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汝咸为好官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杂文参考 → 文言文阅读翻译 2018-04-22 手机版 | ||||
鄞县陈莘学,名叫汝成。随父亲讲学证人社中,专力于“慎独”之旨。 康熙辛未成进士,从庶常馆出来后,改任知县。宰漳浦十三年,循绩惠政,不可殚纪。调南靖,浦人相率赴会城吁留,不可,归,收田器,塞县门,昼夜环守。去之日,民扶老携幼,环跪街巷,泣曰:“公毋去,活我百姓。”拥扇與,不得行。陈下與,步入李太学家,夜半,假城守二骑,作巡逻者,间道从北门逸去。民追思不己,即于北门构月湖书院塑像瞻拜,世称月湖先生。 内召,由主事擢御史。疏言闽海挂号之弊,圣祖嘉纳,赏费食物。时海贼陈尚义乞降,自请入海抚之。陛辞,温谕曰:“汝乃近御之臣,风涛不测,不必亲下海。”后随行之千总果遇飓风。事竣,复命,圣祖又谕曰:“汝若同入海,不受惊耶?” 明年,甘肃报荒,复奉使出抚。临行,圣祖谕曰:“穷边恐不得食彼所出内苁容②土参朕亦尝之颇美可啖也。”顿首谢。入境,见野有饿莩,即不复御酒肉,抚慰饥民,尝步行一日喻九岭,至平凉,发贮谷,并移镇原仓米赈之。以劳卒于固原,有司检视其囊,仅衣一袭,钱一缗而已。讣闻,圣祖悯悼,称好官可惜者再。 ——选自《清稗类钞•吏治类》 [注释]①鄞yín:浙江鄞县 ②肉苁容:名贵药材和食物。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宰漳浦十三年( ) (2)公毋去,活我百姓( ) 16.为下列句中加点字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假城守二骑 A.假的 B.虚假 C.借用 D.假托 (2)间道从北门逸去 A.逃跑 B.放任 C.悠闲 D.奔跑 17.第(4)段划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穷边恐/不得食彼所出内苁容/土参朕亦尝之/颇美可啖也。 B.穷边/恐不得/食彼所出内苁容/土参朕亦尝之/颇美/可啖也。 C.穷边恐不得/食彼所出内苁容/土参/朕亦尝之颇美/可啖也。 D.穷边恐不得食/彼所出内苁容/土参/朕亦尝之/颇美/可啖也。 18.把第一段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随父讲学证人社中,专力于“慎独”之旨。 19.对第③段划浪线句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借康熙之口从侧面展现陈汝成的好官形象 B.运用语言描写展现康熙帝对良臣的厚爱 C.温和亲切的言语展现一代帝王的侠骨柔肠 D.陈汝成是康熙近臣所以格外受到青睐和宠幸 20.根据第②、④两段的内容分别概括陈汝咸的形象特点。(4分) [参考答案] 15.(2分) (1)做县令 (2)使……活下来 16. (1) C. (1分) (2) B. (1分) 17. D. (2分) 18.(陈汝咸)跟随父亲在证人社中讲学。专门致力于“慎独”理论(思想)的研究。(踩分点:陈汝咸;介词结构后置;专;力;旨)(5分。后半句中的“于”也可作介词结构后置翻译。) 19. (2分) D. 20. (4分) 相关段 陈汝咸的形象特点 第②段 善于理政,政绩突出;(1分) 深受百姓爱戴(1分) 第④段 勤政爱民,鞠躬尽瘁;(1分) 清廉无私,一贫如洗。(1分) [参考译文] 浙江鄞县人陈莘学,名叫汝成。(陈汝咸)跟随父亲到证人社讲学,专门致力于“慎独”理论的研究。康熙辛未年,成为进士,从庶常馆出来后,改任知县。担任漳浦县宰十三年,政绩出色,不可胜记。即将调到南靖任职,漳浦人一起到城里请求(陈莘学)留下,没成,这些人回去后,收拾田器,阻塞县门,昼夜守在周围。(陈莘学)离开之日,老百姓扶老携幼,团团跪在街巷,哭泣说:“公不要离去,好让我等百姓活下去。”追着车驾,车子不能动。陈莘学下车,步行来到李太学家,夜半时分,借助两匹马,假装巡逻者,抄小路从北门离去。老百姓追思不尽,就在北门建月湖书院塑像瞻仰跪拜,世人称之为月湖先生。 被召到朝中,由主事一职升任御史。上疏向皇帝报告福建沿海挂号之弊端,圣祖称赞并听从他,赏给很多食物。这时适逢海盗陈尚义向朝廷乞求投降,陈汝咸就自己向朝廷请求前去招降。向皇帝辞行时,皇帝告诉他:“你是我身边亲信之臣,海上常有不可预测的风浪,你不必亲自下海。”后来随行的千总果然遇上飓风。事情结束后,向皇帝复命,皇帝又问他:“你若跟千总一同入海,难道不怕吗?” 第二年,甘肃上报边境饥荒之事,他又奉命出去安抚。临行前,圣祖下令:“穷苦的边境恐怕没什么吃的,但那边所出产的名贵药材和食物,比如土参,我尝了下,味道很不错,你可以吃点。”(陈莘学)磕头感谢。来到边境,见野外有饿死之人,他就不再喝酒吃肉,到处抚慰饥民,曾步行一天内越过九岭,到达平凉,打开贮谷粮仓,并搬来原仓之米赈灾。因为辛劳过度,死于固原,有关部门检查他的行囊,仅衣一件,钱一缗罢了。讣告传到朝廷后,皇帝哀悯痛悼,连称好官,可惜。 相关链接:文言文阅读翻译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