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词两首》优秀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2018-05-08 手机版 | ||||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 2、了解作者柳永以及其词婉约派的风格; 3、反复诵读,流畅背诵,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优美的意境; 4、学习柳词中善于点染、铺叙、融情于景、虚实相生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 1、品悟词的意境,体味其中情感。 2、学习解读词的意境、情感的简单方法,会解读词的意境,情感。 【教学方法】 自读预习与课堂学习相结合;诵读体味和鉴赏分析相结合;学生探究和教师点拨相结。 第一课时《望海潮》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 2、了解作者柳永以及其词婉约派的风格。 3、深入《望海潮》描绘的情景,体察作者的情感。 4、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根据课前预习相关知识 二、检查课前预习 了解作者以及相关的词的知识(可要求学生朗读) 1.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 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是长调(慢词)的倡导者,其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有《乐章集》,词作《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2. 词的有关知识 (1)词的起源: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得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 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2)关于词牌和标题:此的标题是次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次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3)词的分类 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3.关于《望海潮》 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径钱塘(今浙江杭州)。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望海潮》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 传说金主完颜亮在读罢这首词后非常羡慕钱塘的繁华,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后来就以六十万大军南下攻宋。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诗歌的韵律美 1、教师范读或播放朗读录音:扫除字音和词义的障碍 东南形胜:地理形势优越 画桥:雕饰华丽的桥梁 天堑无涯:天然的壕沟,此处形容钱塘江的壮阔。 重湖叠巘清嘉:秀丽 异日图将好景:把杭州的美景画下来 2、学生齐读课文:这首词的韵脚是什么? 明确:本词押“a”韵 3、分别找几名学生朗读这首词,体会这首词的韵律美 四、合作探究 朗读文回答下面问题: 1、哪些词语最能概括体现出杭州的特征? 明确:形胜、繁华(板书) 2、作者具体写了哪些景物 或场面表现这些特征? (同学找出具体景物和场面,并作简要分析)景物 场面 3、这些景物给你什么印象?一个词(字)概括 明确:景------美(板书)(有类似的词语就可以) 4、生活场面呢? 明确:民------乐 官------愉 (板书) 5、整首词给你的感受能用一个词概括吗? 明确:“人间天堂”(板书) 6、仔细阅读最后一句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 惊叹、赞美、羡慕的感情。(板书) 7、带着感情再次诵读课文 五、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作者为什么把这首词写得这么美?同学分析探讨,在课文中找到依据并分析。 问题设计: 1、《望海潮》中数量词的运用使词体现出不一样的风格,请结合其中的数量词来分析本词的风格特色? 明确:词中数量词的使用尤见匠心,“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千骑拥高牙”等,或实写,或虚写,或夸张,营造出高迈豪放的气势,整首词所表现出来的博大豪迈的格调,已接近于苏轼所开创的豪放词风。可见婉约派的词人不一定只会写婉约风格的词作。 2、“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句中,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此句中若将“卷”字改为“推”字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霜雪”比喻浪花,“怒涛卷霜雪”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浪翻,排山倒海的气势,用“推”则显得比较平板,力度与气势均没有“卷”强,对浪花飞溅的情态描写也不如“卷”形象逼真。 3、这首词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 ①工于铺叙,一句一景,写景富有层次感。 ②巧用点染。“点”:“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染”:自然风光之美; 都市繁华之美; 民生安乐之美。 总结艺术特色: (1)抓住了最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2)先概括后具体,一句一景,从不同角度来写,写景有层次感。 (3)运用了比喻、夸张、铺排、点染、动静结合等手法。 (4) 用词特别准确。 作用:突出表现了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六、小结:作者仅用了寥寥数笔就将杭州城的繁华富庶,钱塘江的壮阔浩荡,西子湖的清嘉秀美,老百姓的安逸闲适,地方官的风流潇洒,当这些画面一一立体地铺展在我们眼前的时候,我们的确是从中得到了强烈的艺术感受,从这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对文字运用的精炼。在诗词鉴赏中,把握诗词中的重点词语也是鉴赏的一种重要方法。 附:板书设计 望 海 潮 柳永 景美 人 惊叹 杭 形 胜 间 民乐 赞美 州 繁华 天 官愉 堂 羡慕 第二课时《雨霖铃》 【教学目标】 1、理清思路, 明确景物描写的作用 2、鉴赏意象,掌握抒情主人公的情怀 3、 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一、导入: 关于离别的诗句 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2.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3.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4.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5.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送别》 二、词牌及背景 1.“雨霖铃”词牌名的由来 : “雨霖铃”原为唐教坊曲名。相传唐玄宗因安史之乱入蜀,路上发生兵变,杨贵妃死。当时阴雨连日,栈道中闻铃声,无比凄切,作《雨霖铃》曲以寄托离恨。宋代人依旧声填词,遂为词牌。 2.柳永《雨霖铃》背景介绍 这首词的基调格外低沉。作者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得痛苦万分。这首词就集中地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或播放朗读录音: 要求正字音,把握节奏。 都门帐饮无绪:没有心思 心情不好 骤雨初歇 : 又急又大的雨,一阵暴雨 兰舟:木兰舟,船的美称 凝噎:因激动或悲伤而说不出话 去去:往前走了又走,意思是越去越远 2、学生齐读课文:找出这首词的韵脚 韵脚:切、歇、发、噎、阔、别、节、月、设、说。 3、分别找几名学生朗读这首词,整体感知,体会感情基调。 提问:①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交代了哪些内容? 明确:这三个句子交代了时间、地点以及词人所处的特定环境。 ②这三句描写,在整首词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这几句除了交代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外,更主要的作用是渲染气氛,它渲染了一 种凄楚悲凉的气氛,从而为全词奠定了低沉伤感情调,烘托出浓浓的离愁别绪。 ③按诗歌的类别分这是一首什么诗?总体感情基调是什么?上下两片各写什么内容?按时间划分情节分几层? 明确: 内容:离别。 点破句:多情自古伤离别 感情:凄切。 点破句:寒蝉凄切 层次:上片写长亭送别的情景 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设想别后情景 情节: 别前 别时 别后 四、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边读边标示出词中的意象。 明确:寒蝉、长亭、骤雨、兰舟、泪眼、 烟波、暮霭、楚天 杨柳、晓风、残月 2、这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呢? 有什么作用? 明确:凄凉、沉寂 哀婉、悲伤 作用:渲染凄清意境,烘托人物感情 景与情 虚与实 3、本词哪些句子写景,哪些句子写情?先分别用直线和曲线在书上画出。 然后思考: 词中那些句子抒发了作者的感情,按照抒情方式归纳 (诵读、讨论、问答) 明确: 直接抒情 (1)都门帐饮无绪 兰舟催发 难分难舍 (2)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无奈眷恋 (3)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忧伤失意 (4)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孤寂痛苦 其中(1)又表现了作者的矛盾心态:“留恋处” →不忍离别;“兰舟催发” →必得离别 借景抒情:间接抒情 (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2)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写景句,哪是别前景,哪是别后景? 明确: 在作者哀婉伤感心情的笼罩下,“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那么,这些意象都是作者眼前看到的实景吗?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明确:不全是实写,“烟波、暮霭、楚天”是作者的想象语。 4、景与情的特点以及景与情的关系探讨 明确: 景是黯然销魂之景——清秋节 寒蝉 骤雨初歇 傍晚 情是难舍难分之情——执手相看泪眼 关系: 景情交错,情景分合 4、赏析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明确】 第一,它把杨柳、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广幅鲜明的画面。关于杨柳和残月,温庭筠在一首送别词里曾写过:“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菩萨蛮》)关于风,曹植也曾写过:“愿为西南风,长逝人君怀。”(《七哀》)这样一幅凄清的画面会使离人勾起对往事的回忆,深感眼前的孤单,并渴望再次团聚,言外之意无穷。 第二,这幅画面又是出现在一个特定时刻里——“酒醒”之后。离人饮酒,为的是消愁,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更何况是在“酒醒”之后!李清照《念奴娇》云:“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闲滋味”其实正是愁滋味。试想,柳永此时不过是他离开心爱的人的第二天早晨,“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地留在心上,面对着眼前的凄清景象,而前路是“千里烟波”,他还要继续前行,离自己心爱的人更远,真是“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啊! 5、当堂背诵 板书设计 《雨霖铃》 意象 景 情 别前 寒蝉、长亭、骤雨 实 悲戚 别时 兰舟、泪眼、 不舍 愁苦 别后 烟波、暮霭、楚天 孤寂 杨柳、晓风、残月 虚 落寞 侯晓旭 |
·语文课件下载
| |||
![]() (可直接打印) | ||||
『 ![]() ![]() ![]()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