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秀导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导学案 2018-04-21 手机版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游记的特点。

2.学习按一定顺序,多角度写景,来突显各拉丹冬雪山的特征的方法。

3.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的语言魅力,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各拉丹冬雪山的壮美, 感悟长江源头的神异不凡。

【知识链接】

1.各拉丹冬:各拉丹冬雪山位于 中国青海格尔木市与西藏安多县交汇处,为唐古拉山脉主峰,海拔6621米。

2.作者简介

马丽华,生于山东济南。毕业于山东临沂师院中文系和北京大学中文系。1976年进藏后历任《西藏文学》编辑,西藏作协副主席,西藏文联副主席。2003年调至北京,任中国藏学出版社总编辑,编审。著有长篇纪实文学《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报告文学《青藏苍茫》,散文集《终极风景》、《苦难旅程》,诗集《我的太阳》,长篇小说《如意高地》等涉藏题材文学作品17部。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字词注音

菱(   )角        虔(     )诚         蠕(   )动        豁(    )然               

懈(   ) 怠       蜿蜒 (         )      敦 (   )实      腈纶(      )

2.解释下列词语

黧黑:

接踵而至:

砾石:

皱褶:

【整体感知】 

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找出第一天游览中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

提示: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来组织材料,(也是以“我”的游踪为线索组织材料的)。叙述了“我”游览各拉丹冬雪山的所见所感。

草坝子——冰丛砾石堆——走下砾石堆,沿冰河接近冰山——此地已达海拔六千米以上。

【合作探究】

1.品读5-6自然段:从文中找出描写各拉丹冬雪山景物的语句。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从中感受到雪山怎样的特点?

【明 确】

远处全景: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

近景(沿冰河接近冰山):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冰塔林由许多冰的庄园, 冰的院落组成。

感受: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

2.品读第10-11自然段:思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描写哪些景物,抓住了景物什么特点?从中感受 到了雪山怎样的特点。

3.作者分两次集中描写雪山呢,这两次描写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在写第二次之前,还要写第一次来观看雪山的感受?

【明确】

5-6段是从低处观赏描写,10-11段是从高处观赏描写,这样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各拉丹冬雪山神韵。

两次写观赏雪山的感受,表现了作者对雪山认识逐渐加深,对雪山的情感步步增强。也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4.品读 第12-14自然段:这几段描写的重点是什么,作者从中感悟到了雪山怎样的特点。

明确:描写了风声和坚冰之下的流水 。  

感悟:一刻不停,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拓展延伸】

5.赏析句子的妙处,感受语言的魅力。

(1)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黎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提示: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白雪覆盖下的各拉丹冬雪山比作“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赋予雪山以生命,“变化多端”一词,又写出了这里自然环境严酷,天气恶劣。

(2)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背生起 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 慢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 的“太空步”

提示: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身体不适应高山气候比作“地震”,“  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比作小震,“连夜高烧”比作大震;把“动作的缓慢”比作“ 太空步”,写出了各拉丹冬雪山海拔高,气候条件的严酷。 

侯晓旭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