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优秀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导学案 2018-05-08 手机版 | ||||
【目标预设】 1、了解课文的结构和马克思的伟大功绩。 2、学习借助文体特点和有标志性的语句来理解 文章内容、结构和层段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方法。 【学习步骤】 活动一:理清思路。 阅读全文,根据悼词的特点理一下文章的结构。 活动二:研读文本。 (一)研读第一部分 1、第1段:作者为什么要在开头点明马克思逝世的具体时间? 2、这一段交待了马克思逝世这一事件,用了哪些词语来交待的?用了怎样的手法来表现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二)研读第二部 分 1、马克思一生有哪些伟大贡献? 2、这些贡 献可以怎样分类? 3、文章是怎样把这些贡献衔接起来的? 4、哪一项是马克思一生中最伟大的贡献?为什么? 5、马克思一生有如此伟大贡献,那么的逝世将带来怎样的损失?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第一个“对于” 第二个“对于” 6、总写损失时先谈实践后谈理论,后文分说时却先理论后实践,为什么?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的逝世首先是对革命实践有巨大损失,因此总写损失时先谈实践后谈理论,而革命实践活动在一定的思想、理论上进行的,以思想、理论为方向,以思想、理论为指导,因此后文分说时先理论后实践。 (三)研读第三部分 1、第8段的开头一句是过渡句,“这样”指代什么? 2、第8段交待了几种对待马克思的态度?运用的怎样的手法?有怎样的效果? 3、第9段只有一句话,你觉得它和全文有什么样的联系? 活动三:体味情感。 1、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 着了。 这段文字表达了恩格斯的什么感情? 2、写马克思逝世,用“停止思想”,而不用“停止呼吸”,或“心脏停止跳动”,这是为什么? 3、“还不到两分钟”,“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突出了马克思逝世时的什么情景? “还不到两分钟” “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 “永远地睡着了” 4、这位巨人逝世以后 所形成 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5、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6、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给以回敬。 7、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活动四:知识归纳。 1、人物简介:卡尔•马克思(1818--1883) 马克思1818年5月5日生于普鲁士(德国)。他25岁时迁居法国巴黎。在大学里研究法学、历史和哲学。大学毕业后,就开始了他一生的政治活动。他与恩格斯一起在革命实践 中共同战斗,在革命理论上共同创造,直到1883年3月14日他因病逝世。 马克思曾先后四次遭到一些国家反动政府的驱逐。他生活贫困。最穷困的时候连吃的都没有。面包房、肉铺、房东都来讨债,连夫人的围巾、家里的家具、自己穿的上衣都拿去典当了,为此他无法上街。有时想寄 文稿,连买邮票的钱都没有。马克思很爱他的孩子。可两个儿子一个养到八岁,一个二岁,都因贫病无钱医治而死。他的小女儿,得了重病,不到11个月就死了,那是1852年的复活节,马克思刚写好一本小册子。小女孩死后只能放到家中,后得到一法国流亡者资助的二英镑钱,才付清了棺材钱。他家分别在1850年、1852年、1857年先后死了四个孩子,只存活了三个女儿。 马克思在这样贫困的情况下,为了全人类的解放事业,仍然顽强的斗争,勤奋的工作。比如他写《资本论》一书,就花了他整整40年时间,为了写《资本论》,他和做过的摘记的书就有1500种以上。《资本论》的稿酬远远抵不上他写这部巨著时的所花的烟钱。马克思说,他为此献出了自己的健康、幸福和家庭。 2、写作背景。 1883年3月14日下午两点多钟 ,恩格斯来到马克思那里,跟护理马 克思的女仆海伦一起上楼看望马克思,当走进他的卧室时,他已经坐在自己的安乐椅上安详地与世长辞了。他的写字台上还放着《资本论》第三卷的第八次修改稿。这时海伦离开房间还不到两分钟光景。 3月17日,马克思被安葬在伦敦北郊的海格特公墓,和他1881年12月逝世的妻子燕妮葬在一起。在简朴、庄严的葬礼仪式上,恩格斯用英语发表了这篇讲话。这篇悼词,恩格斯不仅以马克思的好友抒发了个人的哀思,而且代表全世界无产者对自己的导师的逝世表示深切的悼念,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对他一生的伟大贡献进行科学的评价。 活动五:关于悼词。 1、开头:介绍死者的生前身份、逝世时间、地点、原因及其享年等。 主体:追述死者的经历及一生中主要成就和贡献。 结尾:对死者表示哀悼之情,对悼念人提出希望和要求等。 2、悼词的特点 感情基调:一般是沉痛、悲伤及哀悼、惋惜。 表达方式:有叙述,有议论,更有抒情。而且可以说,抒情贯穿着全文。 活动六:延伸阅读。 世间最美的坟墓 ——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 茨威格 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列夫•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这将被后代怀着敬仰之情来朝拜的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顺着一条羊肠小路信步走去,穿过林间空地和灌木丛,便到了坟墓前。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蔽。他的外孙女跟我讲,这些高大挺拔、在初秋的风中微微摇动的树木是托尔斯泰亲手栽种的。小的时候,他的哥哥尼古莱和他听保姆或村妇讲过一个古老传说,提到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于是他们俩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上栽了几株树苗,这个儿童游戏不久也就被忘掉了。托尔斯泰晚年才想起这桩儿时往事和关于幸福的奇妙许诺,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从中获得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他当即表示愿意将来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 后事就这样办了,完全按照托尔 斯泰的愿望。他的坟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 的坟墓。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这个比谁都感到被自己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一般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 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而通常,人们总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这里 ,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处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大声说话。夏天,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着这片幽暗的土地。无论你在夏天或冬天经过这儿,你都想像不到,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人物当中的一个。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 侯晓旭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