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士者,达乎死生之分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杂文参考 → 文言文阅读翻译 2018-04-16 手机版 | ||||
达士者,达乎死生之分。达乎死生之分,则利害存亡弗能惑矣。故晏子与崔杼盟而不变其义。延陵季子,吴人愿以为王而不肯。孙叔敖三为令尹而不喜,三去令尹而不忧。皆有所达也。有所达则物弗能惑。 荆有次非者,得宝剑于干遂,还反涉江,至于中流,有两蛟夹绕其船。次非谓舟人曰:“子尝见两蛟绕船能两活者乎?”船人曰:“未之见也。”次非攘臂袪衣,拔宝剑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于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舟中之人皆得活。孔子闻之曰:“夫善哉!不以腐肉朽骨而弃剑者,其次非之谓乎?” 禹南省,方济乎江,黄龙负舟。舟中之人,五色无主。禹仰视天而叹曰:“吾受命于天,竭力以养人。生,性也;死,命也。余何忧于龙焉?”龙附耳低尾而逝。则禹达乎死生之分也。 天固有衰歉废伏,有盛盈坌息;人亦有困穷屈匿,有充实达遂,此皆天之容物理也。古圣人不以感私伤神,俞然而以待耳。 晏子与崔抒盟。其辞曰:“不与崔氏而与公孙氏者,受其不祥!”晏子附而饮血,仰而呼天曰:“不与公孙氏而与崔氏者,受此不祥!”崔抒不说,直兵造胸,句兵钧颈,谓晏子曰:“子变子言,则齐国吾与子共之;子不变子言,则今是已!”晏子曰:“崔子!子独不为夫诗乎!《诗》曰:‘恺悌君子,求福不回。’婴且可以回而求福乎?子惟之矣。”崔抒曰:“此贤者,不可杀也。”罢兵而去。晏子之仆将驰,晏子抚其仆之手曰:“安之!毋失节!疾不必生,徐不必死。”晏子可谓知命矣。命也者,不知所以然而然者也,人事智巧以举措者不得与焉。故国士以义为之决而安处之。 白圭问于邹公子夏后启曰:“践绳之节【1】,匹士之志,三晋之事,此天下之豪英。以处于晋,而迭闻晋事。未尝闻践绳之节、匹士之志,愿得而闻之。”夏后启曰:“以为可为,故为之;为之,天下弗能禁矣。以为不可为,故释之;释之,天下弗能使矣。”白圭曰:“利弗能使乎?威弗能禁乎?”夏后启曰“生不足以使之,则利曷足以使之矣?死不足以禁之,则害曷足以禁之矣?” 故贤主使不肖以赏罚,使贤以义。使其下也必义,审赏罚,然后贤不肖尽为用矣。(取材于《吕氏春秋•知分》) 注:【1】践绳之节:正直之士的节操。 9.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亦有困穷屈匮 穷:困厄 B. 直兵造胸 造:制造 C. 而迭晋事 迭:多次 D. 审赏罚 审:慎重地 10.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达乎死生之分 其孰能讥之乎 B. 故晏子与崔抒盟而不变其义 不与崔氏而与公孙氏者 C. 俞然而以待耳 不知所以然而然者也 D. 不与公孙氏而与崔氏者 古之学者必有师 11.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有所达则物弗能惑 到达某地,事物就不能看清楚了 B. 则今是已 那么现在就是你生命终结的时刻了 C. 疾不必生,徐不必死 快了不一定就能活,慢了不一定就会死 D. 然后贤不肖尽为用矣 12.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孙叔敖通晓义理,为官和离任都不会受到情绪的干扰。 B. 禹通晓生死之义,但是面对黄龙,依然十分害怕死亡。 C. 白圭认为“正直之士的节操”是天下最杰出的事情之一。 D. 文章结尾指出贤主应用赏罚的方式役使“不肖”之人。 13. 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 ②生不足以使之,则利曷足以使之矣? 14. 请从“次非”“晏子”中任选一人,概述其面对生死考验时的做法,并谈谈你对这种做法的认识。 【答案】 9. B 10. D 11. A 12. B 13. ①丢掉宝剑能保全自己,我哪里会舍不得宝剑呢! ②生存都不能够用来驱使他,那么利益又怎么足够用来驱使他呢? 14. 示例一:对两蛟夹绕船只,必死无疑的状况,临危不惧,刺杀蛟龙,保全了性命。我认为,勇于面对强敌的做法值得学习。面对外界的凶险,与其害怕、逃避,不如放手一搏,这样才能战胜强敌,闯过险境,得以生存。 示例二:晏子面对武力逼迫、富贵诱惑,宁死不屈,不改变自己的言论,陈述自己不会用邪曲、迂回之法而保全性命。我认为这种宁死不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它告诉我们即使面临生死考验,也不能随意改变自己的志向,要做到“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 【解析】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B项,“直兵造胸”,“造”如解释为“制造”,则与语境不合,从文中来看,第五段说“崔杼不说,直兵造胸,句兵钩颈”,意思是“崔杼很不高兴,用矛顶着他的胸,用戟勾住他的颈”,“造”应解释为“到,达到”,今天也有“造访”之说。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D项,两个“者”都是指“……的人”。A项,“达乎死生之分”,“乎”是介词,相当于“于”,引出动作的对象;“其孰能讥之乎”语气词,表疑问,吗。B项,“故晏子与崔杼盟而不变其义”,“与”是连词,和;“不与崔氏而与公孙氏者”,“与”是动词,亲附。C项,“俞然而以待耳”,“然”是助词,……的样子;“不知所以然而然者也”,“然”是代词,这样。 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本题中,比如“乎”,两个句子中“乎”的位置截然不同,故用法也不同,“乎”放在动词之后,一般相当于“于”,放在句末一般是语气词,放在形容词后是形容词词尾,解释为“……的样子”。 11.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首先浏览句子,看有无特殊句式,有无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以及通假之类的词语,然后分析所给的译文。A项,“有所达则物弗能惑”,“达”,通晓;“物”,外物;“惑”,使动用法,使……迷惑。这句话是说“通晓义理,那么外物就不能使之迷惑了”,选项把“达”“惑”理解错误。B项,“则今是已”,“则”,那么;“是”,代词,这个时刻;判断句。C项,“疾不必生,徐不必死”,“疾”,快;“徐”,慢;“不必”,古今异义,不一定。D项,“然后贤不肖尽为用矣”,“然后”,古今异义,这样以后;“贤”,形容词做名词,贤德之人;“为”,表被动,被。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以”,连词,表目的,来,用来;“全”,保全;“余奚爱焉”,宾语前置句,应为“余爱奚焉”,“奚”,疑问代词,什么,此处是指“宝剑”,“爱”,舍不得,吝惜。这句话可直译为“丢掉宝剑来保全自己,我还吝惜什么呢”。第二句中,“不足”,不能够;“使”,驱使;“则”,那么;“曷”,怎么。 1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从‘次非’‘晏子’中任选一人,概述其面对生死考验时的做法,并谈谈你对这种做法的认识”,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首先到文中圈出“次非”和“晏子”面对生死考验时的做法,然后进行概括,最后谈自己对此的认识。如“次非”,文章第二段从次非与船上之人的对话可知,两条蛟龙绕船人是必死无疑的,但次非“攘臂袪衣,拔宝剑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于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舟中之人皆得活”,面对强敌,不退避,不躲藏,迎难而上,放手一搏,这种精神值得学习。如“晏子”,文章第五段写晏子面对武力的逼迫和富贵的诱惑宁死不屈,不改变自己的言论,这种宁死不屈、不改变自己志向的气节值得我们学习。 文言文参考译文: 通达事理的人,通晓死生之义。通晓死生之义,那么利害存亡就不能使之迷惑了。所以,晏子与崔杼盟誓时,而不改变自己遵守的道义。延陵季子,吴国人愿意让他当王而他却不肯当。孙叔敖几次当令尹并不显得高兴,几次不当令尹也并不显得忧愁。这是因为他们都通晓(义理)啊。通晓(义理),那么外物就不能使之迷惑了。 楚国有一个叫次非的人,在干遂那得到了一把宝剑。他回来的时候坐船渡长江,到了江心,有两条蛟龙从两边缠绕住他乘坐的船。次非对船工说:“你是否见到过两条蛟龙缠绕住船,龙和船上的人都能活命的?”船工说:“没有见过。”次非捋起袖子,伸出胳膊,撩起衣服,拔出宝剑,说:“我至多不过成为江中的腐肉朽骨罢了,如果丢掉宝剑能保全自己,我哪里会舍不得宝剑呢!”于是跳到江里去刺杀蛟龙,杀死蛟龙后又上了船,船里的人全都得以活命。孔子听到这事以后说:“好啊!不因为将成为腐肉朽骨而丢掉宝剑的,大概说的就是次非吧!” 禹到南方巡视,在渡江的时候,一条黄龙把他所乘的船驮了起来。船上的人都大惊失色。禹仰脸朝天感慨地说:“我从上天接受使命,尽力养育人民。生,是事物固有的特点;死,是命中注定。我对龙有什么害怕的呢?”龙伏下耳朵垂下尾巴游开了。这样看来,禹是通晓死生之义的。 天本来就有衰微、亏缺、毁弃、隐伏,有兴盛、盈余、聚积,生息;人也有困顿、窘迫、贫穷、匮乏,有充足、富饶、显贵、成功。这些都是天包容万物的原则。古代的圣人不因自己的私念伤害神性,只是安然地对待罢了。 晏子与崔杼盟誓。崔杼的誓词说:“不亲附崔氏而亲附齐国公室的人,必遭祸殃!”晏子低下头含了口血,仰起头向上天呼告说:“不亲附齐国公室而亲附崔氏的人,必遭祸殃!”崔杼很不高兴,用矛顶着他的胸,用戟勾住他的颈,对晏子说:“如果你改变你说的话,那么我可以与你共同享有齐国;如果你不改变你所说的话,那么现在就是你生命终结的时刻了!”晏子说:”崔子,你难道没有学过《诗》吗?《诗》中说:‘和悦近人的君子,不以邪曲求福。’我难道能够以邪曲来求福吗?你考虑考虑这些话吧!”崔杼说:“这是一个贤德的人,不可以杀死他。”于是崔杼撤去兵器离开了。晏子的车夫要赶马快跑,晏子按着车夫的手说:“安稳点,不要失去常态!快了不一定就能活,慢了不一定就会死。”晏子可以说是懂得天命了。天命啊,是不知为什么会这样但最终却这样了。靠耍聪明来做事的人,是不能领会这些的。因此国家杰出的人,按照义的原则决断,安然地对待它。 白圭向邹公子夏后启问道:“正直之士的节操,平民百姓的志向,三家分晋的事情,这些都是天下最杰出的。因为我住在晋国,所以屡次听到晋国的事情,不曾听到过正直之士的节操、平民百姓的志向,希望能听您说一说。”夏后启说:“认为可以做,所以就去做,做了,天下谁都不能禁止他。认为不可以做,所以就不去做,不去做,天下谁都不能够驱使他。”白圭说:“利益也不能驱使他吗?威严也不能禁止他吗?”夏后启说:“就连生存都不能够用来驱使他,那么利益又怎么足够用来驱使他呢?连死亡都不足够用来禁止他,那么祸害又怎么足够用来禁止他呢?” 因此,圣明的君主用赏罚役使不肖之人,用道义运用贤德之人。贤明的君主自己的臣属一定要根据道义,慎重地施行赏罚,这样之后,贤德之人和不肖之人就都能为自己所使用了。 相关链接:文言文阅读翻译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