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爷与太太(教师随笔)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师随笔 2018-05-08 手机版 | ||||
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 陈祥书 我的太爷叫陈世银,39岁时去世;过世太早,令人遗憾。我的太太姓李,但不知道她的名字。不知是当时就没有名字,还是现在无人知道她的名字,现在只能叫她陈李氏。她活了63岁,于1946年4月初8去世。 太爷的大哥叫陈世华,大嫂被称为“华奶奶”,他们收陈锡江和陈锡宝(太爷的老大)为儿子。至于太爷有否其他兄弟姐妹,现在实在无法断定。太爷与太太共生养了四男两女:四男为陈锡宝(老大)、陈锡财(老二)、陈锡来(老三)和陈锡余(老四),两女为陈锡×(大女)与陈锡珍(小女)。 太爷与太太都是标准的穷苦出身,地道的贫苦农民。一无权二无势,一无金银二无财宝。吃的是麦子与玉米,是自产的蔬菜。粮食丰收时,勉强饱个肚子;青黄不接时,常用野菜充饥。住的是“丁头府”,也就是两头“拉披”的土墙草屋。大雨来临时,常用盆子等雨;大风刮起时,常被掀去半面。家里四壁空空,一贫如洗。只有五六亩旱地,托老天恩赐,靠辛勤劳作,来养活一家,混混日子。 太爷,中等个子,不算很魁梧。常穿青布上衣,平布裤子。太爷是农家好手,是种田能手。对于农活,他样样都能干,项项都精通;而且还会耕田耙地,制作农具。农忙时,不论是耕田、耙地,还是收割、上肥,他常常是一个顶俩;农闲时,他还常出去打点短工,帮人干点扒河泥什么的。在种田方面,他讲究理念先进,精耕细作。种麦子时,他坚持种早麦,用钉耙盖种,与蚕豆套作。他种的蚕豆比别人的皮薄鲜嫩,易熟好吃。不仅如此,他还讲究合理密植,管理到位。种玉米时,他能看准农时,不失时机;巧用土地,实行套作。主要套作黄豆,还少量套作萝卜、绿豆、荞麦和黄芽菜等。他还能及时定苗,适时锄草,按时上肥,定时捉虫。很有些科学管理的意识,也有些科学种田的思想。由于耕种得巧,管理得好,虽只有五六亩旱地,但收获的麦子与玉米,却能基本保证全家人吃饭。 太太,个子中等,不算很高大。她被缠过脚,脚特别小。她常常穿着青布大褂,黑布裤子。她是太爷家里的贤内助,田里的好帮手。不仅帮助太爷忙于农活,伺候庄稼;而且还缝补洗刷,操持家务。特别是太爷去世后,她始终没有改嫁,一人挑着家庭的重担,既当爹又当娘,含辛茹苦,拉扯大六个孩子,撑起了一个家庭。那是何等的不容易,又是何等的不寻常。可谓是女中强人,人中豪杰;何人能及,谁人能比?再者,太太还帮人接生,可谓是有一技之长。方圆几十里,人们都认识她,称她为“银奶奶”。她帮人接生,总是随叫随到,不耽搁一点时间;不论是半夜三更,还是风霜雨雪。不光如此,她还极端负责,深受百姓欢迎和敬重。为了接生,她常常放弃吃饭;为了产妇,她时常放弃休息。更值得一提的是,她还不计报酬。每次接生,她总是随人家给钱,从不去计较。对于困难的人家,她还主动不要钱。她的事迹感动过许多人,她的精神激励过不少人。 太爷与太太的坟茔,原来有一人多高,上面长满了芒果草;在自家旱地的南端,离“丁头府”只有二十米。如今,由于平坟与整地的原因,他们的坟茔只有一个小小的土堆,并且紧靠在沟渠边;上面长满了桑树,向北是一片桑林。紧贴坟茔东侧的,是太爷老二陈锡财夫妇的坟茔。由坟茔向东北方向大约50米处,有太爷老三陈锡来夫妇的坟茔。 太爷与太太都是普通人,并不是什么伟大人物;但普通人自有普通人的高尚,自有普通人的伟大。虽然他们都是普通农民,但太爷的科学种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是高尚的;太太的为人服务,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伟大的。他们的品格永远值得人们学习,他们的精神永远激励后人前进。 [后记]:爷爷在世时,我还很小,不懂得写传;奶奶在世时,整天忙于工作,没想到写传;等到今天,想为他们写传时,爷爷奶奶早已不在人世。问及父母,父母皆未见过太爷,也只是听爷爷奶奶说过,无法详细知道当时的情形。只能零零碎碎,难免会挂一漏万,说得不到位;只能只言片语,难免详略不当,说得不准确。倘若太爷与太太地下有知,那不到之处,还请多多原谅;那不敬之点,还请多多恕罪。 陈祥书 相关链接:教师随笔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