既严肃执着又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2.此词为“壮词”,首先表现在以词怀古,抒写远大抱负和身世之悲,打破“词为艳科”的窠臼。其次是绘雄奇之景,抒壮阔之情。“大江东去”,江水呈奔马轰雷之势,有动感伟力;“千古风流”,思接千载,显浩缈时空。“乱石穿空”,江山雄奇,吞吐江涛,展示词人舒卷风云的浩逸胸禁。“羽扇纶巾”,周瑜的英雄形象,显示词人高远的人生理想、政治抱负和心中潜藏的深重的人生忧患。叹息年华虚度,壮怀难仲,苦闷怅恨,身世之感深沉而悲壮。第三是全词基调壮阔,气势庞大。词汇与意象,是意境的建筑材料,这首词以“大江东去”起调,以“人间如梦”煞尾,集飞动与沉雄之势、豪放与深沉之风于一体。高唱入云,惊心动魄。

此词写景、怀古、抒情三者结合,大开大合,纵横古今,笔力奇崛,意境宏阔,不仅是苏轼生平的得意之作,而且也是一篇可与婉约词派分庭抗礼、标新立异的壮词,开一代词风,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作,在宋词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俞文豹《吹剑录》载:“东坡在玉堂曰,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坡为之绝倒。”此说颇能显示苏东坡此词豪放。

三、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定风波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理解这首词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词人开阔旷达的胸襟,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

【教学重难点】

词所抒发的感情及包含的人生哲理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朗读指导(自由朗读 集体朗读)

诵读要求:

1.读准字音

如:同行xíng   吟啸xiào    一蓑suō 烟雨  芒máng鞋

2.读出节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3.自由朗读 集体朗读

三、整体感知

1、找同学朗读,大家感受一下苏轼给你的最大印象是什么?从词中找一下答案。

——沉着。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

——豪迈。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

——随意而安。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不如听其自然。

——通达。也无风雨也无晴。他淡化弱化了甚至无视了所有的风雨。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可以一并泯灭。

2、朗读的深层要求

读出情感:词语的抑扬顿挫         文句的舒缓轻重

如果你感觉苏轼是沉着、通达、乐观,那么“何妨……平生”,这几句就读得从容点,潇洒点,豁达点。节拍,不温不火,不急不躁。调子,不扬不抑。

如果豪迈   “竹杖芒鞋轻胜马”就读得喜悦和豪迈点,可以调子略高点。但不能读成“大江东去”“老夫聊发少年狂”那样的高昂。

3、找同学示范朗读

四、重点探究、拓展

1、知人论世(介绍苏轼的经历及写本诗的背景)

2、那按照自己的理解,再自由读一遍。看看这首短短的词,作者的情感有没有变化?如果抓重点,你会抓哪两句来看?大家互相讨论一下。

(根据情况来确定是否介绍写作背景,也可以让学生找出比较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上片重点:“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哪个字最关键?任。有风雨,但任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却胜似闲庭信步,岿然不动。潇洒镇静中,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心。有点啸傲江湖的味道。

板书:任(“徐行”)

——下片关键:“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还有没有雨了?一切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本无风雨,何来晴朗。

板书:无(“回首”)

3、如果我们想把全词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

(板书):归

——前二者合在一起便是全词思想情感的核心所在,那就是: 作者不怕任何风雨, 也不在乎风雨阴晴多变, 一心渴望退隐,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情。”颇有点超凡拔俗的味道。这也是归。

——“回首”。实指刚刚遇雨之处,虚指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的感悟和反思,反思的结果是归去。

苏轼将归到那里呢?

苏轼的诗《东栏梨花》: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春来春去,万事万物盛衰荣辱,他将人生看得几清明,因为看透,所以多了一份通透。正是因为多了一份通透,所以当大雨来临时,苏轼偏不多雨,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已经活在世上,谁又能脱身人生这个大罗网呢?他深谙“境由心成”这个道理,所以无论是人间天上,还是庙堂江湖,还是盛衰荣辱,只要内心放平了,对于苏轼来说均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

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征。所以苏轼的潇洒里面有人生的空漠和心灵的超脱。

五、小结

六、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