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学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导学案 2018-04-08 手机版 | ||||
【学习目标】 1.熟读文章,把握文章内容,背诵文章。 2.积累文言词汇及句式,疏通文意。 3.理解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达作者的高洁志趣。 【学习重点】 1.积累重点词汇,把握文章的主旨,欣赏骈句的句式特点。 【学习难点】 2.理解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达作者的高洁志趣。 【学习方法】 诵读法 合作探究法 学习过程 : 一、预习交流 【活动一】读写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陋室铭 ______ ______ 惟吾德馨 _____ 苔痕 ______ 谈笑有鸿儒 ______ 案牍之劳形 _______ 诸葛庐 _____ 2.参照注释,解释字词。 有仙则名 ______ 有龙则 灵 _ ______ 斯是陋室 ________ 惟吾德馨 _________ 往来无白丁________ 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 ________ 无案牍之劳形 _______ _______ 何陋之有 ________ 谈笑有鸿儒 __________ 3.重点句式 何陋之有?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活动二】预习 材料交流。 1.作者简介。 刘禹锡 (772----842)唐代文学家,哲 学家。字 _____ ,有 _____ 之称。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 力。本篇是他被贬后写的。 2.了解“铭”这种文体的特点。 “铭”原来是古代刻在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中文体。这种文体______ 、 ________ 、押韵,内容 上多有颂扬或鉴戒。 4.预习心得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合作学习 【活动一】引导学生阅读 步骤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读音、断句、语气。 步骤2.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指出问题。全班齐读。 步骤3.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句式的特点。这种句式叫骈句。 【活动二】整体感知 步骤1.结合注释,小组合作探究,翻译文章。 注意重点句式、词汇。教师巡视指导。 重点句式: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孔子云:“何陋之有。” 步骤2.圈点勾画出文中写了陋室的哪几方面? 【活动三】精读突破 步骤1 .文章开头为什么写山和水? 步骤2.文中表现作者 思想感情的句子是哪句?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3.作者为什么在结尾提到诸葛庐、子云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4.文章结尾“何陋之有”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5.作者借陋室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怀?这种写法叫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小结】我学习,我总结。 重点文言词汇、文章的写法、骈句。 【巩固提升】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陋室铭》中写景色之雅的句子是:__________, __________写交往之雅的句子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文章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安贫乐道,专精耽(1)学,不营(2)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3),意怡如(4)也。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妻邪?”时闻者多哂(5)之。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6) 注释:(1)耽:非常爱好。(2)谋求 (3)斗储:一斗粮食的贮存。(4)意怡如:内心还是安适愉快。(5)哂笑:讥笑 (6)通儒;指贯穿古今学识渊博的儒者。 1.其妻 患之 __________ 2.常丐食诵诗_____________ 翻译句子: 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欢与妻子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家长签字 教师评价 批改日期 侯晓旭 |
·语文课件下载
| |||
下载本资料word文档 (可直接打印)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