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悲剧》名师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导学案 2018-04-27 手机版 | ||||
【使用说明】 通过知识链接积累材料并了解作者及文章;熟读文章,整体感知内容;精读文章,合作完成探究任务;自主完成课堂检测及拓展训练,促进阅读能力的提升。 【点评】使用了“拓展”“积累”“感知”“探究”“自主”这些关键词,体现了课标中所体现的新的教学理念。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速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概括内容要点。 2.能抓取文章典型事件和人物,体会“伟大的悲剧”的深刻含义。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南极考察队震撼人心的悲壮美,增强追逐梦想的信念,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确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 【点评】在确定目标方面,注重落实“三维目标”,内容上具有“快速默读,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等要点,设计者在“知识与能力”目标中明业的体现了这些要素,可见设计者具有“研读课标、吃透教材”的良好的教学习惯。另外,此文篇幅较长,阅读障碍较少,设计者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方法较为可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方面的目标把握也很准确,因为它的拟定能咬准文章主旨,并且紧扣住作者在行文中的思想及情感。 重点与难点: 1. 感受作者文中表达的情感,体会斯科特五人在失败和死亡面前所表现出坦然和勇敢的高贵品质和伟大精神。 2. 通过品读,体会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来认识人类挑战自身,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点评】重点、难点的确定,能锁定导学的核心,符合课标要求。只是表述上要注意其严密性,如第1点中,应表述为“感受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体会斯科特等五人”;第2点中应表述为“通过品读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来认识人类挑战自身、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因为“品读”的思维过程已含有“体会”这一思维过程。 【知识链接】 链接一:走近作者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年)奥地利作家。一战前从事外国文学的翻译工作,战争爆发后,发表了反战剧本《耶雷米亚》,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他的文学活动从诗歌创作开始,但主要成就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他的传记不拘泥于史实,着重表现人物性格。代表作有中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经历》、等,传记作品有《人类命运攸关的时刻》《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三位大师》等,还有戏剧作品《耶雷米亚》等。 茨威格一身正气,怀着良知,为人世间的苦难,写下了无数充满同情、动人心魄的壮丽篇章。他一生追求的理想是人道主义和精神自由。出于人道主义的立场,赞美人与人之间的同情、仁爱和宽恕,厌恶资产阶级的尔虞我诈、虚伪和冷酷。 链接二:认识南极 南极地区是地球是最冷的地区,素有“冰雪高原”之称。冰层平均厚度2000多米。南极地区称为地球上的“白色沙漠”和“风库”,科学家曾测得南极平均最低气温是-88.3℃的,属酷寒地带。 南极是世上风力最大风暴最多的地方,每年约有2/3的时间刮大风,年平均风速为17~18米/秒,烈风最大风速达100米/秒。 链接三:探险家阿蒙森 阿蒙森在探险史上获得了两个“第一”:第一个航行于西北航道;第一个到达南极。 1910年11月,阿蒙森乘坐另一位探险家弗里乔夫•南森的“弗拉姆号”船离开挪威,前往南极。1911年10月20 日,他赶在他的英国竞争对手斯科特船长前,从罗斯冰架东端的基地出发,于1911年12月14抵达南极。 【点评】“知识链接”可理解为教学前的准备阶段,通过知识链接的方式向学生提供助读资料,所选的两则资料与文本内容紧密联系,对作者的深入了解,对南极的的基本认识,对文中主要人物阿蒙森的大致了解,这些都能促使学生与文本更深入地进行对话,此设计体现了教师教学中善于通过资源素材,帮助学生解读文本的教学策略。 【课前预习】——夯实基础知识 自读课文,熟悉作者,并掌握文中生字的正确读音、词语的释义,还有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不会的可查阅工具书或组内成员帮助解决)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或给根据拼音写汉字。 拽( ) 毛骨sǒng 然 怏怏( )不乐 毋( )宁 吞shì 羸( )弱 告罄( ) diān 狂 凛冽( ) 步lǚ 姗姗( )来迟 忧心忡忡( ) 二、填空。 1.本文作者 , (国籍)作家,他的主要成就体现在 和 方面。传记作品有《 》、《 》、《三位大师》等。 2.课文写的事件发生在 年, 国人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精疲力尽却又满怀希望奔向南极点,到达时间为 ,但却悲哀地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他们仅仅比 人迟了 ,于是只好垂头丧气地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悲壮地死去。这五个人是斯科特、 、 、 奥茨、威尔逊博士。 三、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语。 1. 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2. 刻骨的寒冷吞噬着他们已经疲惫不堪的躯体。 3. 从他语无伦次的话里,他们终于明白,这个苦命的人由于摔了一跤或者由于巨大的痛苦已经疯了。 4 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 【点评】课前预习是语文学习的关键环节,而预习训练题又是引导学生有效自学文本的一种手段。此份预习题设计包括“根据拼音写汉字和根据汉字注音、作家作品常识、文本内容了解,结合语境释词”这些内容,设计做到了遵循学情,注重双基,结构优化,形式多样,设题中也没有随意增设难度,这样的设计对提高学生语文自学能力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自主学习】——初读课文 内容探究 速读课文,标出文中的人物,至能复述文出文章的内容,体会“伟大的悲剧”的深刻含义。并自主完成以下任务: (1)斯科特探险队返程之行面临哪些困难? (2)本文的悲剧之所以悲,体现在斯科特探险队之行的那几个方面?悲中展示了一种什么力量? (3)最后一个自然段中“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这话表达的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点评】此环节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实现课文内容进行整体感知的导学目的。引导学生从“课文主要内容,中心主旨”的角度来感知,这样设计能抓住问题的核心,导学有效。 【合作探究】——精读文章 体味情感 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与交流整理,然后让小组的风彩在全班内进行展示! (1)无情的暴风雪就这样吞噬了五位探险者的生命,再次用心默读课文,圈划这些语句。并说一说文中哪些情节深深地打动了你?这些情节为什么会打动你? 你从中得出探险家具有哪些高贵的品质? 2.同样是南极探险,阿蒙森成功了,斯科特失败了。茨威格这位著名的传记作家,为何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却充满激情地为失败的斯科特写这悲壮的一幕?在文中,你能找出体现作者对这一事件的态度的句子吗?试着品读分析,谈谈你的看法。 3.课文的题目为“伟大的悲剧”,悲剧就是以悲剧的结局结尾的故事,既然是悲剧故事为什么蕴含着伟大呢?这是否矛盾? 【点评】此环节设计,把学生对文本的学习引向深入,以小组为单位,注意让其交流整理,强调学生在合作中攻克难点,这一策略较为可取,它强调学生在交流中表达自己在读书过程中所领悟的结果,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得到训练。但探究的内容应着力于导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只需从“感受作者情感”“体会人物精神与品质”“体会句子深刻含义”这三方面来设题即可。如第1题可这样设问:找出文中具能反映人物高贵品质的句子。第2题可这样设问:找出体现作者对这一事件的态度的句子并谈谈他的态度是否正确? 【当堂检测】——课内知识巩固训练 1.改正下列成语中的错别字 毛骨耸然 央央不乐 忧心冲冲 语无论次 2.选词填空。 (1)必需 必须 他们________精打细算地使用这最为________的用品——燃料,他们________尽量节省热能,而热能恰恰是他们防御严寒的唯一武器。 (2)储存 贮藏 在他们事先设置好的________点,在那里________着他们的食物。……3月2日,他们到了下一个________点,但再次使他们感到可怕的绝望:那里________的燃料又是非常之少。 (3)寂静 寂寞 在阴森森的一片________之中,始终只有这么几个人在行走……因为只有这种从未被人声冲破过的极度________中,他才会悲壮地意识到自己对祖国、对全人类的亲密情谊。 (4)悲惨 悲壮 他们找到了那些书信和文件,并且为那几个________死去的英雄们垒了一个石墓。只有在这种从未被人声冲破过的极度寂静中,他才会________地意识到自己对祖国、对全人类的亲密情谊。 3.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练习题 ⑴凶猛的暴风雪像狂人似的袭击着薄薄的帐篷,死神正在悄悄地走来A,就在这样的时刻,斯科特海军上校回想起了与自己有关的一切。因为只有在这种从未被人声冲破过的极度寂静之中、他才会悲壮的意识到自己对祖国、对全人类的亲密友谊。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的话B。斯科特海军上校在他行将死去的时刻,用冻僵的手指给他所爱的一切人写书信。 ⑵斯科特海军上校的日记一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记到他的手指完全冻住,笔从僵硬的手中滑下来为止。他希望以后会有人在他的尸体旁发现这些能证明他和英国民族勇气的日记,正是这种希望使他能用超人的毅力把日记写到最后一刻。最后一篇日记是他用已经冻伤的手指哆哆嗦嗦写下的愿望:“请把这本日记送到我的妻子手中!”但他随后又悲伤地、坚决地划去了“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它们上面补充写了可怕的“我的遗孀”。 (1)段(1)的划线句A采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作用? (2)段(1)的划线句B中,“心中的海市蜃楼”是指什么?为什么是“海市蜃楼”? (3)“他希望以后会有人在他的尸体旁发现这些能证明他和英国民族勇气的日记”,结合整篇课文的内容谈谈你对“英国民族勇气”的理解。 【点评】题目设计能很好地考察学生应提升的能力点,内容涉及到“修改错别字,近义词选择填空,阅读重点语段完成练习,特别是第3题中第(3)小题的设计,力求体现学生精神世界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注重学生理解能力的考量,这很好。“我们都知道,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借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个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此设计通过检测形式,让学生的自主阅读由“静态阅读”转变为“动态阅读”,让阅读成为成为提升学生生命内涵的自觉需要,学生不仅把阅读作为好词好句的机械积累,而且还把它作为自觉内化和理解文本的重要过程。 【课后反思】 有人认为,只有获得了成功,才会被称为英雄,那些失败的的人,即使付出再多的心血乃至付出生命,也不会被认可,只会被看成可悲的失败者。学习了本文,你认为什么是真正的英雄?可联系历史或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例,来诠释英雄的真正含义。 通过交流,你对本文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也请记录下来,在班级里再和老师同学交流吧,或许你收到令自己惊喜的大收获呢! 【点评】这一环节的设计重在引导学生进行学后反思,通过问题使学生更加正确地深入地解读文本,并力求使他们拓宽对文本的解读范围,达到学于课内,用于课外的目的,同时让学生明白“学然后知不足”的道理。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4题。 海市 张抗抗 ①穿越戈壁滩时,你会忽然觉得,世界原来竟是如此单纯。 ②天很蓝,蓝得像海,一无杂质。悠悠白云飘来,丝丝缕缕地绕在头顶,天幕有如巨幅浮雕。地很平,一马平川。 视线里弥漫着黄褐色的沙地,从车轮下一直通向地球的尽头,眼里除了黄沙还是黄沙。粗糙的沙滩散落着碎石般的沙砾,精细的沙丘上刻着一圈圈年轮般的波纹;日月凝聚而成的沙岗,如长堤般延绵伸展;路边掠过废弃的村落,断墙残垣仍是一片触目惊心的灰黄……偶尔有远远的山,卧龙似地蜿蜒着。如黑黢黢的树根纠集、缠绕在一起。皱折却整齐而光滑,透着西北的苍劲。峰顶的积雪分外鲜明,蓝莹莹地闪烁,像一双双苍茫而忧郁的眼睛。 ③旋风突然就出现了。风夹裹着黄沙,像一只只倒扣的金钟,呈U字形,底 部紧贴着戈壁滩,任意地旋转舞蹈着。那是一页奇妙的图景,大漠上凝固的黄色成为一块巨大的底版,与游弋的黄色旋风浑然一体。镂空的风柱又似一支急促的喷泉,安慰着沙漠里的行人。再没有更多的颜色了。戈壁只有单纯得近于单调的金黄。 ④出凉州、经张掖、过酒泉,漫漫长途,古城的绿洲与绿洲之间,没有河,没有泉,也没有井。黄沙古道,掩埋了多少流放者饥渴的白骨和焦灼的灵魂。真的没有绿树也没有河流么?苍天在上,谁能拯救这荒茫死寂的戈壁? ⑤昏沉沉的困倦中我睁开眼。如闪电掠过黑夜,我的眼睛为之一亮——那是海么?灰蓝色的水波洋溢着,弥漫着,悬浮于沙洲之上,宁静而安谧。水上横一道长长的湖堤,堤上有树,清晰而精致的树影,一棵棵生动地排列着,像故乡西湖十景之一的苏堤春晓。更奇妙的是,水面上还映着绿树的倒影,水墨画一般,朦胧得柔美。在沙漠的骄阳和干旱中,那水,想必是清凉又甘甜的。 (选自《张抗抗散文自选集》) 1.文中②③两段文字精写了戈壁滩景物,主要突出了什么特点?对描写海市有什么作用? 2.笔下的海市美丽诱人,第⑩段中却为什么说“有一阵寒颤从心头摊过,不敢再看海市一眼?” 3.第⑤段画直线的句子描写的海市具有强烈的 画面感,谈一谈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一画面的? 【点评】从历年中考试题中选择相关阅读题来进行拓展训练,这一方法较为可取,但教师选择时,应紧扣所学文本,从“文体”“主题”或“可对比性”来考虑,课文所属的单元都是以“探险”为主题的课文,所建议选择以“探险”为主题的文章,或者选择科普类的文章来让学生阅读,在设题上应着眼于对科学视野的宽广度,对科学论断的思辨能力,对科学精神、思想方法的领悟能力的考察,这样做才可达到强化课内所学知识、提升学生自学能力的目的。 建议选择如下语段让学生阅读: 女探险家梁子的“部落生活”(节选) 李蕊娟 从莱索托回国仅几个月,梁子又做出了一个令朋友们瞠目结舌的疯狂想法:到西非战乱之国塞拉利昂去采访!该国有“钻石之国”的美誉,为争夺钻石爆发了长达10年的内乱,500多名联合国维和士兵在塞被绑架,一位西方女记者遭到17名黑人轮奸……但梁子还是独自一个人去了。去,是勇气;坚持,同样需要勇气,因为仅仅吃喝拉撒睡就不是一般人能够忍受的。 梁子所去的塞拉利昂的博城,地处热带丛林的边缘,那里气温高达40℃,又没有电,关上窗就同蒸桑拿一般热,但是女房东阿米却要她晚上一定关窗睡觉。第一天,她遵从了,结果这一夜热得她像“被蒸的肉包子”。 第二夜,梁子壮着胆子打开了窗户。正睡得迷迷糊糊,突然觉得自己连人带床单往窗口挪去(她床上放着一个皮箱)。地震了?她吓得一跃而起。天!一个满面乌黑、露出白牙的人正趴在窗口!对视间,两个人同时吓了一跳,梁子下意识地惊叫了一声,小偷“嗖”地跑得无影无踪。可到了第二天,小偷又来了,早有准备的梁子“猫”在窗下,毫不客气地赏了小偷一阵杀虫剂“雨”。到了第三天,梁子心想,这下应该安静了吧,可没料到,那小偷居然上了瘾,晚上依然定时来“报到”,撬撬窗,松松锁,非整点动静出来不可。折腾几次后,梁子玩心大起,第6天晚上,趁那“梁上君子”又一次执着地东敲西敲时,梁子隔着窗子说了句:“知道的,晓得你这是来行窃的;不知道的,还以为你这是来约会的呢!”没想到那小偷也很幽默,回了她一句:“那你有男朋友吗?”梁子哭笑不得,在塞拉利昂,连小偷都这么可爱! 2001年初,旷日持久的战争终于结束了。1月20日,塞国总统来到梁子居住的博城,召开万人大会宣布战争结束。梁子发现,卡巴总统提到中国时,周围有不少记者的目光落到了她身上。这时她才发现,全场上万人中,只有她一个中国人;而所有的记者中,只有她一个女性,自豪感不禁油然而生。特别是独处非洲小镇,能听到总统对中国政府的真诚感谢,而在这个万人广场上,成千上万人的注视中,中国就是她,她就代表中国。 摘自《传记文学选刊》 建议这样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 1、文章开头一段的画线句在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2、女探险家梁子到战乱之国塞拉利昂去采访时有些什么遭遇? 3、通过这次探险,梁子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从梁子身上学到了些什么? 【附参考答案】 1、反衬梁子的勇气是弥足可贵的。 2、受高温煎熬;没电;遇到地震;遇到小偷。 3、代表中国人对战乱之国塞拉利昂进行了全面的了解;勇气、智慧与幽默。 【老师寄语】 英雄之所以为英雄,并不在于我们赞颂的语言,而在于他们始终以高度的事业心、自尊心和锲而不舍地对美妙的宇宙进行探索的责任感,去实践真正的生活,以至献出生命,我们所能尽力做到的就是记住他们的名字。 ——里根 人可以失败,但不可以被打倒。 ——海明威《老人与海》 【点评】引用与课文内容具有紧密联系的名人名言作为寄语,既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人文关怀,又能为学生提供课外知识积累的材料,还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多向性的理解。 【推荐阅读】 《人类最糟糕的旅行》——(美)阿普斯利•彻里-加勒德 《名人传》——罗曼罗兰 【点评】以课文为引子,推荐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这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阅读欲望,这样做将充分发挥了对学生自主阅读的引领、推动促进作用,引领学生由课内阅读走向课外阅读,这也是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担当”。当然,在推荐阅读时,还可精选一些与此文主题相关的文段提供给学生,并让他们简要赏析一下所读的作品。如选择下列语段,教师引领学生阅读,并作赏析示范。 推荐语料: 罗布泊的风:“魔鬼的乐曲” 高建群 从罗布泊腹地归来,我的全身像散了架一样。帐篷拐弯的地方,有一股小风。风从雅丹的向阳东南一面吹来,很凉爽。我帐篷也没有回,就把棉袄往盐翘上一铺,睡在了这拐角处。小风吹来,像无数条柔若无骨的手指从身上抚摸而过。这时再点上一支烟,真是惬意极了。 但是这种幸福没有多久。雅丹上空,开始轰轰隆隆起来。风向突然改变,变成西北风。风越来越大了,风从雅丹的那个豁口,呜呜地吹着,越吹越劲。我回到帐篷里,被子上落满了沙子。风开始张得帐篷一鼓一鼓,像打雷一样。帐篷的铁质的支架,吱吱哑哑。这一夜,风吹了一夜,那打雷声,那吱哑声,响了一夜。 清晨起来,风小了一些。原野上空荡荡的,天空昏蒙蒙的。只有那只雅丹的乌鸦,在帐篷外边,翘着脚舞蹈。风吹得乌鸦东倒西歪的,一走三趔趄,那情形确实像醉汉在舞蹈。晌午之后,风又大了。王工住的那顶两人小帐篷,夜里被风刮得飞上了天。两张折叠床,也被吹得人仰马翻,倒在那里。 风继续刮着,到了第二天夜里,风更大。雅丹那个豁口的沙子,像河流一样流着,石子从雅丹的顶上,像被投石器投掷着,劈劈啪啪地往下落。我们8个人住在一个帐篷里,折叠床挨着折叠床,床和床之间的过道只有10公分。我被尊重地安顿在最朝里边的位置上。没想到我这地方正好迎着风。风把帐篷布鼓起来,啪啪地打在我脸上,像有人在打耳光。我伸出拳去,去顶帐篷布,但是拳头被帐篷布一鼓一鼓,顶了回来。整个帐篷风雨飘摇。我感到我们好像坐在传说中的波斯飞毯上一样,在天上飘。又觉得我们8个人像钻进风箱的8只老鼠一样,四处受气,无处躲藏。 风在咆哮了两个夜晚一个白天之后,在那个凄凉的黎明终于缓慢地停了下来。它在停之前还滴了几星雨。我睡在行军床上,一定听到了那雨点儿劈劈啪啪打在帐篷上的声音。但是我不知道这是雨,因为劈劈啪啪的声音一直有着,那是沙粒、沙砾和雅丹的碱块在拍击帐篷,只是当我来到帐篷外面,看到我们的扑满尘垢的汽车上面斑斑点点,才知道黎明时曾经下过雨。 被100年前那个到过罗布泊的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称为“魔鬼的乐曲”的罗布泊风暴,终于停息。帐篷里的人像听到大赦令一样,走出帐篷。 肆虐过的天空和大地,现在都显得疲惫和虚弱,仿佛经了一场大病。雅丹在这场大风中,那刀割般的崖面似乎皱褶更深更冷峻了一些,并且有几块羊只那样大的粘土碱壳,滚落下来,落在我们的帐篷跟前。 那些曾经因我们的到来而出现的花翅膀的苍蝇,花肚皮的蜜蜂,以及一只鲜艳的蝴蝶,两个小鸟,这时也已不知去向。荒原上空荡荡的,只有那只忠诚的乌鸦,它又飞了回来,在我们的帐篷前独步。 摘自“罗布泊探险网” [教师赏析示范] 罗布泊,这消逝的仙湖,被人称为“”死亡之海”,它带给人们以神秘之感,更让人感到恐怖。本文抓住罗布泊的风来写,语言生动形象,把风的变化带给人的感受写的真切细致,让人感同身受。那只飞回来的忠诚的乌鸦,给幽灵般的罗布泊带了生机。加之题目“魔鬼的乐曲”带给人的无限的遐想,这也许正是罗布泊让人神往的魅力之所在。 引领:指导学生可从文章内容、语言特点、标题、作者情感等角度来赏析。 【总评】 使用“导学案”,意在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其积极性,开启他们的智慧,发展他们的能力。这篇导学案的设计,从总体上看能围绕新课标要求,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能确把握学生学情,符合初中学生语文学习中的认知规律,导学目的明确,设题表意明确。在通观整篇导学案后,笔者认为它呈现了两个主要亮点,也暴露出两个主要问题,现提出来与大家切磋。 【两个主要亮点】 (一)思路清晰,各环节设计目的明确。“知识链接”意在为学生提供自学准备;“课前预习”意在夯实学生基础知识;“自主学习”意在让学生初读课文内容探究,意在实现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合作探究”意在让学生深入文本并体味作者情感;“当堂检测”意在让学生对课内知识进行巩固训练;“课后反思”意在让学生反思学习中的收获与不足;“拓展阅读”意在培养学生课内所得运用于课外的迁移能力;“老师寄语”意在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推荐阅读”意在拓宽学生阅读视野。 (二)题目设计能体现“综合性原则”“统一性原则”“能力培养的原则”。设计中做到了基本知识与基本能力的双项结合,内容与结构的有效统一,除“拓展阅读版块”外的所有环节的设题都能紧扣教学内容,紧扣学情,紧扣课标。 【两个主要问题】 (一)设计的练习过多,学生忙于做练习,就不能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时间研读文本。训练题的设计不求面面俱到,只求合理有效。盲目的多练并不能保证学生的理解能力自然地向高一级领域发展,题目选择中要做到“任凭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充分利用好典型阅读材料,围绕导学目标来设题,尽可能让学生读文本的时间多一点,训练的耗时少一点。 (二)“拓展阅读”的选材选题显得有些盲目。在新课程改革的引领下,教师就教学中的某一阅读素材相关的主题,搜寻更多的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进而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正确的。但拓展时如何选材,如何设题也不能盲目。选材时要看材料是否与教材文章相关联,是否与教材文章相类似,是否与教材文章具有对比性。设题时可从文本的课题、作者、内容的矛盾点及空白点、情感态度等角度来考虑。 侯晓旭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