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学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导学案 2018-04-27 手机版 | ||||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积累文言词汇。 3、了解“铭”的特点。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重点】 1、熟读背诵。 2、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 【教学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诗的后两句从书本知识与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比较浅薄,一定要经过亲身实践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 “要躬行”至少有这样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在学习过程中的动脑、动手、动嘴就是一种“躬行”。学了文章诗篇要背诵,是一种“躬行”,自己练笔写作,是一种“躬行”。二是获 取知识后还要“躬行”。这个“躬行”就是社会实践,要通过社会实践去检验已学的知 识,要通过社会实践把书本知识化为己有,为己所用,还要通过社会实践去巩固、深化已学的知识。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作家作品 作者纪昀,字晓岚。乾 隆年间人,清代文学家。《四库全书》总纂官,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以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是以笔记形式写成的志怪小说。 三、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 (一)朗读,背诵课文。 (二)利用工具书及课后注释,笔译全文。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临:靠近。 河干:河岸 圮:倒塌。并:一起。沉没在河中。焉:于此,在那里。 译文: 2、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阅:经过 岁:年。 募:募集 求:寻找。竟:最后。 译文: 3、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以为:认为 棹:划船。曳:拖 数:几 迹:踪迹 译文: 4、一 讲学家设帐寺中, 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尔辈:你们这些人。究:探求。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是:这。岂能:怎么能。为:被。暴涨:洪水。乃:这 湮:埋没。颠:颠倒 译文: 5、众服为确论。 服:信服 为:认为是。确:正确 译文: 6、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凡:凡是 当:应当 译文: 7、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盖:因为。啮:冲刷。倒掷:倾倒。 译文: 四、课堂总结 学习课内文言文要学会利用注释。 五、布置作业 1、练习册。 2、背诵默写。 第二课时 一、检查朗诵、背诵情况 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 8、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是:像这样。 已:停止。遂:于是。.溯(sù)流:逆流。.固:固然。 译文: 。 9、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如:按照。果:果然。然则:既然这样 ,那么。但:只。知:了解。其一:表面现象。其二:根本道理。 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地 判断。臆断,主观地判断。欤::吗。 译文: 三、理解主题 1、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讨论并归纳: 2、这个故事说明了一 个什么道理? 四、课堂 小结 五、作业 1.练习册。 2、背诵、默写。 侯晓旭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