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教师版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导学案 2018-05-08 手机版 | ||||
一、文学常识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人,思想家,教育家。地位仅次于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后世常“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非常激烈的战国中期,他主张行“仁政”,统一天下。 二、字音: 三、王好(hào)战 弃甲曳(yè)兵而走 谷不可胜(shēnɡ)食也 数罟(cùɡǔ)不入洿(wū)池 养生丧(sānɡ)死无憾 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 谨庠(xiánɡ) 然而不王(wànɡ)者 涂有饿莩(piǎo) 申之以孝悌(tì)之义 第一课时 一、 解题导入 二、 筛选信息 1、对照注释默读课文,把握全文大意 明确:《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 2、从具体段落来看,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明确: 第一部分(第一段),写梁惠王为自己“尽心于国”,而“民不加多”提出疑问。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依据梁惠王有通过政治手段使“民加多”的愿望,孟子帮助他认识到在政治上与邻国相比,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并没有区 别,使文章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三段至第五段),根据梁惠王有探求如何使“民加多”的心理,以及战国时国君所有的“统一天下”的宏愿,孟子提出自己的“仁政”主张。 第二课时 二、继续讲解后三段内容(翻译并串讲知识点) 归纳 全文文言知识点如下: (1)一词多义: 时: ①季节。(不违农时、勿夺其时、斧斤以时入山林) ②时机、机会(无失其时) 王: ① 名词,音wáng,大王、君王、王侯。(王如知此、王无罪岁) ②动词,音(wàng)称王,统一天下,王道。(然而不王者) 食: ① 动词,吃(谷不可胜食,七十者衣帛食肉) ②名词,食物,吃的东西(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2)实词(划线的字): 1、河内凶亦然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2、弃甲曳兵而走 兵:兵器,武器 3、谷不可胜食 谷:“谷”是“庄稼和粮食的总称” 4、勿夺其时 夺:“夺”是“失误”的意思。“勿夺其时”是“不要耽误农时”的意思 (3)通假字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 ③涂有 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4)古今 异义词(找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①河内凶 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义:常指人或运动暴躁,心肠狠 ②弃甲曳兵而走 兵古义:兵器今义:战士,士兵走古义:逃跑今义:行 ③树之以桑树古义:种植,动词 今义:常指较高大的林木 ④谷不可胜食也胜古义:尽今义:胜利 ⑤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表同意认可 ⑥数罟不入洿池 数古义:细、密今义:数字或者数数 ⑦邻国之民不加少 加古义:更,再,副词 今义:常指增加 (4)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①填然鼓之(一般“鼓”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打鼓) ②树之以桑 (“树”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种植) ③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生”是活着(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活着的人) ④然而不王者 (“生”是活着(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活着的人) (5)出自本课的成语 ①五十步笑百步:后泛用以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有情节或好或重的区别。 ②弃甲曳兵:形容打败仗逃跑时的狼狈相。 (6)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常用虚词: 然: ① 代词,这样。(河内凶亦然、然而不王者) ②助词,„„地„„的样子。(填然鼓之) ③连词,然而,但是。(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④形容词,对。(太后曰:“然”。) 则:连词 ①顺接,就,那么。(则移其民于河东、则何如) ②转接,却。(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以:介词 ①用、拿、把清以战喻(用)树之以桑(拿)申之以孝悌之义(把) ②介词,凭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③介词,按斧斤以时入山林 ④动词,认为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⑤然而,相当于“而”,以卫王宫 三、合作探究 1、这篇课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 明确:“民不加多。” 2、通过和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有何疑问? 明确:“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3、针对上面的问题孟子建议采取什么措施?会产生何种效果? 明确:措施即“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时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效果即四组排比句:“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其中前三组排比是孟子养民的主张,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这样,作者在这四组排比里,把自己的“仁政”主张层层铺叙,为梁惠王展现了一幅美好的前景。 第三课时 一、自主学习: (一)文言虚词 1.而 (1) 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 弃甲曳兵而走 (2) 连词,表承接。 或百步而.后止 (3) 连词,表转折。 然而不王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4) 连词,表并列。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2.其 (1)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里”。 则移其民于河东 (2) 代词,作定语成分 移其粟于河内(代河东的)/ 无失其时(它们的) 3.之 (1)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寡人之. 于国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 结构助词,的。 察邻国之.政/王道之.始也 (3)衬音助词,无义。 填然鼓之./树之.以桑 ⑷代词,作宾语成分 申之.以孝悌之义(指代百姓)/ 未之.有也(代前面所说的事) 4.焉 (1) 句末语气助词。 尽心焉.耳矣 (2) 代词 斯天下之民至焉.(指代“王”) 5.然 (1) 指示代词,这样。 河东凶亦然./然.而不王者 (2)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地”。 填然.鼓之 6.于 (1) 介词,对于。 寡人之于.国也 (2) 介词,表比较,比。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 介词,在。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二)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然而不王者,末之有也(“„„者,„„也”,表判断) (3)非我也,岁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疑问句 (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疑问代词 与“也”连用,表疑问) (2)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疑问代词“何”与“如”连用,表疑问)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疑问代词 “何”在此表示反问) 3.省略句 (1)(寡人)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省 去主语“寡人”) (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士兵)弃甲曳兵而走(省去主语“士兵”) (3)以(是)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以”后省“是”,“以是”相当于“因此”) (4)(梁惠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省去主语“梁惠王”) (5)(孟子)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省去主语“孟子”) (6)(国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省去主语“国家”) (7) (7)(王)则日:“非我也,岁也。”(省去主语“王”) 4.倒装句 (1)则无 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于 邻国多,介词宾语后置) (2)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申之, 介词宾语后置) (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于道路女戴,介词宾语后置) (4)未之有也(未有之,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侯晓旭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